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街的故事》是近代文學家李渝的第一本作品集,於民國80年9月由洪範書店出版,收錄了自1983年以來的系列短篇。書中附錄二〈臺靜農先生·父親·和溫州街〉,描寫李渝父親與臺靜農先生的交情,以及對臺先生的溫暖記憶,並藉由溫州街的時空變遷,表達了對過去的感懷與對未來的期盼。因本書已絕版,特手抄全文以饗讀者,文末附摘要說明。
------〈本文開始〉--------
我不是臺靜農先生的學生,也沒有其他私淑或遠授的子弟關係。我之認識臺先生並且後來留有小小一段溫暖的記憶,其實都由父親而起。
父親和臺先生都是安徽人,同為臺大早期教授,各在只隔著兩條校園路的理、文學院工作,又同住在宿舍區溫州街。父親和臺先生的友誼,早在我成為臺先生所主持的文學院學生前已開始。父親在家中說話如果提到臺先生,大都和酒有關,就像父親提到郎靜山先生就和攝影,或者齊如山先生就和平劇有關一樣。
我第一次回臺北,帶回兩瓶Johnny Walker,一瓶給父親,另一瓶準備送人,父親說,送給臺先生吧。第二天父親就把它包在一個紙袋裏放在書包裹帶出了門。以後每次我再回臺北就都帶兩瓶J.W.,一瓶由父親送給臺先生。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捷運東門站附近,金華街上有一規模完整的日式宿舍群「榕錦時光生活園區」,老樹成蔭景致優雅,很難想像在宿舍後方圍牆內,曾經是一座囚禁犯人的臺北監獄。
臺北監獄自1905年興建以來,歷經時代的變化【詳見這一篇】,2007年至2013年政府針對國有土地推動公辦都更,對臺北監獄周邊土地進行徵收、並於2013年強制拆除地上物,做為社會住宅的預定地(金華特五基地)。
由於基地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政府在興建公共住宅之前,聘請考古團隊進行考古調查研究。龍門考古團隊於2018年進駐,開始進行考古試掘,至2023年陸續出土尖底明溝、燻蒸室等遺構,2024年再擴大試掘,前後花了6年時間,共挖掘了19座探坑及一道尖底明溝,今年初將挖掘與採集結果,做一完整結案報告並向民眾公開展示。
由於部分探坑於作業結束後已封填,僅保留數座供展示與教學。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深秋暖陽灑在靜謐街道上,溫州街25號甫修繕完工的黑瓦日式建築,顯得格外淡雅清幽;院內巨大的榕樹,緊密依附在泥裂斑剝的圍牆上,展現傲強的生命力,也見證歲月的軌跡。
這是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臺靜農的故居。雖然在臺教授任教臺灣大學的27年(1946~1973)及退休期間,在這棟宿舍中僅短居六個月,但卻是最足以作為紀念臺教授的空間場域。
2020年,這棟建物因年久失修,一度傳出將拆除,但是在眾多學者教授、文史工作者的積極呼籲搶救下,臺北市文化局於民國109 年6 月12 日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定,將「臺靜農故居」登錄為紀念性建築。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讀北北基三年多,最常聽到的一個石材就是「唭哩岸石」,唭哩岸石可耐高溫2000度,耐熱且不怕震,從前的臺北城牆、臺大校門以及許多官廳廟宇、合院大厝,都是使用唭哩岸石來建造。
捷運淡水線有個站叫「唭哩岸」,後方山丘就是唭哩岸石的產區,全盛時期約有3-4百名打石匠師,日頭一出,鏗鏗鏘鏘的敲打聲響遍山谷。
直至1970年代政府因水土保持考量,下令禁採,加上大陸石材開放進口,北投唭哩岸的打石業才逐漸沒落。
這項擁有三百多年的採石文化,因產業凋零與匠師老去而被淡忘。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到板橋,首先會想到新北耶誕城、林家花園或者湳雅夜市,很少人會想到「浮洲」這個落後郊區吧?
