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境內多山丘,形成多處小盆地地貌,當地閩南語稱山坳地為「湖」,故名為內湖。
據載,內湖早期為凱達格蘭族平埔族的活動範圍,清朝時隸屬淡水縣芝蘭一堡。1920年,日本總督府推行市區改正,改為臺北州七星郡內湖庄;戰後更名為台北縣內湖鄉,1967年,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隔年將內湖劃入管轄區域,成為僅次於大安區,人口數量第二多的台北市行政區域。
康熙年間,漢人來台拓墾,內湖地區包含了客家、泉州、漳州移民,其中又以漳州人居多。漢人以農業耕種為主,當時的內湖地區農田、水圳、埤塘遍佈,直到1950年代仍保有農村風情。
內湖區南端的基隆河,被稱作「內湖生命的臍帶」舉凡灌溉、民生用水、交通運輸,全部都倚賴基隆河。日治時期,日本人大興農田水利,欲將台灣打造成日本的米倉,當時所產稻米,便是從基隆河搭船到基隆港,出口到日本。
隨著時代變遷、交通的發展,內湖被開發成工商繁榮的新市鎮,昔日的田園景致已不復見,所幸有留下大湖和碧湖兩座舊埤塘,以及近山低開發的自然風貌。
【梘頭福德祠】見證農村歷史 X 夜犇土地公
今日跟著呂慶炎(鴨咪)老師走讀內湖,首先來到捷運內湖站附近,擁有百年歷史的「梘頭福德祠」。
所謂「梘」,是以木樁或竹管引流灌溉的設施,當時內湖路周遭都是農田與水圳,土地公廟因位在水圳的上游,故稱「梘頭福德祠」,是當地農民和水梘(水橋)的守護神。
梘頭福德祠的座向,看起來歪歪的,沒有跟道路呈平行,其實那是因為土地公廟原本是朝向水源。
俗話說:"吃水果拜樹頭、吃白米拜田頭、飲水思源頭"
土地公又叫財神爺,生意人喜歡拜土地公,那是因為水就是財,土地公面向水源,財源自然滾滾而來。
因此不是土地公廟蓋歪了,而是隨著農田的消失,水渠沒了功能,拆掉水橋闢建道路、房子一棟棟的蓋起,舊時的地貌全都不見了。
只剩下土地公廟還留在原地,見證內湖百年前的農業社會。
梘頭福德祠大門的對句刻著:
梘水福源佑民富
頭流德厚旺境豐
牆堵則是鑲滿以忠孝節義、民間故事為主的大理石浮雕與石刻。
從老照片可清楚見到昔日梘頭福德祠附近的水圳與梘頭橋(翻拍梘頭福德祠的老照片展示)
梘頭橋及汴頭(翻拍梘頭福德祠的老照片展示)
已有百年歷史的梘頭福德祠,還有一項廣為人知的「夜犇土地公」民俗活動。
夜犇土地公,又稱夜弄土地公,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當天,傍晚六點鐘左右,廟方會擲筊請示福德正神出神龕,由信徒們抬上神轎,沿著內湖地區遶境遊街,接受沿路店家及民眾熱烈轟天的鞭炮炸聲及香案祭拜,祈求生意興隆、驅逐厄運、保佑地方平安。
鴨咪老師說,除了內湖地區之外,士林的社子島也保留了各角頭夜弄土地公的百年傳統,其文化更是連結著社子島經常遭水患的歷史背景,聽著讓人十分動容。
梘頭福德祠的管委會就在後方大樓的一樓,裡面展示許多內湖地區的老照片,管理員也很親切,有空不妨坐下來喝茶開槓,可聽到不少地方的精彩故事喔!
