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瑠公農田水利會,誰的財產?
提到SOGO百貨忠孝館,除了瘋狂的百貨周年慶,牆上的「小小世界鐘」是許多人記憶的一部分。
每逢整點前,大小朋友會聚在門口等待,時間一到,色彩繽紛的時鐘裡,就會轉出代表各國的人偶,隨著《小小世界》主題旋律,手舞足蹈,模樣相當可愛,充滿童話幻想,讓人駐足流連。
不過,在人潮絡繹不絕的SOGO百貨忠孝館側門外花台上,立了這麼一面金屬刻的說明版『奠基紀念文』,應該很少人留意,也不會去細讀內容吧!
摘要如下,第一段,開宗明義詔告SOGO百貨這塊土地是瑠公農田水利會所有。第二段,介紹瑠公圳的歷史、郭錫瑠生平與鑿圳之艱辛。第三段,重點來了
「本大樓基地面積為1525坪,原為瑠公圳所有之田地,後因都市發展變更為建地。」
「地上原本二層建築物36棟,因年久失修、已陳舊不堪,為配合台北市都市更新計畫.....洽請承租人搬遷....」
「收回房產後拆除,公開標售地上租用權,由太平洋建設得標,設定地上使用權50年(1983~2033)」租期屆滿後,土地歸還給瑠公農田水利會。
乍看之下很OK,但有沒有覺得哪裡怪怪的呢?
原本由瑠公農田水利會管轄的大灣陂塘,到日治後期,因埤水淤積漸乾,加上大灣河道與瑠公圳、霧裡薛圳有許多重疊,1911年被排乾填土成為農田。到了戰後,這些農田自然也成了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的財產。
擁有精華地段土地的瑠公農田水利會,在1983年以配合都市更新為由、趕走原本的36戶住家,改租給太平洋建設50年,也就是1987年開幕的「太平洋崇光SOGO百貨」。
▲奠基紀念文
▲SOGO百貨今昔對照(圖片來源:張哲生臉書粉絲頁)
早年稱「農田水利會」的臺灣農田水利管理單位,在2020年10月正式升格為農田水利署,其中,農田灌溉面積最小(僅391公頃)的瑠公管理處,卻是最會賺錢的單位,包括「金雞母」SOGO百貨,每一年土地租金收入就高達1億元,總資產額高達225億,令人咋舌。
反觀嘉南地區,灌溉面積有77822公頃,卻窮到被鬼抓,難怪許多地方官,拼命想要填河造土,或者拆古蹟蓋大樓,因為炒地皮,永遠是不分南北發財的捷徑。從池塘變農田,農田變建地,這煉金術般的魔法,才真的是「小小世界真奇妙」吧!
從1945年、1965年、1975年到2010年四張航拍圖,即可看出東區變化之大,原本的阡陌農田、已成了水泥叢林。難怪自從我家搬到安和路之後,開始覺得空氣變差、皮膚容易過敏、天氣特別躁熱,想必是熱島效應所致。
農田水利會,快還地於河,還我們水城台北呀!
▊仁愛圓環與陂心林家
1895年,日本殖民台灣後,開始實施臺灣土地調查,總督府經由精密的測量與調查,費時6年繪出了《臺灣堡圖》。
臺灣堡圖上的「坡心」原為「陂心」,是位在大安庄裡的一片土地,範圍涵蓋現在的敦化南路、仁愛圓環一帶,是艋舺經商致富的林式霽家族所有。
乾隆末年,林家在現址仁愛路上的富邦金融大樓蓋三合院,聘請當時福建知名的建築師設計,石材與建材也特地從福建運來臺。據稱該地為風水寶地「浮水蓮花穴」,助林家聲勢規模不斷壯大,當時大安庄1/3以上的土地都是林家的。咸豐三年(1853年)大厝經改建,成了雄偉的四合院大厝,稱「陂心厝」,與1783年興建的林安泰古厝齊名。
陂心厝座落於隆起的小丘陵,被池塘和溝渠自然圍繞,有如護城河一般,因位於池塘之中心,故名「陂心」。
日本進行市區改正時,才將陂改成「坡」。我家在1977年購置的安和路大樓,地號就是「坡心段XX號」,現改為仁愛段,當時還有公車站牌「坡心」站,捷運通車後,古地名也隨之消失。
見證東區發展的陂心林家「陂心厝」,可惜在民國57年,因政府拓寬仁愛路而拆除。
▲陂心厝(圖片來源:大安庄陂心簡介)
▲陂心厝(圖片來源:大安庄陂心簡介)
日本時期就已規劃完成的仁愛路,為何還要拓寬呢?
