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雅稱稻江,因穀物集散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而得名。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大稻埕的商業活動。

咸豐三年(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族群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

後來,艋舺碼頭因淤積,大稻埕因禍得福,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移至大稻埕。

咸豐十年(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

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進入日治時期後,因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之後臺北市區向東發展、人口大量外移,大稻埕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

今日,許富強老師帶領我們從大橋頭人力市場,走讀1862年正式開港通商,造就大稻埕商業繁榮經濟起飛,從最初茶葉興起外銷,繼而中藥材,南北干貨買賣,再來布匹批發,化工產品等讓大稻埕成為台北最富庶昌盛所在,從北街走讀到南街,可以看到一部完整的商業史。


【台北橋】
台北大橋,俗稱台北橋,是位於台灣北部淡水河之上的橋梁,連結台北市大同區與新北市三重區。歷經多次改建,最近一次改建在1991年(民國80年)10月動工、1996年(民國85年)7月16日通車,長481.6公尺、寬44公尺。其架設於淡水河臺北市區河段最狹之處,目前屬於省道台1甲線其中一段,現今以機車道引道的「機車瀑布」景觀知名。台北市地名「大橋頭」即取自該橋。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1925年的台北大橋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延平教會】
走進熱鬧的太平市場,一座老教堂隱身在市場內。這是延平基督教會。

延平基督教會創辦人是中田重治和安部籐夫,日治時期前來台灣,創立「聖教會」宣教,西元1937年籌資購地蓋了教堂。

戰後,西元1947年由牧師李幫助協助籌款修建,西元1957年改稱「延平基督教會」使用至今。同年李幫助牧師接手延平教會事宜。--教堂原本是一層樓的紅磚建築,經改建後後外牆改為洗石子工法,整體外觀仍是當年流行的仿哥德式建築樣式。

建物外有圍墻,由兩側出入,平面簡單。屋頂原有小尖頂,因颱風破壞後,改設十字架。鐘樓和尖拱入口,尖拱為雙心拱的一種,在拱的上端呈現交點,在中世紀哥德教堂中常見,具傳統西洋教堂代表性,上層前後設牛眼窗,並保留磚牆體、尖拱窗等,此建築沒有地基,由扶壁支撐,十分堅固;優美的建築量體與和諧的比例,簡單樸素,現為市定古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牧師李幫助,畢業於馬階開辦的女學堂,是台灣第一位女牧師,也是道生神學院創辦人,他曾任婦女會,擔任過宋美齡的秘書,人脈極廣,是臺灣社會女權運動的先驅。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體育場】
蔣渭水是出身宜蘭的醫師、社會運動者及民族自決運動者。他是臺灣文化協會及臺灣民眾黨共同創辦人及重要領導人物之一。他也是臺灣日治時期反殖運動及自治運動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除了積極提倡民權啟蒙運動,也提倡體育,只是顯少有導覽老師提起。
蔣渭水認為,體育是民族力量強弱的表徵之一,台灣人應該要養成良好運動習慣;1923年8月底,他成立「台北青年體育會」,並租地籌設民眾運動場,舉辦陸上競技比賽,要青年鍛鍊體魄、強身健體。體育場的位置,就在今延平教會對面停車場至太平市場巷口,佔地約500坪。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城北街巷弄

通過太平市場,轉進延平北路二段272巷,巷口一家胡椒餅。許富強老師說,這是台北第二好吃胡椒餅,第一好吃原本在萬華,可惜口味已變。不過這家只賣周六、日,生意極好,經常大排長龍。續往巷內走,這裡有許多老街屋,還留有日本時代的餘韻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十連棟】