板橋浮洲,是大漢溪及湳仔溪所沖刷形成的沖積地,是一座會浮動的沙洲,所以稱「浮洲」。
但是為何沙洲會浮動呢?這就牽扯到河川學了。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瑠公圳曾經是台北盆地早期重要的灌溉水源,大大小小的溝渠,星羅棋布的圳道穿流在大臺北農田。記得小時候,家住延吉街,當時忠孝東路還沒打通,附近有許多水溝與菜園,放課後,小孩成群來到溝仔邊,摸魚、撈蝌蚪、比賽放紙船,玩得一身是泥。
但是不知何時開始,這些河溝圳道便逐漸消失,農田瞬間蓋滿了大樓,原有的水圳被下水道取代,僅留下部分圳道遺跡,在巷弄中微弱喘息著。
清雍正年間,漢人來到台北盆地開墾,早年是利用陂塘來灌溉,後來就有周姓人家十人分成七股,從上游景美溪引水,將陂塘串聯在一起,成為一個供水系統,這就是「霧裡薛圳」。西元1735年完工通水,比知名的瑠公圳開發更得早。而後日治時期1901年公告為「公共埤圳」由官方修介入整合繕整,到1915年才被水利組合買下。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5-60年代,在忠孝東路尚未開通前,東區是一片阡陌稻田。瑠公圳是當時農田的灌溉水源,現在的市民大道還有火車行駛。
---農田、埤塘、水圳,是昔日東門城外的風景。
因水田濕潤,清晨的稻田沾滿了露水,霧氣繚繞,綿延數尺看不到盡頭。太陽升起時,露珠折射著陽光,一閃一晃像撒了一地晶晶亮亮的真珠。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站在捷運古亭站9號出口,往和平東路與羅斯福路的十字路口望去。
「大家來看馬路對面,轉角那棟大樓,和天仁茗茶中間,有一條窄窄的巷子(和平東路一段11巷)。」
「這一條巷子很重要,從清朝時期就有了!」
甚麼?清朝?!鴨子老師一講到清朝,原本睡眼惺忪的我,眼睛都亮了。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建築師王大閎於一九六○年代受臺大校長錢思亮青睞,留下許多在臺大校園內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是1961年「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位於臺大椰林大道盡頭、總圖書館草坪旁的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深紅朱漆挑高傳統大門,搭配黑色門框與金色鎖頭,白色的折板屋頂昂揚天際,為王大閎意圖呼應傳統華人建築的大膽嘗試。室內以四合院式口字型建築構成,重重疊疊,造成迴廊瓊閣的視覺效果。
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外觀上是一個折板建築。徐明松老師說:「折板建築在國內外都很常見,這是一種現代建築的結構系統。」多數人會將其用於倉庫建設,主要是因為折板結構能夠提供較大的跨度,方便安置機器或材料設備等,提升空間使用的靈活性與便捷性。此外,額外的天花板層,能夠有效提高隔熱、透氣效果,很適合亞熱帶氣候國家。
不過,王大閎絕不會只是做一個平凡的折板建築。他在結構設計上處處費心斟酌,像是天花板的折板處理,既細膩又富有韻味,令人讚嘆。他的設計中,折板的三角形低點和高點並不處於同一垂直面上,高點比低點突出約10公分,這要求讓施工必須更加精準。徐明松老師直言:「這樣畫圖,營造廠會恨死你,因為綁模板非常麻煩。」
王大閎為何要這樣找麻煩呢?徐明松老師解釋:「王大閎想要創造出"飛簷"的感覺。」而兩側折板停在高點,象徵中國傳統建築屋頂的屋角"反曲",同時也形成了輕盈飛翔的線條。這正是王大閎將華人建築元素融入現代建築的一個創新實驗。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建築詩人」美譽的王大閎,出生於北京,成長於蘇州與南京,是首任外交部長王寵惠的兒子,也是華人第一代接受西方現代建築教育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受西方現代建築的啟發,卻始終思考如何將中國傳統建築的形式與空間美學融入西方建築。
