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車水馬龍的忠孝東路,緩緩步入齊東街。
這一條看似不起眼的街道,其實走過了270年的歷史滄桑。
齊東街,在清代舊稱「三板橋街」,是銜接錫口(松山)到艋舺(萬華)兩大港口的重要道路,當時台北城裡所需的米糧、煤炭等,靠人力挑擔或牛車往返運送,都會行經這條道路,所以又稱「米道」。
這一條街很特別,短短450公尺長,站在街頭不見街尾,呈微笑般的弧型,那是因為當時是沿著農田水圳闢建的緣故。
如今,農田、埤塘和水圳雖然早已消失無形,但所幸的是還有這一條清代遺留至今的齊東街古道,供我們遙想當年「挑扁擔走大路,披星戴月,兩擔星、一擔煎」挑夫在炎炎赤日中辛勞奔走,擔米往來的情景。
延伸閱讀:穿越齊東街,走讀清代米路古道、東城外最美日式宿舍群x東門土地公傳奇
日治時期,總督府拆除城牆,擴大城東至三板橋庄,並劃為「幸町」,廣設學校,如臺北第二中學校(今成功高中)、臺北第二高等女學校(今立法院)、開南商業工業學校、臺北高等商業學校(今臺大法學院)等皆在此時期創建,成為菁英薈集的「學校街」,並且興建工廠與日本職務官舍。
這些職務官宿舍群,陸續出現於1920~1940年,依所屬職階,南側為總督府重要職務官舍,北側則是中、低階層官屬職員宿舍。現今齊東街53巷、濟南路二段、徐州路、泰安街、銅山街一帶,都是高階官職宿舍。
戰後,日本人引揚遣返,這些空出來的宿舍,被分配為政府官員宿舍,成為台灣銀行的資產。中央銀行委員周彭年、空軍總司令王叔銘將軍、馬紀壯將軍、黎玉璽將軍、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前財政部長李國鼎等都曾居住此區。
隨著都市開發的腳步,這些位在精華地段的宿舍,因官員遷出而改建或被閒置,木造屋擺久了,便開始頹壞或發生自燃現象。
就在台銀打算拆除並賣掉所持地產時,猛然喚起居民對老屋的情感、激起保存意識,開始自立推動老屋保存行動。
一度面臨拆遷命運的齊東街日式宿群,在居民及專家學者長時間的奔走努力下,終於促成歷史建築群的保留。
從拆遷、抗爭到保存,2014年濟南路二段兩棟建築率先完成修復,以「齊東詩舍」為名,號召詩的復興;接著在2020年全區修復完成,將轉型為「臺灣文學基地」
園區自濟南路二段25、27號擴增齊東街53巷2號至10號,成為臺北市內最大、修復最完整的日式宿舍群。預定今年秋天盛大開幕。
首先來參觀2009年由孫啟榕建築師修復的濟南路二段25號、27號「齊東詩舍」
齊東詩舍的建築外觀,保留原和洋折衷風格,屋頂樣式為「寄棟造」,覆蓋黑色日本瓦,並在屋脊末端使用鬼瓦收邊。室內除了鋪設榻榻米,還有洋館常見的寬闊地板及西式家具;並保存了駄箱、床之間、床脇、附書院、戶袋、雨戶、配餐窗、書齋、突出窗等日式空間元素及相關建具。
踏進齊東詩舍,會發現它傳統日式建築不太一樣,大廣間是往下凹的。其實房子原本和緣側是一樣的高度,全面鋪有榻榻米。孫啟榕建築師說,這棟建築在修復時,有討論到為來會做為活動空間使用,所以便刻意將它改為下沉式空間。
民眾可以無拘無束的席地而坐,成為舉辦演講、集會活動的好場所。
未來,台灣文學基地也規劃27號建築為「悅讀館」,提供優質的繪本書籍,以及說故事等活動,讓親子共享美好閱讀時光。
仔細看這下沉式空間的側面,可以看到透氣孔。這是因為台灣天候潮濕,木造房子地板的下方如果就是泥土,水氣和濕氣會讓木材腐爛或遭蟲蛀、榻榻米也會潮濕長黴,所以必須墊高(而且比日本標準規格還高) 好讓空氣流通、維持乾燥。
