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7193.jpg
【大稻埕布業-從布料批發到紡織大廠】

了茶葉之外,布料批發也是大稻埕的重要貿易之一。

台灣以前紡織業並不發達,布料大概都是來自上海、香港等地。日本統治台灣後,日本布商更是大量將布料輸入台灣,把台灣當作消費市場,並且在大稻埕南街設置「布料批發中心」,批貨給中盤商,再銷售到各地。當時台灣有70%的布商都集中在大稻埕,幾乎取代了傳統紡織業。


戰後,日本人從台灣撤離,本土布商崛起,如新光集團吳火獅、他從學徒做起,20歲就在南街嶄露頭角,帶領「小川商行」挺進國際市場;赫赫有名的日清泡麵創始人安藤百福(原名 吳百福),22歳時以父親的遺產為本錢,在永樂町創立纖維公司「東洋莫大小」起家;台南紡織(後來的統一企業集團)吳修齊與吳尊賢、中和紡織葉山母、都曾在這裡開設布行或當學徒,寫下許多創業的傳奇故事。

中和紡織
▌台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370號

中和紡織烏日廠的前身,是日本時期創立的「吳羽紡績株式會社臺灣工場」,是台灣最早的自動化棉紡廠,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為「台灣工礦公司烏日廠」,直到1955年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將工廠民營化,由吳三連、葉山母等人承購,改「中和紡織」。增建廠房設備,並找日本人技術合作,引進新的紡織技術,供應內需,並開拓國際市場,成為台灣中部地區最大紡織工廠。

中和紡織的企業總部,就是這一棟位在南京西路上的四層樓建築。(而斜對面的新光纖維大樓,則是吳火獅與友人創立新光商行之舊址、新光集團發祥地)


IMAG7192.jpg

中和紡織大樓約建於1955年,為鋼筋混泥土造的四層樓建築,立面有兩支巨大的科林斯柱,採左右對稱設計,兩扇長窗中央再以兩根羅馬柱分割三扇圓拱窗。窗台上有細緻的花草浮雕。四樓部分內凹退縮,留了寬敞的露臺。

IMAG7191.jpg

良俊老師還讓大家注意一樓的這塊「鴻豐綢布莊」招牌,落款人寫著「溥儒」。姓溥,是溥儀的親戚嗎?

溥儒,原名溥心畬,愛新覺羅氏滿州鄉藍旗人,光緒帝賜名浦儒,他是恭親王奕訢的次孫,算起來是溥儀的堂哥。還曾經一度有機會被挑選為皇帝。浦心畬從小在皇室中成長,受到美學薰陶與教養,是皇親貴族成員當中是最有才氣、繪畫成就最高的。

優越的社會地位、嚴格的正統教育,特有的書畫天分及詩詞造詣,使他成為美術史上「詩、書、畫」三絕的表人物之一。當時就與張大千齊名,擁有「南張北溥」的美譽。


浦心畬曾經赴日擔任京都帝國大學教授,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居來台,擔任臺灣國立師範大學、東海大學教授。在同樣渡海來台的「渡海三家」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當中,溥心畬是文人氣質最濃的一位。不但是20世紀文人畫派的代表人物,過世後更被認為是「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

不過他的字畫,在藝術拍賣市場上卻不如張大千來得值錢,大約只有張大千五分之一的價格,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IMAG7189.jpg
IMAG7190.jpg

藝術拍賣市場上的浦儒的字畫。書法蒼勁有力,卻又如行雲流水般優雅自在。

圖/ 溥心畬|秋山尋幽(左)、虬松雙壽(中)、擬元人山水(右)  水墨
GQ3HDRE.jpg

ltsrZQj.jpg

【米穀集散地-稻新街正米市場】

就算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肯定也有許多不熟悉的街道,像是甘谷街,就算聽過也未必知道在哪裡。