王大閎活躍於1960至1980年代,為台灣留下了上百件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築包括1961年的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1971年的外交部大樓、1972年的國父紀念館等等,其中光是臺大校園內就有將近二十件作品。
然而,1990年代後王大閎就逐漸淡出,甚至將自己隱匿於高牆之後,使得這位建築大師漸漸被後人遺忘。
(一)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位在台北市金華街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為日治時期臺北刑務所官舍,2022年完成老屋修復,現為全臺最具規模之日式宿舍群,來到這裡,可感受濃濃的日本風情,是文青網美最愛的打卡景點之一。
在臺北刑務所官舍群的後方有一道圍牆,是昔日臺北監獄圍牆,牆內監獄舊址空地(金華特五基地)是社會住宅的預定地。目前以施工圍籬遮蔽,進行開發前期的考古調查工作。
相較於被美稱「一秒到京都」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我對圍牆內的世界更是好奇。幾周前,得知考古調查已告一段落,將辦理考古現場導覽,每場限定20人,立刻手刀報名。
原本僅以為是臺北監獄時期的遺構或碎瓦、器皿的展示,想不到探坑深入數尺後,竟出現3600年前的史前文化!訊塘埔文化、圓山文化的陶器碎片陸續出土,接著是清代建築遺構及大量的瓷器;臺北刑務所時期的排水溝、燻蒸室、明溝分流管、倉庫基礎、放角基礎,司法新村時期的汙水處理池、倉庫基礎等等,各個不同時期文化層積、生活痕跡一覽無遺,豈止是一秒京都,簡直是一眼千年、遨遊古今,太不可思議了。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進入日治時期後,開始實施都市計畫,推動基礎建設、改善市街公共衛生、針對上下水道、建築設計、土地徵收等制定相關規範;1919年起展開市區改革,將舊街庄重新劃定行政區與改名,以日本的「町」為基本單位,稱為「町名改正」。
1910年臺北大水災,木造平房民宅多被摧毀,於是總督府模仿歐美先進國家,改建為歐洲文藝復興式建築,總督府、台灣銀行、台北郵便局、鐵道飯店、博物館等重要機關建築在1900年代陸續完成,日本商人也紛紛進駐,在這裡開設商行會社。
1920年台北設市,1922年臺北市街名改為町名,臺北城西門以東,沿著衡陽路周邊至新公園的街廓稱「榮町」,仕紳名流冠蓋雲集、熱鬧非凡,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店」也坐落於此,是當年城內最繁榮時髦的商圈,有「台北銀座」之稱。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投是原住民語「巫」的意思,是因這裡終年煙霧瀰漫、原住民對此心生畏懼而稱之為「巫」;清康熙年間(1697年)郁永河自福建出發來台採硫,並著有《裨海紀遊》,紀錄台灣所見所聞,到北投地區採硫磺僅供火藥製作,並未見有人拿來做溫泉浸泡使用。
不過到了日治時期,喜歡泡湯的日本人將北投開發成高級溫泉度假區,浴場、旅館、別墅、招待所林立,還發現聞名於世的珍稀礦石「北投石」;到戰後則發展成繁華的溫柔鄉。
如今,泡湯文化已成為一般休閒活動,北投溫泉仍是民眾最喜愛的泡湯旅遊勝地。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風靡日本的甜點店「HARBS」你吃過了嗎?
