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cover.jpg

▊ 浴場線。新北投車站返鄉之路

自從北淡線通車,來北投泡湯遊玩的旅客越來越多,日本人為了發展溫泉觀光產業,從北投站開出一條短短的鐵路-新北投支線,載送泡湯旅客,因此又有「浴湯線」的暱稱。

1916年4月1日設「新北投降車場」,後改稱「新北投驛」,新北投的地名,也是這樣來的。

新北投車站的站體為檜木構造,銅瓦覆頂、簷架下的雕花托座,含蓄而美麗。

傾斜的屋頂上,有4顆圓滾滾的大眼,叫「老虎窗」,其實原本只有3窗,因1937年車站擴建才多加1窗,成了不對稱的3+1組合窗,可不是匠師故意鬧脾氣喔!

此外,鐵道與站房呈現90度角垂直的「T」字型配置,稱做終端式火車站,在台灣鐵道史上是比較少見的。


二戰時期雖然曾因物資短缺,鐵道被拆去淡水河防止盟軍船艦進港,屋頂銅片拿去做砲彈,不過戰後在美援之下,很快就恢復通車,新北投也成為有那卡西進駐,政商名流應酬的場所。

然這座歷史悠久的車站,1988年因為北淡線停駛而走入歷史,並將站體拆解,以象徵性的1元賣給彰化台灣民俗村。


262010435_4853648317987507_6739100529671863512_n.jpg

新北投驛.jfif
▲新北投驛日治時期舊照。屋頂覆蓋銅瓦、三組老虎窗,開放式站體(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資源共享)

162873622313765_P3347847.jpg
▲1988年拆除後移送到彰化民俗村的新北投驛。屋頂被改成一般的陶瓦(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資源共享)

1996年,北投在地學者於「北投社」刊物發文,倡議新北投車站返回故鄉,包括「尋回失散親人,重迎新北投車站/陳慧慈」、「流落他鄉的新北投車站/許陽明」等文,讓大家懷念起舊日時光、體悟鄉土文化的珍貴,社區居民逐漸凝聚車站返鄉的共識。

不過,返鄉路遙遙,2012年台灣民俗村倒閉遭到法拍,2013年文史團體發起跨縣市搶救車站連署、2014年車站終於迎回來了,卻又因選址問題陷入僵局...,經過幾番波折,新北投車站終於在七星公園復原重建,2017年4月正式開放。

比較令人惋惜的是,這座車站已不是原汁原味。拆解後舊建材毀損的比例高達62%(且大部份是人為疏失、管理不當造成的損壞),只好使用新木料修復。加上車站位置、施工工法都與原建築有所出入,或許稱他為新新北投車站更合適。



264033710_4853651557987183_1163962749105231900_n.jpg
264356252_4878084432210562_8800034448841559517_n.jpg

在新北投車站擔任志工的陳又堅老師說:「新北投車站一定要看的,是它的屋頂。是使用銅瓦」

銅瓦屋頂的特色,是會隨空氣自然變色,從紅銅色、灰綠色、翠綠色、黑色...。

臺灣有很多古蹟建築也有使用銅瓦,時間久了屋頂會被氧化,但新北投車站比較特別,因為靠近溫泉區,銅瓦會被「硫化」,不會被氧化,所以變色方式與眾不同!

263152736_4853646567987682_990065057966795158_n.jpg

▲灰綠色的銅瓦屋頂。

IMAG2970.jpg
▲寶藍色的銅瓦屋頂(2019/2/11拍攝)

IMAG9406 (3).jpg

▲深綠色的銅瓦屋頂(2018/11/25拍攝)
 

內部除了參觀車站原始結構、了解車站的歷史,也有展示老照片與車站舊物件,另外還有很多文創紀念品可選購。

263288901_4853650201320652_6370658552208292824_n.jpg
2019年再增設月台、建置鐵軌,並迎回一輛曾跑過淡水線的35TP32850型三等普通客車車廂。大家不妨走進車廂,重溫兒時搭火車的時光。
262870689_4853648831320789_5280030151476761827_n.jpg
原始的吊把、燈具、通風孔與電風扇,車廂內還展示了一輛幸福牌自行車!