甘谷街是一條擁有百年歷史的老街,日治時期稱作「稻新街」,因聚集了許多米穀行而得名,又因位在土地公廟之北,所以也稱作「土地廟仔街」。

大稻埕靠著茶葉貿易揚名國際,但到了日本時代後期,台灣茶葉因不敵印度錫蘭紅茶,生意不如從前;1926年總督府開始推廣磯永吉育種成功的蓬萊米,在「工業日本,農業臺灣」政策下,計畫將臺灣打造成日本的米倉

而大稻埕憑藉水運與鐵路運輸的便利,成為北部地區米穀的集散與交易中心。為控制米的流通,當局在稻新街成立『正米市場』提供米穀集中交易及期貨買賣。直到了1930年代日本稻米產量過剩,及國際經濟大蕭條影響,大稻埕的米業才逐漸沒落。


台北市茶商業大樓、和德祠
▌台北市大同甘古街24號、42號

現在的甘谷街,樓房均已改建,完全不見昔日米穀行的蹤跡,但仍有兩個地點一定不能錯過。一是台北市茶商業大樓,另一是轉角的和德祠

茶商業大樓裡有一個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公會團體「台北市茶業同業公會」,成立於1889年,是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下令設立的。

一開始的茶業公會,是叫「茶郊永和興」當時大稻埕的茶葉生意非常興盛,劉銘傳為了堤防來自唐山的假茶以台灣之名魚目混珠,獲取暴利,便要求茶商組織聚合團體,以防止弊端、維護台灣茶的聲譽。

歷經清朝、日治到今日,台北市茶商公會已超過130年的歷史。

S__2334878.jpg

S__2334880.jpg
↓日治時期的茶業公會
茶業公會.jpg
日治時期地圖。最左端縱向細長的街道就是「稻新街」,可見到【正米市場】、【茶業公會】字樣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術數位典藏計畫
19325e7481fa53175e028077696d5225660e7d305716A6c386a025ea7.jpg

另外在甘谷街轉角處,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土地公廟,叫「和德祠」,祀奉的是福德正神。

外觀看上去,是一間不起眼的小廟,但它其實並不算是小廟。因廟口與六館街相連,且又是米倉集散地,熙來攘往的人潮,在當年可是一間香火鼎盛的大廟呢!

有一則鄉野傳說,是當時台灣義賊廖添丁在大稻埕活動時,因行蹤飄杳不定,因此便以和德祠做為聯絡地點,如果有人想求助於他,可以趁著和德祠廟祝活動時,找到廖添丁。

另外還有一段歷史是與抗日英雄羅福星有關。民國初年,羅福星奉孫中山之命,來台灣成立同盟會分會,策動抗日,以大稻埕為主要活動範圍。羅福星便是以和德祠作掩護,召集抗日人士一起搞革命,企圖推翻日本殖民政權。但是在1913年發動活動時,不但抗日沒能成功,反而行蹤敗露遭到日本人逮捕,最後被處以絞刑。

想不到短短二百公尺的「甘谷街」,居然是一條臥虎藏龍、有故事的老街呢!

S__2334875.jpg

S__2334876.jpg

S__2334877.jpg
和德祠清光緒年間的匾額
DSCN0525_medium.jpg

張東隆商行(舊址)
▌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145號

離開甘谷街,來到延平北路一段,這一帶昔稱「太平町」,雖然不如永樂町來得熱鬧,但蔣渭水創立的大安醫院就在這一條路上,另外還有張東隆商行、太和堂藥房、春風得意樓、維特咖啡等,如果能回到過去,這裡應該是最容易撞見名人的地方吧!

