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9046COVER.jpg
淡水,是北臺灣人文發展極早的地區之一,是個迷人的「山城河港」,因擁有地理位置優勢,早期為海上的貿易轉運站。現在雖然港口經濟與戰略重要性日漸衰微,但仍擁有不少珍貴的歷史遺跡,古堡、洋樓、廟宇、街屋鱗次櫛比,異族統治的背景,加上特殊的地勢環境,孕育出多樣的人文風情。

1930 年淡水鄉土史家柯設偕,寫下《詩美之鄉―淡水》歌詠淡水鄉土之美

詩之港,畫之街,富於歷史與傳說的淡水美鄉。
翠綠的丘岡,殷紅的城砦!充滿色彩與旋律的港街。
詩美之鄉,淡水!
蓬萊仙境,淡水!
桃源仙境,淡水!

風光明媚、眺望絕佳、空氣澄澈、景色幽邃、風土和愜。
山紫水明比美仙境的勝景!淡水!


跟著鴨咪老師,從金色水岸的苦楝樹,展開今日的走讀,聽了百年"屎蹟"的故事,帶著歡樂氣氛,循著羊腸小徑步入淡水山城,探訪百年米市土地公、有落鼻祖傳奇的清水巖祖師廟、石板路上有浪漫的戀愛巷、文創再生的重建街屋、最後來到甫整修完成的日本警官宿舍,感受日式空間的極簡韻味。

S__2369166.jpg

【插秧時、花開了。苦楝樹】
淡水金色水岸邊,成排的綠樹,這是俗稱苦苓的「苦楝樹」。苦楝為楝科落葉喬木植物,每到秋冬,金黃色的小果子掛滿枝頭,像鈴鐺一樣,所以又稱「金鈴子」。它的果子可提煉苦楝素,在從前沒有農藥時,可作為耕種用的殺蟲劑。因為具有微毒性,千萬別摘果子食用,以免中毒。

到了春天,苦楝樹會開滿淡紫色的小花,細細碎碎的,微風吹來,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誘人的芬芳。由於開花的季節,正好是農夫插秧時,所以也被稱為「插秧花」呢!

苦楝樹是台灣普遍的鄉間植物之一,但是卻不受民間歡迎,俗話說「屋前不種桑樹、屋後不種苦苓樹」因為前酸後苦不討喜。有一傳說,朱元璋小時候當過和尚,是個癩痢頭,有一次在大樹下睡午覺,樹上熟透的果子落下,正好敲在他的頭上!朱元璋一看是苦楝,就大罵:"死苦苓樹,實在很壞心,吼你死過年!"

苦楝在秋冬,金黃落葉掉滿地,彷彿受到詛咒一般,凋零枯萎的樣子成了不祥的象徵,加上苦楝的臺語發音跟「可憐」很像,且帶有毒性,因此自古以來,就是被放逐的樹種。偏偏它的生命力特別旺盛、耐旱耐汙染,不管怎麼拔,就是到處長,在台灣的野地裡四處生根發芽。

↓結滿金黃果子的苦楝(拍攝日期:2020/11/10)
S__2369179.jpg↓結滿金黃果子的苦楝(拍攝日期:2020/11/10)S__2369173.jpg
↓苦楝的果子
55215.jpg
【黃金換稻米。屎礐渡頭】
只要來過淡水,一定都知道在金色水岸邊有個渡船頭,可搭船前往八里或漁人碼頭。但您可能不曉得,這附近有個「屎礐渡頭」,名字帶屎,誰會來這兒搭船呢!?

