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東區發展較晚,在五零年代之前,出了新生南路大水溝,就是大片的稻田,至1968年拓寬仁愛路「香榭大道」後,都會樣貌才逐漸成形。
我是東區長大的小孩,對農村後期的田野風光仍有印象,那時國父紀念館、光復國小一帶算是偏郊,處處可見荒地與河溝。
延伸閱讀:忠孝東路有條河
朝露晨霧、午後陣雨更是日日可見的生活即景。
還記得清晨的霧靄、時常濃到伸手不見五指。
小時候愛賴床,老幻想著收音機裡會傳出:「今日臺北市因為濃霧,停止上班上課一天」,可惜從沒遇過這款好康,被母親從被窩裡挖起,速速扒完早餐,套上鞋襪、揹起書包,在大霧瀰漫的冷空氣中,朝學校方向前去。當陽光斜射大地,霧氣就漸漸消散了。
老照片記錄了和平東路上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師範大學前身)前方的田園景色,已是上個世紀的事,但卻讓人莫名懷念。(圖片來源:師範大學圖書館數位資料庫)
從新生南路、和平東路陸橋,眺望和平東路一段。
【和平東路x周學普】
和平東路在清代是城內通往古亭、六張犁間重要通道,舊稱六張犁通,原本是一條碎石子小路,日治時期鋪設有輕便車軌道,運送六張犁山區的煤礦,直到戰後才廢除。
當時,和平東路沿線除了零散的農莊聚落外,多是水田荒地,最明顯的建物便是學校與齊整的日式宿舍群。分別於1922年及1928年創校的高等學校、臺北帝大的日籍學者教授都居住於此。
戰後道路拓寬,並更名為和平東路,老房子也接二連三地拆除改建。
和平東路一段靠近溫州街的大馬路旁,有一棟黑瓦屋頂的日式老屋,鄰接的二層樓木造街屋曾是一家文具行,昏暗店舖裡擺了一些文具雜貨和模型。幾年前偶爾見到老婦人進出。
或許是老太太上了年紀,鐵門漸漸不再拉起,街屋樓板搖搖欲墜,庭院裡的樹木因乏人修剪照顧,茂盛的枝葉伸出牆外,成為一道綠蔭走廊。
▲周學普故居(拍攝於2019/12)
去年底,在「台灣日式宿舍群 近來可好」臉書社團中,讀到一篇劉美蓮教授的文章[連結],才知道這棟大門深鎖的老屋,原來戰後是臺大外文系教授周學普的故居。
周學普是誰?應該沒人知道,但是舒伯特的名曲「野玫瑰」、「搖籃曲」大家一定都聽過。其翻譯填詞者就是周學普教授。
周學普在1946年應許壽裳教授邀請來臺,當時省長陳儀原本希望他擔任教育部長,但個性質樸、低調的他卻予以婉拒,只願擔任師範學院英語系主任,之後轉任臺大外文系教授。
除了教書之外,周學普也是德國文學研究者、翻譯家。他精通多國語言,西方重要文學作品,如歌德的《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愛力》、馬偕撰寫的《台灣六記》等都是周教授所翻譯。對台灣翻譯文學、音樂以及台灣歷史研究有深遠影響與貢獻。
周學普的夫人趙葉女士,日治時代畢業於護理學校,育有一子一女,中年後在隔壁開了文具行,讓教授無後顧之憂專心寫作。周教授晚年精心翻譯《浮士德》全集,就是在這棟老屋完成的。