S__2334900.jpg

S__2334903.jpg

S__2334904.jpg
正面這一棟重新拉皮的白色大樓,曾經是大稻埕數一數二的高樓,日治時期家喻戶曉的「張東隆商行」

僅剩下2/3的張東隆商行建物。目前為「常殷峰澤」預售屋接待中心,預計2021年完工,想必很快就會拆除了。

S__2334899.jpg
↓昔日的張東隆商行全貌 (圖片來源:張東隆企業官網)

 

張東隆商行.jpg

張東隆商行是由張家次子張東青,在1903年時,與兄弟張東紅、張東榮、張東華共同創立的貿易商行。創立初期,以食品販售為主。隨著事業規模擴大,商品銷至全台各地,並發展國際貿易,銷售石油、揮發油、機油、砂糖、麥粉和進口汽車,事業版圖相當龐大。

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張東隆商行代理美國通用汽車Oldsmobile和Pontiac ,曾風光舉辦過新車發表會。就連張家女兒就讀一女中,也是搭房車上學而引起騷動。作家陳柔縉在台大期刊上,曾生動地描述了一段:


"家長日到來。張歐梅的父母不擅日語,改由二姊碧娥代表出席。二姊大張歐梅九歲,剛從日本女子大學畢業,不用擔憂溝通有礙。那一天,二姊特意一襲深藍色絲絨旗袍,一看就知道是台北上流的婦女。旗袍上有近似草履蟲的圖案,長及足踝,再加上高跟鞋,既摩登又優雅。隔天,日籍導師忍不住對張歐梅讚嘆:「妳的姊姊怎麼那麼漂亮啊!」還不只,還不只,二姊從大稻埕太平町(今延平北路)家裡到總督府旁的一女高,可是坐自家轎車前往,司機還是張家二少爺。」"

在那個年代,富家女搭車上學並不稀奇,但人家是搭人力車,張歐梅卻是搭黑頭車;不難想像,張家子弟在當年肯定是走路也有風!

↓從富士自動車商會進口的龐帝克 (於張東隆商行前)
張東隆商行_龐帝克1934.jpg

回顧老照片,張東隆商行真的挺氣派的。三開四柱、樓高四層,是太平町唯二超過三層樓的大型建築。1944年太平洋戰爭期間,因張東隆商行是附近最高建築,因此日軍曾在他的屋頂架設高射炮,作為防禦陣地。一樓基座的花崗岩,據說來自福州,壁面黏貼著大正時期仿石的白小口磁磚,華麗的山牆,兩側柱頭鏤刻著字樣,似乎是「東」字二樓立面的英文字「CHOTORYUSHOKO」則是張東隆商行的日語拚音。

據說張家人感情和睦,相當團結,家族60多人雖分住各個樓層,但每天會一起吃飯。用餐時間一到,敲鑼打鼓熱鬧非凡,街坊鄰里都知道他們開飯了。不過目前見到的張東隆商行,早已人去樓空,圓拱山牆已拆除,只保留了2/3的建築、外牆拉了皮,成為預售屋接待中心;而另外1/3則併入右側建物在2014年改建新大樓了。

↓日治時期的太平町,右側最高建築就是張東隆商行

大稻埕_張東隆商行1801_097_discover-taiwan-03.jpg

日軍曾在他的屋頂架設高射炮,作為防禦
張東隆頂樓.jpg

太和堂藥房
▌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151號

張東隆商行左側,是日治時期台灣三大藥房之一的「太和堂藥房」

太和堂藥房的創辦人李英,是知名的「藥種商」,西元1921年取得藥商資格後,便在此地建宅開始經營藥房,他代理田邊、武田、三共、第一...等二十餘家日本藥廠製品,也經營藥品原料、醫療器材及簡單儀器販賣。


太和堂藥房的建築原本是二層樓的紅磚樓房,但就在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人在隔壁的張東隆商行頂樓搭設高射炮,為了清出防火巷,藥房被強制拆除。

戰爭在隔年結束,李英決定重建樓房,1947年他找了康海賜匠師原地重建,規模改為兩進的三層樓房。不過,因為戰爭才剛結束,百廢待舉,物料短缺、就算有錢也不見得能夠買到需要的建材,因此只能分階段建造。初期以能入住為原則,外觀使用洗石子牆面,簡單樸素;而內部則是慢慢收集建材,陸續完工,比較精緻講究。

S__2334906.jpg
樓房中間設有天井中庭,分為前進、後進;一樓為店舖、二三樓作住家空間。此樓有三多:門窗、樓梯、壁櫥多。尤其因樓房中間有天井,又三面環道路,所以門窗數量種類繁多。樓梯也因前後進所需,而設有四座水泥梯、五座木梯,真讓人大開眼界。
據說張英喜歡養鳥,樓梯間曾掛滿鳥籠,樓裡不時會傳來清亮悅耳的鳴叫聲;而最具巧思的是2,3樓,地面設有"窺孔",可探看下面樓層活動情形,藥房員工可沒法摸魚呢!

