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COVER.jpg
古時候的蘆洲,是淡水河沖積而成的沙洲埔地,地勢低漥,河水環拱,好像浮在河川之上,故名為「河上洲」。百年前《淡水廳全圖》更將蘆洲地名標示為「咸草埔」,不難想像當時蘆洲種植鹹草(藺草)的盛況。

蘆洲還有一個古地名叫「和尚洲」,與關渡有深厚的歷史淵源。

講到關渡,是由凱達格蘭族語「Kantou」而來,發音接近「干豆」。關渡有一座天妃廟,也就是現在的關渡宮,是北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俗話說「南有北港媽,北有干豆媽」指的就是關渡宮。

根據《淡水廳誌》記載,清雍正年間,當時地主為了減免稅賦,會把土地捐獻給廟宇做香油田,再以佃農身分租地。早年蘆洲的土地,都是關渡宮所有。

關渡宮每年會派和尚前往蘆洲,並設公館徵收租穀,當地都稱「和尚厝」,由於跟「河上洲」發音相似,造成混淆,結果「河上洲」地名就被「和尚洲」取代。


日治時期,日本人調整行政區域,改名「鷺洲庄」,是緣於河畔沙洲上蘆葦叢生、魚蝦悠游其間,成群白鷺鷥棲息而得名;至戰後才改稱「蘆洲鄉」。蘆洲鄉的範圍,原本涵蓋了三重、二重一帶,後因人口急遽增加,1947年4月政府將三重二重合併,脫離蘆洲成為三重鎮。
0Inked3_LI.jpg
▲百年前《淡水廳全圖》將蘆洲地名標示為「咸草埔」,是因當時水湳一帶曾栽植大量的咸草(藺草)(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三重古地圖.jpg
日治時期的鷺洲庄,包含了蘆洲(和尚洲)、三重(三重埔)等地(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資源共享)

今天帶領大家走讀的郭平和老師,從小就在蘆洲長大,他說小時候常到田間的小河裡游泳,一游就游到淡水河口,那裡稱做「獅子頭」,也就是淡水河進入台北盆地的隘口,古稱干豆門(關渡門),每逢漲潮,海水與兩河相遇,水成三色,傳為「干豆分潮」奇景。

1963年9月,葛樂禮颱風來襲造成北部豪大雨,淹水達一樓深,災情慘重。當時政府認為,蘆洲經常淹水,應該是與隘口狹窄、水不易排出有關,於是在專家學者的建議下,將隘口兩側山壁炸開,以加速河水出海,紓解臺北盆地逢雨必淹的窘況。

結果,這下子慘了!

炸掉獅子頭之後,水是緩緩流出去了,但卻萬萬沒想到,海水反而倒灌進來、蘆洲成了水鄉澤國!而且水還是鹹的,根本無法耕種!
原本三重蘆洲是臺北近郊重要蔬菜栽培區,佔中央市場1/2的供應量,這下可好,無法再種菜,樹木也長不活,就連竹子都掛掉了。

治水計畫的失敗,讓居民苦不堪言,農家更是憤怒難平,群起抗爭。1982年政府為了解決排洪問題,亡羊補牢蓋了「二重疏洪道」。不過,農民其實也因禍得福,由於無法再耕種,土地反而增值了,建商看準蘆洲地區的發展,蓋起一棟棟的大樓。


在蘆洲還是農村時,田間的蘆葦,隨風搖曳宛如波浪,晚風徐來,月上樹梢,蘆花紛飛泛照著淡黃月色,頗為詩情畫意 ,遂有「蘆荻泛月」的美稱,是昔日淡水八景之一。

有一民間傳說,蘆葦是有靈魂的植物,它會隨著月亮的方向轉動。郭老師說,干舞影?應該是風吹的吧!如今美景不復存在,蘆荻泛月的情境,只能各憑想像了。

C190387C-A1C3-459F-A00C-40E2AA61B126.jpg
▲蘆洲站前廣場與集合住宅

蘆洲因沙質地形,很適合種植桶柑,從前是北部桶柑的大產地,蘆洲產的桶柑汁多甜美。

除了桶柑甜,蘆洲更是出了一名唱腔甜美的歌手鄧麗君。蘆洲曾是鄧麗君兒時的家,在這裡度過十年的成長歲月,也是她歌唱生涯的啟蒙地。在捷運蘆洲站出口廣場,矗立了一座與鄧麗君本人比例相當的紀念銅像,喜愛鄧麗君的朋友,別忘了來打卡喔!