周學普於1983年過世後,夫人仍繼續住在老屋內至高齡辭世。原本已列冊追蹤的建築物,在2021年10月突然被台大解除列冊,關心文資的學者與民眾緊急向文化局提報,請求列為古蹟。
經文化局邀請專家學者現勘及審議結果,今年一月初,周學普故居被宣判為不具文化資產價值,這結果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2021年拍攝於會勘前,故居圍牆上已加裝鐵網
會勘當日,台灣故鄉文史協會理事長黃智慧老師特別提到,周學普故居坐落在和平東路一段,銜接溫州街與青田街兩大教授住宅區,是日治時期「昭和町」的中心位置,建議當妥善保存。
而且這棟建築在戰後因居住者生活所需,增建了木造二層樓亭仔腳,是戰後發展出來的家屋樣式,反映當時來臺學者的生活樣貌;1930年代興建的日式宿舍常有結合西方洋館的「和洋折衷」樣式,如青田七六、淡水警官宿舍、市長官邸等等,但是融合臺式亭仔腳建築的「臺日折衷」樣式,反而不多見,具特殊性與研究價值,拆掉相當可惜。
從後方巷子溫州街5巷拍攝
從馬路對面拍攝,戰後增建二層樓的木造街屋,與日式建築可連通。
原本建物有前院,前方有條小巷弄,可通往溫州街。後來因和平東路拓寬,庭院部分退縮為人行道。
※更新:本建物已於2022/12/16拆除 (拍攝日期:2022/12/24)
【溫州街蘿蔔絲餅】
離開周學普故居,往師大方向來到溫州街口。
和平東路一段、溫州街口原本有一家蘿蔔絲餅老店,無論何時路過都有人在排隊。大油鍋裡現煎的蘿蔔絲餅、綠豆餅、蔥油餅,從1974年開業至今飄香將近五十個年頭。
我最愛吃的是蛋餅(蘿蔔絲餅+蛋),Q彈的餅皮,札實飽滿的內餡爽口多汁。看似油膩,味道實則清淡,白蘿蔔絲僅以蔥花與胡椒提味,吃完口齒留香。想吃重口味時,可淋上油膏和店家特調辣椒,熱熱吃,非常好吃!
2015年,溫州街蘿蔔絲餅店搬到了300公尺前,靠近師大美術系館旁,依然維持著原本的味道,不愧是蘿蔔絲餅達人。
啊,向來只注意蘿蔔絲餅的我,直到它搬家後,才發現鐵捲門的裡側,竟是一棟斜頂黑瓦建築呢!不過能確定的是這是戰後的建築。
從1945年的地圖上可看到這裡原是空地,1956年才出現建築物,原建築為兩棟呈L型組合,臨和平東路側後來又加蓋了二樓。
早年政府為安置來臺新疆義胞,撥款2萬美金興建13戶房舍,無償提供自住使用。其中溫州街口這一棟配給中國回教協會秘書長馬超彥的父親馬恕基,馬父過世後,馬超彥承繼管理100坪土地和建物,並將部分租給店家做生意。
不過1992年新疆省政府裁撤後,新地主國有財產局卻發現,馬家不但未自住還出租,已違當初約定,提告要求還屋;法院並判決原本溫州街上的3個承租攤位的店家,包括蘿蔔絲餅店、羅立巴巴餐廳和清真雲泰料理,因佔用國有地必須搬離。
開了四十多年的蘿蔔絲餅店突然要搬家,讓人相當意外,老闆也很無奈:「政府要把房子收走啊,沒法度。」
目前整棟建築住戶都已搬離,後續利用方式並不清楚。
沿著和平東路往師大方向走,就會遇到搬遷後的溫州街蘿蔔絲餅,仍然是大排長龍!