鋪滿一層又一層熱帶水果的千層蛋糕,看了讓人口水直流
橋媽原本以為只是店家擅長製造話題,蛋糕拍照好看而已
想不到一吃大為驚豔,連續吃了兩天XD
第一家是Lumine Est新宿店,因排隊人潮過多,所以外帶到公園享用。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東京上野、御徒町是觀光客的最愛,也是美食一級戰區
很多人氣餐廳都要先預約才吃得到
不過我們這次的行程較隨興,累了就休息、餓了就吃
吃甚麼也是看當下心情來決定
不過,來東京一定要吃燒肉呀!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是否受到疫情影響,日本出現許多無人公寓式旅館
旅館看不到服務人員,必須自助Check in;沒有打掃房間服務,垃圾要自己清理;提供廚具,可在房間內簡單開伙。
公寓式旅館的房間,比起傳統飯店來得更加寬敞,一家四口入住完全不成問題,溫馨的裝璜氣氛,很有家的感覺。
橋媽今年暑假帶孩子來東京玩,就選擇入住公寓式旅館【Minn上野】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箱根位於神奈川縣西部,在日本遠古時代以宿場(驛站)而繁榮,
群山環抱、富饒的四季自然景觀與溫泉,至今仍為關東地區最熱門的旅遊勝地。
從新宿搭乘小田急特快車只要80分鐘即可抵達
很適合安排個二天一夜,穿插在東京旅遊的行程中。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炸牛排是近年很夯的日式餐點。
它的外觀和炸豬排非常像,表面裹一層麵包粉皮衣,炸得金黃香酥,裡面則是牛肉。
把牛排當豬排炸來吃,不是很可惜嗎?這是橋媽很疑惑的地方。
為了愛吃牛排又愛吃炸物的橋哥,決定來嚐嚐!

位在JR御徒町站附近走路2分鐘的「炸牛排 AONA」是相當受歡迎的炸牛排店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計畫外的日本之旅。
趁著橋弟升高三的暑期空檔,橋媽看到有便宜機票,就毫不猶豫刷了下去,兩週後整裝出發!
清晨6點40分,樂桃班機準時抵達東京成田機場。
久違了,東京!
空空蕩蕩的機場,完全沒有暑假旺季的擁擠。
紅眼班機雖然辛苦,但好處就是出關速度快,抵達時間早,可以賺到一整天!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ills是日本鼎鼎有名的鬆餅店,東京有5家分店,經常可見排隊人潮
位在台場DECKS三樓的Bills台場店
餐廳非常大,下午2點多卻空空蕩蕩,不用等候、可立刻入座
心想,真是太幸運了!
就坐後,服務生送來兩份文字密密麻麻的菜單,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搭乘海盜船遊覽蘆之湖,船隻在箱根町港靠岸
迎面是一棟二層樓的和風木造屋「茶屋本陣 畔屋」
一樓是地方名產店、二樓是餐廳「cafe KOMON 湖紋」,有輕食下午茶;
外頭飄著細雨,大家決定先在這裡休息用餐

二樓挑高的空間、舒適的座椅,氣氛很不錯呢,可惜煙雨濛濛,如果天氣好的話,可以看見蘆之湖與富士山同框的美景喔!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箱根森林探險公園】玩了兩個多小時,大家早已飢腸轆轆
箱根湯本的溫泉街上糕餅舖、伴手禮店、餐館林立,今天是非假日,人潮不多
我們在車站外買了幾顆冒煙的溫泉饅頭,當場先吃了起來。
馬路對面有一家蕎麥麵店「治兵衛」,就來這裡歇腳用餐吧!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防空洞】
老師帶著大家走崇德街157巷,巷子緊埃著山邊,尾端漸窄,山下蓋滿四層樓公寓。走到巷底,眼見爬滿蕨類植物的山壁上出現四、五個大坑洞,赫,居然是日治時代的防空洞!
