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95669.jpg
【公館的起源與文山】
說到公館,不少人會想到台灣大學對面,可以逛街看電影、有許多美食小吃,人潮擁擠的鬧區商圈。

其實,公館這地名並非台北市僅有,其他如苗栗、台中、屏東等等,全台灣各地都有「公館」這個地名。

公館地名的由來,是源自清朝墾戶的收租地。以前大地主租地給農民種植作物,為了方便收租設置一個地點,通常會蓋漂亮的房子增加辨識度,該區域就稱作「公館」,久而久之便成了地名。

關於台大附近羅斯福路、汀州路一帶「公館」的由來,則是在清治時期乾隆年間,有大批泉州安溪移民入墾「拳山」,墾戶首領為了處理漢人與原住民間的交易,及方便收租,所以在這裡建了公館。

不過,早期公館的位置,其實是在公館圓環南邊文山區境內的蟾蜍山麓一帶(羅斯福路四段119巷)。日治時期,因建造萬新鐵路,設「公館站」在今東南亞戲院附近,汀州路三段230巷口,因此連同公館這個地名也向北移動了。


蟾蜍山麓昔日的公館街。現在文山區內亦有保留「公館街」的街名。
IMAG3278.jpg
清代《台灣堡圖》標示公館街的範圍。
Inked林口_LI.jpg
至於「拳山」,其實是文山的舊名,是清治到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大約是臺北盆地東南丘陵蟾蜍山至寶藏巖一帶,相當於現在的文山區。

相傳客家人廖簡岳是拳山的開山始祖。根據《臺北縣志》記載,1729年,廖簡岳渡海來台,在淡水上岸,見內河平流廣闊,於是買舟溯流以上,到達拳山時,看到一片荒埔平夷,認為可以開墾致富,於是號召同鄉客家人,共同拓墾。不過,開墾過程並沒有想像中順利,與當地雷朗族秀朗社「番人」頻頻發生衝突,傷亡慘重。

於是淡水廳便在這裡設「拳山堡」來管理,當時轄區範圍遍及深坑、新店、石碇、坪林等地區。客家人不但開墾平原,還開通了霧裡薛圳及大坪林圳。乾隆年間,泉州府安溪移民也來此地爭田,大規模拓墾於此,於是林地漸被闢成良田。

1894年,地方仕紳嫌拳山這名稱不雅,後來改名為「文山」。

1024px-Map_of_Bunsan-gun.jpg
【萬新鐵路的興衰】
"火車快飛,火車快飛,穿過高山,越過小溪,不知跑了幾百里..."

雖然是一首耳熟能詳的兒歌
但是對現在的孩子來講,「火車」其實很陌生

公館商圈是台北南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多線公車與捷運松山新店線在此匯集,不過稍年長的朋友肯定就有印象,從前公館一帶還有火車鐵路,也見過火車快飛的情景。
這條鐵路叫「萬新鐵路」,建造於日治時期,在1921年通車,由當時的臺北鐵道株式會社經營。


萬新鐵路從萬華至新店,共有12個站,全長10.4公里,早期是為了配合山區煤礦開採而建,是木柵、深坑、石碇等地的煤礦、木材與茶葉的重要運輸工具。

後來也提供一般民眾搭乘,例如搭到「新店」站下車,不遠處就有昔稱「臺灣八景」之一的碧潭風景區,或者可以換搭台車前往烏來遊玩。

1928年帝國大學(現臺灣大學)創建後,學校附近設置了「水源地」站,服務附近居民,成了兼具觀光及通勤的一條鐵路。


戰後,鐵路局於1949年收購後繼續營運,但是隨著煤礦日益衰退與公路的開通,鐵路載客量下滑,最後不敵虧損,於1965年3月停駛,拆除鐵軌,結束44年的營運。這條鐵路拆掉後,路基就變成了現在的汀州路(萬華至萬隆;萬隆到新店則是拓寬後的羅斯福路五、六段)。