來到師範大學美術系館前。接續[上一篇],霧裡薛圳第二支線往北跨越和平東路後,進入師範大學圖書館校區。
師範大學的前身為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創立於1922年,是二戰前全日本38所菁英養成高校之一,也是臺灣唯一的一所高校,具備帝國大學預科性質,原則上畢業生可申請免試直升臺北帝國大學。創校初始借用台北第一中(今建國中學)校舍,2016年才遷到現址。
現在看到圖書館校區,在日本時代是一片稻田,戰後1950年代才將校地擴大到和平東路以北。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約從停車場入口處,往北通過銅像,再從進修推廣部大樓與教教育學院大樓之間,流到北側門。
水圳通過銅像
師大將霧裡薛圳第二支線稱之為「誠溪」,在溪上建了一座橋樑。橋樑西側是工教大樓,已拆除改建為現在的綜合大樓。
舊圖書館左翼的視聽資料館位於誠溪旁
河道旁的老榕樹
一棵蓮霧樹,就生長在河畔。
校園外與霧裡薛圳第二支線平行的和平東路一段141巷,有2個師大的新地標,聖火臺及師大美術館,也可順道一訪。
巷口不遠處,左側有一座2017年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的聖火臺,當年由「臺灣巨砲」陳金鋒揮棒點燃聖火,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不過世大運結束後,聖火臺就被閒置在台北體育館旁的停車場,兩年之後才捐贈給臺師大,成為裝置藝術永久保存。
繼續往前走,不遠處還有一棟造型前衛的多角形鈦板帷幕建築物,在陽光折射下十分耀眼,即是師大美術館。今年起部分開始營運。
台北世大運聖火台由金屬扇葉組成,高七公尺,展現台灣工藝之美。
造型前衛的師大美術館
左轉進入麗水街33巷,通過知名麵包甜點店「珠寶盒法式點心坊」,來到永康街的T字叉路。
麗水街33巷與永康街的轉角處、原本有一棟日式建築,重簷歇山頂的樣式,屋頂覆蓋著綠釉紅瓦,推測是日治後期的建築,戰後為公路總局宿舍。(※2018年拍攝,2021年已拆除)
使用綠釉紅瓦的屋頂
【無名巷 霧裡薛圳遺址】
沿著麗水街33巷直走,麗水街東側的錦安公園前方街廓是歷史建築「總督府山林課宿舍群」,今年已完成全區整修,命名為「山物所」;三年前我記錄了這裡的舊貌,可與修復後的景觀做今昔對照。
延伸閱讀:漫步錦町(二):百年油杉與山林課日式宿舍x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延伸閱讀:城市裡的山林療癒秘境「0km山物所」x小小樹食
師大圍牆邊有一道側門(北門),門旁掛了一面「瑠公圳支流舊址」說明版。
此處的瑠公圳支流,其實指的就是霧裡薛圳第二支線,因日治時期水圳整併的關係,才被通稱為瑠公圳。
從這道門往外望出是一條無名巷。
這條巷子正是霧裡薛圳第二支線通過師大校園後,往北流出校外的路徑。
水圳流到潮州街,左側是一家充滿文青風格的咖啡廳「TZULAÏ café & green」,右側是錦安里圖書館與里民活動中心。圖書館前方有一塊綠地,原本蓋了一棟鐵皮屋,看到鐵皮屋,不禁聯想到殷海光故居圍牆外,泰順街27巷河道上的鐵皮屋。
不過近年已將鐵皮屋拆除,打造成社區的綠地園圃「霧里薛圳雨水田園」,由社區里民義工共同維護。並敲開地面,讓埋藏在地底的霧裡薛圳第二支線重見天日!
(2012年Google map上仍可見到鐵皮屋,2018年之後就拆除了)
霧里薛圳雨水田園
黑色欄杆底下,就是刻意敲開地面,露出的霧裡薛圳第二支線古水圳。
隔壁咖啡廳「TZULAÏ café & green」是一間咖啡與花藝結合的美麗空間。
延伸閱讀:潮州街厝內【TZULAÏ café & green】結合咖啡與生活好物的綠意空間
無名巷繼續往前,蜿蜒的小徑,可遙想水圳在低矮平房之間緩慢流動的模樣。
這條無名巷中間還有兩條巷弄交錯,西側有麗水街21巷、東側有永康街52巷。