近年重新整修的太和堂藥房,有屋主精心打造的記憶長廊,裡面陳列了昔日的各種藥物、藥房單據、醫材、百年醫學雜誌,以及當時的生活用具等,見證了台灣西藥發展的歷程。部分店鋪則委由淨斯茶書院經營,為一間結合書香、茶香的藝文空間、品茗閱讀的好所在。

 

 ↓建築後方即為法主公廟,當年為了開闢防火巷,原建物遭到拆除,於1945年重新修建。

IMAG7228.jpg

S__2334928.jpg

↓從南京西路口往延平北路一段方向,光食堂後方就是「太和堂藥房」,藥房後方高聳大樓是「張東隆商行」(圖:台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

ˋ太平町.jpg

從延平北路右轉南京西路,會看到一座造型奇特的廟宇,那是「法主公廟」。法主公廟供奉法祖真君,是安溪人的信仰,與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大稻埕慈聖宮並列為大稻埕三大廟。

現在看到的法主公廟是經過改建的。原本廟宇是在地面上,有寬廣的廟埕。1908年因市區改正,後進被拆除大半,戰後,因拓寬南京西路,後殿全部被拆,正殿部分在幾經交涉後,改成跨越巷弄的樣式,往上架高為五層樓的廟宇,一樓則為騎樓及可供車輛通行的空間。

S__2334961.jpg
113.jpg

S__2334959.jpg

 

蓬萊閣 (舊址)
▌台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163號

清末開港後,大稻埕崛起成為北台灣商業貿易樞紐,文人墨客、富商巨賈雲集穿梭,應酬宴飲的需求增多,酒樓文化也應運而生。

酒樓又稱「旗亭」,因樓頂懸旗而得名。「東薈芳」是大稻埕最早的台菜酒樓,於
1884年開設在六館街,後來搬到稻新街(今 甘谷街),最後遷到城隍廟後街(今 延平北路二段),擴建為兩層樓街屋,不但有藝旦彈唱接待,並有樂師演奏,讓酒樓蔚為風尚,號稱「稻江名物」。與「春風得意樓」、「江山樓」、「蓬萊閣」齊名,為大稻埕四大酒樓,有「江東春蓬」之稱

後來因股東之間的糾紛,大股東吳江山被迫退出東薈芳,他一氣之下,籌資開了一間「江山樓」來和東薈芳打對台。


46475754_jpg.jpg

1921年樓高四層的江山樓開幕,為當時台北最高建築之一。外觀宏偉氣派、一樓是辦事處,二、三樓為酒樓空間,裝潢擺設富麗堂皇,廂房內懸掛名家墨寶,宴會廳一次可容納500人,四樓還設有理容廳及沐浴空間,頂樓是空中花園,視野極佳,可遠眺大屯山與淡水河。

江山樓的酒菜講究,食材高檔,魚翅、鮑魚、燕窩、竹笙、紅蟳、龍蝦入菜,呈現13~24道精緻的宴席桌菜,排場講究,加上有深厚戲曲與文學底子、賣藝不賣身
的藝旦,酒樓成為當時名流雅士匯集的場所。

江山樓還
曾兩度接待日本皇室
,包含1923年來台的皇太子裕仁(後來的昭和天皇), 當時擔任烹調者在一週前即須隔離,齋戒沐浴,因此也成為聲名遠播的御膳廚房。

「登江山樓,吃台灣菜,聽藝旦唱曲」當時盛傳的一句俗諺,描繪出江山樓昔時風華。


江山樓(圖:維基百科)
9151.jpg

而「東薈芳」在江山樓的猛攻之下,生意每況愈下,於是邀請淡水的石油大王黃東茂入股,1924年在日新町(今 南京西路)新建「新東薈芳」。新的東薈芳為三層洋樓,兩側有高聳的衛塔、玄關有宏偉的車寄,還有涼亭及噴水池的歐式花園。無論佔地規模或酒菜講究程度不輸江山樓,業績還曾經一度超過江山樓,但是不到2年卻因經營不善而倒閉。