高玉樹在擔任市長時,認為臺北市需要一條能代表國家門面的道路,於是聘請本土藝術家顏水龍擔任顧問,闢建敦南路林蔭大道。同時拓寬仁愛路、修建圓環,將敦化南路和仁愛路相扣在一起。外賓從松山機場出發,經過敦化南路、仁愛路圓環右轉後,就可以直達總統府。
這一條L型的迎賓大道,也有人說是以法國巴黎凱旋門及香榭大道為範本所規劃。
▲敦化南路、仁愛圓環L型迎賓大道
▲早期仁愛圓環。圓環當中的銅像是首任監察院長于右任。(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林老師帶著大家踏進敦化南路分隔島,腳下草皮的柔軟,彷彿置身森林草原,深吸一口芬多精,忘了快車道就在兩旁邊,光是走進分隔島,氣溫就驟降許多。
敦化南路西側有一條斜岔的道路,安和路,就是大灣陂塘的古河道。至1980年之前,都還能見到這條長長的大灣河,流到東區頂好附近。
老照片中,敦化南路、安和路口的「安康大廈」大門左側,還可見到跨越河流的道路與橋墩。
▲敦化南路分隔島
▲安康大樓前方道路與橋墩。底下就是大灣河流。
▲安康大樓前方,現停黑色車輛處即是以前橋梁的位置
敦化南路西側斜岔的安和路
▲安和路、敦化南路斜岔路口
▲安和路,信義路口。大約為1980年代完工不久的安和路(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瑠公圳重見天日?淺談公共藝術
當高樓大廈蓋滿整個城市、擁擠的人潮車陣、緊張的生活步調,讓人們開始想念農村的緩慢節奏、於是綠色建築、親水城市,健康樂活等,成為未來都市規劃的主流,開始有地方長官想做點事。
柯市長在2015年,看到南韓首爾清溪川整頓成功的案例,喊出要讓新生南路底下的「瑠公圳」重見天日。
關於瑠公圳,最早是由福建漳州的移民郭錫瑠集資,於18世紀初所修建。由於當時已有來自景美溪的霧裡薛圳,郭錫瑠為了讓新店溪水源越過景美溪,直達臺北平原,遠赴新店溪上游青潭附近開鑿水圳,他曾嘗試架設過水橋,或在溪底放置水缸引水,卻都遭洪水沖毀,散盡家財,花了十年時間仍功敗垂成,最後積勞成疾而過世。後來由郭錫瑠長子郭元芬,繼承父親遠大的志向,於1769年修建完成,灌溉整個台北盆地約1,200餘甲的田園。
不過新生南北路底下的水路,並非古早的瑠公圳,而是日治時期(1933年)日本人建的排水道。
當時為了都市排放汙水所需,取了一條原本就存在的小河來截彎取直,改為排水系統,名為「特一號排水道」,又稱「堀川」,戰後更名為「新生大排」。
雖然名稱張冠李戴,一直被錯認,但柯P的想法其實並不差,起碼有人帶頭敢做夢。
瑠公圳復舊計劃,最後雖因執行預算、環境配套、維護管理等各種難題,讓計劃大幅縮水,以致成為難以連貫的「大灣生態草圳」,但真實的水塘,也好過以電子科技打造的假瑠公圳意象。來看看幾個關於瑠公圳的環境造景藝術:
一、台大校園旁「大灣生態草圳」
臺灣大學正門旁,新生南路上,原本校園圍牆拆除,改設帶狀生態水廊,有生態池、湧泉、過水橋、步道、休憩椅等,散步其中,能感受活水帶來的生命感動,不失為一個改善地方畸零空間的好範本。
▲新生南路三段「大灣草圳生態」
二、忠孝敦化分隔島「樹河」