回望無名巷,兩條巷道岔口
無名巷繼續往前,這條巷子有如葫蘆般,寬寬窄窄,通過最窄處,巷底突然變得寬闊。
此時出現一台白色轎車,居然好膽開了進來!(簡直是在考驗駕駛技術啊)
無名巷底出現2棵茂盛的雀榕,就坐落在河道上。鴨子老師常戲稱"小鳥種的"樹木,正是依附河流生長的證明。
地面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孔蓋,也是查找舊水圳的線索之一。
無名巷走到底,遇到麗水街17巷,水泥高牆內的大宅是「金華官邸」,也就是現任副總統的官舍。關於這棟大宅的故事,可參考這一篇
延伸閱讀:跟著水瓶子老師,走讀東門。臺北刑務所x華光社區x四六事件x金華官邸x青田七六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從金華官邸東側圍牆邊流過,往北穿越金華街。
向右繞行永康街的錦華綠地小公園,來到金華街上。
水圳從官邸穿出,過了金華街,從上海名華西服旁流到麗水街13巷
走進麗水街,繼續追蹤水圳流過的麗水街、永康街廓。
麗水街13巷,水圳從M畫廊旁穿過。地面有明顯弧度
【日式建築】麗水街13巷11號 (私宅)
麗水街13巷直走到永康街口,出現一棟頗具規模的日式建築,屋況極佳,目前尚有住戶。先做紀錄再說。
永康街因疫情的關係,車輛與人潮都明顯減少了。
下一條來到麗水街9巷。巷口的「金雞園」是永康街的老字號麵食館,民國62年開業至今近50年,排骨麵、蝦仁燒賣、小籠包、油豆腐細粉、鬆糕等等各類麵食小點,是附近居民從小吃到大的味道。我個人還推薦他們的酥餅,很好吃。
麗水街9巷與7巷之間,原本有個不規則造型的小公園,霧裡薛圳第二支線流過此地。公園裡鋪成彎曲弧線的地磚,似乎刻意營造水流意象。(照片拍攝日期:2019年)
小公園東側,原本有一棟四層樓公寓,面永康街方向的牆面,是知名的GUCCI廣告牆,請來國寶級的臺南電影看板繪師顏振發,以純手繪方式呈現,非常有特色,曾話題一時。
期間限定的GUCCI廣告牆。(※拍攝日期2018年12月13日,為該系列的首部曲。)
這一面廣告牆是2020年5月拍攝。大樓北側是麗水街7巷,水圳就從磚紅色橢型的公寓前方通過。
不過這塊精華地段早已被建商相中,近年積極整合之下,公寓已拆除,基地連同公園已準備興建大樓了。
走進麗水街7巷,路面微彎隆起,即水圳通過處,從前曾有座小橋。
從另一頭看路面的坡度與弧線
【永康街商圈】
來到永康街的中心,永康公園。從小在東區長大的我,永康街是我從學生時代就很喜歡來吃喝逛街的地方。這裡的北方麵食館特別多,如高記、金雞園、永康刀削麵、老鄧、鴻興餃子館等等。可能與從前附近眷村有關。
1949年許多跟隨國民政府來臺的大陸移民落腳此地,老兵退役之後,為求溫飽,便挽起袖子桿麵皮、擺麵攤,做起小本生意。由於此區軍公教人員居多,有許多外省族群,加上附近學區學生眾多,俗擱大碗的牛肉麵、包子、饅頭、蔥油餅之類的北方麵食,十分受歡迎。
2005年,台北市政府開始舉辦國際牛肉麵節,永康街的牛肉麵多次得獎,也打響永康街牛肉麵的名號。
說到永康街美食,鼎泰豐小籠包更是讓永康街成為國際知名的觀光商圈。
不過,擁有米其林一星的鼎泰豐小籠包,其實原本是一家油行,是現任的經營者楊紀華的父親楊秉彝,在市場競爭下,1980年才開始轉型販賣小籠包。
當時有一位老兵很會做小籠包,跟楊老闆商量在他店門口擺一張小桌子,讓他做點小生意,結果小籠包生意相當不錯。
楊老闆看見了商機,就跟老兵學做小籠包,最後索性把油行收了,專心做起小籠包生意。從最初的街邊小店,逐漸發展成跨國連鎖餐廳規模;用心捏製的黃金18摺小籠包,打出響亮知名度,親切體貼的服務與精緻美味的餐點,更讓鼎泰豐屢獲米其林的肯定。
許多來自香港、日本等國外旅客都指名要來吃鼎泰豐,只要是用餐時間,排隊人潮就源源不絕。
其實永康街一帶還有許多小籠包店,論資歷或功夫,完全不輸鼎泰豐,例如開業超過70年的「高記」(※2021年已搬遷至新生南路)也有許多死忠愛好者。我兩者都吃過,但鼎泰豐的細緻美味,還是深得我心!
