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臺灣|文史走讀。城市漫步 (8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捷運東門站附近,金華街上有一規模完整的日式宿舍群「榕錦時光生活園區」,老樹成蔭景致優雅,很難想像在宿舍後方圍牆內,曾經是一座囚禁犯人的臺北監獄。

臺北監獄自1905年興建以來,歷經時代的變化【詳見這一篇】,2007年至2013年政府針對國有土地推動公辦都更,對臺北監獄周邊土地進行徵收、並於2013年強制拆除地上物,做為社會住宅的預定地(金華特五基地)。

由於基地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政府在興建公共住宅之前,聘請考古團隊進行考古調查研究。龍門考古團隊於2018年進駐,開始進行考古試掘,至2023年陸續出土尖底明溝、燻蒸室等遺構,2024年再擴大試掘,前後花了6年時間,共挖掘了19座探坑及一道尖底明溝,今年初將挖掘與採集結果,做一完整結案報告並向民眾公開展示。
由於部分探坑於作業結束後已封填,僅保留數座供展示與教學。

【城南】一眼千年、臺北監獄考古記(下)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深秋暖陽灑在靜謐街道上,溫州街25號甫修繕完工的黑瓦日式建築,顯得格外淡雅清幽;院內巨大的榕樹,緊密依附在泥裂斑剝的圍牆上,展現傲強的生命力,也見證歲月的軌跡。

這是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臺靜農的故居。雖然在臺教授任教臺灣大學的27年(1946~1973)及退休期間,在這棟宿舍中僅短居六個月,但卻是最足以作為紀念臺教授的空間場域。

2020年,這棟建物因年久失修,一度傳出將拆除,但是在眾多學者教授、文史工作者的積極呼籲搶救下,臺北市文化局於民國109 年6 月12 日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定,將「臺靜農故居」登錄為紀念性建築。

【城南】漫步昭和町。尋找清代水圳、日式建築與人文<北溫州>大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讀北北基三年多,最常聽到的一個石材就是「唭哩岸石」,唭哩岸石可耐高溫2000度,耐熱且不怕震,從前的臺北城牆、臺大校門以及許多官廳廟宇、合院大厝,都是使用唭哩岸石來建造。

捷運淡水線有個站叫「唭哩岸」,後方山丘就是唭哩岸石的產區,全盛時期約有3-4百名打石匠師,日頭一出,鏗鏗鏘鏘的敲打聲響遍山谷。
直至1970年代政府因水土保持考量,下令禁採,加上大陸石材開放進口,北投唭哩岸的打石業才逐漸沒落。

這項擁有三百多年的採石文化,因產業凋零與匠師老去而被淡忘。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板橋】繁華落盡番仔園:浮洲茉莉花巷古厝群x濕地生態走讀
說到板橋,首先會想到新北耶誕城、林家花園或者湳雅夜市,很少人會想到「浮洲」這個落後郊區吧?

板橋浮洲,是大漢溪及湳仔溪所沖刷形成的沖積地,是一座會浮動的沙洲,所以稱「浮洲」。

但是為何沙洲會浮動呢?這就牽扯到河川學了。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新北貢寮】百年石頭屋-東北角卯澳漁村散策〈呂慶炎老師導覽〉
從福隆往宜蘭方向大約5公里,在東北角海灣凹處,有一座古老的小漁村-卯澳漁村。倚山傍海、風景秀麗,車潮川流的濱海公路,從他的後山經過,沒有直接穿過村落,意外讓這座小漁村,保留了古樸幽靜的原始風貌。

前往卯澳除了自行開車之外,可搭乘國光客運(1811臺北>羅東1812臺北>南方澳)或臺灣好行(黃金福隆線/瑞芳>馬崗),車班不多,建議先查好時刻表。

上午8:50發車的國光號客運,從台北(台北車站北一門外面,往宜蘭羅東方向)到卯澳需 2 個小時,車程雖長,但是過了基隆之後,東北角的蔚藍大海一面展開,讓人心曠神怡。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城東】穿越齊東街,走讀清代米路古道、東城外最美日式宿舍群x
5-60年代,在忠孝東路尚未開通前,東區是一片阡陌稻田。瑠公圳是當時農田的灌溉水源,現在的市民大道還有火車行駛。
---農田、埤塘、水圳,是昔日東門城外的風景。

因水田濕潤,清晨的稻田沾滿了露水,霧氣繚繞,綿延數尺看不到盡頭。太陽升起時,露珠折射著陽光,一閃一晃像撒了一地晶晶亮亮的真珠。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城南】走讀城南-從清領、日治到近代。同安老街x​​紀州庵x
站在捷運古亭站9號出口,往和平東路與羅斯福路的十字路口望去。

