close

00cover01.jpg
台灣第一個火車站在哪裡?
台北最早的洋樓街是哪裡?
仕紳名流最愛去的旗亭,為何與台灣的石油大王有關係?

疑!?龜甲萬醬油、森永牛奶糖也跟大稻埕有關聯?

領事館、洋行、藝旦酒樓....
循著文人雅士的足跡,來趟不一樣的大稻埕之旅!


大稻埕百年前,因擁有一大片曬稻穀的空地而得其名。十九世紀中期,淡水開港通商,外商洋行進駐,逐漸成為茶葉、布料、南北貨、藥材與米的集散地,台北最重要的商業貿易中心。
想一窺大稻埕的過去,就要從認識港口開始。

捷運搭到【北門】站下車,這一帶從前叫做河溝頭,是大稻埕碼頭與火車站的約略位置,因交通運輸便利,成為進出口貿易的樞紐。北門站3號出口外,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大樓牆面上的這一幅馬賽克磁磚拼畫,就是在重現當年洋樓、台北火車票房、大稻埕碼頭等,清代大稻埕港口商埠的繁榮景象。


S__2334727.jpg
▲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為昔日台北火車票房的舊址

9138.jpg
繁忙的大稻埕碼頭

北門附近昔稱「河溝頭」,黃色框一帶就是第一代台北車站「台北火車票房/大稻埕停車場」的所在地。藍色框則是最近剛修復完成的「鐵道部」園區

map.jpg


「台北火車票房/大稻埕停車場」是台北車站的前身;坐落在中興院區內。至於後來為何會遷到忠孝西路上,可參考這一篇:

延伸閱讀>>台北|從火車票房到四鐵共構--台北車站的小故事


000tp_station.jpg
第一代到第四代的台北車站
 

【頂下郊拚,艋舺興衰x大稻埕崛起】

一直以為艋舺是台北繁榮最早的地區,但其實早在清乾隆初年八里坌 (今 八里區)才是台北第一的漢人市街,河運發達、港口貿易往來頻繁,最盛時期甚至有13個郊商,是北部重要的通商口岸。

不過八里坌因靠近淡水出海口,漂沙淤泥時常阻礙航道,1796年一場大水患,更是沖毀八里坌市街與城牆,也沖垮港口航運功能,居民紛紛逃到對岸滬尾(淡水)避難。

同時,從桃仔園(桃園)下龜崙嶺到新莊街的官道開通,取代了遠繞八里坌的路線,於是在八里坌在港埠功能衰退之下市街也跟著沒落了。開發中的新庄(新莊),變取代八里坌成為台北盆地新興的行政與商業中心
.
到了嘉慶年間,位於淡水河、新店溪匯流點的艋舺,因與盆地各村莊的交通便利、港口條件比新莊更好,逐漸取代新莊。不但淡水廳同知會到艋舺來辦公,大量泉州人也越過黑水溝,來到淡水河沿岸定居臺北艋舺。

於是艋舺成了商船聚集、繁榮昌盛之地,而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美稱

fb494908j.jpg
▲艋舺河港
IMAG0527.jpg
▲艋舺龍山寺

移民於艋舺的有兩大族群,一是居住在龍山寺周邊,舊街(今 西園路),蕃薯市街(今 貴陽街)等地泉州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另一族群是住在八甲莊(今 老松國小)的福建泉州同安人,兩者以三邑人人數較多,也較早落腳於此。

泉州三邑商人多與泉州、福州等地做生意,稱做「頂郊」,同安人因主要跟廈門一帶進行貿易,因此被稱為「廈郊」或轉音為「下郊」
-
19世紀,艋舺的移民漸多,同安人為了爭取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因當時頂郊壟斷艋舺的商業活動、控制地方資源,強向商船抽取高額從價稅,讓下郊很不爽),所以經常和三邑人起爭執,加上同安人奉祀的鄉土神霞海城隍,沒有加入龍山寺的信仰圈,地方勢力角逐,衝突不斷。

就在互看不順眼、官衙也放任不管的情況下,咸豐三年(1853),同安人和三邑人終於大打出手,爆發激烈的械鬥!

這場的車拼,同安人落敗,逃到大稻埕,史稱為「頂下郊拚」


頂下郊拚事件,影響層面非常廣,除了造成人員傷亡,同安人的遷徙,及下郊所在的八甲莊被焚毀之外,也間接促成大稻埕大龍峒的開發與興盛。

02.jpg
清代艋舺各族群的地略圖,以及遷徙路線

三邑人得勝後,佔得了艋舺大部分利益;不過好景不常,後來艋舺地區河沙淤積,停泊不易,船隻紛紛改停大稻埕。

大稻埕於是逐漸取代艋舺,成北台灣的商業貿易中心。
所謂風水輪流轉,一時的失勢,不代表永遠的失敗呢!!