忠孝東路,敦化南路分隔島上的地景藝術「樹河」,以真實水流來打造,站在一旁,風一吹,立刻被水噴得一身水霧,日頭赤炎炎,感覺無比清涼。在車水馬龍喧鬧的大馬路之間,水幕不但能降溫,還讓等待信號變燈的焦躁感得到緩衝。
▲忠孝東路、敦化南路分隔島「樹河」
三、瑠公圳公園「鑿圳取水」意象造景
位在建國、復興南路一段的瑠公圳公園,設置了水車、木梘、過水橋等造景,呈現瑠公圳引圳取水的意象,雖然與市民無法有太多的互動,但是老師或父母帶著孩子來公園玩搖搖樂、鞦韆、蹺蹺板等遊樂設施時,可以順便告訴孩子這一些歷史,滿足他們的好奇,頗具教育意義。
▲瑠公圳為郭錫瑠父子協力所完成。郭錫瑠之子郭元芬改建木梘為尖底木梘,後人稱的「菜刀梘」,並改用竹蛇籠在溪中築攔水壩蓄水來改善蓄水工程。
四、頂好廣場、龍門廣場「瀑布、湧泉」
位於東區頂好廣場及龍門廣場出入口,分別有名為「瀑布」及「湧泉」LED水流電子造景藝術裝置。以LED 燈光作為媒材,結合早期東區農業時代瑠公圳水的記憶,打造以水流意象的藝術裝置。每天晚上6時至9時,逢整點搭配音樂轉換為表演形式,點亮城市夜晚。
這兩座裝置藝術於2019年12月7日,搭配捷運音樂節開唱日正式亮燈,據說造價超過2千萬。
好的藝術品,固然可以呈現當地特色內涵,為環境整體加分,但是再好的藝術品,也比不過天然ㄟ熊讚。
頂好、龍門廣場地底下,明明就是一條河,真有心要做,大則復興河流、小則打造戲水廊與真實噴泉,形塑東區集體的記憶地標。然而政府卻選擇一個虛偽意象,不出幾年,LED大概就報銷的藝術品,和真實的河流,你選哪個?
▲頂好廣場「瀑布」裝置藝術 (右下圖為夜間點燈效果。圖片來源:台北捷運局)
▲龍門廣場「湧泉」裝置藝術
▊忠孝東路有條河?河去何從
位於頂好廣場前的「香檳大廈」,是太平洋建設當年在東區推出的高級住商建案。廣告當中的大廈前方,是一片寬闊的馬路,沒有畫上河流。其因是當年的河流其實已經是又髒又臭,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為了給人好印象,自然沒把河流畫進來。
倘若當初好好的整治這條河流,現在的香檳大廈是河景第一排的豪宅吧!
為了證明「忠孝東路有條河」,林老師取出一張非常珍貴的老照片,照片拍攝的地點,正是走讀的終點,忠孝東路四段龍門廣場前。
另外有一支民國60年的台視新聞影片,影片清晰可見跨越忠孝東路的河流,已變成排放汙水、焚燒垃圾的臭水溝。在環境衛生考量下,政府只好將水溝加蓋填平,埋入地底。
對照現今高樓林立、車潮川流不息的忠孝東路,記憶裡的河流,彷若昨日,突然鮮明立體了起來!
曾幾何時,河與我們的生活是如此的緊密,前人依河畔而居,河水灌溉這片土地,沿著河邊發展商業,因為河流我們富裕。
如果可以再次選擇,我希望能回到童年記憶裡的水城,可以在水溝裡撈魚摸蝦,放紙船,可以悠哉欣賞河畔風光、看成排欒樹閃爍金黃;可以在左岸露天咖啡座和老友敘舊、可以讓阿嬤牽著孫,沿著河岸講講東區的大河傳說。
這不該是夢想,因為台北原本就是與河共生的城市;人若貪婪自私,對川河大地不斷掠奪,大自然的反撲,你我都躲不掉。
但誰能敲開地面,讓沉睡百年的河流甦醒呢?
▲頂好商圈香檳大廈建案廣告
▲忠孝東路上的大灣河流今昔對照
龍門廣場前大合照(圖片來源:梁老師的城市水學粉絲專頁)
▲誰能敲開地面,讓東區沉睡百年的河流甦醒?