十連棟鄰近淡水碼頭水門,昔稱「杜厝街」,農戶收成後可利用河運,運送稻穀到橋頭的碾米廠。同時台北橋是聯絡三重埔與大稻埕的門戶。

具地利之便的杜厝街,逐漸結市形成碾米廠聚落。十連棟的六個商號除了森元洋線,連瑞利、振豐、晉春、春發、林源益這五家便經營著碾米廠。

大稻埕北段在1910年代進行市街改正。街屋多為具有一進、二進的長型街屋,中間有天井增加採光與通風,立面為紅磚圓拱設計。

每個家族的街屋有些微不同,連瑞利街屋面寬6米,但深度有80米長,可直通淡水河岸。

晉春與春發的第二進有增高地基、加高建築高度以增加庫存量;春發街屋為外觀為洗石子與紅磚混和,屬大正末年及昭和初年街屋的形式。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江記華隆商行】

江記華隆商行是台灣第一家發明「紙肉乾」的肉乾店,商品熱賣後,各家肉乾店紛紛效仿。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李亭香】

李亭香創於1895年,第一代李騰飛在大稻埕的寶香齋學得做餅手藝,回到家鄉蘆洲湧蓮寺對面成立餅店。
由於李家的騎樓(亭仔腳)時常飄出陣陣餅香,遂將餅店命名為李亭香。

蘆洲李亭香逐漸做出名氣,1951年李家第二代李淵潭將餅店拓展到迪化街,除了看上大稻埕的人聲鼎沸,更因創始人曾在寶香齋學藝。

此外,迪化街南北貨眾多,讓李家運用在地材料研發出至今都廣受歡迎的香菇、咖哩平西餅等招牌商品,成為大稻埕知名台式糕餅名店。

餅店在2000年進行翻修,改建為仿歐洲古典建築外觀。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這間街屋保留了八片檜木雕刻門板,刻工精美細膩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這間街屋保留了八片檜木雕刻門板,刻工精美細膩,有福祿壽喜、春夏秋冬等各種意涵,底下和、儉、謙、勤... 等八個字是家訓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高建商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老綿成】
創立於1915年,已傳承到第三代的百年燈籠老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北街除了碾米廠聚集,也是農具、刀道集中區域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張協成石廠】

大稻埕北段,鄰近淡水河域碼頭。

1937年,石匠師張木成在此設店宅。房屋建成年份巧好是他的出生年。

鄰近的280巷舊稱「打石仔巷」,昔日是凹凸不平的碎石路,因位於張協成石廠旁得名。在打石行業興盛時期,280巷排滿石材及石製品直至現今環河北路,商品主要以花崗石材質的騎樓梁、騎樓柱礎、騎樓柱頭、窗楣梁、窗台板、門楣梁、門檻、門臼等建築構材,也有浴盆、龍柱、石碑。

打石店後來搬遷到八里,約在1986年左右就停止打石生意。

店宅建築採磚造結構,以洗石子飾外觀,依舊保留「張協成石廠」字號。簷口下方用浮雕裝飾。騎樓立面為木製門板及窗框,置鐵鑄欄杆。門窗比起其他建築物寬大,可增加通風性,減少刻石累積的石粉,也讓石材進出方便。建築後方設置有竹節式落水管,與大稻埕千秋街屋形式相同。

2008年公告為歷史建築,現無人居住。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在大稻埕巧遇王世堅的拜票車掃隊伍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辜家鹽館】

轉進歸綏街303巷,來到辜家鹽館。

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時,因辜顯榮助日軍順利進入台灣有功,兒玉總督遂將鹽的專賣權給辜家。

辜家大宅興建於1910年,因經營鹽生意,所以一直被稱為「鹽館」。面對著當時的淡水河碼頭,船可以直接在屋前靠岸。

1948年這座大宅曾作為辜振甫的新房,1961年辜家遷出大宅,1963年現址設立榮星幼稚園,一直到最近才搬離。

這棟建築相當有特色,仿西洋後期文藝復興式風格,前面有拱廊,外表是淡黃色面磚,還有典雅的拱窗與釉花欄杆,正面中央山牆上的繁瑣勳章與浮雕裝飾。反映了那個時代西風東漸的風潮,是當時富豪之家的代表。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元珍醬菜店】