大稻埕又稱「稻江」,因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得名。

被三邑人打敗的同安人,起先奔往大龍峒,想投靠較早移民的同安人,但該地區過於擁擠,同安人被勸離,再轉到大稻埕,沿著淡水河建起店屋,形成街道、重建霞海城隍廟。利用河運來從事買賣,碼頭交易逐漸興起。

82238168_2512526605696801_1633494784154796032_o.jpg

大稻埕商埠_清晰.jpg

【領事館、洋行與大稻埕商埠】

1860年,淡水開港通商後,各國洋行外商選擇大稻埕作為貿易港埠,尤其以茶葉貿易最為興盛。台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為了大興台灣經濟,指定大稻埕為商埠及外僑居住地。並邀請板橋林家富商林維源、紳商李春生組織「建昌公司」,興建千秋街、建昌街及六館街洋樓店面,現在鄭州路以北至歸綏街的淡水河岸,從前都屬於大稻埕商埠


IMAG7079.jpg
▲台北市忠孝國中圍牆外的「清大稻埕商埠」碑

德意志帝國駐台灣大稻埕領事館
▌台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50-2號

1895年德意志帝國在淡水河設置領事館,位置就在今忠孝國中校區內。原址還有「接官亭」,是當時在淡水河邊最壯麗的建築物之一。1908年德國決定撤館,這棟建築物隨後被拆除。

571414542077_1.jpg
德意志帝國駐台灣大稻埕領事館,圖片刊登「勘查福爾摩沙」(Streifzüge durch Formosa)一書中。(圖片來源:德國在台協會)

617359869854德國在臺協會.jpg

德國在臺協會與忠孝國中合作打造的紀念牌

05_2.jpg

沿著忠孝國中長安西路圍牆,轉進「貴德街」。這裡就是當時林維源與李春生所開闢的千秋街、建昌街。南段稱千秋街、北段為建昌街

貴德街全長約0.5公里,街道寬僅4公尺,乍見這條街時,會以為只是一條後街小巷,很難想像一百多年前,大稻埕的貴德街是台北最早的洋樓街

官府機構如電報學堂、郵政和電信支局、警察分署、 稅務檢查所等都設於此地,英商德記洋行、德意志領事館、荷蘭領事館、美國領事館也集居在這一帶,富商李春生、辜顯榮、陳天來都在這條街及附近建造豪宅。
S__2334733.jpg
▲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是昔日的千秋街與建昌街。

 

【茶街-秋街店屋】

台灣早期有三寶,茶葉、蔗糖和樟腦

其中,茶葉的興起就在大稻埕。

早在1865年,一名英國商人約翰.杜德(John Dodd),來台灣考察樟腦時,意外發現台灣北部的環境氣候、土壤都非常適合茶葉種植,於是引進泉州安溪茶苗,鼓勵北部農戶種植茶葉,再收購茶葉烘焙精製,並把茶葉銷往海外。
.
台灣的烏龍茶味道甘美,茶水分呈白、金、黃、綠、紅五種顏色,英國女皇品嚐之後,直誇這是「Oriental Beauty」 ,於是乎「東方美人」的美名響亮於世,國際行情高漲,洋人趨之若鶩;外商五大行:德記、怡和、美時、義和、新華利,先後來到大稻埕設立分公司,向英、美等國輸出茶葉,享譽國際的大稻埕茶市從光緒年代一直延續到日治時期。


昔日的千秋街、建昌街,就是主要的茶葉烘焙加工出口區,在茶葉最興盛的時期,有好幾十家製茶廠設於此街,茶箱塞滿亭仔腳,整條街都有撲鼻的茶香。大稻埕知名茶商陳天來在西元1923年建造的「錦記茶行」,也在建昌街上。

從出生就住在貴德街的文史專家莊永明說:「走過這條街,就可以聞到撲鼻的茉莉花茶香,因為整個亭仔腳都在曬茉莉花茶。」,他回憶兒時「都把茉莉花當地毯,踩在上面來回奔跑,還拿茶箱當積木、堆城堡...」

不過,台灣在進入日治時期後,因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才逐漸沒落。


06台灣博覽會大稻埕分場入口 台大資料庫.jpg
大稻埕曬茶製茶婦女(圖片來源:台大影像資料庫)

日本畫家立石鐵臣描繪昔日的貴德街。女工們在亭仔腳揀茶的風景 (圖片來源:台灣民俗月刊)
撿茶 立石鐵臣.jpg

在貴德街上,還能看到幾棟當年建造的街屋樓房;外觀貼著清水磚,二樓開著長形窗,還有小陽台與天井。另外,貴德街因鄰近淡水河,為防止淡水河淹水,所以樓板都有墊高入門處有四、五層的台階,這種建築在台北市其他地區非常少見。
 

S__2334736.jpg

S__2343030.jpg

S__2343029.jpg

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

▌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53號

早期也是茶葉加工店,後來作為柑仔店的「莊協發」,是台北市第一處被指定為古蹟的雜貨店。整修後改為「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這裡也是莊永明老師的家。
日治時期,日本人進行市區改正,將此地改為「港町」。

1912年蔣渭水、林獻堂等人成立了
台灣第一個文化啟蒙的團體「台灣文化協會」,並在全台各地開辦講座,貴德街上的「港町文化講座」就是據點之一。透過讀書會或演講來啟迪民心、啟蒙民智,散播新思潮的種子、鼓吹民族意識,以思想言論來進行非武裝的抗日活動。

為了承繼「港町文化講座」的精神,現在「莊協發」的亭仔腳,搖身成為莊永明老師講古的場所,並定名「港町文化講亭」,不定期舉辦講座活動,帶領大家認識大稻埕。

S__2334775.jpg
建於1920年代末期的「莊協發」,是千秋街轉角最具特色的建築。

可拆卸式的木板窗,放下來可當作柑仔店的展示架及櫃檯

14.jpg
象徵節節高升的竹節式落水管

15.jpg
S__2343022.jpg
貴德街49號的「港町文化講座」古蹟整修中,尚未開放。
S__2334740.jpg
莊協發對面的白色建築,是大稻埕茶商吳文秀的故居。
S__2334741.jpg
S__2343019.jpg