隨後由黃東茂收回,1927年改名為「蓬萊閣」重新開幕,並聘請原「春風得意樓」的股東林聚光來擔任經理。

轉型後的蓬萊閣,終於扳回一城,除了成為仕紳名流最愛的宴飲場所外,也是大型聚會的首選地點:1927年舉辦孫中山台北華橋紀念會、1927年,森永牛奶糖老闆森永太一郎來台參訪,宴請150位商人,實踐「以牛奶糖代酒」的產品信念、1928年林獻堂環遊世界返台,眾人為他接風洗塵。


IMAG7255_1.jpg

最重要的指標是1928年,以蔣渭水為首的「台灣工友總聯盟成立大會」就是在蓬萊閣舉行,還留下紀念照,門柱掛著「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見證台灣日治時期的歷史。

二次世界大戰後,面臨經濟恐慌,在物價飆漲、糧食物資短缺的情況下,富商文人不再去酒樓消費,於是酒樓迅速沒落;蓬萊閣轉手給大稻埕茶商陳天來,1957年,再轉手給外科名醫徐傍興,改為「徐外科醫院」,後來徐外科醫院遷至涼州街,蓬萊閣也隨之拆除。


1928年以蔣渭水為首的「台灣工友總聯盟」在蓬萊閣舉行成立大會(圖:維基百科)

19280219.JPG
蓬萊閣全貌

蓬萊閣_徐.jpg

南京西路163號為蓬萊閣舊址,現為毫無特色美感的玻璃帷幕大樓=_=
S__2334953.jpg

對了,跑去蓬萊閣的當經理的「春風得意樓」呢?

春風得意樓是由餐飲大亨林聚光於1914年所開設,和東薈芳、江山樓一樣,都是有藝旦彈曲作陪的高級台菜酒樓,鉅商名流的聚會宴客場所。漢詩社「瀛社」曾數度在此舉辦「擊缽吟」聯吟大會,日本親王來臺訪問時,曾兩度被總督府選中,至總督官邸負責夜宴御膳。


1920年,蔣渭水入股成為春風得意樓的大股東,他大幅修繕擴建店面,並聘用福州名廚台來掌廚,生意大好。當時他開設的「大安醫院」也在太平町、還代理宜蘭「甘泉老紅酒」(即「紅露酒」),可說事業相當成功。後來林聚光另起爐灶,1922年由蔣渭水接手,卻因專注社會運動,無心經營春風得意樓,當年夏天旋即結束營業。

↓春風得意樓最初開設於永和街(今民樂街),1916年2月遷至太平町三丁目(今延平北路二段83號)圖:維基百科
19170000太平町春風得意樓(中).jpg

↓四大酒樓簡單介紹的影片

 

天馬茶房
▌台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189號

在法主公廟對面,有一間咖啡西餐廳「天馬茶房」,由日治時期著名的電影辯士(黑白片、默片解說員)詹天馬所經營,是大稻埕知名的交誼場所,許多台灣本土文人學者經常來這裡聚會暢敘。二戰結束後,天馬茶房仍然是知識分子重要活動場所。


天馬茶房.jpg

1947年2月27日,臺灣省專賣局臺北分局六名查緝員,在天馬茶房門外,查緝一名帶著孩子的40歲寡婦林江邁,沒收她所販賣的私菸,還侵吞他私菸之外的完稅公菸與私人財物;婦女拉著查緝員,請求手下留情,但查緝員卻在大庭廣眾之下,以槍托重擊婦女的頭部,導致她頭破血流、倒地昏迷,引發旁觀群眾的憤怒,上前議論。而查緝員竟胡亂開槍,造成民眾一死一傷,為「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