在迪化街一段224巷底,靠近淡水河碼頭,有一間掛著「元珍」招牌的街屋,百年前曾是一家醬菜店。
元珍除了賣醬菜,還是一間醫館,也是一代漢醫黃玉階先生的舊宅。

黃玉階是一名漢醫,他在1872年來到北部發展。除了行醫濟世外,還熱心於公益事業。1882年,他在大稻埕開了一家醬菜店,所有慈善事業的經費來源就是這間醬菜店。
---
早年台灣只有漢醫,漢醫是父傳子或師徒制,沒有執照。1895年日本人來到台灣,引進了西方醫學教育,黃玉階便是日治時期獲頒第一號醫師執照的醫師。

他曾協助日本政府對台灣鼠疫、霍亂防治、公共衛生觀念建置有重大建樹;他推廣天然足、廢纏足、鼓勵斷髮,是推動現代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

而黃玉階的弟弟黃瑤琨也曾在此行醫,因此豆醬店也稱之為「醫館」。
---
2019年,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向文化部提起要拍攝台灣歷史記憶,一代大醫黃玉階的紀錄片;為了紀錄片的拍攝與推廣,將已頹壞的老屋重新整理,復刻醬菜店的舊貌。

該紀錄片導演何名瑞,後來也將隔壁店鋪承租下來,開了「導演的豆花店」,作為公益夢想的基地,希望將善的想法與行動,可以傳遞給社會大眾。

https://youtu.be/gCWuE7coRoY?feature=shared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林豐益商行】
迪化街老字號,開店超過百年的老店。以販售竹器製品、器皿、飾品、玩具等為主。各種編織精巧的提籃,真讓人愛不釋手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林五湖本館、盛豐食品行】

清代大稻埕多為單層樓的閩南式建築,建材以土角壁和紅磚為主,並排列成連棟式的街屋,採斜屋頂,搭配紅瓦鋪面 ,並附帶騎樓,以應付多雨天氣及遮蔽陽光


通常店面不寬,但縱身很長,前面為店舖,後面為囤貨倉庫、加工空間,或給工人居住。天花板和屋頂間隔起半樓,作為儲藏室,並開樓井方便吊送貨。

店門多為一門二窗,使用木條相嵌的檻窗,白天窗板皆可拆卸,放下來成為做生意的桌台,到晚上再拼裝封起,以避免盜賊進入。

1910年進行市街改正,清代的街屋多數已拆除,唯有這一批
保留至今,是迪化街上最老的房子。

至三間街屋於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由當時為了躲避海盜,從基隆遷到大稻埕的商人林藍田所興建。當時一共蓋了三間,也就是現在門牌為迪化街一段154、156和158號所在的位置,154號和156號保存了下來,而林五湖古厝(156號)由林家後人整修後開放給大眾參觀。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林五湖擇日館
掛著「林五湖本館」的林家祖厝,是林翠記向堂叔林藍田買下,本來是經商之用,但因經商不利,在因緣際會下林翠記拜師習得占卜之術,因此「林五湖擇日館」的招牌也就傳承了下來。現在的負責人是第六代的林宗佑。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新古典主義建築
各具特色的裝飾圖紋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郭怡美】
原經營海陸物產、砂糖麥粉油類貿易的郭怡美商行。現為獨立書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怡和泰】

怡和泰原為日治時期米商陳德貴舊宅,這棟建物是罕見的雙拼折衷主義式建築,牆面是黃綠色面磚,立面三樓為圓拱窗,二樓為平窗。最上方正中央有勳章及花草滾邊裝飾,中央勳章裝飾內有店號的日文拼音IWATAI,兩側牆面做出曲線,使平整表面產生變化。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莊義芳商行】
位在南街(迪化街一段117號)的莊義芳商行,經營者莊輝玉,祖輩於清雍正年間渡台,清末家族定居大稻埕。專營砂糖、雜穀、肥料等貨物進出口生意。