80B759F6-ADD9-425C-ABCE-7D6F34BC0ADF.jpg

A57F7DE6-138B-468C-90A0-B64A7882BC4D.jpg

從捷運蘆洲站出發,沿著中正路,經過國立空中大學。由於學生只有部份課程需要來學校上課,所以校園空空蕩蕩,十分冷清。
4500E568-D949-4E38-B8BE-12A480283B3A.jpg
空中大學正門的對面巷子口,設了一座「蘆洲李宅古蹟」的紅色牌坊,走進中正路243巷,不到200公尺就到了今天走讀第一站,國定古蹟「蘆洲李宅」

現今被高樓包圍的蘆洲李宅,是台灣傳統農村家族聚落的典型建築,保留了環境變遷的軌跡,見證蘆洲百年來的發展歷史;1985年,七大房子孫同意捨棄經濟開發價值,主動將祖厝申列為古蹟歷史建物,成為臺灣首例。2006年正式對外開放、2018年再獲文化部升格為國定古蹟。

88F07A6D-96ED-4B13-964E-891B12DFABE6.jpg
第一次進到李宅,偌大的宅邸讓我十分驚訝。

還記得大姑媽家就在蘆洲國小附近,逢年過節及暑假,全家總會來姑媽家走走。我對李宅大院並無印象,只依稀記得周邊都是稻田,要穿過一片竹林才能到姑媽家。姑丈也姓李,不知道是否為李氏宗親。

000.02.jpg

000.02_0.jpg
來自福建泉州的李氏家族,大約在清康熙、雍正年間開始移居蘆洲,第一代李正一,隨著兄長渡海來臺,當時只有11歲。早年來蘆洲拓墾,農作物常遭水淹,歷經艱辛,李氏因積勞成疾,在41歲壯年亡故。同年次子李清水出世,由寡母王氏撫養成人。

雖然年幼失怙家境貧困,李清水仍跟隨師傅讀書認字、學習五術、勤奮耕作、節儉持家。從墾殖佃農到地主,田園漸成規模。李清水子嗣兄弟七房,同心協力,除了務農外,還做買辦經商,相當成功,至清末,李家已經擁有蘆洲1/3的土地。

1895年七房兄弟合資興建李厝,為了確定祠堂穴地,特請教擺接堡高人吳尚指點,並禮聘江西名風水建築師廖鳳山,親臨堪輿。由於當年工匠不好找,李家人得趁農閒時,砌牆上瓦自己出力建造,前前後後耗時九年才完工。


8b5f556dde1879333e25dbec089f1897.jpg
c0f907f1f6f60e5802712374193c9f7a.jpg
李宅朝向觀音山,前有埕,分內外兩層,以一道矮牆及門樓隔開,埕的前方有一座蓮花池。早年在蓮花池旁,有一條河道可直通淡水河,這一條河溝兼具灌溉與運輸功用,當年蓋大厝時,就是通過河道來運送建材。
8C582E72-D329-4BEF-B3DA-8D424FE545C1_1.jpg
李宅是由三個合院式建築群構成,採中軸左右對稱、三進六護龍格局。整體造型樸素簡約,沒有華麗裝飾,磚造石構,層疊的馬背脊屋頂,昂揚天際,是此建築最大特色。

據說李宅是「七星下地-浮水蓮花」的風水寶地,加上坐落於田尾,鄉人皆稱「田仔尾」

10B1D987-ACED-4BBC-B0ED-E6CEE2CB5C3F.jpg
郭老師說,從前大家慣稱李宅為「田仔尾」,後來雅稱「田野美」,是因為李家曾在厝內開辦幼稚園,就叫「田野美幼稚園」。郭老師說他三個孩子,都是讀田野美幼稚園。

老師還說:「李家第六代李力群,是我國小同班同學」
「放學後,大家都跑來李家大院玩,在池塘抓蝦、釣魚、游泳...這裡的魚蝦特多,以前蓮花池旁有一條圳溝,魚自己會游進來喔!」

鄉下孩子玩樂趣事多,我這從小在台北長大的"都市俗",聽了好生羨慕!

