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蘆洲人,應該聽過「和尚洲」這個蘆洲古地名吧!揭開歷史,的確與和尚有關。
早年地主為了減免稅賦,會將土地捐贈給廟宇,再以佃農身分租回耕種。早期蘆洲的土地,大多為關渡宮所有,關渡宮的僧侶會往返蘆洲收租穀,並設置收租的公館,被稱為「和尚厝」、渡船頭稱「和尚港」,由於和舊名河上洲發音相近,久而久之,就被稱做「和尚洲」。
※關於蘆洲地名的演變,請見這一篇
延伸閱讀:蘆荻泛月。記憶河上洲_蘆洲李宅x湧蓮寺x保和宮x馬偕行腳x鄧麗君之路x古早味切仔麵
讓我最感好奇的是,和尚厝與和尚港是否還在?
和尚厝想必早已轉手或改建,但是渡船頭,或許仍有蛛絲馬跡可循。於是我拾起背包,再訪蘆洲,穿越工廠廠房,尋找昔日和尚港!
▲1895年《臺灣堡圖》的和尚洲,標示了和尚港
【憶鷺州。捷運蘆洲站】
搭乘捷運蘆洲線,在終點蘆洲站下車,一出票口,只見光線從高眺的玻璃穹頂落下,一片色彩斑斕美麗的羽毛,懸浮在半空。
這是美國藝術家Ray King的裝置藝術「舞之羽」。以羽毛為創作主題的作品,在自然光的照射與陰影變化下,顯得輕盈柔軟,羽毛上的玻璃鍍膜亮片,折射出五彩繽紛的色澤。而羽毛這主題,更是呼應蘆洲昔日白鷺鷥成群,曼妙飛舞的神采。
步出車站,眼前是上千戶的超大型社區「希望城市」,蓋得密密麻麻、令人窒息。蘆洲這座美麗城市的希望,實在不該建立在炒地皮上。
捷運廣場的綠色植披上,動感十足的藝術創作,舒緩了高樓的壓迫感。四周圍牆則刻畫著白鷺鷥的剪影。
廣場一隅,矗立著鄧麗君的雕像。蘆洲,是鄧麗君歌唱的萌芽地,也是兒時成長的故鄉。看到了鄧麗君的雕像,《小城故事》的旋律立刻浮現腦海。
蘆洲與其他城鎮一樣,主要幹道為中正路、中山路,次要道路則免不了四維八德;捷運站3號出口是中正路,我往北走右轉仁愛街,於希望城市大樓的停車場出入口附近,轉入仁愛街212巷。
這裡的風景與站前截然不同。
蜿蜒的巷弄,三角斜頂的鐵皮屋綿延數尺,空中佈滿交織的電線,正港ㄟ工業風,以文青的視角來看,很適合拍MV。不過,這裡的小貨車皆隨意停跨在紅線上,得小心翼翼地閃避來車。
空氣中瀰漫著汽機油味,伴隨著巨大的機械聲響,咖答咖答、匡啷匡啷地傳送到耳中。這一帶是五金、橡膠、家具、建材、鈑金的大本營。廠房林立,拖拉古忙進忙出。
早年此區稱做「獅仔頭」,因靠近洲仔尾溝,可出入淡水河,運輸便利,是蘆洲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其範圍大約是現今中正路以西、仁愛街以北至環堤大道一帶。
仁愛街212巷走到底,出現了岔路,左轉巷弄是中正路434巷,右斜前方則有幾棟磚造老屋,其中一棟保存狀況較佳,是後壁厝林氏祖厝。
後壁厝林氏祖厝
【後壁厝。林氏祖厝】
這裡的舊名為「後壁厝」,百年前,林姓族人在此興建大厝,是蘆洲地區歷史最悠久的民宅建築。早期蘆洲、五股有一俗諺「洲仔尾陳、後壁厝林」,「後壁厝林」指的就是這棟林氏祖厝。
林氏祖厝為傳統閩南式三合院建築, 一進二護龍,右側後方加建半樓的繡樓,前面有一大埕,整座大厝占地約三、四百坪。
林氏祖厝的建材以石材、斗砌磚、杉木為主,杉木是來自大陸的上等福州杉,當年以小船和舢舨從洲仔尾港、陡門頭運到此地。