在淡水「阿嬤的酸梅湯」巷子隔壁,有一條極細小的巷子,從前叫公館巷,可通往滬尾各街莊,是淡水居民與貨品進出碼頭的要道。巷子裡有一間公共廁所,寫著「屎礐渡頭」(礐,音ㄑㄩㄝˋ),巷口有立石碑,說明這一帶曾經是淡水最重要的水肥碼頭

早年抽水馬桶還不普及,家家戶戶都得定期請人清理糞坑,從前農業社會,人畜糞便是主要水肥來源,因此有許多挑夫四處挑「黃金」兜售。到了日治時期,因淡水河運功能逐漸衰退,當時的「淡水街役場」(淡水區公所)為了公共衛生,便將此渡頭作為家戶水肥集散地,再將水肥批給蘆洲、五股一帶的農民澆灌農田。

各地農民、菜販搭乘舢舨前來買水肥,河面上絡繹不絕的船影,曾是當時淡水河口最獨具一味的風景。而公館巷內的廁所,經過改建,也成了淡水特殊的歷史文化景點。


↓從前農夫搭舢舨從這裡上岸去買水肥。
55219.jpg
鴨咪老師說,之所以會選淡水當作漂肥處,那是因為淡水人吃得很營養,加上淡水河很鹹,因此這裡的水肥鹹度極佳。但是,要怎麼知道水肥鹹不鹹?有沒有偷摻水呢?
鴨咪老師說:「有沒有偷摻水,要嚐嚐看才知道!」(啥?!)
說著,便伸出了小指頭,比劃了嚐水肥的動作,簡直維妙維肖!(笑)
「這是當地耆老說的。」
「以前農夫真的是這樣嚐水肥喔!鹹度如果不夠,這一桶就不買了」

S__2369165.jpg
鹿港有句俗話說『鹿港人尚敢,放屎換糯米』
以前鹿港街上都是商家,而鄉下農家需要人糞做水肥,因此不但要去幫鹿港人家清理糞坑,逢年過節還要回送田裡生產的糯米,表示答謝。因而有這句『鹿港人尚敢,放屎換糯米』。
鴨咪老師說,當時的淡水人,就跟鹿港人一樣,也是很敢的啦!


話說,這些水肥載回後,是不能直接拿來施肥的,必須經過發酵才能做肥料用。
三重、蘆洲、新店都有發酵水肥的大池子,這種發酵池就稱作「礐」。捷運菜寮站,就有個通稱「三重埔大礐」的發酵池。

以前大人都會戲稱,小孩愛念書,以後念台灣大學。不愛念書怎麼辦?就去念三重埔大學啦!
疑?三重埔哪來的大學?
由於「學」跟「礐」的台語發音一樣,「三重埔大礐」是在酸你啦!(笑)


↓看到公廁指標往裡走。公廁就是從前的水肥集中所
S__2369160.jpg 
隨著時代進步,家庭化糞池和化學肥料普及後,挑肥生意日益減少,這裡也改為公共廁所。1997年,現代化公廁竣工使用,只保留舊名以見證這一段歷史。
S__2369155.jpg
離開這個特殊的"屎"蹟,穿越中正路老街,鑽進兩棟公寓之間狹窄的巷弄,這裡真是別有洞天!穿梭在樓房與樓房之間崎嶇不平的迴廊、階梯、防火巷中,彎角處一棟頹壞的磚瓦屋,牆上還有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機關槍掃射後所留下的彈痕。

S__2369150.jpg 55221.jpg
在石階步道旁,堅固的岩壁裡藏著好幾座防空洞。在日治時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台灣因為是日本殖民地,因此也難逃盟軍轟炸,防空洞就是在那個時候挖鑿的。每當空襲警報一響,人民就往防空洞跑,以躲避砲彈的轟炸。
55248.jpg
不知道住在淡水的孩子,會不會把它當成捉迷藏的藏身所呢?
S__2369144.jpg
【見證稻米歷史。米市福德宮】
石板路底,銜接清水街,正面巍峨的廟宇就是淡水清水巖祖師廟。清水街早年稱作「米市仔」(米市街),顧名思義,從前這裡聚集了許多米商、碾米行,熱鬧非凡,在祖師廟旁的清水街斜坡上,還有米商集資捐建的米市福德見證北台灣稻米的發展史。

台灣北部昔日農田遍佈、稻穀盈倉,鄰近淡水與三芝交界地區,舊稱「北新庄」的山頂田(梯田)產出的稻米,尤其出名。主要是因為有大屯山甘甜的水源灌溉,所以稻米特別香、特別好吃。