李春生紀念教堂
▌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44號

大稻埕成為享譽國際的茶市,除了是英商帶動之外,李春生更是重要推手。

李春生,福建廈門人,是做洋行買辦起家而致富的大稻埕傳奇人物。他自幼窮困失學,跟著父親在海上撐船擺渡,1855年渡海經商,由於經常與外國人打交道,所以學會了英語及經商訣竅。
後來擔任洋行買辦,幫助英商經營茶棧、茶莊及茶葉產銷。

英商陶德在台灣發展茶葉的初期,就是找"番勢"李春生合作,李春生幫忙勸農種茶、指導烘焙技術;他們用帆船載了五個貨櫃的烏龍茶,行銷到紐約,讓烏龍茶一"泡"而紅,揚名國際,開創台灣茶葉產銷的黃金時代,被譽為「臺灣茶葉之父」。

李春生經營的事業,除了外銷茶葉之外、還有媒、樟腦、米、糖為大宗,另外也進口煤油、布匹、洋貨等等,因經營得法,迅速累積財富,成為台灣數一數二的富豪。

由於他本身是基督徒,又是當地知名富商,常出面為外商與本地居民協調並解決糾紛,讓事情圓滿落幕,且為人樂善好施、熱心公益,在民間享有極高的聲望。除此之外,在劉銘傳推動現代化建設時,他也有不少的貢獻。後代捐建的「李春生紀念教堂」,就是為了紀念這位不朽的商人。而教堂原址則是清朝時期的郵政支局所在。


S__2334745.jpg

李春生紀念教堂的外部面磚雖然已重新翻修過,但正面特徵保存尚稱完好。彷彿人臉的外觀,有嘴巴,兩個牛耳窗為眼睛,十分具有特色。目前此教堂仍持續營運,有主日查經及團契活動。
17_1.jpg

李臨秋故居
▌台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86巷4號

獨夜無伴守燈下 冷風對面吹
十七八歲未出嫁 見著少年家
果然標緻面肉白 誰家人子弟
想要問伊驚拍勢 心內彈琵琶


30年代瘋迷全台,鳳飛飛、陶喆都曾翻唱,李臨秋填詞的《望春風》。

1909年出生於大稻埕的作詞家李臨秋,是臺灣流行歌謠史上的代表人物。《望春風》是他在25歲時便寫下的生涯代表作,以淡水河黃昏日落美景及男女攜手漫步河邊作靈感,細膩描述少女思春的情懷。其他還包含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一個紅蛋、四季紅、補破網、相思海等180多首經典歌曲。

我從小常聽父親哼唱日本及台語歌謠,歌聲中總有一股淡淡的哀傷;昭和年代出生的父母,他們眷戀日本時代的富庶安定,憎惡國民政府的蠻橫掠奪。原本安穩的生活,一下被打入地獄,心情抑鬱,只能哼歌解悶與努力賺錢。可笑的是,補破網還曾經是"禁歌",隨便亂唱會被國民黨抓去槍斃(當年大人這樣說的)
 

《望春風》作詞:李臨秋/主唱:鳳飛飛 


李臨秋故居位在莊協發柑仔店轉角的巷內,磚木構造的兩層樓房的二樓,裡面展示李臨秋生前的手稿、老照片,以及紅眠床、碗櫥等當時生活起居用品。平常並未開放,如要參觀必須先與後代李修鑑先生聯繫。

李臨秋的創作描寫細膩的情感、傳達社會心聲、是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故居更是展現歷史及庶民生活的縮影不過就在我們造訪後不久,就傳出故居要被法拍的消息,文史界一片譁然。主因是該建物產權複雜、家族當中有人將部分產權轉售外人,而持有人打算出售該份產權,可是家族後代無力承購,才會走到法拍一途。

李臨秋故居雖指定為「歷史建築」,但仍可自由買賣,我敲著鍵盤,腦海裡浮現鳳飛飛曾經翻唱的《望春風》《補破網》.... 真的好揪心!盼望故居能夠覓得好人家,讓這些牽動人心的歌謠,能夠一代接著一代傳唱下去。


◎李臨秋的六子李修鑑先生談父親創作
點此連結>> 台北市政府觀傳局網站 <<


20.jpg

李臨秋故居室內(圖片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nchdb.boch.gov.tw)
李臨秋故居 中央社.jpg

永樂座 舊址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46巷15號

轉入迪化街一段46巷,老舊公寓之間的狹窄巷弄稱作「歌謠巷」。

這裡曾經有一座大稻埕最豪華的劇院「永樂座」,是本地戲班及來臺中國戲班重要演出場所,也是1920年代大稻埕繁華的象徵。國民政府遷臺,京劇名伶顧正秋曾在「永樂座」演出,轟動一時,吟唱許多人戰後的鄉愁。


「永樂座」是由茶商陳天來等人集資籌建,選在永樂市場對面的吳文秀舊宅處動土興建,仿巴洛克式的四層樓劇場,外觀華麗,設備一流內部共1505個座位。空間仿造東京的帝國劇場,無論在設備或地理位置都勝過「台灣新舞臺」。起初名為「臺北大舞臺」劇場,1923年更名為「永樂座」,1924年2月落成,開臺首檔演出者為「上海樂勝京班」。

永樂座初期以戲曲演出為主,如福州戲、京劇,南管,魁儡戲,歌仔戲,還有萌芽不久的台灣新劇(文化劇),都在永樂座上演,見證了台灣近代戲劇的發展。但隨著商業和娛樂型態改變,成為日治時期台灣人專屬的電影院。

中國片《古井重波記》上映受到好評,帶動台灣電影的發展,《盤絲洞》與《孟姜女》在永樂座的放映獲得空前的成功,激起本島人觀眾對中國片的極大興趣;《火燒紅蓮寺》更是掀起一股武俠熱潮。大稻埕的仕紳甚至還籌組「台灣映畫研究社」發展電影事業。