祖厝從興建以來就沒翻修過,保持著原有面貌,正面的公媽廳大門、橫樑斗拱的木雕做工精細古樸,應由大陸傳統泉州匠師所製,從技法看來,約有 150 年以上歷史。興建者林福壽,生於清乾隆 58 年(1793),卒於光緒 4 年(1878),倘若他在壯年興建此一宅邸,約清代中葉,即1850 年代,距今也有 170 年歷史了。
林氏家族以公媽廳為中心,早期左邊的護龍住大房,右邊住二房,依序三房,繡樓為女眷的休息處和倉儲之用,遇到颱風淹水時,可做為避難逃災之用。可惜二側護龍廂房及繡樓皆已損毀或改建,僅正堂公媽廳完好,但屋頂也漸頹,現以鋼架及塑膠屋頂支撐覆蓋。
折回方才的岔路口,往右方緩坡小路走。林氏祖厝的右前方另有另一棟紅磚厝,屋頂損壞嚴重,幾近荒廢。
小坡路的右側是接二連三的廠房,一樣是機械聲咖答咖答、匡啷匡啷響個不停,偶爾有摩托車從身邊飛馳而過。
穿過二十好幾間的廠房,來到小路盡頭,猛然出現一個大彎路,可銜接仁愛街138巷。這條巷子曲折起伏,茂密的樹叢縫隙中,時而見著圳溝水流。走著走著,溝邊草叢中,冒出了一隻白鷺鷥,又倏而飛升到工廠的鐵皮屋頂上!
蘆洲在日治時期稱「鷺洲」,源自河畔沙洲上成群白鷺鷥棲息而得名,如今蘆洲蓋滿廠房與大樓,天然河渠成了排放汙水的臭水溝,白鷺鷥無從覓食,只能黯然離去。想不到陰溝裡還有棧戀此地的白鷺鷥,太訝異了。
停在工廠屋頂上的白鷺鷥
【秀才厝遺址。水湳溝和尚港】
離開小巷弄來到仁愛街,往左前行,轉角處有一棟豪宅「一品匯」,可是大有來頭。改建之前,是蘆洲李氏家族的大宅「秀才厝」。
「秀才厝」是清朝秀才李聲元、日治時代海山郡守李讚生之故居。
最早是李昌和所建,其子李聲元於清光緒18年(1892)考中秀才,於是整修舊宅為多護龍三合院。當時蘆洲文風不盛,李聲元是當地首位取得功名者。受到鄉民尊敬,因此李家宅第被稱做「秀才厝」。
李聲元之子李讚生,在昭和二年(1926)擔任海山郡守,為臺灣人出任郡守第一人,他在古厝左後方加蓋連棟磚砌洋樓,被稱為「郡守官邸」,是當時蘆洲最高建築。
「秀才厝」因李聲元、李讚生父子聲名大噪,佔地兩千多坪的大院深具文化歷史意義。後來李氏家道中落,土地及產權由建商收購,地方文史工作者及縣府極力搶救,文化局於2008年列為暫定古蹟,不幸卻遭人惡意縱火,後又被怪手夷為平地,令人扼腕。
▲秀才厝舊照(圖片來源:蘆洲鄉誌)
▲秀才厝占地超過2000坪,全盛時有百位族人同住(圖片翻攝《重回秀才厝》)
蘆洲水湳區是地勢低窪的沼澤沙地,因位於淡水河之南岸,故名為「水湳」,是蘆洲開發最早的地區。
昔日有一條水湳溝,可通往淡水河對外聯絡,水運往來便利,是墾民移居蘆洲的首選地區。對照1898年《臺灣堡圖》,今日的水湳排水道,就是當年的水湳溝。水湳溝南側,是早期最熱鬧的聚落,附近還有渡船口。
沿著一品匯大樓外側步道走到底,向右轉個彎,不遠處立著一顆刻有「和尚港」字樣的石碑。
沒錯!這裡就是當年關渡宮的和尚,搭船到蘆洲出差的上岸地點「和尚港」渡船口。
石碑後方,有一座「和尚洲土地公廟」肇建於清光緒年間,迄今約 140 年歷史, 即是秀才李聲元所興建,相傳李秀才在 一次赴中部出差,途中發生意外,於是許下願望:如能平安返鄉,將覓一福地蓋一 座土地公廟,此即今日土地公廟的由來。