臺鐵接收,稱新店線,當時的廣告描繪了站名和票價。萬華、和平、螢橋、古亭、水源地、公館、萬隆、景美、大坪林、七張、新店,共11站。原本在水源地和古亭之間還有「仙公廟」站,於1945年廢除,因此未標在這張廣告上(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IMG_7729.JPG
車站和鐵軌雖然都已消失,不過仍然可以發現路面略高於周邊地面,是鐵路曾鋪設的證明,車站附近的住家,有些還保留從前鐵道旁的生活樣態。像是位在廈門街口的「螢橋」站,還能感受到舊日情懷。

延伸閱讀:走讀城南之美-從清領到近代的時空紀行。同安老街x 紀州庵x萬新鐵路x廈門街

羅斯福路五段
IMAG6322.jpg
【萬新鐵路公館站】
從師大分部前,沿著蟾蜍山腳下的羅斯福路五段往公館方向走,穿越基隆路,來到汀州路三段。左側台灣電力公司研究所,就是從前的萬新鐵路「公館站」舊址。

日治初期,日人修築台北、宜蘭道路,將公館路段西移,沿蟾蜍山下瑠公圳西側(即今羅斯福路4段123巷)修築,使公館街市擴大而愈加繁榮。此時設有雜貨店、肉攤、麵店、藥房、剃頭店等。

戰後,台大校門口至圓環一帶,隨著羅斯福路的拓寬,公館舊街被新興的新街(羅斯福路4段及5段前端)所取代。尤其是1973年年福和橋通車後,商業更盛,如今已成為一個文教商業區,不僅機關商店林立,而且攤販及服飾店、戲院、書店、各國口味的餐廳、速食店充斥其間,成了南區的鬧市。


萬新鐵路公館站舊址(汀州路三段230巷附近)
全螢幕擷取 2021611 下午 024628.bmp.jpg
萬新鐵路公館站舊照(圖片來源:台大校史館)

萬新鐵路公館站.jpg
停靠在公館站的萬新鐵路火車。(圖片來源:台大校史館)
7156290264_2a7580880d_z.jpg

沿著台電旁的坡路230巷往上走,可通到「寶藏巖」。
IMAG0692 (2).jpg

SelfieCity_20181206203712_org.jpg
寶藏巖位於汀州路底,建於清康熙年間,主祀觀世音菩薩,是早年福建泉州移民的信仰中心。寶藏巖前方的新店溪,至此匯為石壁潭,故名石壁潭寺、觀音亭,俗稱「觀音媽廟」。是臺灣北部最古老的佛寺之一。

此廟附近延伸出的聚落,主要由60-70年代所搭的違章建築所形成。這些建築依山傍水而建,蜿蜒錯落且複雜,呈現臺灣特殊的聚落樣貌。2004年,寶藏巖正式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以聚落活化的形態保存下來,修繕後成為「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延伸閱讀:違建與藝術共構-寶藏巖歷史聚落散步

IMAG0707.jpg
IMAG1097.jpg

【發現霧裡薛圳】
汀州路三段昔日的公館站旁有一排老舊的矮平房,店鋪五六家,懸掛著參差不齊的招牌,與臨棟公寓間有一條狹窄的巷弄,這種巷弄最能引發我的好奇心了!毫不猶豫地繞進去瞧瞧。

走進汀州路三段200巷,成排的公寓大樓與後巷停車場之間,暗藏一道大溝渠,後來仔細比對地圖,發現居然是昔日灌溉大台北地區農田的瑠公圳第二幹線。


95669.jpg
FE909829-78EF-452F-8A9B-7445E54851CE.jpg
意外發現舊水圳
B701651E-E397-4202-9859-74D2A56CED08.jpg
在汀州路、羅斯福路的蟾蜍山腳下,原本有水門,那是瑠公圳從青潭引水越過景美溪,在此分成第一幹線、第二幹線、大安支線與林口支線。