台語歌謠作詞家李臨秋,曾在永樂座擔任茶房賺取生活費,最後當上永樂座經理,他所創作的經典歌謠《望春風》還被拍成舞台劇,在永樂座上映獲得好評,1937年再拍成電影,受到本地影迷的喝采,幾乎天天爆滿,是難得一部叫好又叫座的臺灣本土電影。

1943年,
集結當時台灣藝文界學菁英的《台灣文學》集團,推出第一部台灣新劇《閹雞》於永樂座公演,充滿鄉土、寫實的劇情,加上呂泉生配樂的台語歌謠[丟丟銅仔]、[六月田水]及[一隻鳥仔啾啾啾]帶動觀眾情緒,演出大獲成功。

 

戰後,永樂座更名為「永樂戲院」,仍以戲曲演出為主。1948年顧正秋的京劇班應邀來永樂座演出,超過一千多場,時間長達五年,許多達官富賈前來看戲,蔣經國也是常客之一。

1954年轉為電影放映和舞台演出混和經營,但仍不敵娛樂環境的改變,1960年正式停業。陳天來的子孫出售產權,永樂座被拆建為兩列樓房。這家「台灣人的戲院」也隨大稻埕的沒落而繁華落盡,被遺忘在歷史中。


22.jpg

 ↓永樂座外觀局部照,節錄自蔣渭水大眾葬影片 (圖片來源:台北市文化局)

1469180654-1317311501_l.jpg   

↓刊登於台灣公論報上的《望春風》電影廣告

Bangchhunhong_193707_Taiwan_kouron.jpg

↓戰後改為「永樂戲院」時期的電影廣告

24.jpg

永樂座上演過無數精彩戲碼,但是劇場外的人生,往往比戲劇更精采。話鋒一轉,老師低聲聊起顧正秋與蔣經國、任顯群之間的三角關係。

上海京劇名伶顧正秋,本名丁蘭葆,1929年出生於南京,6歲向名伶吳繼蘭學戲、10歲以第一名考進上海戲劇學校,期間曾受教多位名師,連梅蘭芳都收他為徒。

顧正秋的唱腔華美、身段出眾、面貌姣好,很快便在舞台上嶄露頭角,《貴妃醉酒》、《霸王別姬》扮的都是絕代佳人,被她演釋得深入人心。幾乎每場戲都獲得滿堂喝采。16歲畢業後,組成「顧劇團」於上海、南京、青島、徐州等地演出,受到觀眾歡迎,成為四五十年代瘋迷中國的青衣。


1948年,顧正秋的京劇班應邀來臺演出。原本只打算演三個月,卻因為台海分裂,一演就是五年,也意外留在台灣一輩子。


少女時代的顧正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資源共享)

phpdeoHTL.jpg
顧劇團在永樂劇院演出一炮而紅,座無虛席場場客滿。連續加演了好幾個月,最後因上海淪陷回不了故鄉,只能留在台灣繼續表演,養活戲班子。

顧正秋擁有眾多戲迷追捧,當中不乏高官貴冑,蔣介石的長子蔣經國就是一位常客,幾乎每天固定到劇場看戲。他一擲千金包下特等席,散了戲就設宴款待全戲班。蔣經國費盡心思追求顧正秋,還打算娶她為妻。


離鄉背井,肩負戲班子重擔的顧正秋,雖然也想要有個可依靠的肩膀,但她並不愛個性嚴謹的蔣經國;讓他真正心動的是個性豪爽、幽默風趣,當時的財政廳長任顯群(發明愛國獎券的人)顧正秋在回憶錄裡曾說「跟他在一起,我感到自在、快樂、幸福。」

顧正秋24歲時,任顯群覺得應該給她一個名分,但遭到黨友們強烈反對,認為她是蔣經國看上的女人,若娶了她恐怕仕途不保。當年四月,他辭了官,迎娶顧正秋為二房。婚後,顧正秋也毅然結束如日中天的劇場事業,進入家庭。

1955年,結婚不到2年,顧正秋和任顯群應邀參加朋友張正芬(哈林-庾澄慶之母)婚禮,為了避嫌,兩人分開入場,不敢同桌,但偏有好事者拉顧正秋去和任顯群坐在一起。兩人親暱談笑的畫面,正巧被報社記者拍到照片,並大肆報導轟動全國。

蔣經國看到照片,簡直氣壞了,昔日政敵居然娶了他心儀的女子。

不到一個星期,
任顯群就因「匪諜案」被捕下獄,一判就是七年。相傳正是蔣經國因為追求顧正秋不成,遷怒任顯群,便羅織罪名將他下獄。
1959年經張群向蔣介石求情,任顯群才得以出獄。任顯群出獄後,已無心於政治紛爭,為了避免再起風波,兩人帶著孩子到金山農場隱居,學習種菜、種草莓,過著簡樸平淡的農村生活。

顧正秋的一生宛如一齣曲折動人的戲。他在回憶錄《休戀逝水》曾寫道:

「人的一生,來是偶然,去是必然」
「值得愛的,也已真心愛過,對於生死興衰,我已看淡。」

至於蔣經國是否真的追求過顧正秋?在她的幾本回憶錄裡都沒有提到。


(本段記事為良俊老師口述,另有參考中國時報報導)

25.jpg
永樂座除了戲劇公演與電影放映之外,由林獻堂、蔣渭水領導的「台灣文化協會」,也經常在永樂座開大會。

1931年蔣渭水過世時,追思者在「永樂座」為蔣渭水送別,全台有五千多名眾前來致意。當天大稻埕商家休市哀悼,街道擠滿人潮,掛滿各友誼團體吊旗。
大眾葬的隊伍就是從永樂座出發,巡禮文化協會本部(蔣渭水創立的大安醫院),行經圓山明治橋,一路走到大直公墓安葬。