走讀路線:大安公園→土地公廟福佑宮→安東街→裝置藝術(水車)→安東街→奠基紀念文→ 裝置藝術(瀑布) →龍門廣場→ 裝置藝術(真實流水) →敦化南路分隔島→裝置藝術(湧泉)。
◎感謝大安社區大學主辦
◎感謝導覽老師:林耿同老師
※本文無任何商業行為,純為個人研究整理筆記。部分引用文字倘若有著作權之疑慮或有訛誤時,懇請告知。
※未特別註明出處之照片為本人拍攝。如欲轉載本文請EMAIL或留言給我。謝謝
農田水利署瑠公管理處、有賴全民來監督!
歡迎光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瑠公管理處 (nat.gov.tw)
水利署中文版全球資訊網 (wra.gov.tw)
◎參考資料:
大安區志
大安庄陂心簡介
【更多走讀.散步】
▌臺北城東
>穿越齊東街,走讀清代米路古道、東城外最美日式宿舍群x東門土地公傳奇
>漫步幸町-齊東詩舍《臺灣文學基地》日式宿舍群x台北最美文學聚落
>漫步幸町《臺北琴道館》聆聽古琴、欣賞齊東街最美日式建築x臺北書道院
>大安庄歷史散步。新生南路一段日式建築 x 建國南路清代古厝
▌臺北城西(艋舺‧西門‧大稻埕)
>台北|艋舺巷弄探險趣!清代古早巷X神秘清茶巷X華西街摸乳巷X啟天宮傳奇X華江整宅
>台北|西門町的前世今生。西門紅樓X天后宮X電影街X刺青街X電影公園X慈雲寺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前篇>大稻埕懷舊小旅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中篇>大稻埕懷舊小旅行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後篇>大稻埕懷舊小旅行
>大稻埕南段之旅-貴德街x陳天來故居x霞海城隍廟x太平町x法主公廟
>巷弄學人文導覽-遺跡隱味.從河溝頭到新起町-機器局遺構x西寧市場x慈雲寺x艋舺將軍廟
>從火車票房到四鐵共構--台北車站小故事
▌臺北城南
>走讀城南之美-從清領到近代的時空紀行。同安老街x 紀州庵x萬新鐵路x廈門街
>尋找清代水圳、溫州街老屋與人文速寫<上>搞懂堀川、瑠公圳、霧裡薛圳x一期一會加羅林魚木
>尋找清代水圳、溫州街老屋與人文速寫<下>紫藤廬x殷海光x臺靜農x立石鐵臣x大院子
>浴火重生「大院子」溫州街最美的日式老屋x玻璃屋歐風餐廳
>古亭町巷弄散步x孫立人將軍官邸x臺大宿舍戴炎輝寓所
>青田街日式老屋散策。聲音光年X青田七六X遊山茶訪XLeica Store
▌木柵景美
>搭纜車上貓空!挑戰千階步道、細說百年古剎「木柵指南宮」
>
▌南港內湖
>黑鄉到黃金,南港蛻變ing!茄苳公傳奇X闕家古厝X懷舊街屋X經貿園區走讀
>內湖人文風情畫。梘頭福德祠x公民會館x水圳路x金龍禪寺
▌淡水
>走一夏淡江大學(五虎崗X海事博物館X宮燈步道X牧羊草坪X克難坡)與殼牌倉庫
>重返清法戰爭古戰場、走讀淡水生態之美。程氏古厝x公司田溪x沙崙海岸x石滬心
>漫步重建街山城聚落、體驗日式老屋之美。屎礐渡頭x米市土地公x戀愛巷x落鼻祖師x日本警官宿舍
>「胡」說淡水四大廟宇與老老街
▌新莊三重
>響徹世界的鼓聲「响仁和」製鼓達人王錫坤x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上>百年古圳x保元宮x地藏庵x廣福宮x文昌祠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下>港口與廟街x慈祐宮x戲館巷x挑水巷x米市巷x潮江寺
▌中和永和
> 搞不懂中和?!走讀瓦磘溝、廟子尾溝X廟美街、枋寮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