000.31.jpg
000.35.jpg
李宅的建材大多是就地取材,臺北盆地所產的唭哩岸石、紅磚與木材混合建造,下層為磚石、上層為木材,兼具維持傳統外觀與防水功能。

四周基礎及中央重要空間部份以石條鋪設,以增加建築的穩固,還可禦敵及防水患。矮牆的石材,就是北投唭哩岸石。

000.04_0.jpg

000.05_2.jpg
門樓上寫著隴西堂,是李氏的堂號。
000.05.jpg
前廳入口為凹壽樣式
000.06_1.jpg
李家遷台至今,已經是第八代,賢達輩出,二代祖李清水精通五術、三代祖李樹華,在地方上人稱「李老師」,任安平縣及鳳山縣儒學正堂,清朝時擔任台灣區秀才主考官,獲頒贈文林郎(正七品散官),使蘆洲李家成為地方的領袖士紳。

中門「外翰」繪匾,就是光緒皇帝所賜。由清舉人羅秀惠親題,以褒揚李樹華老師功在翰林。

000.06_2.jpg

口廳(門廳),是進入李宅後的停留空間,也是客人的等候區,兩側放置大板凳供休息之用。身著官服的門神彩繪,也有一百多年歷史了。
000.08.jpg

000.07_2 (2).jpg
000.08_2.jpg
傳統院落會設計「天井」空間,具有通風、採光、防曬與排水等多重功用,住在四合院,冬暖夏涼,完全不需要開冷氣。

李宅的天井是以紅磚來作鋪面,在不同的空間有不一樣的疊砌法,頗有特色。一進二進間的天井,鋪成人跟入的形狀,有人丁興旺之意。
000.08_1.jpg
二進與三進間的鋪面,磚頭由外向內聚攏,有凝結家人之意。
E0796BC3-908E-4183-97A8-4357686DF7F8.jpg
000.07.jpg
一般三進厝,會將祖先供奉在二進,稱之為大廳或公媽廳。但李宅將祖先奉祀於后廳,所以二進的廳不叫大廳,而叫「中廳」,做為主要會客空間。廳內擺了一張方桌,是大人談事情用的。
000.08_3.jpg
李家中廳,有著清末舉人張希袞題寫的庭訓 「一般心而友弟兄必恭必敬」「兩件事以傳孫子半讀半耕」,比較特別的是門檻上的對句「傳世惟青簡  留耕有丹田」要從外往內讀。

仔細觀察廳內的紅磚柱,有深淺顏色落差,這不是磚塊品質不良,而是淹水的痕跡!春聯上方的痕跡,就是1964年葛樂禮颱風的水位,足足有一層樓高,十分驚人!

000.09.jpg
遇到大水災時,應該往哪裡跑呢?李宅正身除了明間、走廊及廂房外,都有付「半樓仔」,也就是閣樓,平常儲藏物品,遇到洪水時可做避難場所使用。

從前男人在喬事情,女人是無法直接參與或插嘴的,因此得躲在半樓仔偷聽呢!

000.09_.jpg

000.09_1.jpg
穿過中廳,來到后廳,又稱為公媽廳,是李家祭祀、供奉祖先牌位的空間,也是李宅最重要的廳堂,平時由各房輪流燒香及清掃。

000.11_1.jpg
000.12_1.jpg

00.A88CF415-ECF2-45A0-84D9-9F62349E9EB8.jpg
有別於一般傳統建築的石柱或木柱,李宅罕見使用紅磚砌柱,初估宅內有超過100支紅磚柱。樸拙的木雕斗拱,承載李厝的屋簷,也承載了李家一百多年的歷史和滄桑。
000.12_3.jpg
李家祖訓「半讀半耕」勸勉子孫讀書、種田一樣重要,後代多恪遵祖訓,有所作為。

遷台四代祖李雲雷,設塾授漢學、為蘆洲留下許多文言史書、醫書藥方;其弟李雲章是醫生,懸壺濟世廣行義診,至今仍為鄉民傳頌。

第五代李友邦是臺灣近代史重要人物,也是民初第一位台灣籍將軍。

日本統治期間,李友邦加入蔣渭水領導的「台灣文化協會」,積極參加反日活動。1924年,因襲擊警察局而遭到日本當局通緝,連夜逃往大陸,同年9月考取黃埔軍校第二期。二戰期間,他領導台灣義勇軍、對日抗戰,立下汗馬功勞,1945年率台灣義勇隊光榮回臺,卻反遭國民黨監控,強迫解散義勇隊。

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陳儀請李友邦到電台廣播講話,希望藉由他對臺灣人的影響力來平息此事,但李友邦斷然拒絕,認為違背他的良心。此後,便因莫須有罪名遭押解至南京,仰賴妻子-嚴秀峰的奔走救援才出獄。