延伸閱讀:米其林一星美食【鼎泰豐】信義旗艦店,品嚐小籠包的蒸功夫!
此外,還有永康街的「冰館」,當年以芒果冰席捲全臺,讓國內外旅客趨之若鶩,更成為日本觀光案內手冊裡的台灣必吃甜品。可惜冰館因私人糾紛而退場,周邊商家生意也大受影響。
除了傳統麵食與冰品之外,永康街的異國料理、法式餐館、義大利麵、咖啡廳、茶館等興起的也很早,如長春藤法式料理、回留茶館、古典玫瑰園都開業超過40年以上;加上近十年的日韓風潮、如人氣的無菜單日本料理「游壽司」,便是發跡於永康街。
走一趟永康街,不但能嚐遍世界各國美食,藏身巷弄的個性精品、雜貨服飾小店,使永康街充滿年輕活力與異國情調,可說是臺北市巷弄文化的始祖。
回到霧裡薛圳第二支線。
這條長長的水圳從永康公園西北角的巷子,永康街14巷不遠處的「徐羅伐韓國料理」旁,流到12巷。
兩條巷子間的永康大廈,從Google地圖上看去,基地呈現梯型,公寓西側斜邊蓋成多折角狀,就是河道流過處。
「徐羅伐韓國料理」店旁的折角狀公寓
從麗水街上的「吳留手串燒居酒屋」後方,可看到永康街14巷也有折角公寓,當年水圳在此處應有不少的分流。
延伸閱讀: 昭和風木造老屋【吳留手】本場日式串燒居酒屋
【舊台北監獄農場】
從地圖上發現麗水街以西、金山南路以東的廣大區域,從前有一片整齊的耕地,那是從前「台北監獄」的附屬農場。水圳流過麗水街與永康街之間,提供豐沛的灌溉水源。
現在金山南路、愛國東路上的中華電信,即台北監獄舊址。隨著監獄遷址、農場也改為建地;臺北聖殿、淡江大學城區部、政大公企中心等,就蓋在原本的監獄農場上。
積木般四四方方的大型建築物就是淡江大學城區部。
漆上普魯士藍的牆面,搭配白色空心花磚,相當有特色。與愛國東路、金山南路口,造型雄偉的「臺北聖殿」相互輝映。
位於金山南路與愛國東路口的「台灣台北聖殿」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第31座聖殿,也是目前台灣唯一的聖殿。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於1950年代中期傳入台灣,1981年興建台灣台北聖殿,1984年竣工並於11月17日由戈登‧興格萊(Gordon B. Hinckley)會長主持奉獻儀式。
佔地16,000平方呎的台灣台北聖殿,外牆覆蓋陶瓷白磚,牆內豎立六座高聳的尖塔,最高達34.15公尺,造型獨特,曾榮獲建築設計獎。是不輸國外氣派宏偉的宗教建築。
從愛國東路回到麗水街。
麗水街與永康街12巷的轉角,有間老字號「東門西褲店」,由老師傅手工訂做西裝褲,在台北市已經是非常罕見。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從永康大樓往西北方向斜行,通過永康街10巷口的「古典玫瑰園」後,流入麗水街。
河沿著麗水街,在金山南路二段31巷口左轉,通過金華國小北側後,再鑽進對面「東門餃子館」旁的樓房,繼續北流。
水圳在這路口向左急轉金山南路二段31巷。
金山南路二段13巷的東門餃子館的鐵門,上面搭著棚子,就是霧裡薛圳第二支線河道
信義路二段148巷
金山南路二段13巷。水圳從鐵皮屋旁流過
從紅色轎車附近流出到信義路二段148巷上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來到信義路二段。過馬路後,正前方巷口郵局附近向左,呈九十度轉向後,進入東門外市場。
下一篇: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三)信義仁愛:東門外市場、臨沂街迷魂巷、百年日式宿舍
尋訪路線:
(1)和平東路一段、溫州街周學普故居
(2)水圳進入師大圖書館校區
(3)麗水街33巷-水圳解說牌
(4)無名巷-潮州街口水圳露頭
(5)麗水街9巷8號、7巷5號公園-小橋原址
(6)永康街14巷、愛國東路口-斜向建築
(7)金山南路二段31巷-餃子館旁為水圳路
(8)信義路二段148巷口往臨沂街方向
※本文無任何商業行為,純為個人研究整理筆記。部分引用文字倘若有著作權之疑慮或有訛誤時,懇請告知。
※未特別註明出處之照片為本人拍攝。如欲轉載請EMAIL或留言給我
◎參考資料:
‧那棟跟《少年維特的煩惱》、《野玫瑰》、《搖籃曲》有關的日式老屋是否會消失?