>>YouTube上的故蔣渭水先生葬儀實況 (昭和六年八月)

23.jpg

↓蔣渭水大眾葬實況影片節錄,地點為永樂座前(圖片來源:台北市文化局)

大眾葬01.jpg

永樂座舊址現已改為毫無特色的公寓。

27.jpg

走到迪化街上。正值農曆春節前夕,四處張燈結綵,準備年貨大街的開市。

31.jpg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旁,有一棟高聳的大樓,現為第一銀行(迪化街一段63號),其前身「新高銀行」是第一家完全由台灣本土業者集資創辦的銀行。由大稻埕紳商李景盛、李延禧父子父子等人發起,在台灣經濟、金融史上可說是一件大事。

欸,李延禧是誰呢?(跟知名大陸劇《延禧攻略》毫無關聯喔!)

S__2334793.jpg

S__2334803.jpg
李延禧生於臺北大稻埕,祖父是靠買辦起家的紳商李春生,大稻埕呼風喚雨的重量級人物。父親李景盛亦為買辦,襄理家族事業。

李延禧十三歲時,隨著祖父李春生,應台灣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的邀請,赴日本觀光考察,隨後便留在日本就學,先是進了東京富士見小學,接著又被送往基督教明治學院就讀。

1905年畢業後,赴美就讀紐約大學,為首位留學美國的台灣人。1910年取得商科學士後,同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取得經濟學碩士學位。這位深眸大眼、頭髮微卷、青年才俊的學霸李延禧,完整接受西方社會價值觀的洗禮,成為台灣新思想的代表。


ckeditor-5cc2808c09234.jpg
學成歸國時,曾在《台灣日日新報》刊登〈外遊十四年〉文章,描述留學美、日的所見所聞。他自述返台時,在抵達基隆港看到迎接他的管家,一時間連台語都忘了怎麼講,可見得西化多徹底。

回國後李延禧協助父親李景盛,召集大稻埕的商人,1916年成立以茶葉融資為主的銀行,命名為「新高銀行」,李延禧擔任常務取締役,1922年李景盛過世後,改任頭取(總裁/CEO)。

新高銀行主要客戶為各地茶商,取代舊式錢莊,結合融資借貸。創立資本額五十萬,換作現在大約十億台幣。

創辦初期發展非常順利,那時正逢歐洲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景氣大好,業務急速膨脹,
在短短七年當中,迅速擴展到十九所分支機構。不過,局勢萬變,景氣漸頹,銀行因放款過於疏鬆,呆帳過多造成資金周轉不靈,最後被迫併入官方的「台灣商工銀行」。

李延禧卸下職務,黯然遷居日本,在好友益子逞輔的提議下,創立「大成火災保險株式會社」。

李延禧在日本非常照顧台灣人,經常招待留學生到家中作客,成了旅日台灣人的領袖,深受敬重。例如錦記茶行陳天來之子畫家陳清汾,因李延禧引介,拜入名畫家有島生馬門下,並隨有馬遊歷巴黎,才有畫作入選巴黎美展的故事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銀行,改組為官民合股的台灣工商銀行(1949年又改台灣第一商業銀行),李延禧獲任為監察人,並於1946年返台。

隔年,發生二二八事件,許多知識分子被捕,讓他對台灣政府極為失望,友人勸他最好趕快離開台灣。果然沒過多久,他就被國民黨政府以莫須有的罪名宣判為叛亂犯,並且沒收在台灣的財產

 

李延禧受到打擊,不久便因腦中風長期臥病不起,生活陷入困境。最後病逝天津,享壽76歲。
32.1.jpg
 

梳著油頭、西裝畢挺、皮鞋啵亮,坐在桌邊最右的就是李延禧;照片左上角有新高銀行的看板。圖中左邊第一人是專業經理人小倉文吉
新高_李延禧.jpg

玉鳳旗袍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72巷

位於迪化街72巷,超過六十年旗袍老店「玉鳳旗袍」現由第二代陳忠信接手。侯導電影《刺客聶隱娘》的戲服有九成都是出自陳師傅之手。可惜當天還未開門,下回再來拜訪。
S__2334790.jpg

35.jpg

台北迪化街郵局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38號

霞海城隍廟的對面,有一間建立於1915年的迪化街郵局早期稱為「南街郵便局」。當時除了一般郵務外,並開辦近代化的電報發信業務,據說當時積極從事社會運動的蔣渭水,便常利用這裡來發電報

1922年日本進行市町名改正,將迪化街一帶改為永樂町,所以郵局也改為「永樂町郵便局」,戰後再更名為迪化街郵局。

S__2334834.jpg

S__2334836.jpg

S__2334841.jpg

永樂市場 大稻埕戲苑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1號

如果要買布、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永樂市場。布料花色樣式應有盡有,讓人目不暇給。
但是,有想過這裡為何會成為布料市場嗎?

