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COVER.jpg
位於公館水岸旁的「寶藏巖」它的歷史軸線,不但有俗稱「觀音媽廟」的百年古剎寶藏巖寺,更泛指這座廟附近延伸出的歷史聚落。

此聚落主要由60-70年代的違章建築所形成,這些房子依山傍水而建,蜿蜒錯落且複雜,呈現臺灣特殊的山城聚落樣貌。1980年代隨著公館地區的發展,市府開始整頓山區違章建築,受到相關文化學者、社運人士及居民的關注,積極奔走,爭取保留。

1999年以「共生」概念,結合當地特殊的地理環境與聚落生態,發展成今日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2006年《紐約時報》曾將該聚落報導為台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與當時全世界第一高樓台北101並列。

公館水源市場​​​

IMAG0689 (2).jpg

IMAG0691 (2).jpg
沿著汀洲路230巷的小坡走約500公尺,即可抵達寶藏巖聚落的入口。

IMAG0692 (2).jpg

IMAG0695.jpg
沿途的牆面彩繪,描繪著當地的人文與地景,饒富趣味特色。

IMAG0698.jpg IMAG0699.jpg

IMAG0700 (2).jpg
緩緩爬上這座小山丘。寶藏巖一帶昔稱虎空山(亦稱拳山),位於新店溪與萬聖溪交接處,自清代以來是水陸的要衝。

17世紀康熙年間,清朝打敗明鄭,正式統治臺灣,移民陸續來到臺灣;其中有少部分移民沿著新店溪上岸,在現今臺北市公館、景美一帶登陸並進行拓墾。

根據《淡水廳志》記載,寶藏巖正是由康熙時期移民者之一的郭治亨(生卒年不詳)及其子所創建,是臺北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因靠山崖而建,故稱「巖」。


寶藏巖前方的新店溪,流到此地匯為石壁潭,所以也叫「石壁潭寺」。因寶藏巖主祀觀世音菩薩,因此又名觀音亭,俗稱「觀音媽廟」,是早年福建泉州移民的信仰中心。後方山丘也因觀音媽廟的緣故,得名「觀音山」,現在通稱小觀音山。

IMAG0707.jpg
日治初期,寺方曾申請加入日本佛教的淨土宗,並於西元1913年改名為寶藏寺。

到了1926年,由基隆月眉山靈泉寺德馨法師正式就任住持後,寶藏巖逐漸轉向曹洞宗,寺務也日益興旺,甚至成為當時期的曹洞宗名剎之一,極盛時期的信徒及門人不下千人。

由於地勢與地理位置,日治時期的寶藏巖曾設有高炮部隊,山麓南岸也有數個儲藏彈藥的地下碉堡與駐軍兵臺。

寶藏巖3.jpg
↑日治時期的寶藏巖。當時周邊住宅稀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資源共享)

國民政府遷臺後,更成為臺北北區司令部的軍事要地;隨之而來的管制,讓信徒難以出入,寶藏巖寺務趨近停頓。

1960年代,寶藏巖地區軍事管制逐漸解除,西元1968年重新正名為「寶藏巖」,並於1973年重修。

寶藏巖曾被列為重要古蹟,後因整修失去古風而被取消資格;直到1997年,才又被臺北市政府登錄為市定古蹟。

寶藏巖雖經歷多次整修,
​​​​但仍呈現清朝特有的長廊木結構;石柱、石垛、石雕、木雕與石碑、褵虎石窗均為清代原物。寺內有一塊1798年設立的「觀音亭」碑,詳述了建寺的始末。特別是楹聯多為泉州安溪移民信徒的落款,成為安溪人開拓公館及景美一帶的見證。
寶藏巖_臺北市_直轄市定古蹟寺廟_Venation_1.jpg
↑寶藏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資源共享)
寶藏巖4.jpg
↑寶藏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資源共享)
IMAG1057 (4).jpg
1960年代,兩岸情勢稍稍緩和,違建禁令鬆弛,司令部軍方默認外省人居民於寶藏巖週遭興建違建事實。於是寶藏巖開始出現居民,並陸續蓋起數十戶的平房住宅。這些與寶藏巖相鄰的住宅並非觀音媽廟的信徒,也與廟方毫無來往,多是單純的尋找住所的駐軍或榮民老兵或其家屬,於是這些違章建築漸漸成為聚落。
IMAG0561.jpg
1965年,寶藏巖下方之新店線鐵路(原萬新鐵路)連同鄰近的水源地車站廢止,鐵路基地改建為公路汀州路,也成為寶藏巖日後對外要道。

1970年代初,北區司令部遷移,違建興建速度更快,至1980年代止,已接近四公頃約兩百多戶人家。

只有一條巷道進入的寶藏巖違建社區建築依山形建立,除了三至五間將領用官舍及40間合法軍方單身宿舍較為寬敞之外,其餘多為自行搭建,就地取材(如新店溪的鵝卵石,荒棄碉堡的舊磚塊)的狹窄平房。