263632060_4853647807987558_4604458403595076935_n.jpg
261816799_4853648101320862_3454440828926632340_n.jpg



▊ 北投溪、磺港溪匯流處

與七星公園相鄰的是七虎公園,公園內的拱橋前方,可見到來自地熱谷的北投溪,與來自硫磺谷的磺港溪交匯於此。
262114259_4853641894654816_6044030759608842618_n.jpg
磺港溪
262006981_4853646451321027_1173116203764149517_n.jpg
磺港溪

262502334_4853642461321426_293636781845558158_n.jpg
站在橋上就能看到兩條溪匯流

262502864_4853638067988532_8758844973446256446_n.jpg
左右向的溪流是來自地熱谷的北投溪,匯流至磺港溪,接著溪流通過薇閣小學、北投國小附近後往北,在磺港公園附近恢復明渠,沿著磺港路、承德路七段401巷一直到基隆河出海。

263019296_4853640497988289_9174383591075500794_n.jpg


沿途行經大業路695號「北投聖高隆邦天主堂」,早期這塊地,原本預定要成立天主教小學,後來部份土地遭徵收開闢道路,導致校地面積不足,遂改變計劃,建為聖堂,於1967年3月啓用。為感念奧地利「聖高隆邦堂」教友的捐助,命名為「聖高隆邦堂」。

西元2000年教堂進行翻修,增添了一幅結合北投特有景觀,名為「心靈溫泉」的磁磚壁畫。

263731560_4853640401321632_4261329838062817846_n.jpg
主保聖高隆邦雕像

262819905_4853642644654741_593258437466228772_n.jpg



▊ 百年伯公。磺田福佑宮

北投聖高隆邦天主堂後方,大業路667巷內有座名為「磺田福佑宮」的土地公廟,廟前掛滿祈福紅燈籠,陳老師說:「買厝賣地,一定要來這裡拜拜」

小小的土地公廟「磺田福佑宮」,占地大約18坪,外觀看似不起眼,但從清光緒年間初建至今,超過150年歷史;它的廟基與牆面,是使用北投當地的唭哩岸石建成,裡面也留有唭哩岸石打造的神像,具有歷史價值,2015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261827125_4853638687988470_8006746629249370176_n.jpg
磺田福佑宮兩側牆面為唭哩岸石
264105722_4853640624654943_6868397467780115688_n.jpg

262436533_4853641384654867_5397843061067675299_n.jpg

磺田福佑宮供奉福德正神,五尊神祇中間的老大,北投當地都尊稱祂「伯公」,這尊伯公就是唭哩岸石刻成的百年古物。

仔細瞧伯公身上的神明彩衣,繡著「康景建設公司」幾個大字,這是建設公司捐贈,外面燒金紙的金亭,上面刻的捐贈者,很多都是地產開發公司的老闆。那是因為許多地產開發公司喜歡來這裡拜拜,舉凡遇上釘子戶、亂開價、土地買賣問題時,來求土地公都能順利解決。


262827323_4853640881321584_4823342448515906635_n_1.jpg

在我們來訪時,正好遇上一位住在廟旁的老大哥,要來幫忙打掃,他說:「這伯公住這一百哇年啊」

「但是先前,隔壁的天主堂還來告,說土地是他們的,廟要搬走。大家就覺得怪怪,土地公比你們早來,在這裡都上百年了」

結果一查,因為以前不懂,土地公廟也沒有做登記。這座廟正好佔用到後來天主堂的地。

「但是沒法度啊,是要搬去哪?」大哥說,土地公搬走就失去在地的意義了。

但是廟要登記,得有負責人,卻沒人能擔責任,後來找來議員林瑞圖,願意出面做主委,完成登記。並且幫忙四處籌錢買地,許多建商老闆、信眾紛紛慷慨解囊,最後以不到1/4的價格,買下天主堂部分用地,成為合法登記的土地公廟,百年來保佑著地方田地。