最初是李秀才家的私人廟宇,後因鄰近鄉民期盼才開放信眾參拜,成為河尚港居民信仰中心
土地公廟前方仁愛街96巷,幾棟早期的二層樓建築,洗石子牆面與木頭窗楹,都頗有年歲。
巷底蓋滿大樓,大樓對面就是可直通淡水河的水湳溝。
在日治中期之前,以淡水河主支流交織成的水路船運,是臺北盆地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而蘆洲因位在諸水匯集之處,是水路時代臺北盆地的門戶,扮演著起點的角色。
從和尚港、舊港嘴及獅頭渡等星散於蘆洲北面淡水河畔的水運碼頭,船隻可由市區上溯淡水河主流,抵達大稻埕及萬華等市街,由支流則可深入山區如五股坑等地,而從萬華向西南航行,可連接大漢溪等等。
這些港渡中最重要的是水湳溝旁的和尚港,以及淡水河畔的舊港嘴渡頭,這兩座港口以其近河優越的地理位置,為日治以前蘆洲地區對外客貨運輸的水運紐。
▲昔日水湳溝,為今日的水湳排水道
自陸運興起之後,蘆洲的水運交通網絡逐漸沒落,到了日治中期以後,蘆洲更是被邊緣化。縱貫鐵路經過板橋,縱貫公路則是過了三重向南轉聯接新莊、龜山,因此從戰後到民國60年代,蘆洲是個十足的鄉下地方,供應臺北都會區蔬菜的農業區。
然而臺北都市化的腳步迅速,都市開發地區逐漸越過淡水河,當臺北、板橋、新莊、三重等地的發展逐漸飽和之後,都市化的觸角不知不覺地伸入蘆洲。
再加上治水計畫失敗,獅子頭炸開後,導致海水倒灌、土質鹽化,蘆洲的農田無法耕作,原本青翠的農地上,蓋起一棟棟鐵皮工廠,寬敞的三合院,拆除改建高樓大廈,彎曲的巷道被筆直的馬路取代,圳渠也蓋上溝蓋,變成人來人往的通衢大道。
沿著仁愛街直直走,巷口出現一道像艾麗絲夢遊仙境般的小矮門。
往巷子裡頭走,又有一扇藍色的小矮門。水湳是蘆洲的低窪地區,矮門應該是路基不斷加高的結果。
掛著「此路不通」的小巷弄,巷底出現紅磚屋聚落,右側是一棟傳統閩式磚造屋,左側為圓弧形的洋樓,造型特殊引人注目。
順著洋樓的外牆,往裡頭走,想不到裡邊居然還有一棟紅磚厝!真是別有洞天。
雖非雕梁畫棟的精緻古厝,但在都市叢林中,難得有磚造平房,讓人眼睛一亮。
在紅磚厝前,巧遇屋主拿著掃帚在掃落葉,我禮貌的問候,並攀談了一會兒。
大姊說,這房子蓋了七八十年有了,從老一輩就住在這裡。這裡很安靜,對面是仁愛國小。外面蚊子有一點多,但是這裡甲涼快、金尬意。
我問大姊,有人來跟你們談改建嗎?他說,有哇!陸陸續續有建設公司來談過,但是現在住戶很單純、鄰居大家都認識、下午還會在門口泡茶聊天,一但改建「誰都不認識了」大姊說她不想改建。
大姊還說,他每天會走路到大廟市場買菜、繞一繞,退休了,簡單過日子就好。
大姊拉著我的手,告訴我說:「兩層樓的,一樓還有人住;右邊這一棟,比較新」附近三棟房子裡面,它蓋得最晚。
最裡面這一戶人家,養了三條狗,瘋瘋的,會咬人,大姊說她被咬過。勸我別再走進去了。
雖然內心很想看看洋樓的正面,但為了不被瘋狗咬,跟大姊道謝後,還是安份地離開此地。
從仁愛街轉往民族路,遇到一條分岔路,切進狹長的民族路327巷。
大約100 公尺處,一幢樓高三層,壯觀的紅磚屋出現在眼前,這是今日的重頭戲-李得吉西洋樓。之前曾讀過此建築的介紹,但是百聞不如一見,西洋樓它的量體之龐大,確實驚人。