其中第二幹線,就是沿著汀州路三段104巷,一路流經羅斯福路三段316巷8弄,也就是知名的藍家割包那條巷子,接著穿過羅斯福路,沿著新生南路流到鳳城燒臘旁,再穿到新生南路三段54巷的九汴頭(閘門),與更早開鑿的霧裡薛圳整併分成三條支流。


延伸閱讀:尋找清代水圳。溫州街老屋與人文<上>堀川、瑠公圳、霧裡薛圳與加羅林魚木

延伸閱讀:水路交織的脈絡-走訪瑠公圳x大灣草圳計畫x台大醉月湖

這一條昔日的灌溉水渠,現在成了居民、店家排放汙水的臭水溝了。

每次看到這種景象,就十分感慨,明明台北可以打造成一個美麗的親水城市的。不過,幸運的是這條舊水圳並未封蓋變成道路,據說水利署與大安水圳社團有合作要來規劃整治。

0230F543-8079-4227-8C3B-371677FCEDB9.jpg
1939年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Google地圖重疊,就可以看到水圳流過。

02.jpg
從地圖上可見到相互交錯的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以及萬新鐵路。

03.jpg

汀州路三段104巷,雙邊都有房子,這裡的步登公寓都挺老舊的,看起來有四、五十年歷史。
58D5C3D0-12F8-4964-B6C3-B1E5C7D4F46F.jpg
這棟公寓的側面牆壁上,留下了傳統木構磚瓦屋拆除的痕跡。
8D401785-0912-4A41-8988-9B563C063273.jpg
沿著昔日的水圳路,再繞回汀州路三段,沿途經過公館鬧區的中心點東南亞秀泰影城,接著來到水源市場。

全螢幕擷取 2021612 下午 095930.bmp.jpg
水源市場

全螢幕擷取 2021612 下午 100137.jpg

水源市場旁有一棟二層樓公寓,洗石子圓柱與國防磚牆和木窗櫺,吸引我的目光,顯然也是有些年代。

每次看到這種雜亂的招牌與電線,還有突兀的冷氣及寄生的植物,都好想幫它全部清理一下,還他乾淨的樣貌。
戰後的公寓建築,雖然沒有日治時期所風靡的巴洛克風格的裝飾元素,但是線條簡約俐落,有著樸素之美,其實也挺耐看的。

95668.jpg
公館附近因有多所大學校區,讓汀州路成了學生族群最經濟實惠的美食天堂。
龍潭豆花、鴉片粉圓、藍家割包、翠薪越南餐廳、劉家水煎包、泰國小館、康樂意小吃店、
易牙居等等,都是地方上排隊老店;汀州路更是平價熱炒、麻辣火鍋一條街!
記得讀高中時,
學校在永和,得在公館換車往返福和橋。候車前,簡單買顆水煎包、或吃一碗羹,小逛一下再回家,成了繁重課業之餘,最逍遙的小時光。

IMAG3452.jpg
↑龍潭豆花

公館知名小吃「劉家水煎包」,由於店家生意太好,老闆禁止客人拍照。(尊重店家,也請不要偷拍喔!)圖片截自谷歌地圖
全螢幕擷取 2021612 下午 100730.bmp.jpg
汀州路三段、思源路口,就是萬新鐵路「水源地」站,因鄰近臺北水道水源地(今自來水博物館)而得名。當時是為方便帝國大學及附近居民所設的通勤車站。

左側這棟建築,是昔日水源地站旁的臺鐵員工宿舍,2004年登錄為歷史建築,2010年整修完成委外經營。

95672.jpg
舊臺鐵員工宿舍
95671.jpg

95670.jpg
萬新鐵路水源地站舊照 (圖片來源:台大校史館)
Race823aa18e45a6a2f0bfcbfe4384801.jpg
位於水源街1號的臺北水道水源地(自來水博物館)創建於1908年,迄今已於有百年歷史,為市定古蹟。唧筒室裝置是當年大台北地區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重要裝置。
IMAG8964 (2).jpg