從坑口看起來這些防空洞似乎很淺,躲不了甚麼人,其實原本是更深邃的長條形山洞,是戰後山壁被切割拿來蓋房子,才變成現在殘留的模樣。
二戰期間,盟軍對台灣進行大量的空投轟炸,日本政府只好積極興建防空洞。到了戰爭末期,日本軍機已損壞嚴重,無以反擊,只能躲避空襲了。「躲空襲」也成台灣老一輩的共同記憶。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張犁與古地名】
小時候家住延吉街,在六、七十年代算是台北的邊陲,附近都是農田荒地、還有大大小小的水溝埤塘,我家前面就有一條大水溝、後方有許多泥土空地,是下課後和兄姊們玩耍、打彈珠的秘密基地;沿著延吉街往北走不遠,有我最害怕的鐵路平交道,曾經為了快跑越過即將落下的柵欄,跌倒劃破膝蓋,至今仍留下一個疤。
當時附近房子蓋得不高,從我家四層樓公寓屋頂,就可以望見遠方的象山。即便1972年王大閎建築師設計的國父紀念館風光落成,周邊仍是一片荒蕪。

如果有人問我們家在哪裡?母親都會回答「三張犁」,我總覺得聽起來有點土氣,卻從未想過這個充滿泥土氣息的地名有甚麼含意。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天要到信義區辦事,由於時間還早
找了一家咖啡廳吃早餐
位在松德路上的【三亞米】Sun yummy
橘紅色的太陽圖案,看了讓人心情愉快
決定就是它了:)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古亭、三元街到西藏路的地底,曾經有一條河,被稱做無尾溝,日本時代名為「赤池」,水質清澈,可見魚蝦,在今廈門街口有一座跨越赤池的木橋,叫螢橋,每當春末夏初,池畔螢火蟲閃閃發光,日本人很喜歡來這裡抓螢火蟲。
戰後,國民政府將赤池整浚為特三號排水溝,隨著都市的發展,河岸兩邊住家與工廠增多,往溝裡排放廢水,溝渠日漸髒污發臭,大家只能摀鼻而過,甚至被戲稱為「黑龍江」;70年代這條河溝就陸續被加蓋成道路,曾經清澈的小河不見了,只剩下蜿蜒如河流的道路。

▲曾經貫穿台北城南地區的赤池。圖片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週二下午,跟著呂慶炎老師(鴨子老師)再訪城南,從南門口、同安老街、兩河交會的長慶廟,緩步來到新店溪畔的紀州庵。
城南是日本時代,日本人的住宅生活圈,因緊鄰新店溪水域,親水活動盛行,游泳戲水、划舟遊河、垂釣香魚,黃昏時到川端橋下賞夕陽,晚上到料亭飲酒作樂,都是日本人的日常。
沿著河堤外的河濱公園,走訪昔日的川端橋,一旁的新中正橋已落成通車了。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北科大生態校園與紅樓】
途經車水馬龍的新生南路、忠孝東路口,一大面樹形植披布滿高牆,這是臺北科技大學著名景觀「綠色大門」。像是水泥叢林中的一處綠洲,光是靠近就暑氣全消。
這面約10層樓高的綠牆,以耐濕的樹脂纖維複合材料為構件,將不織布包覆的土包、滲透管與爬藤類種籽植入纖維板內,植栽的樹幹直通土壤。不僅綠化景觀,也阻隔了熱空氣進入校園。
走進校園,校舍種滿爬藤植物、校內也沒有柏油,都是砂石、紅磚或透水磚等會呼吸的滲水鋪面,這不但便於排水,還能大大的降溫,減緩熱島效應。近年備受重視的低排碳、環保概念,其實北科大從1980年代就開始規劃、逐步落實,也因此曾經連續3年,在全球綠能大學評比拿下台灣第一。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船仔頭係以前ㄟ廣播電台
廟口係開槓ㄟ所在
洗衫堀是講八卦聊是非的地方...
世居新店的游寶彩大姐,家中有十個兄弟姊妹,夫婿家也是新店大家族;寶彩姊對新店感情深厚、人脈閱歷豐富,說到新店歷史,絕對是第一人。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