出獄之後,李友邦還為二二八事件被拘捕的兩百多人請命,解救了眾多臺灣同胞。

李友邦一心為臺灣人民著想,對國民黨反而造成了威脅,被視為眼中釘
。1951年李友邦以「判亂罪」之莫須有罪名被捕,翌年蔣中正即親自下令,判處死刑,犧牲於白色恐怖之下。
975d66fe7b88c62851388cc038138a5f.jpg
李友邦將軍與夫人嚴秀峰(圖片來源:蘆洲李宅官方網站)

​​​​​​李友邦的夫人嚴秀峰,出身杭州富商,中日戰爭爆發後,她從軍抗日,當年只有17歲。起初被分派到自衛總隊,後來接受司令趙龍文徵召,憑著過人的膽識,勇赴前線遞送機密文件。她也因而結識了李友邦,幾年後,兩人在浙江成親。到1945年戰後才一起回到蘆洲家中。

被譽為「烽火俠侶」的李友邦和嚴秀峰,兩個人其實是聚少離多的。早年因為戰爭,無法安穩度日,來到台灣後,又遭到國民黨的監控與迫害,李友邦將軍最後是死的不明不白。

不過,嚴秀峰並沒有被擊垮,她不畏強權,堅持要為亡夫討回公道正義,並且守護著見證城市歷史的李宅大厝。

她曾說「生命的價值,是對真理的執著」

一直到1995年,監察院終於恢復了李友邦的清譽。李宅內也陳設了「李友邦將軍紀念館」,展出抗日史料、將軍手稿及著書,作為歷史承傳與文化學習的場所。

7502CE4C-D232-40FF-A347-47B1812798DD.jpg
嚴秀峰女士生前的專訪影片,短短一席談話讓人十分動容
 
(影片來源:蘆洲李宅官網。外部連結,如遭移除請見諒)


此外,郭老師還分享了較少被談論的​​​​李家​​​第六代李蒼降,也是白色恐怖下的犧牲者。

李蒼降在就讀台北二中(今成功高中)時,籌謀地下組織,發起抗日運動。戰後,見到新統治者對臺胞壓榨、專橫甚於異族,於是再度投身政治運動。後來因涉入《光明報》事件被捕後遭到槍決。

《光明報》的創辦人鍾浩東,是孫中山的追隨者,懷抱理想的抗日之士。戰後,對於國民政府的作為感到失望,於是在擔任省立基隆中學校長期間,加入共產黨,發行《光明報》、成立讀書會,拓展勢力,希望可以推翻腐敗的政府。不過《光明報》遭破獲瓦解,連帶周邊組織相關人員,一併遭到槍決於馬場町。電影《返校》一劇,就是以《光明報》基隆中學事件為原型之一。

李蒼降被捕時,他的妻子李曾碧麗受到牽連,當時她已懷有七八個月的身孕,也被抓去吊刑毒打,導致腹中胎兒胎盤剝離而早產,在獄中生下女兒。後來李蒼降被槍決,女兒陪母親坐牢八個月才獲釋放。

李曾碧麗後來在台大醫院擔任護理工作至退休,撫養愛女長大成人,女兒後來就讀臺大醫學院畢業,成為知名腎臟權威醫師。也就是三重台北橋下的「仁暉診所」院長李素惠女士。

000.12_2.jpg
李氏歷代族人的奮鬥歷程,不但牽繫著漢族移民北台灣拓墾與生存的歷史,更是臺灣人追求民主、自由、伸張人權、正義的精神表率。

公媽廳前方天井兩側的小廂房,窗櫿上方各題有「忠孝」「節義」字樣,是先祖讀書進修的書房,即是李家相關史料的展出空間。

D2E873FA-797F-413E-B833-FB4E283CD499.jpg

000.13_.jpg
公媽廳前方走廊上,掛著一張1945年李友邦將軍帶妻子嚴秀峰返回李家的家族大合照。
9C83589C-5FDC-429D-997A-8782C3AF8D11.jpg