因居住者多收入不高,即使改建,也為小規模整修。因此該地維持了1960至1980年代的原有建築風貌。

IMAG0553.jpg
IMAG0713.jpg
IMAG0555.jpg

IMAG1038.jpg

IMAG1025.jpg

IMAG1020.jpg
寶藏巖周圍的公館地區,1960年代後持續快速的發展,並於1980年代形成台北相當重要的「公館商圈」。

相較公館商圈形成,寶藏巖社區的兩百多戶違建住宅因為限建與地狹人稠等因素,呈現停滯情況。也因此,該社區外貌與週遭城市景觀相當不協調。1980年代開始,台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與水利維持等理由,開始計劃全面拆除寶藏巖社區,不過拆除過程遭到當地居民陳情與抗議。

1980年7月,寶藏巖被臺北市政府從水源保護地正式劃入臨水區的297號都市計畫公園,全區面臨被拆遷的處境。

經過社運人士及文史團體的奔走,推動了一連串的聚落保存運動。 1999年以藝術村的概念,做為寶藏巖未來的營運方向發展,確立了日後設立藝術村的走向。

2004年,寶藏巖正式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以聚落活化的形態保存下來。並著手進行聚落修繕的工程,2010年10月2日「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正式誕生,以「聚落共生」概念引入「寶藏家園」、「駐村計畫」與「青年會所」等計劃,用藝、居共構的做法,活化保存寶藏巖,創造聚落多元豐富的樣貌。

目前寶藏巖國藝術村設有14間藝術家工作室,做為國、內外駐村藝術家工作及生活的空間。
另外也規劃了排練室、展覽室及戶外展演空間。
IMAG0735 (2).jpg
平日來到這座山城,遊客稀少,在巷弄裡恣意地穿梭遊走,十分愜意。但是千萬別誤闖民宅囉!
IMAG0738.jpg
IMAG0733.jpg
IMAG0743.jpg

IMAG0744.jpg
IMAG1044.jpg

IMAG0749.jpg
IMAG0772.jpg
IMAG0740.jpg
IMAG1033.jpg

IMAG0717 (2).jpg

IMAG0720.jpg

IMAG0723.jpg

IMAG0726.jpg
IMAG0728.jpg
IMAG0760.jpg

IMAG0730.jpg
IMAG0729.jpg

IMAG0755.jpg

IMAG0767.jpg

IMAG0782.jpg

 

IMAG0787.jpg

IMAG0790.jpg

IMAG0798.jpg

IMAG0801.jpg

IMAG0805.jpg

IMAG0806.jpg
IMAG0818.jpg

IMAG0810.jpg

IMAG0816.jpg

IMAG0817.jpg

IMAG0820.jpg

IMAG0823.jpg IMAG0824.jpg

IMAG0825.jpg

IMAG0833.jpg

IMAG0836.jpg

IMAG0840.jpg

IMAG0842.jpg

IMAG0844.jpg

IMAG0848.jpg

IMAG0849.jpg

IMAG0853.jpg
IMAG0850.jpg

IMAG0854.jpg

IMAG0862.jpg

IMAG0864.jpg

IMAG0869.jpg

IMAG0873.jpg

 

IMAG0889.jpg
IMAG0885.jpg
IMAG0923.jpg

IMAG0903.jpg
IMAG0900.jpg

IMAG0894.jpg
IMAG0897.jpg

IMAG0905.jpg

IMAG0907.jpg

IMAG0908.jpg

IMAG0913.jpg

IMAG0914.jpg

IMAG0919.jpg

IMAG0920.jpg

IMAG0922.jpg

IMAG0924.jpg

IMAG0926.jpg

IMAG0931.jpg

IMAG0934.jpg

IMAG0935.jpg

IMAG0936.jpg

IMAG0937.jpg

IMAG0939.jpg

IMAG0940.jpg

IMAG0944.jpg

IMAG0951.jpg

IMAG0952.jpg

IMAG0953.jpg

IMAG0957.jpg

IMAG0959.jpg
IMAG0968.jpg

IMAG0963.jpg

IMAG0973.jpg

IMAG0975.jpg

IMAG0988.jpg

IMAG0989.jpg

IMAG0991.jpg
IMAG0978.jpg

IMAG1000.jpg

IMAG1002.jpg

IMAG1005.jpg

IMAG1007.jpg

IMAG1008.jpg

IMAG1015.jpg
IMAG1061.jpg
IMAG1063.jpg

IMAG1064.jpg

IMAG1066.jpg
IMAG1070 (2).jpg
從聚落下方臨河岸邊的綠地眺望,整片的斷垣殘壁綿延成為歷史斷面,更形成了閱讀寶藏巖豐富的歷史紋理與特殊空間結構的線索。
此外,沿著河岸、單車道路,可從新店一路連結到淡水河,享受迎風騎乘的樂趣。