【李得吉商號。西洋樓】
李得吉,是李家米糧的商號,古厝裡面還有住人,但是保存的狀況並不佳。
李氏族人在清乾隆年間,從福建同安渡海來臺,落腳和尚洲(蘆洲),第四代李賢,在日治時期經營農耕、碾米店發跡致富,創立「李得吉商號」,興建傳統閩式家屋,第五代李統,為了擴大經營,在祖厝右側加蓋三層樓的磚造樓房,被稱做「西洋樓」,是蘆州早期最高的建築物。
「西洋樓」約建於日治時期1930年,至今將近百年歷史,左側公媽廳,是典型的閩南式建築;右側為西洋樓,是一座三層樓的磚造樓房,分為前、中、後三段,像階梯般,由前至後逐一加高樓層。主要考量蘆洲地勢較低,為了避免米倉遇到淹水受損,所以加到三層樓高。
公媽廳門額及洋樓假牆上,都有懸書「李得吉」商號,整座建築的磚瓦是取自台灣煉瓦株式會社(Taiwan Renga),煉瓦就是紅磚的意思,磚上有「TR」標示,是當時台灣最高檔的建材。
此外,根據記載,在日治末期,盟軍轟炸臺灣,當時的勸業銀行曾疏遷至此,足見西洋樓在當年的地位。
西洋樓左側的閩南傳統家屋,裡面就是公媽廳,可惜梁柱屋頂已垮了大半,快要崩塌了。
我在拍照時,正好遇到住附近的一位大哥,我憂心老屋損壞可能被拆,他指稱,這片土地這麼大,幾個後代都想拆房子,但是老人家還住在洋樓裡,所以沒人敢動他。等老人家不在了,拆除是遲早的事。尤其閩南厝「沒用了」他說。因為裡面完全都垮掉了
門額鑲嵌「李得吉」題字,上頭的泥塑、彩繪已嚴重損壞落漆,實在可惜。
紅磚磚面的「TR」標誌
城堡般美麗的西洋樓,可惜門口堆滿雜物,實在有礙觀瞻。不過,我猜想右邊兩扇舊門,已經不再使用了,為了防止宵小竊賊闖入,才會以盆栽雜物阻擋。
大門看起來是檜木材質(如果錯誤請指正)手把生滿了銅鏽
外面架設了一座階梯可通往二樓,這個階梯設計,不確定是原始設計還是後來改裝的。二樓還加了一道鐵門和鐵欄杆。
從側面即可看出漸高的樓層
【李順興】
離開西洋樓,緩步來到保和街與忠孝路口,紀錄另一棟古厝「李順興」。
門額掛著「李順興」的傳統閩式家屋,推估是日治時期1930年之前的建物。
全棟使用日本煉瓦株式會社所產的TR磚,門板、橫樑、斗栱採用上等杉木,雕工細膩。而最大亮點,是鑲崁在牆堵上的花磚,此為日本大正時期流行的裝飾建材,用以彰顯屋主的品味與地位。
是蘆洲地區,唯一僅存有花磚的閩南式古厝。老屋持續頹壞中,想欣賞得趁早。
鏤刻著八卦符號的青銅門釦
沿著忠孝路,往老街方向走,逐漸進入蘆洲的心臟地區。
位在忠孝路與中正路口的蘆洲國小,是鄧麗君的母校,校內有特闢鄧麗君專區,放置唱片、照片、文章等等,須預約才能參觀。校園圍牆彩繪了鄧麗君的圖像,是鄧麗君迷不可錯過的拍照熱點。
▲鄧麗君的母校蘆洲國小
蘆洲國小左轉,是熱鬧的中正路,高樓林立,這一帶,戰後曾經是防砲部隊眷村。
鄧麗君6歲時,隨軍人退役的父親遷居蘆洲,搬進防砲部隊眷村,一家7口住在20坪不到的磚造矮平房。
她在就讀蘆洲國小時,經常被派參加校內遊藝會、演講或朗誦,培養出歌唱的興趣。課餘時間,駐紮在學校附近的空軍九三康樂隊裡,有一位胡琴手李成清,是她的音樂啟蒙老師。9歲開始隨著康樂隊四處勞軍表演;10歲參加中華廣播電台「梁祝電影插曲空中歌唱比賽」,以《訪英台》一曲獲得個人組第一名,是年齡最小的參賽者。