公館除了有琳瑯滿目的美食小吃、服飾雜貨等各式店鋪外,比較特別的是周邊有許多二手書店,像是羅斯福路三段巷內就有茉莉書店、古今書廊、雅舍等。

此外,知名的Live House「河岸留言」也在這一條244巷上,開業超過二十年,是許多獨立樂團、歌手的發跡地。

66693D12-1D31-4B47-B9F7-1510BF65D184.jpg

漫步汀州路巷弄,左轉244巷9弄,老舊單調的公寓群裡,突然出現一棟設計感十足的華廈,讓人眼睛一亮。
95655.jpg
接著轉入羅斯福路三段240巷7弄,一棟四層樓公寓,打破老公寓給人邊幅不修的印象,建築的造型結構比例、梯間的椎體裝飾,都充滿近現代主義的美感。
95653.jpg
巷弄走到底,這棟房子是耕莘文教院,想不到建築的背面是這樣子的。
F31286A9-5CFD-48AF-A8BE-567AC5F78EED.jpg
耕莘文教院的正面
196066547_4299155020103509_7626467841182933164_n (1).jpg
接著再左轉羅斯福路三段210巷。彎彎曲曲的巷弄,出口處路幅稍顯狹窄,肯定藏著甚麼秘密。
7D7B9CC9-372C-4E7B-84E1-976355266F90.jpg
A45D0443-259E-4766-890A-9FFA67523EF0.jpg
霍爾的城堡般的鐵皮屋,很誇張。
46588F27-9C23-43C1-A616-333F268FDD38.jpg
更讓人驚訝的是,狹巷間藏著一座歷史悠久的土地公廟「林口永興宮」。有老廟,必定有水流過,比對地圖,廟前曾經是瑠公圳林口支線的舊圳路。
419FA602-69BE-434C-B249-401CA7088327.jpg
【林口、仙公廟與土地公廟】
現在的公館附近,清領時代除了舊稱觀音媽廟的寶藏巖外,較有規模的信仰中心就是仙公廟與土地公廟。

在今天三軍總醫院到捷運台電大樓站這塊地方,早年蟾蜍山、寶藏巖的山腳下,綿亙著大片濃密的樹林,此地位於森林邊緣地帶,故名為「林口」,成功國宅北側則有「林尾」,這兩個地名就是過去森林的範圍。在日治初期的《台灣堡圖》上還能見到「林口」和「林尾」地名。

今日羅斯福路到河岸邊,在廣大的稻田、草埔中央聚集了些許店家,遂稱林口店仔。
Inked林口_LI.jpg
1922年日本進行市區改正,臺北市西南側重劃後改為「水道町」,林口之名逐漸少用,多以水源地、公館來稱呼。

林口支線.jpg

肇建於道光年間的仙公廟,在農村時代靠著挨家挨戶收丁口錢,辦理每年農曆 4月15、19日的孚佑帝君(呂洞賓)聖誕與升天的祭典。

農忙之餘辦起的「永興軒」樂社,就在廟埕兼曬穀場練習北管,以支應每年4月15呂仙祖聖誕繞境所需。

五六O年代,林口店遭遇很大的變遷,從今天辛亥路頭以南,都被原陸軍醫院的增設工程徵收了土地(國防部軍備局到三軍總醫院),仙公廟雖然因新經營者黨政關係良好,古蹟得以保留,但在住持今能法師的主導下,也改裝成為佛教寺院性質。

辛亥路左側的聖靈寺,門額寫著「無相門」,如今只有從廟頂的裝飾與一對龍柱、寫著「仙公廟」、「惟善堂」字樣的天公爐、籤筒,以及大殿上靜默的一尊孚佑帝君像,才能看出它的身世。