民國六十年至九十年間內湖路二段街景
沿著內湖路二段,往西續行350公尺,下一站要前往「內湖公民會館」。
【內湖公民會館】日治行政中心 X 30年代Art Deco糧倉建築
「內湖公民會館」建於1937年,前身為「內湖庄役場」是日治時代的地方行政中心。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成為鄉(區)公所,1983年才遷出搬至新大樓,後來作為內湖派出所,是內湖早期發展的見證,2005年指定為歷史建築,現在做為地方集會、展覽場使用。
位在內湖路二段的內湖公民會館,乍見有日治時期建築師井手薰設計的中山堂的影子,造型簡約優雅、左右對稱。本體為加強磚造,外貼馬賽克與陶土面磚,並以洗石子裝飾。正立面山牆由下往上水平遞減,有仿牛眼窗三孔,窗邊布滿直條狀裝飾,搭配勳章圖案。
雨遮、柱腳造型也是細緻優美。為1930年代盛行的Art Deco(藝術裝飾式樣)裝飾建築。
陶土面磚來自北投的礦土及窯燒,稱之為「北投燒」,是台灣早期重要建材。釉色混雜了藍綠、橄欖綠等國防色,為了避免反光,表面做成凹凸溝痕,約有十三道溝痕,所以又稱「十三溝面磚」。這個貼面最精彩之處,在於轉角的地方,圓潤細致毫無接縫或破口,代表他並非以兩片磚來做拚接,而是直接燒出一體成型的L磚,相當講究。
進入公民會館,感覺很像來到學校體育場館或倉庫,裡面沒有一根柱子,這種建築稱做「日本統制倉」。所謂統制倉,是日治時期制式的糧倉建築,磚牆與大跨距桁架屋頂為其特色,並設有通風孔,內部不做任何裝飾,純粹以實用為主。
根據簡介說明,當時因配合都市更新,原建物的木桁架已拆解,並且重新拼裝,現位於內湖公民會館後側。(但我看不出來木桁架在哪裡?)
內湖路三段,是昔日的水圳道。蜿蜒的道路側邊,殘存兩棟磚造樓房,屋頂似乎早已毀壞,只能以鐵皮覆蓋。
內湖路三段與金龍路交叉口左轉,狹窄的人行道旁也有一排屋脊相連的紅磚屋,屋瓦均已崩壞。
奇怪的是,這些房子特別低矮,手一伸就摸到屋頂了,這怎麼住人呢?原來,不是房子蓋的低,而是當初拓建金龍路時,把整個路基都墊高了,所以房子就變矮了!
說到屋頂,鴨米老師說,房子屋簷的形狀,反映地方的風土氣候;南方地區相對多雨,早期台灣人搭建的閔式建築,屋簷會設計得比較長,且屋簷兩面相接處的屋脊陡峭,尾端翹起,稱「飛檐」,這種設計可以讓雨水快速流下拋出,減少雨水對牆體的侵蝕。
而日治時期蓋的木造建築,也因應台灣的潮濕氣候,特別抬高地板至60公分,增加通風,透氣的竹編泥牆外側則包覆了木片雨淋板,以方便排水等等。
不過,到了國民政府時期,為了舊王孫對故國江山的望想,台灣出現風格迥異的北方宮殿式建築。中國北方建築的屋簷較平緩、上頭舖設黃色琉璃瓦成為地標。
據說這種設計可以減輕冬季積雪對屋檐的負擔,甚至使用雙瓦片來增加屋頂強度和厚重感。台灣平地不下雪,蓋北方建築就顯得違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臺北的城門,清朝初建時,原本都是南方式建築,但除了西門已被日本人拆除、北門因當時被夾在高架橋引道下方,因禍得福保留了原本樣式之外,東門、南門、小南門都在民國55年時,被修築成北方宮殿式的屋頂,完全不符合風土民情,相當無奈的一段歷史。
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台灣風土民情故事,俯拾皆是。鴨米老師真的是博學多聞,他隨手拿起一塊破碎的瓦片,開始聊起婚嫁迎娶時,新娘要「踩瓦片、過火爐」的習俗來源。
踩瓦片時,瓦片底下要擺銀圓,新娘在踩踏瓦片時,媒人婆要在一旁念「瓦破人無破、銀圓人也圓」,意思就是把不好的丟在門外,好的帶進門,包括不好的習慣、壞脾氣等等。
其次,台灣傳統社會重男輕女,所謂「弄璋弄瓦」,弄璋是生男,弄瓦則為生女,而踩破瓦片,就是期望新娘能順利為家裡添丁。
我是家中的排行老五,上頭有一個哥哥,自小就被大人戲稱是多生的,套句俗話就是「破瓦片」,真是心有戚戚焉。好在現今社會重視男女平等,女生不必再受這種窩囊氣了!