擁有百年歷史的永樂市場,原本叫「大稻埕新市場」,它的前身是座花園,因為隔壁就是霞海城隍廟,攤商菜販聚成傳統市集,環境髒亂,又常因地盤問題起糾紛,日本人為了改善環境、整頓攤商,便著手興建公營市場。

大稻埕新市場在1908年落成,而位在西門町的「新起街市場」(今 西門紅樓)也同時完工,於是在當年12月20日,兩座新市場共同舉辦了盛大的落成開業典禮。

之所以叫大稻埕"新"市場,是因早期就有一個大稻埕市場,位在九間仔後街(今 延平北、涼州街一帶)後來搬到日新街,改叫日新街市場。為免混淆,所以加了個"新"字。

1922年台北市町名改正,此地區劃入永樂町,市場也改名「永樂町市場」。

由於市場的興建,讓周圍聚集了近百家的布疋店。日本商人更將日本印花布料大量輸入台灣,成立進口布料批發站,批賣給中盤商,再運銷各地零售。當時臺灣約70%的布料批發商都集中在這附近,成為全島最重要的布料批發中心。

永樂布業市場.jpg

大稻埕市場.jpg

永樂町市場_維基百科.jpg

永樂町市場老照片.jpg

大稻埕新市場設計注重動線、採光、通風及衛生,設備先進,連日本本土設置的近代化市場都遠不及台灣。初建時有三百多坪的磚造平房本館,與一座較小木造平房為飲食店,其他還有事務所、廁所等。後來市場陸續增建,到了1933年,大規模擴建成為可容納二百多家店面的八棟平房建築,除本館(生鮮蔬果)之外,還有第一賣店(布疋)、第二賣店(飲食)、第三賣店(和洋雜貨)等等,堪稱全台第一大市場。

戰後改名「永樂市場」,1980年拆除木造建築,改建為帷幕式的現代化大樓。

現在永樂市場一樓還有菜販及美食攤位、入口附近大批人排隊要買郭董也指名的彌月油飯「林合發」,二樓為各式布料、窗簾家飾布匹買賣商店、各種花色、布料應有盡有,挑好布料,可拿到三樓找師傅縫製加工或訂做。四樓是小吃街,五~七樓是辦公室。八、九樓則是大稻埕戲苑。

S__2334815.jpg

S__2334826.jpg

S__2334828.jpg
S__2334811.jpg


屈臣氏大藥房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34號

看到這棟氣派的洋樓,寫著「屈臣氏大藥房」,應該不少人會問,這跟現在街頭常見的屈臣氏藥妝店,有關係嗎?

關於屈臣氏的由來,最早是在十九世紀,有英國人在澳門、廣州開設西藥房,供應洋人在遠東異地生活的基本需求。1841年,香港割讓給英國,於是英國人又踏上香港,開設「香港藥房」。十幾年後,一位姓屈臣的醫生(Alexander Shriving Watson)進入香港藥房擔任經理,1871年時,他索性把香港藥房改成自己的姓氏,於是就變成「屈臣氏大藥房」,也就是現今的屈臣氏了。

而台灣在清朝末年,因為有許多洋商進駐大稻埕,所以腦筋動得快的台灣商人也嘗試進口西藥,到了日治時期,台北已有好幾家西藥店,像是華昌、威建、普安、同春、神農氏等等,而其中以屈臣氏最為出名。

位於迪化街的「屈臣氏大藥房」由經營藥材的李俊啟,創於1917年,當時以批發進口西藥為主。主要代理英國史谷托(Scott)魚肝油。據說日治時期曾經研發出治療咳嗽的特效藥水,讓藥房生意大好。他並且取得香港屈臣氏的台灣地區經銷權,被視為西藥的始祖。

戰後,因政局不穩及天災頻繁,生意受到影響,最後只留下一間小鋪賣成藥,其餘店面出租作為布莊及餐飲店使用。

這棟超過百年歷史的建築,當時是大稻埕是最高、最氣派的洋樓;不幸卻在1996年春節年貨大街活動中,因樓下餐飲店不慎,引發火災,使整棟樓房的木造結構付之一炬,僅留下石材打造的立面外牆。由於屈臣氏藥房位在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中,不得拆除改建,在後代子孫通力合作之下,才恢復昔日風采。2005年列入市定古蹟。

39.jpg

40.jpg

41.jpg

臣氏大藥房的建築立面上,最特別的是它的泥塑,有寶塔、還有龍與麒麟,並且特別加上「龍麟伴塔為記、別人不得冒效」的註冊商標字樣。

不過弔詭的是,1927年香港屈臣氏卻授出「台灣總代理權」,不再讓藥店各自進貨。但是,這總代理居然不是李俊啟的屈臣氏大藥房,而是同一條街上的「神農氏大藥房」。這下可好,屈臣氏不能賣屈臣氏,你說氣不氣人!

為了此事,李俊啟還特地跑到東京大打商標官司。近百年前的一場藥房商標爭奪戰,官司沒打贏,倒是為大稻埕添了一樁茶餘飯的話題。
S__2334832.jpg

兩江醫院 六堆進士五代傳奇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8號

屈臣氏大藥局隔壁(迪化街28號)的兩樓厝,這裡曾是「兩江醫院」。

「兩江醫院」創立於1923年,是由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醫院內科江景勤,和外科江立托兩位醫師合開的醫院。江立托後來去新加坡開業,醫院由江景勤醫師獨立經營。

現在店面雖已易主,但兩江醫院的故事其實相當精彩,江家祖宗五代串連起來,足以拍成一部連續劇。

江景勤1894年出生於新北勢(今 內埔鄉豐田村),他的祖父江昶榮,在鄉里名聲頗為響亮,是清領時期六堆地區的進士。不過這進士其實得來不易,他連考四次都落榜,終於在第五次才以42歲高齡考取。

朝廷派他出任四川知縣,但他急於先衣錦還鄉,不料,回到台灣後卻爆發清法戰爭,交通受阻,延宕2年至1885年才回到四川任所。這時才知道已經被朝廷拔官革職,官職換給別人了。他知道復官無望,只好留在四川教教書,等待可否有轉圜機會。