263093530_4853638111321861_8481024419707786296_n.jpg

說到保佑田地,「磺田」二字,透露了農業時代的重要訊息。

早年這裡是一片田地,因農地受到大屯山區,含有硫磺的水質影響,不適合種植稻米,但卻很適合藺草(俗稱鹹草)的生長。

北投的鹹草頭部粗、莖部嫩度及韌性質地佳,不容易發黃,用於製作綁繩、織成草帽、草蓆,美觀又耐用,很受歡迎。是早期墾民的收入來源之一,到日治時期更是專業化生產,成為北投著名特用作物之一。

這片帶有硫磺成分的土地,便是「磺田」地名的由來。


Inked全螢幕擷取 20211211 下午 110903_LI.jpg
▲1898年《臺灣堡圖》上可見古地名「磺田仔」


263477171_4853640787988260_5779044201487813147_n.jpg
北投地區除了有知名的北投溪、磺港溪,還有一條源自大屯山脈的水磨坑溪,流經秀山路、杏林一路、大業路,往西南流到關渡宮附近,與貴子坑溪匯合,從淡水河出海。

根據史料記載,北投以前有座水磨窯, 僱用女工印製耐火磚。水磨坑溪東有文昌廟、 西有水磨窯,現在全蓋滿高樓大廈,已經找不到「水磨」舊日歷史軌跡。

所幸,這條溪流並未全部封蓋,市區裡還可見到他潺潺的溪流;兩岸樟樹夾道,走在溪畔小徑上,微風徐徐感覺神清氣爽。

263645573_4853643101321362_6337719336896635771_n.jpg

262929219_4853638454655160_3091171444245429381_n.jpg
溪邊小徑走到底,遇到中央北路二段,左轉大業路,有兩家北投知名的牛肉麵店,各有擁護者,生意都很好、「志明」是使用日本拉麵,與傳統台式麵條不同,很特別,有機會一定要來嘗嘗!

261773407_4853636127988726_6901586608039327978_n.jpg



▊番仔厝。平埔社王爺公

在十信商工的對面,仍有平埔族北投社之地,迄今仍有叫做「番仔厝」的聚落,該聚落的住民以姓 「潘」者為多,供奉「池府王爺」,又稱為「番仔王爺」。

北投原本是平埔族的聚落,尤以「北投社」最大,現今北投地名也是源自北投社之名。

根據史料記載,原本住在北投的平埔族人,因清代大量漢人移入,使他們生活空間縮減,改漢姓、習漢俗,被要求融入漢民的生活。日治時期,當時聚居住在三層崎(頂社)的北投嘎嘮別社族人,因總督府看中當地的白石土質地,強迫徵收土地,迫使頂社族人移居中社(今政戰學校附近)、番仔厝(大業路與豐年路交叉口附近,)或移出北投。

搬到中社的族人,又因日本政府興建跑馬場,再度被迫搬遷,於是番仔厝便成了北投社僅剩的部落。


263819985_4853637967988542_2251193955254541099_n.jpg
▲北投路二段、大業路口石碑,正面「田心仔綠地」,背面介紹「番仔厝」

陳又堅老師說,清朝末年在三層崎住著一位頭目,叫做潘朱山。在他52歲時,有一位叫林烏塗的族人,要來跟他爭北投社頭目的位子,兩人比武後,潘朱山卻敗給了65歲的林烏塗。於是林烏塗在1895年成為新頭目。

潘、林兩人以前都曾幫清廷打過太平天國,有獲得賜地,是富足的蕃地主,可是在漢人眼裡,卻視原住民為青番土匪,日本人統治之後,更是禁止頭目制度,因此林烏塗成了後繼無人的末代頭目。

至於這位敗北的頭目潘朱山,百年後卻有個厲害的後代:外曾曾孫是人稱「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的李宗盛。

262562333_4853635861322086_3767594025423802622_n.jpg
大業路517巷沿著番仔溝而建,這條溪溝水清見底,肥大的魚群在溪裡迴游,幾隻白鷺鷥在矮樹叢中飛舞覓食。