北新庄採收的稻米,會送到米市街去交易,再由工人將稻米一車車運到滬尾碼頭,以船運送到中國福建漳泉等地區。這些出口的稻米中,有一部份是供給「綠營」的官米。

所謂綠營,是清朝正統軍隊八旗軍之外的兵勇,以漢人為主,隨朝廷來台灣戍守疆土。這些來台兵勇需要服役三年,除了有軍餉,還供應三年的兵米。這些兵米,就是從滬尾港出海,運送到唐山,照顧住在對岸家鄉的綠營家眷。

台灣本地人對綠營兵很感冒,有句話說:「三年官、兩年款」就是在講綠營的人,當兵到第二年已經款飽變老鳥,懶得幹活了。
還有一句話:「嘸行台灣路,嘛呷過台灣米」三年米糧都從台灣送過去的,你沒走過台灣路,好歹也吃過台灣米吧!就是在譏諷對岸的綠營家眷。
米市福德宮、清水街(米市街)
S__2369126.jpg
台灣是稻米之鄉,「米市街」其實普遍存在於各地方上,可惜的是當農田不再耕種後,米市街便跟著沒落,稻米歷史也逐漸被淡忘。好在,淡水原汁原味地留下這一座米市土地公,見證昔日稻米市集的盛況。

從前人相親,女方家長會先打探男方家境:「你要拿幾斗米(下聘),娶我家閨女?」說明了稻米不但是主要糧食,還是財力地位的象徵呢!這條米市街一直到1937年淡水清水巖祖師廟落成後,才改名「清水街」。

此外,在新莊老街上,也有一條米市巷,是早期新莊平原稻米的集散地,林本源家族便是發跡於此;街底還有一座「潮江寺」,當時是提供擔米工人休憩的場所。有興趣也可參考這一篇

延伸閱讀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下>港口與廟街x慈祐宮x戲館巷x挑水巷x米市巷x潮江寺

55245.jpg
鴨咪老師讓大家留意土地公廟內,有一副對聯,是刻在柱子上,稱之為「對柱」,這是客家廟宇的特徵之一。可以研判客家人曾經落腳於此。
S__2369117.jpg
【落鼻祖師爺。淡水清水巖祖師廟】

淡水是一座山城河港,由大屯山系自東向西蜿蜒而下,形成了五條如虎爪般的丘陵,因此又叫做「五虎崗」。而淡水清水巖祖師廟,就座落在第三崗的崗頂,稱做「崎仔頂」。祖師廟居高臨下、位置絕佳,在風水上有臥龍首之說,早年在廟埕前,河口景致盡收眼底,還能遠眺關渡大橋。

建於1937年的淡水清水巖祖師廟主奉「蓬萊老祖」,也稱「落鼻祖」,相傳常以落鼻示警,為蒼生消災避厄;清法戰爭時還顯威助力,驚退法軍,因而受光緒皇帝賜「功資拯濟」匾額。與艋舺祖師廟、三峽祖師廟並稱北台灣三大祖師廟,終年香火鼎盛,是淡水居民的信仰中心。


55246.jpg

「蓬萊老祖」是第一代祖師公,也就是清水祖師的開宗祖師爺。這段歷史要回溯到宋朝,根據記載,精通醫術的祖師爺,曾醫好皇太后的病,宋神宗為了答謝他,把一塊印度的沉香木送給了祖師爺。而淡水祖師廟內供奉的祖師爺神像,就是用當年那一塊沉香木雕刻而成的。

據說當時後人用沉香木一共刻了六尊神像,一尊跨海來到台灣、另外兩尊到南洋後不知去向,其它三尊留在祖廟,卻在紅衛兵時期遭到破壞,所以台灣是僅存的一尊。
對了,祖師公的鼻子可以見到修補痕跡,那是因為祂的鼻子是活動的。倘若遇到天災地變,或是有事要警告村民百姓,祂的鼻子就會掉下來!真的很神奇啊!因此又有「落鼻祖」的封號。