IMAG1067.jpg

IMAG1077.jpg

IMAG1092.jpg

IMAG1097.jpg
IMAG1100.jpg
IMAG1087.jpg

IMAG1102.jpg

資料來源:
1.台北市觀光局臺北旅遊網
2.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官網
3.內政部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4.維基百科-寶藏巖聚落

※本文無關任何商業行為,純為個人研究整理筆記。部分引述文字倘若有著作權之疑慮或訛誤時,懇請告知。
※未特別註明出處之照片為本人拍攝,無償提供學術用途,但請來函或留言告知。
 


 

【更多走讀.散步】
臺北城東
穿越齊東街,走讀清代米路古道、東城外最美日式宿舍群x東門土地公傳奇

漫步幸町-齊東詩舍《臺灣文學基地》日式宿舍群x台北最美文學聚落

漫步幸町《臺北琴道館》聆聽古琴、欣賞齊東街最美日式建築x臺北書道院


大安庄歷史散步。新生南路一段日式建築 x 建國南路清代古厝

東城門外的天空:李鎮源故居x紹興南村x中正紀念堂今昔

▌臺北城西(艋舺‧西門‧大稻埕)

台北|艋舺巷弄探險趣!清代古早巷X神秘清茶巷X華西街摸乳巷X啟天宮傳奇X華江整宅

台北|西門町的前世今生。西門紅樓X天后宮X電影街X刺青街X電影公園X慈雲寺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前篇>大稻埕懷舊小旅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中篇>大稻埕懷舊小旅行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後篇>大稻埕懷舊小旅行

大稻埕南段之旅-貴德街x陳天來故居x霞海城隍廟x太平町x法主公廟


巷弄學人文導覽-遺跡隱味.從河溝頭到新起町-機器局遺構x西寧市場x慈雲寺x艋舺將軍廟


從火車票房到四鐵共構--台北車站小故事

▌臺北城南

走讀城南之美-從清領到近代的時空紀行。同安老街x 紀州庵x萬新鐵路x廈門街

尋找清代水圳、溫州街老屋與人文速寫<上>搞懂堀川、瑠公圳、霧裡薛圳x一期一會加羅林魚木

尋找清代水圳、溫州街老屋與人文速寫<下>紫藤廬x殷海光x臺靜農x立石鐵臣x大院子

走讀城南之美。同安老街X紀州庵X萬興鐵路X廈門街,從清領到近代的時空散步

浴火重生「大院子」溫州街最美的日式老屋x玻璃屋歐風餐廳

古亭町巷弄散步(一)南昌路家具街x孫立人將軍官邸x臺大宿舍戴炎輝寓所

古亭町巷弄散步(二)寧波西街x牯嶺街x百年骨科診所x方東美寓所x南菜園日式宿舍群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日式家屋(一)16棟紀錄x青田書院x青田七六x遊山茶訪

走走汀洲路,尋找消失的萬新鐵路:公館、水源地、仙公廟x清代霧裡薛圳

消失的眷村記憶-漫步永春街嘉禾新村

▌木柵景美   

搭纜車上貓空!挑戰千階步道、細說百年古剎「木柵指南宮」

▌南港內湖   

黑鄉到黃金,南港蛻變ing!茄苳公傳奇X闕家古厝X懷舊街屋X經貿園區走讀

內湖人文風情畫。梘頭福德祠x公民會館x水圳路x金龍禪寺

▌淡水

走一夏淡江大學(五虎崗X海事博物館X宮燈步道X牧羊草坪X克難坡)與殼牌倉庫

搭輕軌遊滬尾-重返清法戰爭古戰場、走讀淡水生態之美。程氏古厝x公司田溪x沙崙海岸x石滬心

搭捷運遊淡水-漫步重建街山城聚落、體驗日式老屋之美。屎礐渡頭x米市土地公x戀愛巷x落鼻祖師x日本警官宿舍


▌新莊

響徹世界的鼓聲「响仁和」製鼓達人王錫坤x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上>百年古圳x保元宮x地藏庵x廣福宮x文昌祠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下>港口與廟街x慈祐宮x戲館巷x挑水巷x米市巷x潮江寺


▌蘆洲三重

蘆荻泛月(一)記憶河上洲_蘆洲李宅x湧蓮寺x保和宮x馬偕行腳x阿郎切仔麵

蘆荻泛月(二)鷺洲隨筆_林氏祖厝x
和尚港x西洋樓x八角樓x大廟口切仔麵

▌中和永和

 搞不懂中和?!走讀瓦磘溝、廟子尾溝X廟美街、枋寮老街


▌新北

東北角卯澳漁村,探訪百年石頭屋x提籃觀音x小卷米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e's mom(橋媽) 的頭像
    Joe's mom(橋媽)

    橋媽。旅行二三事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