262999612_4853634444655561_5881321228006767833_n.jpg

不遠處,有一棟鐵皮搭建的小屋,就是供奉「番仔王爺」的番仔厝保德宮。

番仔厝保德宮主祀池府千歲,據說大約在兩百年前,一位族人在貴子坑溪撿到一尊漂流的神像,於是帶回族裡,供奉在潘姓爐主家中,成為庇佑原住民的神祗。

日治時期,潘姓族人的居住地因總督府興建馬場,被迫遷到「番仔厝」,1944年,五名潘姓族人集資建立「番仔厝保德宮」。不過這時候是不讓族人以外來祭拜的。

後來許多人就說「你們家王爺很靈驗,可是王爺的兵需要糧草,讓更多人一起拜不是更好?」因此才成為當地的共同信仰。


1988年,因為要蓋捷運淡水線、只好再次搬家,遷到現址大業路517巷。
番仔厝保德宮臨時屋.jpg
261750188_4853636877988651_6413006867822688496_n.jpg

保德宮內有一尊以青斗石雕刻的土地公,潘先生說,這尊土地公從他「太祖」時代就存在,本來也有自己的廟。1984年因為做水災,廟被沖毀,便將土地公迎入保德宮內共祀。

土地公批有神衣,平常信眾不會去動祂,除非是出巡或進香才會請出來。

2007年,保德宮到北港朝天宮進香,請土地公同行,在土地公金身過天公爐時,不小心落入爐內,燒燙燙的,信眾連忙請出,這才發現土地公神座背後刻有「平埔社」三個字。


潘先生回憶:以前他都在番仔溝邊,定期幫神像做清洗。也沒見過有刻「平埔社」這三字。怪了,到底是甚麼時候刻上的?

只能請土地公自己回答了!

番仔厝保德宮神像.jpg

263389175_4853635734655432_2264854577202200552_n.jpg
▲青斗石雕刻的土地公像

不過,保德宮其實是十信工商(今幼華高中)的校地,土地為蔡家所有。當時蔡家大佬曾說:「只要留個完整操場給我,要蓋廟,沒問題」一口答應無償提供保德宮用地。

但是雙方當時沒有留下書面契約,蔡家幾位創辦人陸續過逝,已無人知曉此事,後代在清理財產時,當然不認這筆帳,要求保德宮拆廟還地。

保德宮所供奉的石刻土地公、番仔王爺等神像、祭具等,雖然都是文化局列冊的歷史古物,但因
廟寺本身並非歷史建築,所以也無法受到政府保護。

後來,信徒表達想購買廟地的意願,十信工商仍堅持收回校地,在雙方溝通無果後,走上法律途徑,最後
判決結果就是保德宮必須歸還土地。2010年10月,信徒將神明金身請出後,怪手便拆了廟宇。

被拆除的廟宇旁,還留有一點空地,信眾搭了這間小屋,暫時安奉番仔厝保德宮的眾神明。

263004258_4853637081321964_5887680698203999107_n.jpg
▲保德宮被拆後的痕跡,屋簷上留著一個瓜筒。

保德宮的際遇不只這些,據說曾經因為祭拜神明,寺廟著火,燒死了二十多人。

1876年馬偕來到北投宣教,頭目們在番仔溝邊聽馬偕講道,聽久就信了,頭目信了,大家就跟著信。當年這裡一共住了27戶、約有101人,後來跟著吳威廉牧師受洗的有90人,佔了將近90%。至於沒有跟著信基督教的原住民,在漢化後便隨著漢人信奉道教。


很多信耶穌的,在教會安排下,學習語言和技能,生活獲得改善,但是信奉道教、敬拜王爺者,際遇卻大不相同。不禁要問:信仰到底是甚麼?262052158_4853637817988557_4282177226592902549_n.jpg
 


▆ 北投300年淡北古道。周氏節孝坊

北投豐年路與大同街,從前是「淡北古道」穿越北投頂店的路段,清領時期曾是北投的商業及行政中心,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裡顯然已沒落。