沿著金龍路往上坡走,過了金龍隧道,再右折內湖路三段,看到陽昇花園大廈社區,一旁就有招牌指向「金龍禪寺」,標示相當明顯。
內湖路三段一直往上走,約15分鐘即可抵達金龍禪寺。不過建議大家別走馬路,要走水圳旁的步道才漂亮喔!
舊圳道旁有幾戶低矮平房,一旁還有花圃,還有舊農具,瞬間來到鄉村的感覺。
循著水圳旁的步道,緩步登高。沿途水流潺潺、蘆葦輕拂,綠蔭盎然,彷彿進入世外桃源般讓人忘卻煩憂。
山谷間出現了分岔的小支流,涓涓細水緩緩流向主流。
續往上走,越過石板橋。
站在石板橋上,俯瞰方才走過的水圳路。才離開市區不到半小時,就有如此空氣清新、讓人心曠神怡的散步道,真是不可思議。
越過石板橋,來到與步道平行的車道交會處,稍作歇息。一旁立了金龍禪寺的碑誌,通往金龍寶靈塔及金龍禪寺的道路兩旁,分別置放了共二十一座的「十八羅漢神像」
步道旁,有多棵挺拔的九芎,看起來年歲都不小了。「九芎」是台灣原生種植物,是水岸邊的護坡大臣,能抓住土壤,讓土質不流失。
鴨咪老師說,日本人最喜歡九芎。尤其日本庭院裡的雪見燈旁邊,一定會有一棵九芎。
原因是九芎會開白色的小碎花,風一吹,白色花瓣紛飛落在雪見燈的燈帽上,感覺像下雪一樣。
「日本人講究意境」
鴨咪老師強調「這就是禪宗學,一種崇尚自然的美學」
尤其台灣冬天不下雪,日本人懷鄉的方式之一,就是在庭院裡種九芎,營造冬天下雪的氛圍。例如金瓜石的太子賓館,庭園裡就能見到九芎花落,如雪般的景致。
九芎的用途其實相當廣泛,客家擂茶用的木棍,就是九芎木。還有日本吃燒烤用的「備長炭」,也是使用青剛櫟、或九芎木這一類耐燒的木頭來製做。
備長炭的優點是燃燒快速,不易起煙霧,紅外線波長很長,燃燒時可讓肉快速熟透,又能鎖住肉汁,這就是九芎木的特性。
其實台灣山林裡就種了許多九芎,只是我們不知道,也沒拿來當柴燒。
鴨咪老師笑說:「台灣人不知道它的優點也好」否則,早被砍光了!
從樹幹推測,這一棵是百年九芎。
眼前出現一個矮樹叢,葉子正面是綠色、背面呈紫紅色,這叫「煙火樹」。開花時宛如爆發的煙火般,開出放射狀的小花,每年四~五月為花期,目前只能見到紫色的花苞。
輕鬆散步約兩公里,來到內湖漳州人信仰中心的「武身開漳聖王廟」
內湖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最早是在雍正十二(西元1734)年間由先民林秀俊,隨身攜帶「公館武身開漳聖王」神像金身,保護眷屬渡海來台,並定居在基隆河畔下公館庄墾荒。為團結庄內宗親,抵禦外侮,祈求平安,至今已經有280年歷史。
對了,這裡除了拜拜祈福,其實還是欣賞彩虹的秘境景點。白眉廟公說,因地理位置關係,每當雨後放晴時,180度的彩虹就會掛在大廟上,神聖又漂亮。
武身開漳聖王廟的上方,是「金龍寶靈塔」,也就是金龍禪寺附屬的納骨塔。
濟公佛像旁的石階往上走,香爐前方有一個半圓型的平台,有一顆特別大顆又凹凸不平的石頭,據說當初建廟時,這顆石頭就在此處,並且連結到地底深處無法移動。因此乾脆就保留在原地,被稱作「盤古石」,意即盤古開天闢地時就存在的石頭,從側面看亦無法探測它的深度與廣度。
這座雕像想必是「心即是佛」的意思吧!前方就是內湖的佛教聖地「金龍禪寺」
【金龍禪寺】日本禪宗佛教聖地
金龍禪寺位於碧湖山山腰,初建於1941年,後來因遇到戰爭而中斷興建,直到1954年才竣工。