但左等右等,希望渺茫,遂決定打道回台灣。勉強湊足了旅費回到家鄉後,才知道雙親已過世。原本欲甘祿榮親,卻未能償願,最後淡泊仕途,投身文化教育工作。

S__2334848.jpg

江昶榮出身地屏東內埔,有追立紀念碑來讚揚他的事蹟。大意就是在描述他坎坷受阻的仕途,以及讓人稱道的孝心與忠義氣節。(圖片來源:屏東鄉公所網站)

兩江醫院祖父_六堆江昶榮.jpg

其父江福霖(1868~1895)也是清代秀才,熱心公益,對地方貢獻良多,為內埔地區的首腦人物,受到眾人敬仰。

江景勤醫師1910年進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後取得醫師執照,起先被分發到屏東家鄉的「阿緱醫院」任公醫,後來又回到母校從事內科方面的研究。因成績優異,被派到京都帝國大學附設醫院任職、並進一步深造。返台後,又回到總督府專門學校任職。1923年江景勤因厭倦公醫體系,所以以神經衰弱為由請辭,來到大稻埕懸壺濟世。

江家代代人才輩出,江景勤的兒子江牧東,台灣大學化工系畢業後赴美攻讀化工博士,取了台南人沈吟香,並在美國生下台美第二代江俊輝。江俊輝活耀於美國政商界,曾任加州審計長、2018年還競選過加州州長,最後雖然敗北,但現在仍為加州的財政部長。

江昶榮應該萬萬也料想不到,自己當不成的官,居然是遠在美國的孫兒,幫他了了這樁心願吧。


兩江醫院_永樂市場 .jpg

六館街尾洋式店屋

塔城街與環河北路這一段的南京西路,清朝時期稱「六館街」,是當時接待朝廷欽差大臣的所在。

板橋富紳林本源家族第四代林維源,因資助劉銘傳推動各項建設,而被任命為墾務大臣,林家在1892年於此地蓋了六間相連的「欽差行館」,當地居民稱之為「六館仔」,故得名六館街。之後林家後代也在此經營「建祥茶行」,是當時台灣最大茶行。1885年官方創辦的新式學堂『西學堂』也在六館街上。

六館街望東之街景.jpg

↓清朝末期的六館街。(圖片來源: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六館街.jpg

↓日治時期的六館街上的「小鳩屋」是台北首屈一指的割烹店,與建昌街上的清涼館齊名 (圖片來源: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六館街小鳩屋:小島屋位於六館街,是台北首屈一指的割烹店,與清涼館並稱.jpg


今天看到六棟位在南京西路的洋式店屋建築,並非清朝時期所建的六館仔,而是林本源家族約於1934年改建的洋樓街屋,屬於日治時期象徵進步時尚的「樓牌厝」。
建築採用鋼筋混泥土、磚牆、木造等混和式構造,外觀為文藝復興風格,以彩色洗石子及泥塑紋飾,勳章、柱頭等,形塑華麗的店屋風貌。因具有街角建築特色,所以被指定為「六館街尾洋式店屋」歷史建築。

從北門站散步到迪化街,只要看到這幾棟雅致的建築,就知道迪化街到了。完整的洋樓街面,成為迪化街南端最美的意象,也是林本源家族、六館街及永樂町的發展與興衰之歷史見證。

六館街尾洋式店屋

S__2334852.jpg

S__2334853.jpg

S__2334858.jpg
折衷式主義建築,走廊柱子的柱頭罕見地裝飾著熱帶地區植物的椰子樹葉狀。

S__2334864.jpg

S__2334866.jpg

44.jpg


延伸閱讀:台北|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大稻埕懷舊小旅行[中篇]

走讀路線:
前篇]捷運北門3號出口、台北火車票房舊址→大稻埕商埠→貴德街(千秋街店屋)→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李春生紀念教堂→李臨秋故居→永樂座舊址→第一銀行(前新高銀行)→玉鳳旗袍→迪化街郵局→永樂市場→屈臣氏大藥房→兩江醫院→六館街尾洋式店屋

中篇]中和紡織→甘谷街(茶商葉公會、和德祠)→張東隆商行→太和堂藥房→法主公廟→蓬萊閣舊址→天馬茶房→黑美人(維特咖啡)→大千百貨→大安醫院舊址

後篇]波麗路→杏花閣→新芳春茶行→建成圓環→北門文旅(鯤溟會館)→淡水戲館(台灣新舞臺)舊址→
下奎府町郵便局→達觀眼科醫院→寧夏夜市→蓬萊國小→電力變電所

全線地圖:GOOGLE MAP

感謝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
感謝導覽老師:宋良俊  ( 大稻埕、淡水故事達人,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導覽老師,中華民國導遊執照合格  ) 2020/01/09


※本文無關任何商業行為,純粹為個人研究筆記。部分文字、老照片取自網路,若有版權問題或錯誤之虞,懇請告知。
※如欲轉載或分享本文請先EMAIL或留言。謝謝


參考文獻:
台北市政府觀光局
八里坌的興衰起落/林一宏
臺北市市定古蹟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
我的父親-李臨秋
永樂座與日殖時期臺灣電影的發展
說書:紙醉金迷大稻埕
中時:顧正秋不愛太子愛任顯群
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
大稻埕第一富商李春生
台灣最貴單身漢-留美第一人李延禧

莊永明書房
迪化街郵局-尋訪蔣渭水歷史足跡

一頁大稻埕兩江醫院的江家傳奇/漁夫
被淡忘的六堆名進士之後–江景勤(文獻館第42期電子報)
永樂布業商場官網
屈臣氏不賣屈臣氏/蘋果日報
甘谷街茶葉公會、土地公廟(永樂國小網站)
邱董的台北老家鄉
米與台灣社會/李力庸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尋覓商號身影