自此逐漸嶄露頭角,開啟了歌唱生涯。
▲蘆洲國小外牆掛著鄧麗君的榮譽榜
轉眼鄧麗君過世已超過25年,鄧麗君的老家眷村,現已改為商辦大樓「築禾豐」。社區內的庭園據說就是當年鄧麗君的住家。
圖片來源:蘆州區誌
「得勝街」是為了紀念蘆洲泉州同安人,打敗來襲之新莊漳州人,取其旗開得勝之意而得名,又稱「店仔口」,是蘆洲最熱鬧的市街。
位在得勝街口的龍鳳堂餅舖,是開業超過70年的老店,也是鄧麗君最愛吃的餅舖。當年鄧麗君父親,常帶小鄧麗君來買餅。店家為了紀念鄧麗君,推出各式口味的小鄧餅及麗君餅,路過時不妨買一塊餅來嚐嚐。
【米市街。李洋溢宅】
由於蘆洲的地勢低窪,逢雨必淹,尤其颱風來襲,水患成災,曾是蘆州人揮不去的惡夢。
蘆洲淹水到底淹多高呢?以1963年的葛樂禮颱風為例,蘆州地區淹水最深的地區在南港子,深達3.89公尺,超過一層樓高。不過,蘆州也有地勢較高的區域,像是湧蓮寺周邊的「店仔口」,當年就只有輕微的浸水情形,災害並不嚴重。
因此湧蓮寺周邊,中正路、得勝街一帶,自古就是是商賈雲集、人聲鼎沸的街市。尤其北側的正和街、中正路一帶,在清代有「米市街」之稱,當時有數家米行結市於此,為蘆洲、五股及八里的農民商家的米穀交易場所。
中山二路146巷,即是清代留存至今的「米市街」。
在米市街的中段有一座洋樓建築,被稱為「米市街舊厝」,是由李洋溢興建於日治後期1940年代。二層樓的洋房建築,氣派的車寄與柱式,搭配拱形窗,華麗典雅。外牆以早期的國防色溝面磚及花磚貼飾。
李洋溢宅建造後,在戰後曾租給省議員李秋遠設立秋遠醫院,後再由李洋溢設立澡堂,最後輾轉由臺北楊姓家族取得,目前在此居住。
洋樓內部略經修改,一樓原本有澡堂櫃檯和洗浴間,已完全改掉成為客廳,頗有歐式風味;二樓原為生活起居間,樓梯仍為木製扶手和階梯,並且仍保留早期抓蓋式木門,現二樓成為楊家主臥室和客房,地板保留原木板,另一間客房則仍是日式榻榻米臥舖和和式門窗,十分典雅;三樓則由後方樓梯進入,為四方形空間,外有陽台,以洗石子為欄干,屋頂則以日本瓦覆蓋,保有日式歐風格調。(私人宅邸無法參觀,資料來源:蘆洲市誌)
中山二路146巷底,也有一棟三合院古厝。前埕停放了幾輛機車,且堆滿雜物,不過公媽廳的燈是亮的,應該還有人住。不便叨擾,僅簡單拍照記錄。
中山二路168巷口,有一間古早味的柑仔店,店旁牆面的彩繪也帶著濃濃的古風
柑仔店的斜對面中山二路195巷,是私人公司行號「東洲製藥」,裡面藏了一棟歷史建築「蘆洲八角樓」
【蘆洲八角樓】
蘆洲八角樓位在東洲製藥公司內,是蘆洲第一座以私人產業向政府申請登記的歷史建築。
八角樓的興建者李為,是延平北路舊天興銀樓的老闆,他在1936年蓋了這座洋樓做為別墅。是蘆洲、三重一帶早期少見的兩層式洋樓。
戰後,國民政府遷臺,曾有一空軍將領在此居住。1953年前後,陳炳坤、陳炎等人,將所創立的東洲製藥廠由臺北蘭州街遷至蘆洲,專作西藥製造,將八角樓作為辦公大樓之用,陳家第三代陳文彬恐八角樓不堪負荷,遂向臺北縣政府申請保存、維護修繕,2004年核定為歷史建築,目前則由內部員工使用。
八角樓為一個凹字,八個角的兩層樓建築,故有「八角樓」之稱。