(右)天馬茶房的廣告,有西餐、有咖啡,店內還販賣各國罐頭!(左)1931年上映的黑白默片《桃花泣血記》,由詹天馬與王雲峰創作電影詞曲配樂,以進行電影宣傳。古倫美亞唱片更將該曲灌錄唱片發行。

62.jpg

↓天馬茶房原址現已改為大樓,僅於二樓外牆掛上招牌紀念。另外,在人行道上亦設有228事件始末的說明碑

S__2334917.jpg


【咖啡、美酒 女人香。黑美人的風華與滄桑】

維特咖啡(舊址)
▌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1號

台灣在30年代吹起一陣咖啡風潮,但其實早在1897年9月的《台灣日報》,就有出現一則歐風咖啡館「西洋軒」的開幕廣告,這是目前所知台灣的第一家咖啡館。但因當時咖啡文化尚未普及,所以沒有太多討論。

1912年在新公園(今 228和平紀念公園)開幕的「公園獅咖啡」,是一棟歐洲式的建築,西洋風格裝潢,放著爵士樂。開幕時還施放煙火,造成話題,讓咖啡館受到矚目,逐漸成為文人雅士聚會場所、以及藝文展演的空間。

根據資料,1935年全台共有174家咖啡館,不難想像當時咖啡館的風靡程度。

不過當年的咖啡館,並不是現在的星巴克那樣老少咸宜的休憩場所。日治時期的咖啡館,除了提供咖啡、茶、酒、餐點之外,最特別的是帶進了日本風俗,提供「女給」服務。


甚麼是「女給」?

女給一詞源自日語「女給仕」的略稱。翻譯成中文就是女侍者。
女給是1920~1930年代興起的時髦職業,她們穿著和服或洋裝,外面罩著白色大圍裙,在咖啡館裡穿梭服務客人。女給需要近身伺候客人、陪客人喝酒談心,營造浪漫的戀愛氣氛,
手腕高的能讓客人為她神魂顛倒,掏心掏肺,掏錢出來,甚至打包回去當二奶。比起看得到吃不到,賣藝不賣色的藝旦酒樓,客人到咖啡館可以摸摸女給的纖纖小手,摟摟細腰,是可玩曖昧感覺的場所。

而且女給咖啡館的消費,也比藝旦酒樓親民許多,
酒菜或許不夠精緻,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花點小錢,來咖啡館,就能獲得身心慰藉,平民百姓人人消費得起,何樂不為呢?這也讓咖啡館的熱潮維持十多年之久。

只是到後來,情色氾濫,衍生許多社會問題,加上進入戰爭時期,咖啡館就被當局禁止了。


「女給時代」短片,以浮誇方式來描述女給。僅供參考 (影片為外部連結,如遭刪除請見諒)


不過,這些早期的咖啡館,大多是由日本人所經營,台灣人開的咖啡館在1930年才出現。也就是延平北路與南京西路交叉口,現今所看到「森高砂咖啡」的位置,它的前身曾經是台灣人開的第一家咖啡館「維特咖啡」

000萬里紅.jpg

0002.jpg

這棟築齡超過百年的建築,最早是大稻埕知名糕餅舖「寶香齋」、二樓則是太平齒科醫院。1930年,二樓店面開了「維特啡」(Cafe Werther)老闆是畫家楊三郎的哥哥楊承基,維特不但是一家有賣咖啡、酒與洋食的咖啡館更牽起咖啡館與藝文界的因緣,成為文人、藝術家交流聚會、策劃展覽的藝文場所

維特啡起初是「純」咖啡館,並沒有提供女給"沙必蘇",但是後來因為生意清淡,就逐漸轉型,先是有女給陪侍的「菜店」,戰後,搖身變成「萬里紅公共食堂」(萬里紅大酒家)。不過50年代「紅」字犯了大忌,所以改名為「All Beauty」,也就是「黑美人大酒家」,成為龍蛇雜處紙醉金迷的場所。