1920年更與楊潤波、郭烏隆等人合資成立臺灣製酒株式會社,釀造及銷售米酒,直到1922年臺灣總督府實施酒類專賣制度,臺灣製酒株式會社才被政府收購。

此外,莊輝玉亦積極參與同業組織或商業團體,曾經擔任稻江信用組合理事、臺北貿易商協會副會長、永樂町店舖建築利用組合理事、雜穀同業會常置理事等職務,與郭怡美商行行主郭烏隆、怡和泰商行經營者陳得貴等,同為大稻埕地區家喻戶曉的大人物,熱心公益,被當地人稱為「三仙」。

莊義芳的街屋立面採用進口白磁磚貼面,是1930年代流行樣式;華麗的圓拱山牆兩端有柱珠裝飾、有捲草紋泥塑,以及稻穗圖案,中央擺上姓氏「莊」。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聯華食品的起家厝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林復振商行】

迪化街林復振商行為「大稻埕開基人物」林右藻及其家族所創設。

林右藻家族為福建泉州同安籍移民,約於道光年間渡臺,在艋舺地區經商。1853年艋舺爆發泉州三邑郊商與同安籍郊商之間的械鬥「頂下郊拚」,下郊同安人落敗,領袖林右藻率眾輾轉移居仍為荒埔村落的大稻埕,其家族並於此開設「復振」、「復源」、「復興」三間商號。

林右藻曾親往香港、福建、廈門等地招商貿易,在大稻埕組織廈郊「金同順」,其後更進一步聯合艋舺泉郊「金晉順」、北郊「金萬利」等共同經商,並擔任三郊總長。

日治時期,林右藻家族所經營的商號已交由子侄輩打理,由於部分子孫轉業或遷居他處,僅存侄孫輩所經營的「林復振商行」延續至今。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林復振商行】

迪化街一段105號的林復振商行,不起眼的店面,想不到竟是一間大稻埕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據點。
林復振商行由後代林欽典所傳承,經營南北雜貨,1980年代亦跨足喜餅禮盒行業,成為日本紅帽子喜餅的第一間臺灣代理商。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顏義成商行、百安堂
建於大正年間的兩層樓街屋,正面為仿巴洛克的樓厝,雕工細緻極盡華麗之能事。連住鐵欄杆都相當講究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義裕公司】
義裕公司為原布商謝成源的宅第,後投資台鳳公司,所以山牆頂端有鳳梨形裝飾,凸顯企業特色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乾元蔘藥行】
乾元蔘藥行成立於1896年,現為陳金清富及家族經營。
藥行為現代主義式建築,建物頂端有一突出山牆,又以水平狀簷板取代當時常見的巴洛克式裝飾。山牆上有一牛眼窗,窗框以人蔘圖案圍繞裝飾,相當有特色

大稻埕地區所販售的藥材最初由南北貨業者兼帶而來,後因藥材種類繁多,須由專人判斷藥材品質好壞,便與南北貨分開。另由香港、上海、日本等地進口。
---
畫家郭雪湖一幅描繪大稻埕的作品〈南街殷賑〉反映出當時的豐饒,畫中鮮豔招牌林立,旗幟飄飄,車水馬龍,極盡繁華。

現今畫裡的商家都已物換星移,只有台北霞海城隍廟與乾元蔘藥行是「唯二」留存的地標。

位在迪化街71號的乾元蔘藥行,以「乾元元丹本舖」招牌出現在畫作裡。

---
乾元藥行創業於明治二十九年(西元1896年),1917年創始人張清河過世後,由股東陳茂通繼任經營。

陳茂通熱心公益,捐款賑災或資助社會事業的義舉屢見報導,且曾經擔任臺北本島人藥業組合長、藥郊聯合會會長,為大稻埕聞人之一。

陳茂通掌管乾元蔘藥行近20年,與長崎泰益號有生意往來,曾向泰益號直接訂購中藥材,或向中國藥材商訂購貨品後,委託泰益號在日本內地報關納稅,再轉口運送到臺灣。

其販售的藥品包含:元丹、平安散、何首烏七寶丹、小兒肥兒丸、ブルトーゼ等項目。其中ブルトーゼ是一種補血強健的營養劑,而平安散則專治霍亂時疫。
---
乾元蔘藥行是台灣第一家代理虎標萬金油的商家,當時民眾購買一瓶虎標萬金油,便可到永樂座看戲,百年前就已懂得異業合作,滾出新商機。

