瑠公圳曾經是台北盆地早期重要的灌溉水源,大大小小的溝渠,星羅棋布的圳道穿流在大臺北農田。記得小時候,家住延吉街,當時忠孝東路還沒打通,附近有許多水溝與菜園,放課後,小孩成群來到溝仔邊,摸魚、撈蝌蚪、比賽放紙船,玩得一身是泥。
但是不知何時開始,這些河溝圳道便逐漸消失,農田瞬間蓋滿了大樓,原有的水圳被下水道取代,僅留下部分圳道遺跡,在巷弄中微弱喘息著。
清雍正年間,漢人來到台北盆地開墾,早年是利用陂塘來灌溉,後來就有周姓人家十人分成七股,從上游景美溪引水,將陂塘串聯在一起,成為一個供水系統,這就是「霧裡薛圳」。西元1735年完工通水,比知名的瑠公圳開發更得早。而後日治時期1901年公告為「公共埤圳」由官方修介入整合繕整,到1915年才被水利組合買下。
目前分類:臺灣|走巷弄。尋水路 (14)
- Jun 25 Fri 2021 21:31
霧裡薛圳第三支線:溫州街52巷日式宿舍x龍泉市場x奇幻怪怪屋x浦城街
- Jun 29 Sat 2024 09:53
瑠公圳水泱泱 三犁農田綠昂揚〈信義區水文化導覽〉下篇
【日治防空洞】
老師帶著大家走崇德街157巷,巷子緊埃著山邊,尾端漸窄,山下蓋滿四層樓公寓。走到巷底,眼見爬滿蕨類植物的山壁上出現四、五個大坑洞,赫,居然是日治時代的防空洞!
從坑口看起來這些防空洞似乎很淺,躲不了甚麼人,其實原本是更深邃的長條形山洞,是戰後山壁被切割拿來蓋房子,才變成現在殘留的模樣。
二戰期間,盟軍對台灣進行大量的空投轟炸,日本政府只好積極興建防空洞。到了戰爭末期,日本軍機已損壞嚴重,無以反擊,只能躲避空襲了。「躲空襲」也成台灣老一輩的共同記憶。
- Jun 26 Wed 2024 10:29
瑠公圳水泱泱 三犁農田綠昂揚〈信義區水文化導覽〉上篇
【六張犁與古地名】
小時候家住延吉街,在六、七十年代算是台北的邊陲,附近都是農田荒地、還有大大小小的水溝埤塘,我家前面就有一條大水溝、後方有許多泥土空地,是下課後和兄姊們玩耍、打彈珠的秘密基地;沿著延吉街往北走不遠,有我最害怕的鐵路平交道,曾經為了快跑越過即將落下的柵欄,跌倒劃破膝蓋,至今仍留下一個疤。
當時附近房子蓋得不高,從我家四層樓公寓屋頂,就可以望見遠方的象山。即便1972年王大閎建築師設計的國父紀念館風光落成,周邊仍是一片荒蕪。
如果有人問我們家在哪裡?母親都會回答「三張犁」,我總覺得聽起來有點土氣,卻從未想過這個充滿泥土氣息的地名有甚麼含意。
- May 17 Fri 2024 22:29
城南水岸、消失的赤池〈上篇〉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紀州庵、螢橋
- Apr 29 Mon 2024 10:17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五)忠孝市民:北科大與紅樓x樺山町光華商場
【北科大生態校園與紅樓】
途經車水馬龍的新生南路、忠孝東路口,一大面樹形植披布滿高牆,這是臺北科技大學著名景觀「綠色大門」。像是水泥叢林中的一處綠洲,光是靠近就暑氣全消。
這面約10層樓高的綠牆,以耐濕的樹脂纖維複合材料為構件,將不織布包覆的土包、滲透管與爬藤類種籽植入纖維板內,植栽的樹幹直通土壤。不僅綠化景觀,也阻隔了熱空氣進入校園。
走進校園,校舍種滿爬藤植物、校內也沒有柏油,都是砂石、紅磚或透水磚等會呼吸的滲水鋪面,這不但便於排水,還能大大的降溫,減緩熱島效應。近年備受重視的低排碳、環保概念,其實北科大從1980年代就開始規劃、逐步落實,也因此曾經連續3年,在全球綠能大學評比拿下台灣第一。
- Jul 02 Sat 2022 19:16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四)仁愛忠孝:寬闊的河道。東門教會x文房x馥園
【仁愛香榭大道與圓環】
在臺北生活的人,對臺北市仁愛路、敦化南路兩條林蔭大道肯定不陌生,尤其是兩路交會的大圓環,更是臺北市繁榮的象徵。不過,你曾想像過半世紀前的仁愛路、敦化南路與圓環是甚麼樣子嗎?