「大家來看馬路對面,轉角那棟大樓,和天仁茗茶中間,有一條窄窄的巷子(和平東路一段11巷)。」
「這一條巷子很重要,從清朝時期就有了!」

甚麼?清朝?!鴨子老師一講到清朝,原本睡眼惺忪的我,眼睛都亮了。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位在台北市金華街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為日治時期臺北刑務所官舍,2022年完成老屋修復,現為全臺最具規模之日式宿舍群,來到這裡,可感受濃濃的日本風情,是文青網美最愛的打卡景點之一。

在臺北刑務所官舍群的後方有一道圍牆,是昔日臺北監獄圍牆,牆內監獄舊址空地(金華特五基地)是社會住宅的預定地。目前以施工圍籬遮蔽,進行開發前期的考古調查工作。

相較於被美稱「一秒到京都」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我對圍牆內的世界更是好奇。幾周前,得知考古調查已告一段落,將辦理考古現場導覽,每場限定20人,立刻手刀報名。

原本僅以為是臺北監獄時期的遺構或碎瓦、器皿的展示,想不到探坑深入數尺後,竟出現3600年前的史前文化!訊塘埔文化、圓山文化的陶器碎片陸續出土,接著是清代建築遺構及大量的瓷器;臺北刑務所時期的排水溝、燻蒸室、明溝分流管、倉庫基礎、放角基礎,司法新村時期的汙水處理池、倉庫基礎等等,各個不同時期文化層積、生活痕跡一覽無遺,豈止是一秒京都,簡直是一眼千年、遨遊古今,太不可思議了。

【城南】一眼千年,臺北監獄考古記(上)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城中】走讀榮町故事x菊元百貨店特展〈鄭勝吉老師導覽〉
台灣進入日治時期後,開始實施都市計畫,推動基礎建設、改善市街公共衛生、針對上下水道、建築設計、土地徵收等制定相關規範;1919年起展開市區改革,將舊街庄重新劃定行政區與改名,以日本的「町」為基本單位,稱為「町名改正」。

1910年臺北大水災,木造平房民宅多被摧毀,於是總督府模仿歐美先進國家,改建為歐洲文藝復興式建築,總督府、台灣銀行、台北郵便局、鐵道飯店、博物館等重要機關建築在1900年代陸續完成,日本商人也紛紛進駐,在這裡開設商行會社。

1920年台北設市,1922年臺北市街名改為町名,臺北城西門以東,沿著衡陽路周邊至新公園的街廓稱「榮町」,仕紳名流冠蓋雲集、熱鬧非凡,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店」也坐落於此,是當年城內最繁榮時髦的商圈,有「台北銀座」之稱。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投】北投溫泉鄉百年物語《北投行進曲》作者楊燁老師帶領走讀
北投是原住民語「巫」的意思,是因這裡終年煙霧瀰漫、原住民對此心生畏懼而稱之為「巫」;清康熙年間(1697年)郁永河自福建出發來台採硫,並著有《裨海紀遊》,紀錄台灣所見所聞,到北投地區採硫磺僅供火藥製作,並未見有人拿來做溫泉浸泡使用。

不過到了日治時期,喜歡泡湯的日本人將北投開發成高級溫泉度假區,浴場、旅館、別墅、招待所林立,還發現聞名於世的珍稀礦石「北投石」;到戰後則發展成繁華的溫柔鄉。

如今,泡湯文化已成為一般休閒活動,北投溫泉仍是民眾最喜愛的泡湯旅遊勝地。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週二下午,跟著呂慶炎老師(鴨子老師)再訪城南,從南門口、同安老街、兩河交會的長慶廟,緩步來到新店溪畔的紀州庵。

城南是日本時代,日本人的住宅生活圈,因緊鄰新店溪水域,親水活動盛行,游泳戲水、划舟遊河、垂釣香魚,黃昏時到川端橋下賞夕陽,晚上到料亭飲酒作樂,都是日本人的日常。

沿著河堤外的河濱公園,走訪昔日的川端橋,一旁的新中正橋已落成通車了。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船仔頭係以前ㄟ廣播電台
廟口係開槓ㄟ所在
洗衫堀是講八卦聊是非的地方...

世居新店的游寶彩大姐,家中有十個兄弟姊妹,夫婿家也是新店大家族;寶彩姊對新店感情深厚、人脈閱歷豐富,說到新店歷史,絕對是第一人。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城南】漫步錦町:城市裡的山林療癒秘境「0km山物所」x小小
▲圖片來源:0km山物所
從車水馬龍的和平東路一段轉進麗水街,有十多棵珍貴老樹,伴著多棟日式木造屋舍走過近百年的歲月,這些是建於1930年代,日本時期臺灣總督府山林課的員工宿舍。
在二次大戰之後,由臺灣省農林處林務局(現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接管,宿舍也由林務局分配給員工居住。