陳茂通病1936年病逝後,此後乾元藥行歷經股東不同的經營者,直到1960年陳金清富接手管理後,由其家族後人延續經營。

可惜這間百年藥鋪在2021年歇業,招牌已經卸掉,據說覓地另起爐灶。

站在乾元蔘藥行原址前,街屋立面可看到竹節狀的壁柱,建物頂端有別於其他建物,用的是水平狀直線簷板,樣式簡單,頗具後現代特色。
山牆上有一圓形牛眼窗,以人蔘圖樣泥塑圍繞,凸顯乾元蔘藥行以中藥起家的營業特色。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台北霞海城隍廟】

台北霞海城隍廟位於市迪化街一段61號,與慈聖宮,法主公廟合稱大稻埕的三大廟宇。

霞海城隍廟原為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海邊厝五鄉庄居民的守護神,清朝康熙元年,御賜「臨海門」匾額。而因下店鄉又名「霞城」,而祖廟又設於霞城的臨海門旁,所以渡海來台以後便稱為「台北霞海城隍廟」。

霞海城隍信仰在道光年間,1821年隨著福建泉州府同安人渡台,原奉祀於艋舺八甲庄同安人聚落。

後因咸豐三年(1853年)的頂下郊拚械鬥事件,艋舺同安人遂奉城隍遷移至大稻埕地區,起初安奉於陳金絨子陳浩然所經營的糕餅舖中;咸豐六年(1856年)由海內會陳姓族人和地方善信共同發起建廟,並於三年後落成。

兩百多年來,霞海城隍廟已成為大稻埕地區的信仰中心,也見證了大稻埕的發展。
----
霞海城隍廟主祀神為霞海城隍、配祀城隍夫人,並有三十八義勇公(咸豐三年械鬥犧牲者)牌位配於西廡;後來因應無數信眾宗教願望的期許,又配祀眾多神祇,至民國八十三年之前,曾發展成小小廟地供奉了六百多尊神像的局面,直到現任管理人陳文文女士主持廟務以後,決定加以整理,將部分神像收藏起來,維持今日兩百多尊神像供信眾膜拜的情形。

不過,提到來霞海城隍廟,大家最熟悉的反而是月下老人。
據說霞海城隍廟的月老十分靈驗,因此讓原本就香火鼎盛的霞海城隍廟更是聲名大噪、香火終年不斷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光泉起家厝】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屈臣氏大藥房

看到這棟氣派的洋樓,寫著「屈臣氏大藥房」,應該不少人會問,這跟現在街頭常見的屈臣氏藥妝店,有關係嗎?
關於屈臣氏的由來,最早是在十九世紀,有英國人在澳門、廣州開設西藥房,供應洋人在遠東異地生活的基本需求。1841年,香港割讓給英國,於是英國人又踏上香港,開設「香港藥房」。

十幾年後,一位姓屈臣的醫生(Alexander Shriving Watson)進入香港藥房擔任經理,1871年時,他索性把香港藥房改成自己的姓氏,於是就變成「屈臣氏大藥房」,也就是現今的屈臣氏了。

而台灣在清朝末年,因為有許多洋商進駐大稻埕,所以腦筋動得快的台灣商人也嘗試進口西藥,到了日治時期,台北已有好幾家西藥店,像是華昌、威建、普安、同春、神農氏等等,而其中以屈臣氏最為出名。位於迪化街的「屈臣氏大藥房」由經營藥材的李俊啟,創於1917年,當時以批發進口西藥為主。主要代理英國史谷托(Scott)魚肝油。據說日治時期曾經研發出治療咳嗽的特效藥水,讓藥房生意大好。他並且取得香港屈臣氏的台灣地區經銷權,被視為西藥的始祖。