‧義胞擁永久屋 出租判吐還
‧台灣宗教百景
‧大安區志
【更多走讀.散步】
▌走巷弄尋水路
> 水路交織的脈絡-走訪瑠公圳x大灣草圳計畫x台大醉月湖
> 探訪城市裡的古水路:瑠公圳大安支線(校園篇)
> 探訪城市裡的古水路:瑠公圳大安支線(社區篇)龍安坡x聖母宮x濂讓居
> 東區大河傳說-忠孝東路有條河(上篇)
> 東區大河傳說-忠孝東路有條河(下篇)
> 霧裡薛圳第三支線:溫州街52巷x龍泉市場x奇幻怪怪屋x浦城街
>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一)愚公河x圳溝上的鐵皮屋x消失的龍池
>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二)和平東路周學普故居、金華街、麗水街、永康街
▌城東
> 穿越齊東街,走讀清代米路古道、東城外最美日式宿舍群x東門土地公傳奇
> 漫步幸町-齊東詩舍《臺灣文學基地》日式宿舍群x台北最美文學聚落
> 漫步幸町《臺北琴道館》聆聽古琴、欣賞齊東街最美日式建築x臺北書道院
> 大安庄歷史散步。新生南路一段日式建築 x 建國南路清代古厝
>東城門外的天空:李鎮源故居x紹興南村x中正紀念堂今昔
>跟著水瓶子老師,走讀東門。臺北刑務所x華光社區x四六事件x金華官邸x青田七六
▌城西(萬華.西門町.大稻埕)
>新起町至入船町的京都奇遇(一)西門紅樓x西本願寺x法華寺x心起町
>新起町至入船町的京都奇遇(二)三十三間堂x三秀打鐵店x艋舺謝宅x青草巷
> 艋舺巷弄探險趣!清代古早巷x神秘清茶巷x華西街摸乳巷x啟天宮傳奇x華江整宅
> 西門町的前世今生。紅樓x天后宮x電影街x慈雲寺
>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前篇>千秋街x李春生紀念教堂x永樂市場x六館街
>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中篇>中和紡織x甘谷街x藝旦酒樓x蔣渭水大安醫院
>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後篇>波麗路x圓環今昔x寧夏夜市
> 大稻埕南段之旅-貴德街x陳天來故居x霞海城隍廟x太平町x法主公廟
> 巷弄學人文導覽-遺跡隱味.從河溝頭到新起町-機器局遺構x西寧市場x慈雲寺x艋舺將軍廟
▌城內
>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一)西門x日日新報社x電話交換所x臺北信用組合
>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二)菊元百貨x和泉時計x西村商社x大倉本店x辻利茶鋪
>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三)西尾商行x新高堂書店x一六軒x古倫美亞唱片
> 臺北府城門的前世今生
> 從火車票房到四鐵共構--台北車站小故事
▌城南(古亭)
> 走讀城南-從清領、日治到近代。同安老街x紀州庵x萬新鐵路x廈門街
>古亭巷弄遊蹤(一)金門街、同安街、廈門街、萬新鐵路古亭町x川端橋
>古亭巷弄遊蹤(二)詔安街x善化堂x漳州警察新村
>漫步錦町(一):從金華街穿越舊時空!錦町日式宿舍群x錦安古物市場
>漫步錦町(二):百年油杉與山林課日式宿舍x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小山逛逛-蟾蜍山聚落探險趣x發現古圳道