正面牆上的「床之間」(床=日文是「地板」的意思,不是睡覺的床) 這一個內凹小空間,裡面會掛字畫、插花或放香爐等清供之處,是日式建築「書院造」的特色之一。
床之間、床脇的中央,有一根帶有裝飾意味的柱子,叫「床柱」,目的是讓左右不對稱的空間產生視覺上的平衡。
這根床柱大多會採用上等的木料,例如紅檜、櫻花木、杉木等,用來彰顯主人的品味與地位,在傳統上也是精神凝聚的象徵。因此台灣人把它定義為精神柱或天地柱。
床之間的左側,有一座層架,看起來並非原始的設計,應該是戰後變更的樣式。刻意保留,可對照日治時期到近代,不同時代設計上的特色。
抬頭看見天花板的部分,修復時也刻意將它打開來,一方面可以增加空間的開放感,另一方面可以讓大家了解屋頂的桁架結構,頗有教育意義
這棟占地百坪的宿舍,戰後是由人稱「飛虎將軍」的空軍總司令王叔銘,在1949年時遷入,直到1992年才遷出官邸。
關於王叔銘將軍,我很少聽到他的故事,只知道他和住在溫州街的前國防部長俞大維、前行政院長郝柏村一樣,都是打過八二三古寧頭砲戰的將軍,也是蔣中正的愛將。
他是黃埔軍校第一屆的入伍軍人,作戰勇猛、治軍嚴謹,跨兩世紀參與了「東征」、「抗戰」與「戡亂」三大戰役。輝煌的戰果,堪稱「黃埔完人」。
1958年接任空軍總司令,到任後倡導「老虎軍風」運動,以機警、銳利、勇猛、剛強等四大特性,期許空軍袍澤共勉,舉凡作戰訓練演習結束前,
官兵必高喊呼「老虎、老虎、老虎」!也因此被中外人士譽為王老虎,或「飛虎將軍」。
這一位行峻言厲的大將軍,自律嚴謹;外型雖然草莽彪悍,但是心細如髮、生活上還有些反差萌
前大鵬劇校校長,在一篇回憶王叔銘將軍的文章中描述到:
"王將軍出自農村,刻苦成名後,畢生忠勇謀國,其性率直可愛,雖然官拜四星上將,仍不失其北方人的純真。
王叔銘常年住在臺北市濟南路一棟日式的平房裡,客人到訪,走在客廳的地板上會有吱吱作響的聲音。
進門右側,是一間約有七、八坪大的書房。
因為沒有冷氣,常常夏天下班後打赤膊在此批閱重要公文,或為「大鵬」參加康樂大賽,編撰劇本。
其生活平實,可見一般。
他每日早起,仍像幾十年前的入伍生一樣,要整理內務,把一床棉被疊得方方正正,還用夾板壓得平平整整,真是可敬又可愛!
他「最奢侈」的享受是把一隻雞用豆腐放在沙罐裡頭燉,一直熬得豆腐把湯汁吸乾,再吃豆腐,認為是最美味的補品。"
照片中,走廊通到底不到8坪的房間,就是王叔銘當年的起居室。
房子走廊外窗兩側,有設置雨戶(擋雨的厚木板),兩旁也有設置可容納雨戶板的「戶袋」,那是為了為了防止颱風強雨的保護裝置。
走廊和庭院之間,有三顆「飛石」,那是因為日式房子都有架高,擺放高低石頭,方便踩踏進出。
不過,奇怪的是這裡看起來和戶外並無明顯高低差?
那是因為外面地板被墊高了。
在修復時,孫啟榕建築師考慮到進出庭園廣場的安全及便利性,因此將建物外的水泥地都抬高到接近房子地板高度,這樣一來,民眾就不需要往下踩一階,就可以直接進出廣場。
離開27號日式宿舍,再到隔壁25號宿舍。相較於27號宿舍,它保留更多原始風貌。
25號宿舍主要功能為展覽教育空間,屬於靜態的展間,因此全面改鋪地板,但保留了障子(拉門)、緣側(走廊)、雨戶等設置。對了,我之前聽呂慶炎老師講才發現,這裡的障子裡外裝反了(哪泥?!)正確應該是把有木編條的那一面放在裡側(房間側),糊紙的平坦面向走廊,但是這裡卻是相反的。
如果有專家前輩知道原因,再請告訴我為何要反著裝吧!