E5DC4095-9119-4E48-9405-1C675C5B6333.jpg

000.14.jpg
通往半樓仔的梯子

9978DA5D-97F9-49A4-BB88-873120B6C977.jpg
過水廊

000.17.jpg 000.20.jpg

最後來「頂間廳」,或稱騎馬廳,是左右護龍後方的公共空間,其中虎邊的頂間廳是李家人冬天吃飯的空間,而龍邊的頂間廳原本奉祀神明,後來才移至公媽廳。

李宅大厝一共有九個廳、60個房間、三落120門,七房兄弟家族一起入住,大約有200多人,十來張大圓桌一齊開飯,熱鬧滾滾。

不過,如此龐大的家族誰來負責煮飯呢?據說早期是由各房媳婦輪流煮飯,冬天在龍邊頂間廳旁的灶腳煮食,夏天則在虎邊口廳旁的灶腳煮食;後來分房後族人各自建立灶腳來煮食,因此李宅共有灶腳九間,由此可見其人口眾多。

000.29.jpg
這一口百年古井,是當年李家全族飲食起居重要的水井。

000.24.jpg
灶腳

30.jpg
為了文化的傳承與永續,蘆洲李宅不但提供專業的導覽服務,還舉辦許多文化體驗活動,例如古禮收涎、抓周、文昌筆開運等,是落實古蹟活化利用、私有古蹟保存的最佳典範,忍不住要幫李宅按個讚! 
62357597-E671-48C2-9A01-719C4E87A989.jpg
於李宅前方的蘆洲國中,大門位置是從前李宅入口,後來要蓋學校才做調整。
000.36.jpg

離開李宅,回到熱鬧的中正路,高樓大廈櫛次鱗比,這一帶,戰後曾經是防砲部隊眷村。
鄧麗君,本名鄧麗筠,是1970-80年代紅遍亞洲的歌手。6歲時,隨軍人退役的父親搬到蘆洲,就是在這眷村,一家7口住在20坪不到的舊房子。


鄧麗君就讀蘆洲國小,她經常被派參加校內遊藝會、演講或朗誦,培養出歌唱的興趣。


課餘時間,駐紮在學校附近的空軍九三康樂隊裡,有一位胡琴手李成清,是她的音樂啟蒙老師。9歲開始隨著康樂隊四處勞軍表演;10歲參加中華廣播電台「梁祝電影插曲空中歌唱比賽」,以《訪英台》一曲獲得個人組第一名,是年齡最小的參賽者。自此逐漸嶄露頭角,開啟了歌唱生涯。

蘆洲不但是鄧麗君音樂的萌芽地,也是兒時成長的地方。蘆洲堤防邊,曾是鄧母騎著腳踏車,載她到去練唱、吊嗓子的地方,中正路上的龍鳳堂,更是她最愛的餅鋪。

轉眼鄧麗君過世已超過25年,老家的房子,也早已拆除改建大樓。但是小城故事、月亮代表我的心、何日君再來等,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鄧麗君溫暖甜美的嗓音,似乎不曾遠離,仍縈繞在耳盼。

2674CB9B-4CED-4FE3-8C1F-B081A56C7441.jpg
▲鄧麗君的母校蘆洲國小
1378343509-1684349169_wn.jpg
鄧麗君在蘆洲國小水池前(圖片:維基百科)
鄧麗君蘆洲家.jpg

933F2275-1E93-4D8C-82A6-93CDA1BB4D28.jpg
鄧麗君蘆洲老家。現已拆除改建大樓
0E360C3F-1952-4BFC-B4D4-AA355A5FDFE6.jpg
鄧麗君最愛的龍鳳堂餅舖
位在中正路70號的「蘆洲天主堂」,是北台灣第一所天主堂。

建始於1887年,後因淡水河暴漲被大水沖毀,1976年重建兩層樓的紅磚白牆仿哥德式建築的聖堂,高聳參天的十字架,為明顯的的宗教圖騰,內部則是中西融合的陳設,顯現出早期的蘆洲地區,在宗教的多元性和人文風貌。後來大稻埕的天主堂,也是從蘆洲擴展傳播出去的。

history-church.jpg image008.jpg
1886年&1976年天主堂(圖片來源:天主堂官方網站)

現在所見的教堂,則是2003年擴建整修後的樣貌。
3A206CC6-A19C-4BA7-9755-2A97B31A91AE.jpg與天主堂相隔不到70公尺的「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蘆洲教會」,則是馬偕博士在西元1874年所創。

蘆洲教會早期叫「洲裡禮拜堂」,1873年,馬偕及同工到蘆洲佈道,遭人投擲石塊、潑糞,一行人毫無畏懼,徑自走進湧蓮寺廟前唱詩歌佈道。當時為了消除居民的敵意,和尚洲、八里、錫口等最古老教堂建築的屋頂,都不設立十字架,而是以中國式的小型寶塔代替,希望入境隨俗。