維特轉型後,原本的主廚和經理就另起爐灶,先後創立了「波麗路」與「山水亭」。另外再加上「天馬茶房」,這三家店後來成為引領台灣沙龍文化的重要指標。

↓興建於20年代的仿早期洋樓的樓牌厝。正面採四柱三窗設計,簡約的水平線條,為現代主義風格表現。外牆以洗石仿石裝飾,二樓部分拼貼白色小磁磚。窗面則承襲日式的窗櫺,屋頂山牆為尖山型,上面塑有美麗的勳章飾。

IMAG7229_1.jpg
↓昔日ALL BEAUTY、黑美人等要素,成為新時代的創意

IMAG7230_1.jpg


大千百貨
▌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3號

森高砂咖啡的隔壁也是一棟歷史建築,原址本來是總督府專賣局的煙草倉庫,地主是做茶業進出口貿易的「發記茶行」老闆,他在當地有許多土地。後來彰化人陳天送,繼總督府之後承租倉庫,1927年7月拆除改建樓高3層、面寬5崁的「亞細亞ホテル」(亞細亞旅社),外觀典雅、裝潢舒適,房價卻相當平實,為專做本島人生意的旅社。初期生意強強滾,後來經濟不景氣,到1931年因付不出房租只好關門大吉。

該建物閒置近30年,到了戰後1969年這幢華美的建物才又展現生機,成為「大千百貨」。

大千百貨是由大稻埕王、黃、謝、陳四姓家族,合股開設第一家由本地人投資的百貨公司,開幕當時還請楊麗花來剪綵,造成萬頭鑽洞,擠得水洩不通。與寶慶路遠東百貨、中華路第一百貨是70年代台北三大百貨。裡面還有台北第一座的電動手扶梯。後來因台北商圈重心逐漸東移,1990年大千百貨吹下熄燈號。直至2005年登錄為歷史建築,2017年完成修復。

111.jpg
IMAG7271.jpg
↓日治時期的亞細亞旅社(圖:維基百科)
大千百貨.jpg
大安醫院(舊址)

▌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9號

大千百貨不遠處,現今義美食品門市,就是蔣渭水1916年在太平町開設的「大安醫院」大安醫院右側樓房,是昔日「台灣民報」台北總批發處,這是當時對台灣最有影響力的報紙、有「台灣唯一言論機關」「台灣人的喉舌」之稱,對於啟迪民智、有相當貢獻。

現在廊下的柱子,以及義美門市裡頭有完整的展示與解說。

IMAG6534.jpg

S__2334968.jpg

↓蔣渭水創辦的「大安醫院」,同時也是台灣民報的總部。現為義美食品門市
大安醫院Website-Material-2_08.jpg
↓蔣渭水創辦的「大安醫院」
19211100大稻埕大安醫院與文化公司.jpg

延平北路二段,有許多的歷史建築。像這一棟「陳進發商店」因與我先父同名,所以路過時拍個照留念。

75.jpg


延伸閱讀>>台北|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大稻埕懷舊小旅行[後篇]


走讀路線>>
前篇]捷運北門3號出口、台北火車票房舊址→大稻埕商埠→貴德街(千秋街店屋)→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李春生紀念教堂→李臨秋故居→永樂座舊址→第一銀行(前新高銀行)→玉鳳旗袍→迪化街郵局→永樂市場→屈臣氏大藥房→兩江醫院→六館街尾洋式店屋

中篇]中和紡織→甘谷街(茶商葉公會、和德祠)→張東隆商行→太和堂藥房→法主公廟→蓬萊閣舊址→天馬茶房→黑美人(維特咖啡)→大千百貨→大安醫院舊址

後篇]波麗路→杏花閣→新芳春茶行→建成圓環→北門文旅(鯤溟會館)→淡水戲館(台灣新舞臺)舊址→
 下奎府町郵便局→達觀眼科醫院→寧夏夜市→蓬萊國小→電力變電所

全線地圖>>GOOGLE MAP

感謝導覽老師:宋良俊老師  ( 大稻埕、淡水故事達人,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導覽老師,中華民國導遊執照合格  )