日式房子的庭院,是屬於日本家庭的私密空間,這個空間或大或小,都稱為「心之庭院」,依主人喜好會設計成枯山水或草皮等等,
這是讓居住者可以沉澱心靈,或者與家人談心、喝點小酒、享受悠閒時光的場所。
在小津安二郎的電影當中,經常可看到這樣的畫面。
院子裡有一座防空洞,是二戰時為了躲空襲而挖鑿的。據說整個聚落一共有三座防空洞,我只知道這一座,其他兩座,有機會再來找找。
【2020/9/24台灣文學基地-試營運參訪小記】
齊東街日式宿舍聚落,預定在2020年10月6日(延期至2021年1月)即將以「台灣文學基地」正式掀開新頁,為了讓民眾搶先一睹他的風采,主辦單位規劃了一整個月的試營運導覽活動。
我只預約到候補名額,卻在當天早上收到候補變正取的簡訊,很開心地飛奔前來參加導覽。
可惜的是主辦單位說,因為天候關係,工程延宕,後棟的日式宿舍都無法參觀,只能在室內聽取簡報,讓人心都涼了半截。
不過,透過影片及主持人講解,帶大家重新認識齊東街的歷史背景、回顧這十多年來老屋保存的艱辛歷程,以及未來台灣文學基地的園區規劃,和首展內容等等,還是相當精彩。
另外,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可以拿小禮物....啊,不是啦!不過這禮物真的很用心,尤其「米果」,呼應了齊東街米道的概念。
有別於硬梆梆的展館規劃,台灣文學基地特別設計了討人喜愛的虛擬代言人角色--齊齊和阿飛,帶大家一起走入充滿奇幻想像的齊東街歷史長廊。
主持人拿起插畫看板,開始講故事。故事開端就從人稱「飛虎將軍」王叔銘聊起。
王叔銘將軍除了是一位驍勇善戰的飛官外,他有一個很大的嗜好,就是追劇,當然不是追韓劇,他是追「京劇」。
他時常邀集同僚或友人到家中吟唱或看戲。對台灣京劇與戲曲推廣,可說是不遺餘力,有相當的建樹。
1949年,軍隊隨政府播遷來台,許多依附在軍中的劇隊跟著來台,但因各隊人力財力不足以號召,1950年王叔銘便將眾多劇隊,如宵漢劇團、飛虎劇隊等,整編成大鵬劇團,成為空軍總部成立的第一個劇團。
後來各總部也紛紛跟進,知名的「陸光國劇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京劇團。
畫面中一隻長得像貓又像老虎的貓--阿飛,牠其實是一隻虎精,陪伴王將軍在齊東街日式宿舍裡生活,他們正一起在看京戲呢!
在悠長的時光推移中,人們逐漸地離開或搬離齊東街,只剩虎精獨自留了下來。
甚至這裡的歷史、建築都逐漸被淡忘.....
就像是精神被淡忘了一樣,虎精居然變成了小貓咪的模樣。(笑)
這隻小貓咪,後來邂逅了齊齊。齊齊當時是一個住在齊東街的10歲小女孩。
她曾經看到自己家附近的房子,突然就被怪手粗暴地剷平、也看到鄰居叔叔阿姨們自發性的抗爭,輪番守護家園的奮鬥精神。
她跟著爸爸媽媽參與見證了老屋保存的過程。
有一天,齊齊和阿飛在齊東街的巷弄裡玩耍,突然看到一個奇怪的防空洞,當他走進防空洞時,奇妙的事發生了!
齊齊穿越到2020年!
眼前是被大樹環抱綠意盎然的齊東街日式宿舍街景。
而且,小女孩長大了,阿飛又幻化為虎精,在台灣文學基地的日式宿舍裡,陪伴女孩愜意享受美好的閱讀時光。
故事不免天馬行空、但的確讓人開始期待即將全面開幕的台灣文學基地。
台灣文學基地園區,屆時一共會有七棟日式建築、一棟遊客中心,以及開放式的草皮廣場。
原本「齊東詩舍」的2棟建築,更名「悅讀館」、「齊東舍」,分別以繪本故事館、齊東街歷史發展常設展館重啟大門。
另外五棟全新修復的建物,依序為「謬思苑」、「文學厝」、「創作坊」、「展覽廳」,規劃作家駐村、跨界展演、書市集、工作坊、文史走讀等活動。讓作家與讀者可以面對面交流,激盪出全新的文學樣貌。此外,還有來自京都的《平安京茶室》喔!
來到齊東街,就能品嚐道地的京都抹茶滋味囉!呀吼~
後排的五棟建築,是由許伯元建築師負責修復,從第一棟「謬思苑」開始,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在建築外觀上稍作時間推衍的進化過程。
從最西側的第一棟是純木造,越往東邊就越有現代感,到了最後一棟的平安京茶室,就會有一些金屬材質出現,但全部都是融和了當時的建材來作處理。而內部結構,則是完全復原當時的日式空間模樣。
聽完園區介紹,真是等不及它的正式開放了。
我爬上齊東公園的溜滑梯,試圖窺探一下園區的全貌,一場豐富的文學饗宴,在齊東街緊鑼密鼓地準備開張!