B3787F6B-8D05-4B57-BA62-21D5865A0199.jpg
順帶一提,馬偕博士的夫人張聰明女士,她的原名叫張蔥仔,是一位原住民,被生父母送養給五股的陳氏夫妻做童養媳,小時候因為不願意纏足,常被養父母責打,只有養祖母陳塔嫂比較照顧她。陳塔嫂後來因為聽了馬偕傳道,成為首位女性信徒、協助馬偕傳道及興建五股地區首間禮拜堂,幫助教會招收當地孩童學習、寫字,張蔥仔就是其一。

後來張蔥仔的原婚配對象過世,1878年張蔥仔受洗,馬偕幫她改名「張聰明」,後來嫁給馬偕,成為馬偕夫人,隨著馬偕四處宣教。而張聰明也真的是一位聰明女子,從原本目不識丁,到後來不但識字,而且通曉英文,馬偕創辦理學堂大書院時,張聰明就是五位老師之一。

B4701A04-578B-4BCE-A2E5-1B5F7BBB6A12.jpg

蘆洲教會的斜前方是得勝街,是蘆洲地區最熱鬧的廟前市場。這裡的食物比較傳統,小吃店有賣 7、80 年的,切仔麵、肉圓、米苔目,各種庶民美食,讓人垂涎。

圍繞著湧蓮寺,方圓兩公里,是北臺灣切仔麵最密集的地方,幾乎三五步路就一攤。而切仔麵的創始,最早就在湧蓮寺門口。

郭老師說,從前切仔麵一碗只賣5角,還附一枚薄薄的三層肉片。生病的時候,媽媽會給買切仔麵,熱呼呼地喝下去,病就好一半了,所以小時候特別愛生病,因為可以吃到切仔麵。

000.39_1.jpg

000.39_2.jpg
 

000.40.jpg
穿過得勝街擁擠的人潮,來到湧蓮寺。

湧蓮這名稱真好聽,據說是因為風水屬「蓮花穴」而得名。《楞嚴經》云: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似乎更符合湧蓮的意境。湧蓮寺正殿主祀南海觀世音佛祖尊像,是當地的信仰中心,蘆洲人拜拜、祈福大概都會來湧蓮寺。

湧蓮寺,最初只是一間小茅舍,1872年由鄉總理李宴林、李清水等人集資改建,並增祀十八羅漢護法及韋馱、伽藍。早期以傳統閩南式平面四合院式廟宇建築,後來陸續擴建,歷經一百多年,成了現在以鋼筋水泥為主體,金碧輝煌的樓宇寺廟。

thumb.jpg
早期的湧蓮寺(圖片來源:湧蓮寺官網)

寺廟裡外有剪黏、泥塑、彩繪、木雕、石雕等各種裝飾藝術,其中,飛天樂伎雀替,在其他寺廟是比較少見的,四樓佛祖殿,還有一尊以一萬兩黃金打造的觀世音菩薩像,耀眼奪目,據說是以信徒還願的金牌,打造而成。

每年農曆9月17至19日,是佛祖出家紀念日,湧蓮寺會舉辦盛大慶典、遶境活動,一般稱為「蘆洲大拜拜」,是蘆洲地方最熱鬧的盛會。

郭老師說,家裡從前是湧蓮寺的管理人,小時候都得在廟裡幫忙,有時候大人不在場,得幫人解籤詩。
有團友問:「老師,你這麼厲害,還會解籤喔?」
郭老師笑著說:「對啊,常聽大人解籤就會了。以前老人家很多不識字」當年雖然只是國中生,但已經可以頭頭是道、幫人指點迷津了。

000.43.jpg

000.44 (2).jpg

000.44 (3).jpg
一萬兩黃金打造的觀世音菩薩像。據說是以信徒們還願捐獻的金片打造而成。
000.44.jpg
懋德宮,奉祀延平郡王。延平郡王即是鄭成功。

000.44_1.jpg
湧蓮寺4樓露臺,可眺望得勝街,眼下「屈臣氏」及隔壁店鋪,是大稻埕迪化街知名餅舖李亭香的發源地。

李亭香創於1895年,創始人李騰飛早年向大稻埕的寶香齋師傅學習做糕餅手藝,回到家鄉蘆洲在湧蓮寺對面成立餅店,由於李家的騎樓(亭仔腳)時常飄出陣陣餅香,所以將餅店命名為李亭香。