戰後,因政局不穩及天災頻繁,生意受到影響,最後只留下一間小鋪賣成藥,其餘店面出租作為布莊及餐飲店使用。

這棟超過百年歷史的建築,當時是大稻埕是最高、最氣派的洋樓;不幸卻在1996年春節年貨大街活動中,因樓下餐飲店不慎,引發火災,使整棟樓房的木造結構付之一炬,僅留下石材打造的立面外牆。由於屈臣氏藥房位在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中,不得拆除改建,在後代子孫通力合作之下,才恢復昔日風采。2005年列入市定古蹟。 臣氏大藥房的建築立面上,最特別的是它的泥塑,有寶塔、還有龍與麒麟,並且特別加上「龍麟伴塔為記、別人不得冒效」的註冊商標字樣。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兩江醫院 六堆進士五代傳奇

屈臣氏大藥局隔壁(迪化街28號)的兩樓厝,這裡曾是「兩江醫院」。

「兩江醫院」創立於1923年,是由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醫院內科江景勤,和外科江立托兩位醫師合開的醫院。江立托後來去新加坡開業,醫院由江景勤醫師獨立經營。

現在店面雖已易主,但兩江醫院的故事其實相當精彩,江家祖宗五代串連起來,足以拍成一部連續劇。

江景勤1894年出生於新北勢(今 內埔鄉豐田村),他的祖父江昶榮,在鄉里名聲頗為響亮,是清領時期六堆地區的進士。不過這進士其實得來不易,他連考四次都落榜,終於在第五次才以42歲高齡考取。

朝廷派他出任四川知縣,但他急於先衣錦還鄉,不料,回到台灣後卻爆發清法戰爭,交通受阻,延宕2年至1885年才回到四川任所。這時才知道已經被朝廷拔官革職,官職換給別人了。他知道復官無望,只好留在四川教教書,等待可否有轉圜機會。

但左等右等,希望渺茫,遂決定打道回台灣。勉強湊足了旅費回到家鄉後,才知道雙親已過世。原本欲甘祿榮親,卻未能償願,最後淡泊仕途,投身文化教育工作。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永樂市場 大稻埕戲苑

如果要買布、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永樂市場。布料花色樣式應有盡有,讓人目不暇給。但是,有想過這裡為何會成為布料市場嗎?

擁有百年歷史的永樂市場,原本叫「大稻埕新市場」,它原本是一片荒地,因為隔壁就是霞海城隍廟,攤商菜販聚成傳統市集,環境髒亂,又常因地盤問題起糾紛,日本人為了改善環境、整頓攤商,便著手興建公營市場。

大稻埕新市場在1908年落成,而位在西門町的「新起街市場」(今 西門紅樓)也同時完工,於是在當年12月20日,兩座新市場共同舉辦了盛大的落成開業典禮。

之所以叫大稻埕"新"市場,是因早期就有一個大稻埕市場,位在九間仔後街(今 延平北、涼州街一帶)後來搬到日新街,改叫日新街市場。為免混淆,所以加了個"新"字。

1922年台北市町名改正,此地區劃入永樂町,市場也改名「永樂町市場」。

由於市場的興建,讓周圍聚集了近百家的布疋店。日本商人更將日本印花布料大量輸入台灣,成立進口布料批發站,批賣給中盤商,再運銷各地零售。當時臺灣約70%的布料批發商都集中在這附近,成為全島最重要的布料批發中心。

大稻埕新市場設計注重動線、採光、通風及衛生,設備先進,連日本本土設置的近代化市場都遠不及台灣。初建時有三百多坪的磚造平房本館,與一座較小木造平房為飲食店,其他還有事務所、廁所等。後來市場陸續增建,到了1933年,大規模擴建成為可容納二百多家店面的八棟平房建築,除本館(生鮮蔬果)之外,還有第一賣店(布疋)、第二賣店(飲食)、第三賣店(和洋雜貨)等等,堪稱全台第一大市場。