延伸閱讀:漫步幸町《臺北琴道館》聆聽古琴、欣賞齊東街最美日式建築x臺北書道院
齊東詩舍 / 臺灣文學基地
館址:台北市濟南路二段55號
電話:02-23279657
開舘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7:00
休館日:週一至周二、國定假日(春節、端午、中秋)
◎參考資料:老虎將軍:王叔銘
【更多走讀.散步】
▌走巷弄尋水路
>水路交織的脈絡-走訪瑠公圳x大灣草圳計畫x台大醉月湖
>探訪城市裡的古水路:瑠公圳大安支線(校園篇)
>探訪城市裡的古水路:瑠公圳大安支線(社區篇)龍安坡x聖母宮x濂讓居
>東區大河傳說-忠孝東路有條河(上篇)
>東區大河傳說-忠孝東路有條河(下篇)
>瑠公圳水泱泱 三犁農田綠昂揚〈信義區水文化導覽〉上篇
>瑠公圳水泱泱 三犁農田綠昂揚〈信義區水文化導覽〉下篇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一)愚公河x圳溝上的鐵皮屋x消失的龍池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二)和平東路周學普故居、金華街、麗水街、永康街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三)信義仁愛:東門外市場x臨沂街迷宮巷x百年日式建築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四)仁愛忠孝:寬闊的河道。東門教會x文房x馥園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五)忠孝市民:北科大與紅樓x樺山町光華商場
>霧裡薛圳第三支線:溫州街52巷x龍泉市場x奇幻怪怪屋x浦城街
>城南水岸、消失的赤池〈上篇〉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紀州庵、螢橋
>
▌城東
>穿越齊東街,走讀清代米路古道、東城外最美日式宿舍群x東門土地公傳奇
>漫步幸町-齊東詩舍《臺灣文學基地》日式宿舍群x台北最美文學聚落
>漫步幸町《臺北琴道館》聆聽古琴、欣賞齊東街最美日式建築x臺北書道院
>大安庄歷史散步。新生南路一段日式建築 x 建國南路清代古厝
>東城門外的天空:李鎮源故居x紹興南村x中正紀念堂今昔
>跟著水瓶子老師,走讀東門。臺北刑務所x華光社區x四六事件x金華官邸x青田七六
▌城西(萬華.西門町.大稻埕)
>新起町至入船町的京都奇遇(一)西門紅樓x西本願寺x法華寺x心起町
>新起町至入船町的京都奇遇(二)三十三間堂x三秀打鐵店x艋舺謝宅x青草巷
>艋舺巷弄探險趣!清代古早巷x神秘清茶巷x華西街摸乳巷x啟天宮傳奇x華江整宅
>西門町的前世今生。紅樓x天后宮x電影街x慈雲寺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前篇>千秋街x李春生紀念教堂x永樂市場x六館街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中篇>中和紡織x甘谷街x藝旦酒樓x蔣渭水大安醫院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後篇>波麗路x圓環今昔x寧夏夜市
>大稻埕南段之旅-貴德街x陳天來故居x霞海城隍廟x太平町x法主公廟
>巷弄學人文導覽-遺跡隱味.從河溝頭到新起町-機器局遺構x西寧市場x慈雲寺x艋舺將軍廟
>漫遊北街-中街-南街。大稻埕完整紀錄(許富強老師導覽)
▌城中
>華燈初上,走讀日治時代十條通(高傳棋老師導覽)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一)西門x日日新報社x電話交換所x臺北信用組合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二)菊元百貨x和泉時計x西村商社x大倉本店x辻利茶鋪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三)西尾商行x新高堂書店x一六軒x古倫美亞唱片
>臺北府城門的前世今生
>從火車票房到四鐵共構--台北車站小故事
▌城南(古亭)
>走讀城南-從清領、日治到近代。同安老街x紀州庵x萬新鐵路x廈門街