S__2369098.jpg
清光緒十年(1884年)10月,清法戰爭西仔反(滬尾之役)時,法國軍隊進攻淡水。當時法軍艦艇進入淡水河,淡水人迎來清水祖師爺坐鎮,傳說當時滿天的天兵、天將跟和尚,讓法軍看傻了眼、最後在未傷及淡水居民之下,清兵擊退法軍,贏得勝仗。

因助戰有功,光緒皇帝賜了「功資拯濟」匾額;不過當時祖師廟還未建廟,神尊和匾額都暫奉於艋舺祖師廟內;後來還引發了祖師爺歸屬的爭議,讓艋舺、淡水兩地信眾為此吵個不停。由於淡水一直沒有祖師廟,在地方仕紳集資下,1937年淡水清水巖祖師廟竣工落成,將神尊請回供奉(據說是兩處輪流供奉),並且另外複製了一塊「功資拯濟」匾額懸掛於殿內,爭論才就此平息。

關於祖師爺的神蹟,還有一樁是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祖師廟曾被砲火轟擊,但卻毫髮無傷。其中有兩顆炸彈,正好就落在廟裡,結果居然沒有爆開,信眾認為是祖師爺庇佑。後來在清除火藥後,將砲彈改為燭台,放置在正殿兩側紀念。

↓二次世界大戰轟炸清水巖祖師廟的美軍砲彈

55240.jpg
↓二次世界大戰轟炸清水巖祖師廟的美軍砲彈,很讓人怵目驚心
55241.jpg

S__2369129.jpg
【唐山過台灣與有應公】
沿著清水巖側邊的小路往上走,會遇到一岔路,路口有一座低矮的「同善公」,是俗稱的陰廟、有應公。所謂有應公,指的是無人祭拜的亡者,由善心人士建祠供奉。早期先民渡海來台,乘風破浪,冒著生命危險橫渡黑水溝,來到台灣後還要適應沼氣瘴癘地形,並且要擔心原住民出草。
台灣有段俗話說:
"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整丸
三留六死一回頭
好運ㄟ在駛番牛
歹運ㄟ做有應公"


意思就是說,漢人來台灣,得抱著必死決心,十個人裡頭,只有三個人能夠順利留下,六個客死他鄉,還有一個在半路就決定烙跑回頭。運氣好的,在台灣可以討老婆睡棉床,過上好日子(漢人稱平埔族人為"番",將娶妻喻為駛番牛),運氣差的就死在異鄉,成為有應公。

有應公的廟門要面對大海的出海口,意思是讓一切付諸流水,不要再眷戀陽間,趕緊坐法船往極樂世界,因此廟門要朝向大海。

但如果是土地公廟,廟門就要面向水源囉!俗話說:
"吃水果拜樹頭、吃白米拜田頭、飲水思源頭"

土地公又叫財神爺,生意人都喜歡拜土地公,那是因為水就是財,土地公面向水源,財源自然滾滾而來。

55235.jpg
【百年山城老街。重建街】
從淡水中正路福佑宮旁的山坡拾階而上,來到淡水第一條商業街「重建街」,重建街舊名「頂街」又稱「九崁街」,是因早年福建人在此建立九間店鋪,而閩南話一間店叫做「一崁店」,故得此名。雖然街道長度不長,但曾經繁榮一時,是早年北邊村庄通往淡水港口最重要的交通孔道,也是淡水最早的山城聚落

相較於遊人如織的中正路商圈,今日的重建街顯得格外靜謐清幽,蜿蜒的街道、錯落的屋宇,彷彿時光留駐一般,是詩人吟詠、畫家取景、旅人流連、網美打卡淡水山城最有氣氛的一條街喔!

由於重建街開發較早,兩旁仍有數間築於清領與日治時期的木造、磚造老屋;這裡的古厝因應山坡地形而建,內部空間也像階梯一樣層層高升,頗具特色。早年重建街的鄰里街坊大家彼此熟識,門戶敞開,孩子們在階梯來回追逐玩樂、是老淡水人最美好的兒時記憶。

可惜在2010年政府為拓寬道路,波及重建街,當地居民紛紛表達對這條老街的不捨。在淡水攝影師許程中及有志之士長期爭取與推動下,老街漸露曙光,期望能夠完整保留百年古貌呀!