000.45.jpg
湧蓮寺四周的傳統市場

000.46 (2).jpg
從得勝街轉進成功路,來到忠孝路口的「保和宮」。

蘆洲仕紳李氏祖先為「兌山李氏」家族,居於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的兌山地區,當年他們恭請同安縣白礁鄉內的白礁慈濟宮祖廟的保生大帝分靈金身、中壇元帥及虎爺渡海來台,以保平安,入墾大台北地區,在蘆洲建有一草寮小廟祭祀,名為保和宮。
 

日治時代明治43年(1910年),兌山李氏的李樹華(即蘆洲李宅古蹟起建人),以清代貢生的身分,約集族內先賢與各莊頭人研討建造大廟,獲得眾人的贊同,經費由樓仔厝角、水湳角、溪墘角、土地公厝角、三重埔角、八里角及對岸崙仔頂角等七角頭共同負擔建廟。

000.50.jpg
保和宮為傳統閩南式兩殿、兩廊、兩護龍的廟宇建築,正殿及前殿仍維持1910年建造初始的木造及磚石構造。對場式建築工法,由匠師各自發揮,技法高超脫俗,石工藝題材豐富、雕琢精細生動。是臺灣現存極少數同時具有石雕對場作,及木結構場作之建築。

除了保生大帝以外,也奉祀泉漳的其他神明,廟內懸有「道大德宏」及「神恩浩盪」的古匾。剪黏交趾更是名家作品,過水廊、水車堵仍保有日治時期施作精緻的牡丹花剪黏作品,全部採用磁碗盤,以舊式工法製作,保存完整,於2016年3月獲核定為新北市定古蹟。

 
每逢農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誕辰,由境內七角頭主持豬公比賽,為蘆洲、八里、五股、三重、社子等地區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為蘆洲居民的信仰中心。

000.50_1.jpg

000.51.jpg
 

000.52.jpg

000.52_1.jpg

000.52_2.jpg

000.53 (2).jpg

000.53_1.jpg

000.54.jpg
都會裡的寺廟,難得還能見到戲台。
000.59.jpg
郭老師說,要帶大家來看他「總理的家」。總理是誰呢?

000.60_2 (2).jpg
市場附近不遠處有一棟紅磚屋,是郭老師阿祖的房子。老師的父親是在這裡出生的,房子荒廢已久,現已無人居住,門外被攤商隨意堆放桌椅雜物。最近有建商找上門,詢問是否有意出售。

郭老師笑說:阿祖以前當過鄉總理,這是總理的家呢!不知道可不可以申列古蹟,變成景點(笑)
玩笑歸玩笑,或許這是最後一次巡禮。

000.60_2.jpg
走著走著,已過正午,大夥早已飢腸轆轆,最後一站,當然是品嚐道地切仔麵。

蘆洲切仔麵的發源,最早始於蘆洲人周烏豬,他在湧蓮寺廟口擺攤賣切仔麵。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經濟蕭條,麵攤生意斷斷續續,直到1946年,蘆洲人楊萬寶戰後剛從南洋當兵回來,由於他曾向周烏豬學過煮切仔麵的手藝,於是在湧蓮寺廟口設攤賣切仔麵,代代相傳。後來湧蓮寺舊廟重建,廟口攤子才搬到他處。

如今,蘆洲四處都吃得到切仔麵,各家口味略有不同;今日吃這家「阿郎切仔麵」是在地人郭老師推薦,家住蘆洲的同團友人也說「許多店家湯頭味道都變了;但是阿郎沒變,是記憶裡的古早味。」

湯頭是切仔麵的靈魂,須選用當日現宰、二年熟成的臺灣溫體黑豬,天還未亮就要煨熬湯頭。
當地人都點「粉麵」,即半油麵半米粉,用滾水燙熟後以「摵仔」甩出多餘水分,扣在碗中,澆上熱湯,再以青蔥、油蔥提味。一碗簡單樸素、口感醇甘的切仔麵就上桌了。

此外,今天所點的油豆腐、滷白菜都是傳統古早味,大夥吃的津津有味,徒步半日的疲勞,瞬間獲得紓解。而且這裡的切仔麵都是銅板價,很佛心,小菜加一加,一百來塊就可吃很飽。