>古亭巷弄遊蹤(一)金門街、同安街、廈門街、萬新鐵路古亭町x川端橋
>古亭巷弄遊蹤(二)詔安街x善化堂x漳州警察新村
>漫步錦町(一):從金華街穿越舊時空!錦町日式宿舍群x錦安古物市場
>漫步錦町(二):百年油杉與山林課日式宿舍x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小山逛逛-蟾蜍山聚落探險趣x發現古圳道
>藝居共生-寶藏巖歷史聚落散步
>消失的眷村記憶-漫步永春街嘉禾新村
>走走汀州路,尋找消失的萬新鐵路:公館x水源地x仙公廟x霧裡薛圳
>從古亭到龍匣口:南昌路x孫立人將軍官邸x劉真校長故居x戴炎輝寓所
>從南菜園到南昌公園:牯嶺街x百年骨科診所x方東美寓所x高等官職務宿舍
>古新店溪-龍匣口社番仔溝走讀〈吳智慶老師導覽〉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溫州街)
>漫步昭和町。尋找清代水圳、日式建築與人文<北溫州>大院子x臺靜農故居x殷海光故居
>漫步昭和町。尋找清代水圳、日式建築與人文<南溫州>加羅林魚木
>浴火重生「大院子」溫州街最美的日式老屋x玻璃屋歐風餐廳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日式家屋(一)16棟紀錄x青田書院x青田七六x遊山茶訪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日式家屋(二)6棟紀錄x聲音光年x青田茶館x和合青田
>走進臺北最美一條街!水瓶子老師講解老房子「青田七六」
>百年相機品牌Leica進駐青田街,日式老屋打造「台北徠卡之家」
>此巷不通-和平東路二段秘巷。沾美藝術庭苑x電影《飲食男女》拍攝地
>水瓶子老師開講:臺大校園建築演進x白恐事件簿
>到大院子看展覽:劉墉-畫我童年
▌南港.內湖.松山
>黑鄉到黃金,南港蛻變ing!茄苳公傳奇x闕家古厝x懷舊街屋x經貿園區
>內湖人文風情畫。梘頭福德祠x公民會館x水圳路x金龍禪寺
>走讀松山前世今生。慈祐宮x饒河街x松山教會x陳復禮故居
>虎豹老霸王:松山奉天宮、永春陂濕地公園
▌士林.北投
>官邸、水圳與士林新街之旅(上篇)士林官邸X福德洋圳
>官邸、水圳與士林新街之旅(下篇)郭家古厝X慈諴宮與潘宅X士林市場
>唭哩岸的文化行動-立農與東華社區〈李庚霖老師導覽〉
>留住老北投!漢埔融合四百年(一)北投教堂x幸福牌自行車x貨物轉運站x北投市場
>留住老北投!漢埔融合四百年(二)新北投車站x磺田福佑宮x番仔厝x周氏節孝坊
>北投溫泉鄉百年物語《北投行進曲》作者楊燁老師帶領走讀
>北投溫泉與戰爭x北投衛戍醫院x中心新村x梅庭
>走讀貴子坑北投社、三層崎花海及白土採礦場〈呂福光老師導覽〉
>嗄嘮別淺山演進及元極蔬果耕讀農園生態初探
>
▌淡水
>走一夏淡江大學(五虎崗X海事博物館X宮燈步道X牧羊草坪X克難坡)與殼牌倉庫
>搭輕軌遊滬尾-重返清法戰爭古戰場、走讀淡水生態之美。程氏古厝x公司田溪x沙崙海岸x石滬心
>搭捷運遊淡水-漫步重建街山城聚落、體驗日式老屋之美。屎礐渡頭x米市土地公x戀愛巷x落鼻祖師x日本警官宿舍
>「胡」說淡水四大廟宇與老老街(上篇)施坤山與黃東茂X敗滬尾X鄞山寺
>「胡」說淡水四大廟宇與老老街(下篇)清水街龍山寺X清水祖師巖X重建街
▌新店木柵
>搭纜車上貓空!挑戰千階步道、細說百年古剎「木柵指南宮」
>輕舟擺渡尋訪遺世獨立的桃花源-灣潭x和美礦坑x董振良導演
▌新莊蘆洲
>響徹世界的鼓聲「响仁和」製鼓達人王錫坤x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上>百年古圳x保元宮x地藏庵x廣福宮x文昌祠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下>港口與廟街x慈祐宮x戲館巷x挑水巷x米市巷x潮江寺
>蘆荻泛月(一)記憶河上洲_蘆洲李宅x湧蓮寺x保和宮x馬偕行腳x古早味切仔麵
>蘆荻泛月(二)鷺洲隨筆_尋訪和尚港與洋樓古厝x鄧麗君之路x大廟口切仔麵
>繁華落盡番仔園:浮洲茉莉花巷古厝群x濕地生態走讀
▌中和永和
>搞不懂中和?!走讀瓦磘溝、廟子尾溝x廟美街x枋寮老街
▌更多..
>東北角卯澳漁村,百年石頭屋-吳家樓仔厝x提籃觀音x小卷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