開山住持玄信法師,俗名陳成芬,早年頂禮「圓山臨濟宗護國禪寺」日籍住持高林玄寶禪師為師,得法名「玄信」。
玄信法師曾經留學日本,弘揚佛法,因此金龍禪寺寺頂排頭上可見「臨濟宗」之圖飾,且保有日本禪宗寺廟之風格。沒有一般廟宇的剪黏彩繪,外觀樸素莊嚴、做工細緻,無論山門牆堵、洗石子柱、紅檜大門、無縫塔、石燈籠、木雕佛像等等,都可見到早年匠師精湛的技藝。
講究的壁坎砌石工法,有多道手續,內李還要鋪設碎石(石腹子),以利排水。
金龍禪寺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不外乎正殿前方的仿歐式建築車寄的設計。圓弧型的屋頂,以八根石柱做支撐。
有別於一般道教寺廟的雕樑畫棟,金龍禪寺的石柱相當樸素,沒有任何裝飾,僅以洗石子做表面處理,柱頭以花草紋樣做裝飾。
外圍的六根大圓柱,柱頭類似多立克柱,裡側的八腳柱,則像柯林斯柱,柱頭有捲曲花草紋樣。
鴨咪老師說,金龍禪寺雖然是戰後所建,至今不到一百年,但算一算也有八十年歷史了。仔細看所有柱子都像新的一樣,洗石子的技術一流,毫無瑕疵或裂痕,各個弧度、轉角都十分細緻完美,可見當時的匠師手藝精湛、工夫了得,連鴨咪老師忍不住要幫他按「讚」!
正殿內所供俸的是釋迦牟尼佛、消災藥師佛及阿彌陀佛,是罕見的木刻佛像。兩側的報德堂及承恩堂則分別供俸文殊菩薩及地藏王菩薩。
金龍禪寺的大門是紅檜木製成。紅檜的質地堅硬細密穩定性極高、不易腐壞或變形,可歷百年以上,是建材當中,最高等級的木材。日本的神社,最喜歡使用臺灣檜木了。例如2019年不幸遭到祝融的沖繩首里城,正殿即是用臺灣高級檜木打造。(阿里山檜木現已禁止砍伐)
抬頭望見廟裡掛著响仁和的鼓,這座鼓也很有歷史,製造人是第一代老師傅阿塗師
關於新莊响仁和,可參考這一篇!
響徹世界的鼓聲「响仁和」製鼓達人王錫坤x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寺前廣場上,有一座無縫塔,供奉玄信法師,中段設有供奉歷任法師的牌位。
所謂「無縫塔」是安葬佛門僧侶骨殖的無縫石塔,沒有稜角、接縫,因形狀如大鳥卵,所以又稱「卵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院內有「吳濁流文學紀念碑」。吳濁流是臺灣文壇先賢,創辦「臺灣文學」雜誌,他與玄信法師同為新竹客家人,兩人交情甚篤,玄信法師長年贊助文學獎、並提供場地辦理藝文講座,當時金龍禪寺是人文薈集之地。
寺院內花木扶疏、曲徑通幽、不見都市的繁華與喧鬧,令人心境悠然。
經常拿來做圍籬的唐竹。
聳入雲霄的肯氏南洋衫
榕樹的樹根,像木板一樣成片的豎立起來,稱之為「板根」,最有名的就是三峽的風景勝地「大板根」
連日的雨水,土地公廟的屋頂,像披了一層綠色的絨毯
穿過庭園,走道兩側有許多小沙彌石雕像,神情從容自在,討人喜歡。
返程中,再次參拜南無地藏王菩薩。
連續下了三個禮拜的雨,太陽終於露臉了。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大地,讓人步伐變得輕快。
近山漫步,真是意猶未盡,下回有機會,再跟鴨咪老師走訪碧山巖及白石湖吊橋,想必還有更精彩的故事可探索!