建築風格融合了西式與日式特色,主結構使用臺灣煉瓦磚(TR磚)之加強磚造,一樓立面貼上來自日本的白色瓷磚,二樓有露臺,外簷處以滴水狀之裝飾,一、二樓木製門窗窗櫺有優雅的格子。八角樓的屋頂內木桁架為圓杉木,地板舖設八角形地磚。建築雖然沒有繁複的裝飾,但造型簡約優美,是日本大正時期,現代主義風格之代表。
由於製藥廠衛生檢查標準嚴格,所以八角樓是沒有對外開放參觀的,我在門口拍照時,就立刻有員工前來關心,表明來意後,在外面拍幾張照片是沒問題的。
一路拍照早已過了用餐時間,飢腸轆轆,趕緊來到嚐嚐蘆洲最出名的切仔麵。
位在得勝街尾的「大廟口切仔麵」是蘆洲現存最老的麵鋪之一,早期沒有店面,扁擔就擺在湧蓮寺口,故名「大廟口」。後來湧蓮寺改建,後代子弟搬來這裡開店,至今有八十年歷史了。
曾獲得林榮三文學獎,蘆洲出身的作家洪愛珠,在《吃麵的兆頭》一文精彩道出了蘆洲大廟口切仔麵的特色:
天未亮即熬湯。麵湯是規模經濟。
深鍋入清水,水沸起,其他舖子多放大骨,大廟口更煨浸以巨量的豬肉。
三層肉為主,兼有嘴邊肉和肝連。
大塊肉在清水裡煠,肉成之時,湯已深濃。
入口鮮滋滋油汪汪,清香腴美。
愈近打烊時分,湯頭愈呈乳白色。
我學當地人,點了一碗「粉麵」,粉麵就是半油麵半米粉,混著吃,再切一盤三層肉和油豆腐。
其實很想學洪愛珠的阿公「攏切來。」全部小菜都來一盤,無奈胃容量太小,只能改天再來品嚐其他小菜。
大廟口的獨門豆醬,是以粗味噌、豆瓣、辣椒製成,承襲自日本時代的古味,稠濃清甘,微辣程度。
油豆腐一定要沾點辣醬才對味
三層肉一如書中描述,豐腴鮮甜、川燙鮮切就是美味
我來吃麵的時間較晚,湯色果然偏濁,但味道清爽,帶著淡淡的油蔥酥香,油麵偏粗麵,柔軟度適中,與Q彈的米粉混和著吃,相當順口。
大廟口切仔麵與上回吃的「阿郎切仔麵」的甘甜清爽,是完全不同的風味,各有千秋,勝負難分。但以我個人而言,偏好阿郎多一點。
吃飽喝足,往捷運三民高站的路上,經過氣派到挺嚇人的蘆洲區公所。
「蘆洲」和「鷺洲」是蘆洲近一百多年來使用最多的兩個地名,即源自於河畔沙洲上大片的蘆葦及成群的白鷺鷥。
淡水河畔蘆葦茂生,每當秋季蘆花盛開之際,成群的白鷺鷥穿梭在蘆花叢間,構成一幅悠閒的水岸風光,這等美景留存在蘆洲人的記憶之中,蘆葦及白鷺鷥於是成為了蘆洲的象徵。
在捷運蘆洲線的各站,可以看到大量使用以蘆葦及白鷺鷥為意象的主題,例如三民高中站出入口,是模仿白鷺鷥飛翔形態,通風井以「沙丘」及「巢」象徵白鷺鷥居所,讓車站成為景觀藝術的一部分。
我個人看法是,以蘆葦、白鷺鷥作為公共藝術主題並非不好,但與其打造一堆假「意象」,不如好好地梳理環境,重視生態保育,讓蘆葦、白鷺鷥重回我們的生活,將蘆洲打造成真正的綠色水岸人文城市。
延伸閱讀:蘆荻泛月(一)記憶河上洲_蘆洲李宅x湧蓮寺x保和宮x馬偕行腳
◎散步路線:
◎參考資料
‧蘆洲市誌
‧楊蓮福《蘆洲古厝的故事》
‧史上唯六的台灣人郡守
‧台灣人在地文化歷史--蘆洲功學社
‧洪愛珠《吃麵的兆頭》
.民俗采風/蘆洲國中
‧尋訪木屐記憶
※本文無關任何商業行為,純粹為個人研究整理筆記。如文字有著作權問題、或有錯誤,懇請告知。
※如欲轉載、分享本文請先EMAIL或留言。謝謝
【更多走讀.散步】
▌臺北城東
>穿越齊東街,走讀清代米路古道、東城外最美日式宿舍群x東門土地公傳奇
>漫步幸町-齊東詩舍《臺灣文學基地》日式宿舍群x台北最美文學聚落