S__2302323.jpg

S__2302321.jpg

S__2302316.jpg

【重建街8、10號。許順記】
循著石板路往上走,右側的許順記就是淡水攝影師程許忠(人稱阿忠哥)的老家。許順記的建築外觀簡約典雅是拍廣告、攝影、寫生經常取材的地點。房子約建於1920年代,最早是一家布店,後來改開金紙店,曾經是淡水最大金紙商。

2369080.jpg
【戀愛巷】
淡水重建街14號旁的小巷,可連通清水街。是昔日淡水知名醫生作家王昶雄,與當時女友、後來的妻子林玉珠,每次約會後送她回清水街住處的必經之路,因而有「戀愛巷」之稱。

S__2369070.jpg
↓戀愛巷
2302306.jpg
注意到彩繪牆角落的貓咪嗎?
淡水的街道上常常看到一隻黃貓塗鴉,牆壁、電線桿、招牌、甚至路人的安全帽上都有牠的蹤影。這隻貓叫做「咪咪喵」,也是有故事的..
02369072.jpg

【重建街14號。香草街屋】
眼前一棟爬滿藤蔓、磚木混和建造的街屋,曾經是布袋戲主題館,後來結束營運,在屋主蔡以倫的推動下,成為新的文創基地「香草街屋」,經常舉辦重建街與周邊的文化介紹導覽活動,本建物已列為市定古蹟。(參觀須預約)

S__2369068.jpg
55184.jpg
【重建街19號。石頭公】
這家門口有一顆大石頭,被稱作「石頭公」,是重建街的「鎮街之寶」。

據說從前從前,有一次火山爆發,一顆大石頭從天而降,像黏住一樣牢牢在此地,沒人搬得動。鴨咪老師說,因為地質的關係,搞不好石頭底下是連結一整個岩盤呢!只是正好凸出一個露頭,就像金瓜石一樣,起初從地表也只是看到一個帶有微量金沙的石頭,結果一挖不得了了,遍
地是金礦。

S__2302291.jpg S__2302290.jpg
【重建街28號。九崁28】
與王昶雄故居相鄰的街屋「九崁28」是重建街的新亮點,原先內部損壞嚴重,二樓地板下陷恐有坍塌危險。黃建忠(九哥)看到了重建街的魅力,租下老房子重新整理改造,並保留台灣古早元素,打造成可以閱讀、喝咖啡、欣賞藝術作品的藝文咖啡館。

S__2302289.jpg

S__2369008.jpg
 

S__2302284.jpg
【重建街30號。王昶雄故居】
早年重建街上住著許多醫師、學者、仕紳與名人,寫出膾炙人口的台灣歌謠《阮若打開心內門窗》歌詞的醫生作家王昶雄,便是住在重建街30號。
《阮若打開心內門窗》是王昶雄與名音樂家呂泉生於1958年共同創作的台灣民謠,內容取材庶民日常、詞意貼近人心,旋律柔美動人,道出異鄉遊子的思鄉之情。這首歌鳳飛飛、江蕙都曾翻唱過,真的是很好聽。

55226.jpg
【重建街31、33、35、37號街屋】
重建街靠近尾端,有四連棟紅磚街屋,完整保存了清代的建築樣式。古樸的土埆厝、米斗砌磚牆及亭仔腳走廊,彷彿回到舊日時光。尤其第一棟,甚至在轉角處還以花樣磚做收尾,做工相當細膩。

S__2369017.jpg
↓重建街31號做工細膩的街屋
S__2369023.jpg
↓重建街31號做工細膩的街屋
S__2369030.jpg
【斗砌磚牆】
所謂斗砌磚牆,是使用扁平的紅磚,以平放、豎立的方法組立成盒狀,中間填入泥土石粒等,依序往上堆砌的砌牆工法;它可讓牆體變得厚實,又可節省磚材。由於民間認為磚頭是金、泥土是銀,所以又被稱做「金包銀」。這種組合磚頭的方式,很像米斗,故以這種方法砌成的牆,被稱為斗砌磚牆或米斗砌磚牆。
重建街
31號街屋的斗砌牆壁上,正好破了一個缺口,可窺見裡面包藏的泥土塊。
S__2369029.jpg S__2369024.jpg
 