◎感謝自由人陳子瑜老師企劃領隊/呂慶炎(鴨咪)老師公益導覽 2021/1/12
◎導覽老師:呂慶炎 (人文史蹟工作者、日式建築修繕師、臺灣民俗、古道學及俚語專家,2019年廣播金鐘獎入圍,警廣「臺灣俗語金促咪」單元主講)
◎走讀路線:捷運內湖站>梘頭福德祠>內湖公民會館>武身開漳聖王廟>金龍禪寺
◎參考資料
內湖區公所
【更多走讀.散步】
▌走巷弄尋水路
>水路交織的脈絡-走訪瑠公圳x大灣草圳計畫x台大醉月湖
>探訪城市裡的古水路:瑠公圳大安支線(校園篇)
>探訪城市裡的古水路:瑠公圳大安支線(社區篇)龍安坡x聖母宮x濂讓居
>東區大河傳說-忠孝東路有條河(上篇)
>東區大河傳說-忠孝東路有條河(下篇)
>瑠公圳水泱泱 三犁農田綠昂揚〈信義區水文化導覽〉上篇
>瑠公圳水泱泱 三犁農田綠昂揚〈信義區水文化導覽〉下篇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一)愚公河x圳溝上的鐵皮屋x消失的龍池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二)和平東路周學普故居、金華街、麗水街、永康街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三)信義仁愛:東門外市場x臨沂街迷宮巷x百年日式建築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四)仁愛忠孝:寬闊的河道。東門教會x文房x馥園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五)忠孝市民:北科大與紅樓x樺山町光華商場
>霧裡薛圳第三支線:溫州街52巷x龍泉市場x奇幻怪怪屋x浦城街
>城南水岸、消失的赤池〈上篇〉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紀州庵、螢橋
>
▌城東
>穿越齊東街,走讀清代米路古道、東城外最美日式宿舍群x東門土地公傳奇
>漫步幸町-齊東詩舍《臺灣文學基地》日式宿舍群x台北最美文學聚落
>漫步幸町《臺北琴道館》聆聽古琴、欣賞齊東街最美日式建築x臺北書道院
>大安庄歷史散步。新生南路一段日式建築 x 建國南路清代古厝
>東城門外的天空:李鎮源故居x紹興南村x中正紀念堂今昔
>跟著水瓶子老師,走讀東門。臺北刑務所x華光社區x四六事件x金華官邸x青田七六
▌城西(萬華.西門町.大稻埕)
>新起町至入船町的京都奇遇(一)西門紅樓x西本願寺x法華寺x心起町
>新起町至入船町的京都奇遇(二)三十三間堂x三秀打鐵店x艋舺謝宅x青草巷
>艋舺巷弄探險趣!清代古早巷x神秘清茶巷x華西街摸乳巷x啟天宮傳奇x華江整宅
>西門町的前世今生。紅樓x天后宮x電影街x慈雲寺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前篇>千秋街x李春生紀念教堂x永樂市場x六館街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中篇>中和紡織x甘谷街x藝旦酒樓x蔣渭水大安醫院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後篇>波麗路x圓環今昔x寧夏夜市
>大稻埕南段之旅-貴德街x陳天來故居x霞海城隍廟x太平町x法主公廟
>巷弄學人文導覽-遺跡隱味.從河溝頭到新起町-機器局遺構x西寧市場x慈雲寺x艋舺將軍廟
>漫遊北街-中街-南街。大稻埕完整紀錄(許富強老師導覽)
▌城中
>華燈初上,走讀日治時代十條通(高傳棋老師導覽)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一)西門x日日新報社x電話交換所x臺北信用組合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二)菊元百貨x和泉時計x西村商社x大倉本店x辻利茶鋪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三)西尾商行x新高堂書店x一六軒x古倫美亞唱片
>臺北府城門的前世今生
>從火車票房到四鐵共構--台北車站小故事
▌城南(古亭)
>走讀城南-從清領、日治到近代。同安老街x紀州庵x萬新鐵路x廈門街