由於這一批宿舍型態為少數留存的雙玄關雙併之木造建築,基地內種植了臺灣珍貴稀有植物—臺灣油杉,在林務局與「台灣油杉社區發展協會」以及熱心鄰里積極支持爭取下,臺北市政府於2006年將「總督府山林課宿舍群」登錄為市定古蹟及歷史建築。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稻埕,雅稱稻江,因穀物集散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而得名。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大稻埕的商業活動。

咸豐三年(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族群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

後來,艋舺碼頭因淤積,大稻埕因禍得福,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移至大稻埕。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週二下午,天氣晴朗,到臺灣大學參加自由人走讀活動,導覽人是知名作家水瓶子老師。今日的主題是臺灣大學

臺大前身為「臺北帝國大學」,建於日治時期1928年,初期設有文政與理農兩學部。

水瓶子老師從西方建築特色與演進,分析臺大建築格局;以椰林大道為中軸,T字路口正對各建物大門,有仿歐式建築、也有現代主義建築。例舉象徵羅馬帝國主義的傅園、台灣農村概念的農學院洞洞館、王大閎取自東方意象的地質系館、到近年落成的社科院,則是伊東豊雄建築師,將建築融入大自然的傑作。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古遺址台北植物園〕

從前去植物園,除了寫生、賞荷、看展覽之外,對它的歷史可說是一無所知。近年我才得知,它是日本時代總督府為研究熱帶植物而設立,原名「台北苗圃」,裡面培育栽種數千種花卉植物,是台灣第一座植物園,1920年代正式命名為「台北植物園」。

植物園歷經百年歷史,除了是植物研究與市民休憩的場所外,週邊區域更有台北湖的遺跡。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城東】探索「活的鐵道博物館」開箱臺北機廠員工澡堂
臺北機廠澡堂落成於1935年,2000年指定為古蹟,是臺北機廠內第一座古蹟建築。常設展有兩個展區,分別展出台灣1930年代代表建築,以及臺北機廠保存歷程。
【城東】探索「活的鐵道博物館」開箱臺北機廠員工澡堂
氤氳時代員工澡堂常設展】
【城東】探索「活的鐵道博物館」開箱臺北機廠員工澡堂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到大稻埕,一般會想到熱鬧滾滾的迪化街(永樂町),但其實大稻埕的範圍很廣,從瀕臨河畔的貴德街到延平北路街廓,都屬於大稻埕的範圍。

尤其是延平北路一至二段,日本時代劃為「太平町」,道路筆直寬闊、商行林立,是當時紳商富賈、知識分子的活動地點、社會運動的大本營;蔣渭水的大安醫院、台灣民報、四大書局(三民書局、第一書局、雅堂書局、國際書局)都在此區,也是戰後引發影響台灣社會甚鉅的二二八事件的起始點。


■太平町一丁目:彰化銀行北門分行、 福聚宮
■太平町二丁目:增全齒科、警察官吏派出所、狗標水電、茶商公會、張東隆商行、太和堂藥房、菊元榮商店、光食堂支店(國際書局)
太平町三丁目:天馬茶房、黑美人(寶香齋支店、維特咖啡)、亞細亞大旅社(大千百貨)、發記茶行(渭水驛站)、大安醫院(義美食品北側)、東薈芳、奇麗馬館(第三世界館)、高源發布行、春風得意樓、錦茂茶行、五月花、東雲閣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正町是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町名源自大正街,因該區域為大正元年所規劃而得名。大正街在開發前是一片農地,原名為三板橋庄大竹圍,1912年由台灣建物株式會社收購土地進行開發。

大正街規劃了約150-160戶的住家供日本人居住,是當時臺北市最高級的社區,包含美國領事館也在此區。1922年臺北市實施町名改正,淡水線「大正街」降車場以東至大正街、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編定為「御成町」,敕使街道東側部分編為「大正町」,都在現的中山區內。

「 大正町 」,是當時官員權貴的高級住宅區,依照京都棋盤式整齊劃一規劃,分為一條通至十條通。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城門外,臨沂街、齊東街一帶在清末屬「三板橋庄」;庄內有一條台北城通往錫口至基隆的交通要道,主要運輸米糧、煤炭、生活用品至城內,稱「米道」。
米道四周是一畝畝的稻田、水渠密布。日治時期進行町名改正,劃為「幸町」,周邊逐漸發展,設有郡役所、高等商業學校、第二中學校、商工學校等,是名符其實的學校區。

1930年以後因台北人口增加,於是日本人在幸町大量建造日式宿舍,以解決居住問題。

昨日Sindy老師帶大家漫步城東街區,從臨沂街已歇業的高檔江浙菜餐廳「馥園」、2.7億豪宅頂禾園、及該建設公司標得的歷史建築「文房」閱讀空間,到2020年整修竣工的齊東街歷史街廓「臺灣文學基地 」。沿途除介紹幸町歷史、老房子的今昔與修復細節眉角,並以推廣文學、文化資產生活化的角度,讓大家在檜木香、書香中體驗文學即生活。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