S__2369018.jpg
由於時間的關係,沒有繼續往街尾走,就原路返回,要去參觀剛剛整修完成開放的淡水日本警官宿舍。
↓王昶雄故居。房子側面爬滿綠色藤蔓
55225.jpg
依山而建的房子,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即使是陰天,也有豐富的層次美感。
2369060.jpg
 

55231.jpg
鴨咪老師帶大家側著身,走進兩棟樓房之間的狹巷。
55188.jpg
哇,這裡可以一覽淡水警官宿舍全貌呢!可惜前方有高樓阻擋,否則還能眺望淡水河與觀音山壯闊景致。
55182.jpg

S__2368995.jpg
接著再繞回重建街,下方有一條岔路,銜接淡水警官宿舍正門。淡水的山城巷弄實在有趣,四通八達,很適合玩官兵捉強盜啊。突然羨慕起住在這裡的小孩(不過現在小孩大概只玩手機吧)
S__2368994.jpg
【淡水日本警官宿舍】
淡水日本警官宿舍興建於日治時期(約1920年),是淡水郡高階警官的住所。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繼續做為淡水警察分局長宿舍。

警官宿舍座落在福佑宮後方的山坡,緊鄰重建街及三層厝街,當時前方沒有高樓阻擋,風景視野極佳,可遠眺觀音山與淡水河景,而且有監督往來船隻走私之功能。

在日治時期,日本人
治理台灣的方式是「警察制度」。警察的權力相當大,無論是政令宣導、逮捕犯人、惡疫預防、救災救護、維護治安等等工作無所不包,幾乎所有事務都是以警察為中心來運作。因此警官宿舍也成了該制度的重要見證之一,也是淡水少數尚存的日式建築。2007年登錄為歷史建築,2019年完成修復。

2368930.jpg
淡水日本警官宿舍早期為純和式建築,建築本體隨時代變遷與人事異動,或因居住者不同需求等,宿舍曾歷經五次較大規模的改建,因此,現在看到的並非初建的樣貌,而是融合了日本、西洋與台灣文化特性。

修復後的建築主體基本上仍是和式,但入口左側有洋館的會客室,門窗、雨淋板、桌椅傢俱等充滿西方元素,成為「和洋折衷」之建築。和洋折衷建築雖常被鴨咪老師評為「錯誤示範」,但其實在明治維新之後,經常可見到這樣的空間利用方式,這是日本在接受西方文化過程中的一個過渡設計。(NHK日劇裡,就經常可見到這樣的住家空間演變過程)

不過,臺灣在對待歷史建築的態度仍然不夠積極與嚴謹,修復上有許多細節、比例都不夠精確完美,且未能使用老建材,許多昔時的生活痕跡都毀了,實在有些可惜。

S__2368975.jpg
【應接室】(會客室)
入口左側是會客室,主要做洽公、接待訪客使用。會客室採西式空間,門窗、地板,家具都是西式的,在外牆上也搭配使用德式無壓條雨淋板

S__2368990.jpg
【座敷】(客廳)
招待賓客用的大廳採用日式空間,地面鋪設榻榻米,拉門隔間。正面設有「床之間」與「床脇」,警官宿舍的床之間在右邊、一般會掛畫軸、擺花瓶或藝術品;左側床脇則設置層板,擺放書籍、硯墨或古董。

S__2368936.jpg
層架上展示著警官宿舍的舊鬼瓦和瓦片、說明當時的一些建材,如檜木、扁柏、黃杉、石材、紅磚、銅管、以及小舞壁(編竹夾泥牆)的施作方法。

日本房子的屋頂,會覆蓋泥燒的黑瓦片、屋脊的收尾就是「鬼瓦」。鬼瓦除了作為收邊裝飾外,還具有驅魔避邪功能。鴨咪老師說:小時候住在日式房子裡,因為道路拓寬房子被徵收拆除。阿爸說:「房子要拆了,
鬼瓦大家記得要帶走!」鴨咪老師不解詢問,才知道有鬼瓦可以避邪。於是大哥拿走大鬼,其他兄弟拿小鬼,直到現在,還安放在家中呢!