說來有趣,蘆洲的老屋所剩無幾,地貌紋理也今非昔比,但是飲食文化卻一脈相承,甚至被發揚光大。蘆洲切仔麵,看似簡單,實則不簡單。

000.61_1.jpg

000.61_3.jpg

◎走讀路線:捷運蘆洲站→國定古蹟蘆洲李宅→蘆洲天主堂→鄧麗君老家→蘆洲教會→湧蓮寺→保和宮→阿郎切仔麵

◎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主辦/郭平和老師導覽

◎參考資料:
「關渡分潮」(關渡三潮)指的是基隆河、淡水河(大漢溪和新店溪的合流)和河口來的海水交會,涇滑分明水分三色的奇景 。
趣談蘆洲地名/楊福蓮
蘆荻泛月/蘆洲國中
關渡宮/師範大學研究論文
 >關渡隘口炸開之後/水利署
蘆洲區公所
和尚洲
蘆洲筆記
蘆洲的開發地圖
201404 蘆洲尋古 @ 妖姬物語 :: 痞客邦 :: (pixnet.net)

 


【更多走讀.散步】
▌臺北城東
穿越齊東街,走讀清代米路古道、東城外最美日式宿舍群x東門土地公傳奇
漫步幸町-齊東詩舍《臺灣文學基地》日式宿舍群x台北最美文學聚落
漫步幸町《臺北琴道館》聆聽古琴、欣賞齊東街最美日式建築x臺北書道院

大安庄歷史散步。新生南路一段日式建築 x 建國南路清代古厝

▌臺北城西(艋舺‧西門‧大稻埕)
台北|艋舺巷弄探險趣!清代古早巷X神秘清茶巷X華西街摸乳巷X啟天宮傳奇X華江整宅
台北|西門町的前世今生。西門紅樓X天后宮X電影街X刺青街X電影公園X慈雲寺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前篇>大稻埕懷舊小旅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中篇>大稻埕懷舊小旅行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後篇>大稻埕懷舊小旅行
大稻埕南段之旅-貴德街x陳天來故居x霞海城隍廟x太平町x法主公廟

巷弄學人文導覽-遺跡隱味.從河溝頭到新起町-機器局遺構x西寧市場x慈雲寺x艋舺將軍廟

從火車票房到四鐵共構--台北車站小故事

▌臺北城南
走讀城南之美-從清領到近代的時空紀行。同安老街x 紀州庵x萬新鐵路x廈門街
尋找清代水圳、溫州街老屋與人文速寫<上>搞懂堀川、瑠公圳、霧裡薛圳x一期一會加羅林魚木
尋找清代水圳、溫州街老屋與人文速寫<下>紫藤廬x殷海光x臺靜農x立石鐵臣x大院子
走讀城南之美。同安老街X紀州庵X萬興鐵路X廈門街,從清領到近代的時空散步
浴火重生「大院子」溫州街最美的日式老屋x玻璃屋歐風餐廳
古亭町巷弄散步(一)南昌路家具街x
孫立人將軍官邸x臺大宿舍戴炎輝寓所
古亭町巷弄散步(二)寧波西街x牯嶺街x百年骨科診所x方東美寓所x南菜園日式宿舍群

青田街日式老屋散策。聲音光年X青田七六X遊山茶訪XLeica Store

▌木柵景美   
搭纜車上貓空!挑戰千階步道、細說百年古剎「木柵指南宮」

▌南港內湖   
黑鄉到黃金,南港蛻變ing!茄苳公傳奇X闕家古厝X懷舊街屋X經貿園區走讀
內湖人文風情畫。梘頭福德祠x公民會館x水圳路x金龍禪寺

▌淡水
走一夏淡江大學(五虎崗X海事博物館X宮燈步道X牧羊草坪X克難坡)與殼牌倉庫
搭輕軌遊滬尾-重返清法戰爭古戰場、走讀淡水生態之美。程氏古厝x公司田溪x沙崙海岸x石滬心
搭捷運遊淡水-漫步重建街山城聚落、體驗日式老屋之美。屎礐渡頭x米市土地公x戀愛巷x落鼻祖師x日本警官宿舍


▌新莊三重
響徹世界的鼓聲「响仁和」製鼓達人王錫坤x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上>百年古圳x保元宮x地藏庵x廣福宮x文昌祠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下>港口與廟街x慈祐宮x戲館巷x挑水巷x米市巷x潮江寺


▌中和永和
 搞不懂中和?!走讀瓦磘溝、廟子尾溝X廟美街、枋寮老街

arrow
arrow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