>古亭巷弄遊蹤(一)金門街、同安街、廈門街、萬新鐵路古亭町x川端橋
>古亭巷弄遊蹤(二)詔安街x善化堂x漳州警察新村
>漫步錦町(一):從金華街穿越舊時空!錦町日式宿舍群x錦安古物市場
>漫步錦町(二):百年油杉與山林課日式宿舍x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小山逛逛-蟾蜍山聚落探險趣x發現古圳道
>藝居共生-寶藏巖歷史聚落散步
>消失的眷村記憶-漫步永春街嘉禾新村
>走走汀州路,尋找消失的萬新鐵路:公館x水源地x仙公廟x霧裡薛圳
>從古亭到龍匣口:南昌路x孫立人將軍官邸x劉真校長故居x戴炎輝寓所
>從南菜園到南昌公園:牯嶺街x百年骨科診所x方東美寓所x高等官職務宿舍
>古新店溪-龍匣口社番仔溝走讀〈吳智慶老師導覽〉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溫州街)
>漫步昭和町。尋找清代水圳、日式建築與人文<北溫州>大院子x臺靜農故居x殷海光故居
>漫步昭和町。尋找清代水圳、日式建築與人文<南溫州>加羅林魚木
>浴火重生「大院子」溫州街最美的日式老屋x玻璃屋歐風餐廳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日式家屋(一)16棟紀錄x青田書院x青田七六x遊山茶訪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日式家屋(二)6棟紀錄x聲音光年x青田茶館x和合青田
>走進臺北最美一條街!水瓶子老師講解老房子「青田七六」
>百年相機品牌Leica進駐青田街,日式老屋打造「台北徠卡之家」
>此巷不通-和平東路二段秘巷。沾美藝術庭苑x電影《飲食男女》拍攝地
>水瓶子老師開講:臺大校園建築演進x白恐事件簿
>到大院子看展覽:劉墉-畫我童年
▌南港.內湖.松山
>黑鄉到黃金,南港蛻變ing!茄苳公傳奇x闕家古厝x懷舊街屋x經貿園區
>內湖人文風情畫。梘頭福德祠x公民會館x水圳路x金龍禪寺
>走讀松山前世今生。慈祐宮x饒河街x松山教會x陳復禮故居
>虎豹老霸王:松山奉天宮、永春陂濕地公園
▌士林.北投
>官邸、水圳與士林新街之旅(上篇)士林官邸X福德洋圳
>官邸、水圳與士林新街之旅(下篇)郭家古厝X慈諴宮與潘宅X士林市場
>唭哩岸的文化行動-立農與東華社區〈李庚霖老師導覽〉
>留住老北投!漢埔融合四百年(一)北投教堂x幸福牌自行車x貨物轉運站x北投市場
>留住老北投!漢埔融合四百年(二)新北投車站x磺田福佑宮x番仔厝x周氏節孝坊
>北投溫泉鄉百年物語《北投行進曲》作者楊燁老師帶領走讀
>北投溫泉與戰爭x北投衛戍醫院x中心新村x梅庭
>走讀貴子坑北投社、三層崎花海及白土採礦場〈呂福光老師導覽〉
>嗄嘮別淺山演進及元極蔬果耕讀農園生態初探
>
▌淡水
>走一夏淡江大學(五虎崗X海事博物館X宮燈步道X牧羊草坪X克難坡)與殼牌倉庫
>搭輕軌遊滬尾-重返清法戰爭古戰場、走讀淡水生態之美。程氏古厝x公司田溪x沙崙海岸x石滬心
>搭捷運遊淡水-漫步重建街山城聚落、體驗日式老屋之美。屎礐渡頭x米市土地公x戀愛巷x落鼻祖師x日本警官宿舍
>「胡」說淡水四大廟宇與老老街(上篇)施坤山與黃東茂X敗滬尾X鄞山寺
>「胡」說淡水四大廟宇與老老街(下篇)清水街龍山寺X清水祖師巖X重建街
▌新店木柵
>搭纜車上貓空!挑戰千階步道、細說百年古剎「木柵指南宮」
>輕舟擺渡尋訪遺世獨立的桃花源-灣潭x和美礦坑x董振良導演
▌新莊蘆洲
>響徹世界的鼓聲「响仁和」製鼓達人王錫坤x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上>百年古圳x保元宮x地藏庵x廣福宮x文昌祠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下>港口與廟街x慈祐宮x戲館巷x挑水巷x米市巷x潮江寺
>蘆荻泛月(一)記憶河上洲_蘆洲李宅x湧蓮寺x保和宮x馬偕行腳x古早味切仔麵
>蘆荻泛月(二)鷺洲隨筆_尋訪和尚港與洋樓古厝x鄧麗君之路x大廟口切仔麵
>繁華落盡番仔園:浮洲茉莉花巷古厝群x濕地生態走讀
▌中和永和
>搞不懂中和?!走讀瓦磘溝、廟子尾溝x廟美街x枋寮老街
▌更多..
>東北角卯澳漁村,百年石頭屋-吳家樓仔厝x提籃觀音x小卷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