S__2368948.jpg S__2368968.jpg

鴨咪老師是日式建築的維修師傅,修了四十年的房子,對日本老屋特別有感情。他再三叮嚀大家,進入榻榻米室內時,千萬不可以踩榻榻米的邊緣,否則榻榻米很容易被踩壞。為了不被踩踏,有些榻榻米包邊的織帶上,會繡家紋或家徽,訪客看到家徽,自然會特別留意不敢踩踏,否則就是侵門踏戶,犯了大忌。

【寢所】(臥室)
日式房子是以榻榻米來做為空間計算單位。一張榻榻米叫「一疊」,標準尺寸為90x180cm,二疊等於臺灣的一坪,還蠻好記的。像這間臥室有六張榻榻米,所以就是六疊,大約3坪。
臥室側邊設有
【押入】也就是壁櫥,在櫻桃小丸子、還是多拉A夢裡常會見到的,一般會分上下層,可拿來收納衣物及棉被被鋪等。

55178.jpg

所謂的「日式建築」,其實最早是源自中國唐宋時期的建築。它的特色是純木構造,屋頂使用泥燒的黑瓦、石灰小舞壁、架高地板讓空氣流通,室內鋪設草編的榻榻米,使用和紙搭配木框拉門做隔間,全部都是天然素材,透氣不悶熱,是屬於「會呼吸」的房子。

在如此淡雅、唯美、充滿禪意的日式空間裡,啜一口綠茶、再嚐一口和菓子,體驗日本茶道的精神,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講到茶道,鴨咪老師不免又要提到「
懷石料理」。所謂懷石料理,可不是排場奢華的滿漢全席喔!
最早「懷石」一詞,是過去在禪寺修行,飲食簡單清淡的僧人,有時會因為難耐飢餓,無法專心修行,於是就將溫熱的石頭抱在懷中止飢而來。

而在茶道融入懷石料理之後,料理就不再僅僅要求簡單樸素,開始演變成揉合各地食材、講求天然烹調、注重節氣變化等,每一道的份量雖然都不多,但卻是展現料理人的廚藝與心意,很講究的精緻料理。

S__2368938.jpg
【障子】(拉門)
在日式空間內,拿來作為隔間使用的木製格子拉門,稱作「障子」,上面所糊的紙張,是由構樹葉所製成的「和紙」。
日本人蓋房子很注重方位與日照,建築師會精密計算一年四季太陽照射的角度,好讓房子能夠冬暖夏涼。並且透過拉門來調整光線,營造朦朧和諧的氣氛。
拉門下半部採透明設計,有觀景窗的效果。因為日本是席地而坐,坐著的角度,正好可以從那一方窗,透見外面如畫框般的景致。

簡潔明瞭的空間個性,樸素典雅的視覺感受,充分展現日本人的美學素養。

不過,淡水警官宿舍的拉門,其實裡外裝反了...座敷是房子的主要空間,門的正面應該要朝向裡側才對(木格子在裡側,和紙貼在走廊側),可惜這種基本錯誤還蠻多的,包含濟南路二段的齊東詩舍,障子門也是裡外反裝了u_u

55177.jpg
【緣側】
緣側是住屋與庭院之間的廊道,也是室內到庭院的過渡空間。警官宿舍的緣側比一般日式宿舍來得寬敞,根據李乾朗老師的調查報告書指出,走廊是在戰後被拓寬增建的,修復時保留了增建空間。另外靠近後方的廚房、廁所,甚至還有閣樓都是後來增建的。