參考文獻
另一種凝視-60年紡織廠的緣與情/中時電子報
溥心畬拍品研究報告–重新評論「南張北溥」的價值與價格
大稻埕好站
台灣茶葉公會
台灣咖啡誌/文可璽
陳柔縉的小寫歷史
日新國小校史
歷史沒說的殖民真相-廖怡錚「女給時代」
綻放的自由:從故事重返「女給」時代
聞聞大稻埕-四季氣味語絮


※本文無關任何商業行為,純粹為個人研究筆記。部分文字、老照片取自網路,若有版權問題或錯誤之虞,懇請告知。
※如欲轉載或分享本文請先EMAIL或留言。謝謝

 


【更多走讀.散步】
▌臺北城東
穿越齊東街,走讀清代米路古道、東城外最美日式宿舍群x東門土地公傳奇
漫步幸町-齊東詩舍《臺灣文學基地》日式宿舍群x台北最美文學聚落
漫步幸町《臺北琴道館》聆聽古琴、欣賞齊東街最美日式建築x臺北書道院

大安庄歷史散步。新生南路一段日式建築 x 建國南路清代古厝

▌臺北城西(艋舺‧西門‧大稻埕)
台北|艋舺巷弄探險趣!清代古早巷X神秘清茶巷X華西街摸乳巷X啟天宮傳奇X華江整宅
台北|西門町的前世今生。西門紅樓X天后宮X電影街X刺青街X電影公園X慈雲寺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前篇>大稻埕懷舊小旅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中篇>大稻埕懷舊小旅行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後篇>大稻埕懷舊小旅行
大稻埕南段之旅-貴德街x陳天來故居x霞海城隍廟x太平町x法主公廟

巷弄學人文導覽-遺跡隱味.從河溝頭到新起町-機器局遺構x西寧市場x慈雲寺x艋舺將軍廟

從火車票房到四鐵共構--台北車站小故事

▌臺北城南
走讀城南之美-從清領到近代的時空紀行。同安老街x 紀州庵x萬新鐵路x廈門街
尋找清代水圳、溫州街老屋與人文速寫<上>搞懂堀川、瑠公圳、霧裡薛圳x一期一會加羅林魚木
尋找清代水圳、溫州街老屋與人文速寫<下>紫藤廬x殷海光x臺靜農x立石鐵臣x大院子
浴火重生「大院子」溫州街最美的日式老屋x玻璃屋歐風餐廳
古亭町巷弄散步x孫立人將軍官邸x臺大宿舍戴炎輝寓所

青田街日式老屋散策。聲音光年X青田七六X遊山茶訪XLeica Store

▌木柵景美   
搭纜車上貓空!挑戰千階步道、細說百年古剎「木柵指南宮」

▌南港內湖   
黑鄉到黃金,南港蛻變ing!茄苳公傳奇X闕家古厝X懷舊街屋X經貿園區走讀
內湖人文風情畫。梘頭福德祠x公民會館x水圳路x金龍禪寺

▌淡水
走一夏淡江大學(五虎崗X海事博物館X宮燈步道X牧羊草坪X克難坡)與殼牌倉庫
搭輕軌遊滬尾-重返清法戰爭古戰場、走讀淡水生態之美。程氏古厝x公司田溪x沙崙海岸x石滬心
搭捷運遊淡水-漫步重建街山城聚落、體驗日式老屋之美。屎礐渡頭x米市土地公x戀愛巷x落鼻祖師x日本警官宿舍


▌新莊三重
響徹世界的鼓聲「响仁和」製鼓達人王錫坤x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上>百年古圳x保元宮x地藏庵x廣福宮x文昌祠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下>港口與廟街x慈祐宮x戲館巷x挑水巷x米市巷x潮江寺


▌中和永和
搞不懂中和?!走讀瓦磘溝、廟子尾溝X廟美街、枋寮老街

arrow
arrow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