>漫步幸町《臺北琴道館》聆聽古琴、欣賞齊東街最美日式建築x臺北書道院
>大安庄歷史散步。新生南路一段日式建築 x 建國南路清代古厝
▌臺北城西(艋舺‧西門‧大稻埕)
>台北|艋舺巷弄探險趣!清代古早巷X神秘清茶巷X華西街摸乳巷X啟天宮傳奇X華江整宅
>台北|西門町的前世今生。西門紅樓X天后宮X電影街X刺青街X電影公園X慈雲寺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前篇>大稻埕懷舊小旅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中篇>大稻埕懷舊小旅行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後篇>大稻埕懷舊小旅行
>大稻埕南段之旅-貴德街x陳天來故居x霞海城隍廟x太平町x法主公廟
>巷弄學人文導覽-遺跡隱味.從河溝頭到新起町-機器局遺構x西寧市場x慈雲寺x艋舺將軍廟
>從火車票房到四鐵共構--台北車站小故事
▌臺北城南
>走讀城南之美-從清領到近代的時空紀行。同安老街x 紀州庵x萬新鐵路x廈門街
>尋找清代水圳、溫州街老屋與人文速寫<上>搞懂堀川、瑠公圳、霧裡薛圳x一期一會加羅林魚木
>尋找清代水圳、溫州街老屋與人文速寫<下>紫藤廬x殷海光x臺靜農x立石鐵臣x大院子
>走讀城南之美。同安老街X紀州庵X萬興鐵路X廈門街,從清領到近代的時空散步
>浴火重生「大院子」溫州街最美的日式老屋x玻璃屋歐風餐廳
>古亭町巷弄散步(一)南昌路家具街x孫立人將軍官邸x臺大宿舍戴炎輝寓所
>古亭町巷弄散步(二)寧波西街x牯嶺街x百年骨科診所x方東美寓所x南菜園日式宿舍群
>青田街日式老屋散策。聲音光年X青田七六X遊山茶訪XLeica Store
▌木柵景美
>搭纜車上貓空!挑戰千階步道、細說百年古剎「木柵指南宮」
>
▌南港內湖
>黑鄉到黃金,南港蛻變ing!茄苳公傳奇X闕家古厝X懷舊街屋X經貿園區走讀
>內湖人文風情畫。梘頭福德祠x公民會館x水圳路x金龍禪寺
▌淡水
>走一夏淡江大學(五虎崗X海事博物館X宮燈步道X牧羊草坪X克難坡)與殼牌倉庫
>搭輕軌遊滬尾-重返清法戰爭古戰場、走讀淡水生態之美。程氏古厝x公司田溪x沙崙海岸x石滬心
>搭捷運遊淡水-漫步重建街山城聚落、體驗日式老屋之美。屎礐渡頭x米市土地公x戀愛巷x落鼻祖師x日本警官宿舍
▌新莊
>響徹世界的鼓聲「响仁和」製鼓達人王錫坤x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上>百年古圳x保元宮x地藏庵x廣福宮x文昌祠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下>港口與廟街x慈祐宮x戲館巷x挑水巷x米市巷x潮江寺
▌蘆洲三重
>蘆荻泛月(一)記憶河上洲_蘆洲李宅x湧蓮寺x保和宮x馬偕行腳x阿郎切仔麵
>蘆荻泛月(二)鷺洲隨筆_林氏祖厝x和尚港x西洋樓x八角樓x大廟口切仔麵
▌中和永和
> 搞不懂中和?!走讀瓦磘溝、廟子尾溝X廟美街、枋寮老街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