55209.jpg

【雨戶】
房子走廊外窗兩側,有設置雨戶(擋雨的厚木板),兩旁也有設置可容納雨戶板的「戶袋」,那是為了為了防止颱風強雨的保護裝置。
55173.jpg

S__2368937.jpg

S__2368951.jpg
【雨淋板】
正面位置正好同時可見到左側洋館「德式雨淋板」與右側日式「南京雨淋板」的差異。

2368934.jpg
高大砌石堆叫「駁崁」,下方有排水溝 。靠近後院有防空洞,據說以前可以通到隔壁房子。
S__2368956.jpg
【磚造架高基礎】
仔細觀察臺灣的日式建築,跟日本一樣會將地板抬高。不過,日本的木造住宅大概會架高 45 公分,臺灣則提高到 60 公分左右。那是因為臺灣天氣高溫多溼,白蟻的蟲害嚴重,當時臺灣總督府技師井手薰,就曾在《臺灣建築會誌》發表指出,許多木造建築是「白蟻的美食」。

為了確保通風、避免蟲害、提高耐久性,磚造的架高基礎,也成了臺灣日式建築在外觀上的重要特徵之一。

S__2368955.jpg

走下階梯就是淡水中正路商圈,左側廟宇是淡水福佑宮。
55181.jpg
最後來到淡水福佑宮,由於時間已經過午了,走讀暫告一段落,夥伴們紛紛到老街上覓食。我則是走進福佑宮,尋找當年崁在福佑宮牆上的「望高樓碑誌」。

淡水因河港貿易頻繁,清朝中期之後,福佑宮週邊成為淡水最熱鬧的區域。福佑宮主祀媽祖,媽祖是航海之守護神,受到航海來往商人的信奉敬仰。

福佑宮內保存著一面清嘉慶元年所立之「望高樓碑誌」,碑文記載說明當時有許多船隻,誤將公司田溪出海口(稱「假港」)當作淡水港,不小心開了進去,導致船難頻頻發生;後來在福佑宮住僧的召集下,由船頭行捐資建塔樓,名為「望高樓」,並請工人每夜燃燈指引船隻方向,是臺灣第一座燈塔。
可惜這座燈塔在日治末期坍塌,二戰期間,燈塔的砌石被拆卸拿來搭堡壘,現已完全消失。所幸有保留一塊碑誌,崁在福佑宮虎邊牆上。

關於「望高樓」以及清法戰爭的故事,歡迎參考這一篇走讀筆記:
延伸閱讀:搭輕軌遊滬尾-重返清法戰爭古戰場、走讀淡水生態之美。程氏古厝x公司田溪x沙崙海岸x石滬心
S__2368898.jpg

S__2368925.jpg
↓望高樓碑誌 

123984259_3699516686734015_5460271887586762118_n.jpg

 

 

感謝主辦單位及導覽老師:
自由人-陳子瑜老師(2020/11/10)
導覽老師:呂慶炎老師 ( 廣播金鐘獎入圍,古道學、民俗學、台灣俚語專家)


走讀路線:捷運淡水站(3號出口)→金色水岸→屎礐渡頭遺址→米市福德宮→淡水清水巖祖師廟→重建街、戀愛巷→香草街屋、淡水九崁28、石頭公→清代古厝→3D彩繪階梯→淡水日本警官宿舍→淡水福佑宮 


◎參考資料:
淡水維基館

穿越時空一百年,看阿祖過日子
淡水廳志(卷七)

淡水區公所

※本文無關任何商業行為,純粹為個人研究筆記。部分文字、老照片取自網路,若有版權問題或錯誤之虞,懇請告知。
※如欲轉載或分享本文請先EMAIL或留言。謝謝


【更多雙北走讀】
台北|滬尾行-重返清法戰爭古戰場、走讀淡水生態之美。程氏古厝x公司田溪x沙崙海岸x滬尾石滬

台北|尋找清代水圳 x溫州街日式建築與人文側寫(上)

台北|走讀城南之美。同安老街X紀州庵X萬興鐵路X廈門街,從清領到近代的時空散步

台北|黑鄉到黃金,南港蛻變ing!茄苳公傳奇X闕家古厝X懷舊街屋X經貿園區走讀

台北|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大稻埕懷舊小旅行[前篇]

台北|台北巷弄學人文導覽【遺跡隱味~從河溝頭到新起町】

新北|搞不懂中和?!走讀瓦磘溝、廟子尾溝X廟美街、枋寮老街

arrow
arrow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