永興軒的子弟們失去了習練北管的廟埕空間,田地草埔也隨徵收而大幅縮減,永興軒遂遷移到與原址隔著汀州路相望,由林安泰家族早在同治三年創建的土地公廟設館,這間土地公廟就是「林口永興宮」。


全螢幕擷取 2021611 下午 100721.bmp.jpg

根據林口永興宮臉書記述,林口店迎尪公是在國民黨時代唯一允許的「光復節」這天繞境,尪公神尊則是由古亭長慶廟迎來的。

要擲到尪公的爐主可說相當不容易,要先看擲到哪個里,再來是鄰再來是戶,擲到就會去通知那家人,如遇外省人、信仰基督宗教的人不願接受的,就重新擲過,其中有一年剛好碰到蔣介石去世,在國喪期間是禁止熱鬧的,也是一樣出來迎,因為爐主太難得了哪還有不迎的道理呢!

永興軒隨著仙祖的神尊搬入永興宮,舉辦仙祖出巡也就落到這間廟的頭上。

後來取消了迎尪公的祭典,林口店的年例廟會就剩下仙祖聖誕這天。早年4月15仙祖聖誕的出巡活動最遠到達「芳蘭」一帶,就是今日設古蹟「芳蘭大厝」、「義芳居」當地的聚落,以往那裏的人也撿丁錢搭一臨時神壇迎請繞境其中的一尊仙祖神尊,連續在當地逗留三天供信眾參拜。後來那邊漸不住人,也失去這個習俗。


193219743_4299154743436870_8631908428373872972_n.jpg

位在汀州路、辛亥路口的聖靈寺就是昔日的仙公廟,也是萬新鐵路「仙公廟」招呼站所在。不過這個招呼站在二戰後,1945年就廢除了。

現在這附近相當冷清,完全沒有一般寺廟香火鼎盛,店仔口熱鬧的樣子。從林口庄到水道町,戰後台北改制為省轄市,水道町劃入古亭區,林口這個地名也逐漸被淡忘。所幸,還有留下仙公廟與林口永興宮,讓這一段鐵道歷史與風土記憶可以延續。

全螢幕擷取 2021611 下午 051147.bmp.jpg
下一站是「古亭町」,位置約在今日河堤國小旁。

延伸閱讀:古亭巷弄遊蹤(一)金門街、同安街、廈門街、萬新鐵路古亭町x中正橋


IMAG7536.jpg
IMAG7539 (2).jpg

作家余光中,在《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曾寫到

在台北,三十年來我一直以廈門街為家。

現在的汀州街二十年前是一條窄軌鐵路,小火車可通新店。

當時年少,我曾在夜裡踏著軌旁的碎石,鞋聲軋軋地走回家去,有時在冬日的深宵,詩寫到一半,正獨對天地之悠悠,寒顫的汽笛聲會一路沿著小巷嗚嗚傳來,淒清之中有其溫婉,好像在說:全台北都睡了,我也要回去了,你,還要獨撐這傾斜的世界嗎?


萬新鐵路雖然已拆除,但它的沿線站名,像螢橋、古亭、水源地、公館,仍活在文學家的文字裡,也一直留在大家的記憶中。

SelfieCity_20200115163947_org.jpg

◎散步路線:

◎參考資料:
臺北縣志人物志/廖簡岳
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新北市文化季刊
‧鐵道旁的春天(萬新鐵路與汀州路歷史軌跡)/中正區公所
搭火車遊碧潭,此情早已成追憶/吳昭明
汀州路與萬新鐵路的歷史軌跡
‧林口永興宮臉書
百年軌跡-萬新鐵路資料庫


※本文無關任何商業行為,純為個人研究整理筆記。部分引述文字倘若有著作權之疑慮或訛誤時,懇請告知。
※未特別註明出處之照片為本人拍攝,無償提供學術用途,但請來函或留言告知。

 