戰後改名「永樂市場」,1980年拆除木造建築,改建為帷幕式的現代化大樓。

現在永樂市場一樓還有菜販及美食攤位、入口附近大批人排隊要買郭董也指名的彌月油飯「林合發」,二樓為各式布料、窗簾家飾布匹買賣商店、各種花色、布料應有盡有,挑好布料,可拿到三樓找師傅縫製加工或訂做。四樓是小吃街,五~七樓是辦公室。八、九樓則是大稻埕戲苑。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大稻埕|漫遊北街-中街-南街 走讀路線:台北橋-延平教堂-十連棟-江華隆記-李亭香糕點-辜家鹽館-林本湖本館-林右藻篸藥-霞海城隍廟-屈臣氏-兩江醫院-永樂市場


【更多走讀.散步】

走巷弄尋水路
 水路交織的脈絡-走訪瑠公圳x大灣草圳計畫x台大醉月湖
 探訪城市裡的古水路:瑠公圳大安支線(校園篇)
 探訪城市裡的古水路:瑠公圳大安支線(社區篇)龍安坡x聖母宮x濂讓居
 東區大河傳說-忠孝東路有條河(上篇)
 東區大河傳說-忠孝東路有條河(下篇)
 霧裡薛圳第三支線:溫州街52巷x龍泉市場x奇幻怪怪屋x浦城街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一)愚公河x圳溝上的鐵皮屋x消失的龍池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二)和平東路周學普故居、金華街、麗水街、永康街



城東
 穿越齊東街,走讀清代米路古道、東城外最美日式宿舍群x東門土地公傳奇
 漫步幸町-齊東詩舍《臺灣文學基地》日式宿舍群x台北最美文學聚落
 漫步幸町《臺北琴道館》聆聽古琴、欣賞齊東街最美日式建築x臺北書道院
 大安庄歷史散步。新生南路一段日式建築 x 建國南路清代古厝
東城門外的天空:李鎮源故居x紹興南村x中正紀念堂今昔
跟著水瓶子老師,走讀東門。臺北刑務所x華光社區x四六事件x金華官邸x青田七六


城西(萬華.西門町.大稻埕)
新起町至入船町的京都奇遇(一)西門紅樓x西本願寺x法華寺x心起町
新起町至入船町的京都奇遇(二)三十三間堂x三秀打鐵店x艋舺謝宅x青草巷
 艋舺巷弄探險趣!清代古早巷x神秘清茶巷x華西街摸乳巷x啟天宮傳奇x華江整宅
 西門町的前世今生。紅樓x天后宮x電影街x慈雲寺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前篇>千秋街x李春生紀念教堂x永樂市場x六館街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中篇>中和紡織x甘谷街x藝旦酒樓x蔣渭水大安醫院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後篇>波麗路x圓環今昔x寧夏夜市
 大稻埕南段之旅-貴德街x陳天來故居x霞海城隍廟x太平町x法主公廟
 巷弄學人文導覽-遺跡隱味.從河溝頭到新起町-機器局遺構x西寧市場x慈雲寺x艋舺將軍廟


城內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一)西門x日日新報社x電話交換所x臺北信用組合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二)菊元百貨x和泉時計x西村商社x大倉本店x辻利茶鋪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三)西尾商行x新高堂書店x一六軒x古倫美亞唱片
 臺北府城門的前世今生
 從火車票房到四鐵共構--台北車站小故事