仁愛路闢於日治時期,在1932年的都市計畫中就規畫為林間道路,稱東門大通(或稱東門通、東門町通),是進出東城門的主要道路。從前出了城門就是一片阡陌田野的悠悠風貌;圓環以東的區域,舊時有座名為大灣的天然埤塘,在日治時代晚期,陂塘一帶的土地成了爛泥田,曾種植菱角。
- Jun 07 Tue 2022 15:14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三)信義仁愛:東門外市場x臨沂街迷宮巷x百年日式建築
【信義路-三張犁通】
站在車水馬龍的信義路上,很難想像在清代只是東門通往三張犁的田間小路。
關於三張犁的地名由來,與清治時期開墾臺灣的墾照有關。
- May 22 Sun 2022 15:53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二)和平信義:周學普故居x永康街巷弄文化
- May 16 Mon 2022 13:38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一)溫州和平:愚公河x圳溝上的鐵皮屋x消失的龍池
多年前,我在溫州街買了人生第一棟房子,一房一廳17坪的小公寓,環境清幽,附近全是日式老房子。隔壁巷子裡,有個小菜園、旁邊有條小河溝,溝裡魚群悠游、楊柳垂岸,是都會裡難得一見的風景。我非常喜歡這裡,它喚起我兒時老家延吉街的記憶,巷底也有一條小水溝,蝌蚪很多,大雨過後,溝水滿漲,還能撈到河魚。
幾年之後,我才知道這條河溝大有來頭。
它叫「霧裡薛圳」,自清雍正年間通水至今已有兩百八十多年歷史,甚至比知名的瑠公圳開闢得更早。
- Jan 16 Sun 2022 13:06
探訪城市裡的古水路:瑠公圳大安支線(社區篇)龍安坡x聖母宮x濂讓居
作家舒國治在《水城臺北》一書中,冒頭就寫了
"四十年來台北最大的改變,我以為可得一句話:由水城變成陸城。"
"那時的臺北,是水渠密佈、水田處處的臺北。
- Jan 12 Wed 2022 10:53
探訪城市裡的古水路:瑠公圳大安支線(校園篇)
「瑠公圳」大家都聽過,但是它從哪裡來,流往哪裡去,恐怕少有人能夠正確回答。
記得數年前,當時讀國小四年級的橋弟,有一項暑假作業題目是「走讀大安」,需要大人引導認識環境;那時,我曾指著新生南路告訴他:「我們家門口這一條路,從前是一條灌溉水路,叫做瑠公圳」
孩子作業交了之後,我才知道新生南路底下根本不是甚麼瑠公圳,而是一條日治時期開闢的排水溝「堀川」(戰後稱「新生大排」)。
- Nov 09 Tue 2021 15:36
東區大河傳說-忠孝東路有條河(上篇)
在我一歲多的時候,老家從齊東街日式平房,搬到了延吉街,那是一棟巷子裡的四層樓公寓。
從延吉街巷口往北,走約2-3分鐘可到市民大道,往南可到忠孝東路。
那是民國61年的事了。
當時的市民大道是一條鐵路,通往四四兵工廠,忠孝東路也還未打通,在我的印象當中,道路兩旁是雜草叢生的荒地,有零星的菜園,溝渠流穿大小巷弄。
- Nov 09 Tue 2021 15:36
東區大河傳說-忠孝東路有條河(下篇)
▊瑠公農田水利會,誰的財產?
提到SOGO百貨忠孝館,除了瘋狂的百貨周年慶,牆上的「小小世界鐘」是許多人記憶的一部分。
每逢整點前,大小朋友會聚在門口等待,時間一到,色彩繽紛的時鐘裡,就會轉出代表各國的人偶,隨著《小小世界》主題旋律,手舞足蹈,模樣相當可愛,充滿童話幻想,讓人駐足流連。
- Jun 13 Sun 2021 22:44
水路交織的脈絡-走訪瑠公圳x大灣草圳計畫x台大醉月湖
【大安親水綠廊 大灣草圳計畫】
柯P在2015年當選市長後,曾到韓國首爾取經,想模仿清溪川將台北打造成親水城市,提出「瑠公圳復育計畫」,最初計畫是從台大醉月湖挖出水路,往北流經新生南路,一路到大安森林公園,與公園裡的池塘連結起來,讓消失的水圳在水泥都市裡重現。
計畫聽起來很厲害,但問題是,柯P可能誤會了甚麼,以為新生南路地底下,埋藏著瑠公圳的舊圳路?歐NO,其實不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