【更多走讀.散步】
臺北城東
穿越齊東街,走讀清代米路古道、東城外最美日式宿舍群x東門土地公傳奇

漫步幸町-齊東詩舍《臺灣文學基地》日式宿舍群x台北最美文學聚落

漫步幸町《臺北琴道館》聆聽古琴、欣賞齊東街最美日式建築x臺北書道院


大安庄歷史散步。新生南路一段日式建築 x 建國南路清代古厝

▌臺北城西(艋舺‧西門‧大稻埕)

台北|艋舺巷弄探險趣!清代古早巷X神秘清茶巷X華西街摸乳巷X啟天宮傳奇X華江整宅

台北|西門町的前世今生。西門紅樓X天后宮X電影街X刺青街X電影公園X慈雲寺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前篇>大稻埕懷舊小旅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中篇>大稻埕懷舊小旅行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後篇>大稻埕懷舊小旅行

大稻埕南段之旅-貴德街x陳天來故居x霞海城隍廟x太平町x法主公廟


巷弄學人文導覽-遺跡隱味.從河溝頭到新起町-機器局遺構x西寧市場x慈雲寺x艋舺將軍廟


從火車票房到四鐵共構--台北車站小故事

▌臺北城南

走讀城南之美-從清領到近代的時空紀行。同安老街x 紀州庵x萬新鐵路x廈門街

尋找清代水圳、溫州街老屋與人文速寫<上>搞懂堀川、瑠公圳、霧裡薛圳x一期一會加羅林魚木

尋找清代水圳、溫州街老屋與人文速寫<下>紫藤廬x殷海光x臺靜農x立石鐵臣x大院子

走讀城南之美。同安老街X紀州庵X萬興鐵路X廈門街,從清領到近代的時空散步

浴火重生「大院子」溫州街最美的日式老屋x玻璃屋歐風餐廳

古亭町巷弄散步(一)南昌路家具街x孫立人將軍官邸x臺大宿舍戴炎輝寓所

古亭町巷弄散步(二)寧波西街x牯嶺街x百年骨科診所x方東美寓所x南菜園日式宿舍群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日式家屋(一)16棟紀錄x青田書院x青田七六x遊山茶訪

>水路交織的脈絡-走訪瑠公圳x大灣草圳計畫x台大醉月湖

▌木柵景美   

搭纜車上貓空!挑戰千階步道、細說百年古剎「木柵指南宮」

▌南港內湖   

黑鄉到黃金,南港蛻變ing!茄苳公傳奇X闕家古厝X懷舊街屋X經貿園區走讀

內湖人文風情畫。梘頭福德祠x公民會館x水圳路x金龍禪寺

▌淡水

走一夏淡江大學(五虎崗X海事博物館X宮燈步道X牧羊草坪X克難坡)與殼牌倉庫

搭輕軌遊滬尾-重返清法戰爭古戰場、走讀淡水生態之美。程氏古厝x公司田溪x沙崙海岸x石滬心

搭捷運遊淡水-漫步重建街山城聚落、體驗日式老屋之美。屎礐渡頭x米市土地公x戀愛巷x落鼻祖師x日本警官宿舍


▌新莊

響徹世界的鼓聲「响仁和」製鼓達人王錫坤x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上>百年古圳x保元宮x地藏庵x廣福宮x文昌祠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下>港口與廟街x慈祐宮x戲館巷x挑水巷x米市巷x潮江寺


▌蘆洲三重

蘆荻泛月(一)記憶河上洲_蘆洲李宅x湧蓮寺x保和宮x馬偕行腳x阿郎切仔麵

蘆荻泛月(二)鷺洲隨筆_林氏祖厝x
和尚港x西洋樓x八角樓x大廟口切仔麵

▌中和永和

 搞不懂中和?!走讀瓦磘溝、廟子尾溝X廟美街、枋寮老街


▌新北

東北角卯澳漁村,探訪百年石頭屋x提籃觀音x小卷米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e's mom(橋媽) 的頭像
    Joe's mom(橋媽)

    橋媽。旅行二三事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