城南(古亭)
 走讀城南-從清領、日治到近代。同安老街x​​紀州庵x萬新鐵路x廈門街
古亭巷弄遊蹤(一)金門街、同安街、廈門街、萬新鐵路古亭町x川端橋
古亭巷弄遊蹤(二)詔安街x善化堂x漳州警察新村
漫步錦町(一):從金華街穿越舊時空!錦町日式宿舍群x錦安古物市場
漫步錦町(二):百年油杉與山林課日式宿舍x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小山逛逛-蟾蜍山聚落探險趣x發現古圳道
藝居共生-寶藏巖歷史聚落散步
消失的眷村記憶-漫步永春街嘉禾新村
走走汀州路,尋找消失的萬新鐵路:公館x水源地x仙公廟x霧裡薛圳
從古亭到龍匣口:南昌路x孫立人將軍官邸x劉真校長故居x戴炎輝寓所
從南菜園到南昌公園:牯嶺街x百年骨科診所x方東美寓所x高等官職務宿舍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溫州街)
 漫步昭和町。尋找清代水圳、日式建築與人文<北溫州>大院子x臺靜農故居x殷海光故居
 漫步昭和町。尋找清代水圳、日式建築與人文<南溫州>加羅林魚木
 浴火重生「大院子」溫州街最美的日式老屋x玻璃屋歐風餐廳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日式家屋(一)16棟紀錄x青田書院x青田七六x遊山茶訪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日式家屋(二)6棟紀錄x聲音光年x青田茶館x和合青田
走進臺北最美一條街!水瓶子老師講解老房子「青田七六」
百年相機品牌Leica進駐青田街,日式老屋打造「台北徠卡之家」
此巷不通-和平東路二段秘巷。沾美藝術庭苑x電影《飲食男女》拍攝地

南港.內湖.松山
 黑鄉到黃金,南港蛻變ing!茄苳公傳奇x闕家古厝x懷舊街屋x經貿園區
 內湖人文風情畫。梘頭福德祠x公民會館x水圳路x金龍禪寺
 走讀松山前世今生。慈祐宮x饒河街x松山教會x陳復禮故居
 虎豹老霸王:松山奉天宮、永春陂濕地公園

士林.北投
 留住老北投!漢埔融合四百年(一)北投教堂x幸福牌自行車x貨物轉運站x北投市場
 留住老北投!漢埔融合四百年(二)新北投車站x磺田福佑宮x番仔厝x周氏節孝坊
 官邸、水圳與士林新街之旅(上篇)士林官邸X福德洋圳
 官邸、水圳與士林新街之旅(下篇)郭家古厝X慈諴宮與潘宅X士林市場

淡水
 走一夏淡江大學(五虎崗X海事博物館X宮燈步道X牧羊草坪X克難坡)與殼牌倉庫
 搭輕軌遊滬尾-重返清法戰爭古戰場、走讀淡水生態之美。程氏古厝x公司田溪x沙崙海岸x石滬心
 搭捷運遊淡水-漫步重建街山城聚落、體驗日式老屋之美。屎礐渡頭x米市土地公x戀愛巷x落鼻祖師x日本警官宿舍
「胡」說淡水四大廟宇與老老街(上篇)施坤山與黃東茂X敗滬尾X鄞山寺
「胡」說淡水四大廟宇與老老街(下篇)清水街龍山寺X清水祖師巖X重建街

新店木柵
 搭纜車上貓空!挑戰千階步道、細說百年古剎「木柵指南宮」
 輕舟擺渡尋訪遺世獨立的桃花源-灣潭x和美礦坑x董振良導演

新莊蘆洲
 響徹世界的鼓聲「响仁和」製鼓達人王錫坤x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上>百年古圳x保元宮x地藏庵x廣福宮x文昌祠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下>港口與廟街x慈祐宮x戲館巷x挑水巷x米市巷x潮江寺
蘆荻泛月(一)記憶河上洲_蘆洲李宅x湧蓮寺x保和宮x馬偕行腳x古早味切仔麵
蘆荻泛月(二)鷺洲隨筆_尋訪和尚港與洋樓古厝x鄧麗君之路x大廟口切仔麵
繁華落盡番仔園:浮洲茉莉花巷古厝群x濕地生態走讀

中和永和
搞不懂中和?!走讀瓦磘溝、廟子尾溝x廟美街x枋寮老街

更多..
東北角卯澳漁村,百年石頭屋-吳家樓仔厝x提籃觀音x小卷米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