>藝居共生-寶藏巖歷史聚落散步
>消失的眷村記憶-漫步永春街嘉禾新村
>走走汀州路,尋找消失的萬新鐵路:公館x水源地x仙公廟x霧裡薛圳
>從古亭到龍匣口:南昌路x孫立人將軍官邸x劉真校長故居x戴炎輝寓所
>從南菜園到南昌公園:牯嶺街x百年骨科診所x方東美寓所x高等官職務宿舍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溫州街)
> 漫步昭和町。尋找清代水圳、日式建築與人文<北溫州>大院子x臺靜農故居x殷海光故居
> 漫步昭和町。尋找清代水圳、日式建築與人文<南溫州>加羅林魚木
> 浴火重生「大院子」溫州街最美的日式老屋x玻璃屋歐風餐廳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日式家屋(一)16棟紀錄x青田書院x青田七六x遊山茶訪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日式家屋(二)6棟紀錄x聲音光年x青田茶館x和合青田
>走進臺北最美一條街!水瓶子老師講解老房子「青田七六」
>百年相機品牌Leica進駐青田街,日式老屋打造「台北徠卡之家」
>此巷不通-和平東路二段秘巷。沾美藝術庭苑x電影《飲食男女》拍攝地
▌南港.內湖.松山
> 黑鄉到黃金,南港蛻變ing!茄苳公傳奇x闕家古厝x懷舊街屋x經貿園區
> 內湖人文風情畫。梘頭福德祠x公民會館x水圳路x金龍禪寺
> 走讀松山前世今生。慈祐宮x饒河街x松山教會x陳復禮故居
> 虎豹老霸王:松山奉天宮、永春陂濕地公園
▌士林.北投
> 留住老北投!漢埔融合四百年(一)北投教堂x幸福牌自行車x貨物轉運站x北投市場
> 留住老北投!漢埔融合四百年(二)新北投車站x磺田福佑宮x番仔厝x周氏節孝坊
> 官邸、水圳與士林新街之旅(上篇)士林官邸X福德洋圳
> 官邸、水圳與士林新街之旅(下篇)郭家古厝X慈諴宮與潘宅X士林市場
▌淡水
> 走一夏淡江大學(五虎崗X海事博物館X宮燈步道X牧羊草坪X克難坡)與殼牌倉庫
> 搭輕軌遊滬尾-重返清法戰爭古戰場、走讀淡水生態之美。程氏古厝x公司田溪x沙崙海岸x石滬心
> 搭捷運遊淡水-漫步重建街山城聚落、體驗日式老屋之美。屎礐渡頭x米市土地公x戀愛巷x落鼻祖師x日本警官宿舍
>「胡」說淡水四大廟宇與老老街(上篇)施坤山與黃東茂X敗滬尾X鄞山寺
>「胡」說淡水四大廟宇與老老街(下篇)清水街龍山寺X清水祖師巖X重建街
▌新店木柵
> 搭纜車上貓空!挑戰千階步道、細說百年古剎「木柵指南宮」
> 輕舟擺渡尋訪遺世獨立的桃花源-灣潭x和美礦坑x董振良導演
▌新莊蘆洲
> 響徹世界的鼓聲「响仁和」製鼓達人王錫坤x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上>百年古圳x保元宮x地藏庵x廣福宮x文昌祠
>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下>港口與廟街x慈祐宮x戲館巷x挑水巷x米市巷x潮江寺
>蘆荻泛月(一)記憶河上洲_蘆洲李宅x湧蓮寺x保和宮x馬偕行腳x古早味切仔麵
>蘆荻泛月(二)鷺洲隨筆_尋訪和尚港與洋樓古厝x鄧麗君之路x大廟口切仔麵
>繁華落盡番仔園:浮洲茉莉花巷古厝群x濕地生態走讀
▌中和永和
>搞不懂中和?!走讀瓦磘溝、廟子尾溝x廟美街x枋寮老街
▌更多..
>東北角卯澳漁村,百年石頭屋-吳家樓仔厝x提籃觀音x小卷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