 


【更多走讀.散步】
▌臺北城西(大稻埕‧艋舺‧西門町)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前篇>千秋街x李春生紀念教堂x永樂市場x六館街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中篇>中和紡織x甘谷街x黑美人x大安醫院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後篇>波麗路x圓環x寧夏夜市
大稻埕南段之旅-千秋街x陳天來故居x霞海城隍廟x太平町

艋舺巷弄探險趣!清代古早巷x神秘清茶巷x華西街摸乳巷x啟天宮x華江整宅
從河溝頭到新起町-機器局遺構
西寧市場x慈雲寺x艋舺將軍廟
西門町的前世今生-西門紅樓x天后宮x刺青街x電影公園x慈雲寺

從火車票房到四鐵共構-北車進化史

▌臺北城東
跟著水瓶子老師,走讀東門-臺北刑務所x華光社區x四六事件x金華官邸x青田七六
穿越齊東街,走讀清代米路古道-日式宿舍群x東門土地公傳奇
漫步幸町-「臺灣文學基地」齊東街日式宿舍群
漫步幸町-臺北琴道館x臺北書道院


大安庄歷史散步。新生南路一段日式建築 x 建國南路清代古厝
東城門外的天空:李鎮源故居x紹興南村x中正紀念堂今昔
東區大河傳說-忠孝東路有條河(上篇)
東區大河傳說-忠孝東路有條河(下篇)



▌昭和町(青田街‧溫州街)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日式家屋(一)16棟紀錄:青田書院x青田七六x遊山茶訪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日式家屋(二)6棟紀錄:聲音光年x青田茶館x和合青田x台北徠卡之家

走進臺北最美一條街!水瓶子老師講解老房子「青田七六」
百年相機品牌Leica進駐青田街,日式老屋打造「台北徠卡之家」
尋找清代水圳、溫州街老屋與人文速寫<上>
尋找清代水圳、溫州街老屋與人文速寫<下>

浴火重生「大院子」溫州街最美的日式老屋

▌城南(中正‧古亭)
走讀城南之美-從清領到近代的時空紀行。同安老街x 紀州庵x萬新鐵路x廈門街
漫步錦町(一):從金華街穿越舊時空!錦町日式宿舍群x錦安古物市場
漫步錦町(二):百年油杉與山林課日式宿舍x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走巷弄巡水路(一)霧裡薛圳第三支線:溫州街52巷x龍泉市場x奇幻怪怪屋x浦城街
古亭町巷弄散步(一)南昌路家具街x孫立人將軍官邸x臺大日式宿舍-戴炎輝寓所
古亭町巷弄散步(二)寧波西街x牯嶺街x百年骨科診所x哲學大師方東美寓所x南菜園日式宿舍群

此巷不通-和平東路二段秘巷。沾美藝術庭苑x電影《飲食男女》拍攝地x昭和老屋

▌城南(公館)
小山逛逛-蟾蜍山聚落探險趣x發現古圳道
消失的眷村記憶-漫步永春街嘉禾新村
水路交織的脈絡-走訪瑠公圳x大灣草圳計畫x台大醉月湖

走走汀洲路,尋找消失的萬新鐵路:公館、水源地、仙公廟x清代霧裡薛圳
藝居共生-寶藏巖歷史聚落散步

▌南港/內湖   
黑鄉到黃金,南港蛻變ing!茄苳公傳奇X闕家古厝X懷舊街屋X經貿園區走讀
內湖人文風情畫。梘頭福德祠x公民會館x水圳路x金龍禪寺

松山/信義
虎豹老霸王(一)松山奉天宮、永春陂濕地公園

▌士林/圓山
官邸、水圳與士林新街之旅(上篇)士林官邸X福德洋圳
官邸、水圳與士林新街之旅(下篇)郭家古厝X慈諴宮與潘宅X士林市場

▌北投/淡水
走一夏淡江大學(五虎崗x海事博物館x宮燈步道x克難坡)殼牌倉庫
重返清法戰爭古戰場、走讀淡水生態:程氏古厝x公司田溪x沙崙海岸x石滬心
漫步重建街山城聚落、體驗日式老屋:屎礐渡頭x米市土地公x戀愛巷x日本警官宿舍

「胡」說淡水四大廟宇與老老街(上篇)施坤山與黃東茂X敗滬尾X鄞山寺

「胡」說淡水四大廟宇與老老街(下篇)清水街龍山寺X清水祖師巖X重建街

▌新莊/板橋
響徹世界的鼓聲「响仁和」製鼓達人王錫坤x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上>百年古圳x保元宮x地藏庵x廣福宮x文昌祠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下>港口與廟街x慈祐宮x戲館巷x挑水巷x米市巷x潮江寺


▌木柵/景美   
搭纜車上貓空!挑戰千階步道、細說百年古剎「木柵指南宮」

▌三重/蘆洲

蘆荻泛月(一)記憶河上洲_蘆洲李宅x湧蓮寺x保和宮x馬偕行腳x古早味切仔麵
蘆荻泛月(二)鷺洲隨筆_尋訪和尚港與洋樓古厝x鄧麗君之路x大廟口切仔麵


▌中和/永和
 搞不懂中和?!走讀瓦磘溝、廟子尾溝X廟美街、枋寮老街

▌其他
東北角卯澳漁村,百年石頭屋-吳家樓仔厝x提籃觀音x小卷米粉


 

arrow
arrow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