不過,就在昔日繁華的豐年路上,還留著一座牌坊「周氏節孝坊」,豎立街頭超過160年之久。

現為市定古蹟的「周氏節孝坊」,是清末時期,為表揚紀念一位婦女所設。這位婦女叫周絹,22歲嫁到北投陳家,丈夫為儒生陳玉麟,小他2歲,家中經營雜貨維生。在她27歲那一年,丈夫過世,留下兩子,她從此未改嫁,侍奉翁姑、將孩子撫育成人,守寡32年至逝世。

為了紀念周絹的守貞事蹟,由當時內閣中書陳維英(學海書院校長)、將建坊案上呈禮部,透過閩浙總督劉韻珂上奏清廷獲准,於1861年建成此一牌坊,文武官員經過必須離轎下馬步行經過以示敬意。這也成為豐年路舊名「孝坊」的由來。

牌坊以觀音山石打造,原為四柱三間三層。1897年北臺灣發生大地震,石坊二層以上全部倒塌,聖旨護石和檐頂掉落。直到1985年「周氏節孝坊」列為市定古蹟,才開始進行維修整建。

1993年4月修復完工,從石材的色澤即可分辨有部分是後來仿造的,但所幸重要的聖旨護石在地震後,有被陳氏後代妥善保管,而得以復原。


周氏節孝坊陽面.jpg
▲周氏節孝坊陽面,楹聯為學海書院院長陳維英所題;前後有小石柱,目的是阻擋汽車進出。

這座牌坊的位置,正好就是漢、番居地的分界線。
262172645_4853633554655650_7876053393498415521_n.jpg

周氏節孝坊旁的北投代天府,供奉伍府千歲,由當年北投望族陳姓的開台祖奉請來台,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代天府見證北投陳姓與北投的開拓歷史,也是陳姓族人團結的象徵。當時為了保護牌坊,建造時特地退縮廟地,方便車輛通行。

263074977_4853635561322116_8588742414182788169_n.jpg
全螢幕擷取 20211213 上午 080541.jpg
▲因地震震垮的周氏節孝坊 (圖片摘錄自《異地血脈》)



北投俗稱「獅窟」有許多獅陣在此地代代相承,位在大同街上的北投「新武獅」已有九十五年的歷史,黃啟峰先生家族為北投新武獅之主要核心,自小耳濡目染、對於鼓藝無師自通,但因外出學習而中斷,直到2011年向下埤頭金獅團陳師父學習舞獅、陣法和武術,習得以後,再回到北投將新武獅發揚光大。

263389183_4853637254655280_7835448780591122532_n.jpg

獅頭製作是台灣的傳統技藝,在舞獅表演時,獅頭更是重要的精神象徵。傳統獅頭是使用紙糊或紙紮的方式來製做,從一開始的塑模、上紙黏貼、脫模、編筐、綁手棍、上色到最後裝飾,每一個階段都需要耐心等候,待自然風乾後,才可進行下一步驟,避免造成上色不均或龜裂情形,由於工序繁瑣,一個紙糊獅頭製作大約需要1-2個月的時間。

但是做工紮實的紙糊獅頭,耐甩耐打,據說可保用五六十年以上不壞呢!

262367751_4853632721322400_1862561345736617805_n.jpg
在地人稱「中街仔」的大同街,是北投早年最熱鬧的地方。靠近光明街口有一間頗具規模的祠堂,是北投最大家族陳氏宗親的起家厝「北投陳氏宗祠」。

旁邊現在圍起來的建商開發地,原本是陳氏祖先於清朝來到北投開墾時,為了培育後代所開辦的私塾,俗稱「學仔內」,與陳氏宗祠同為1890年興建的重要房舍
陳家不但是大地土,對文化教育、地方發展也是相當重視。

日治時期,日本人為普及國民教育,開辦「八芝蘭公校北投分教場」(北投國小的前身),陳家不但出任第一任校長,還出借學仔內做為教室使用。

可惜的是,後代子計畫開發用地蓋大樓,「學仔內」在缺乏文資身分保護的情況下,2020年8月全數遭到拆除。

漢埔融合四百年,要毀歷史一瞬間。

可訴說老北投的歷史紋理的與脈絡的地點,又消失一處,讓人不勝唏噓。

262845563_4853632571322415_1734406374157719388_n (1).jpg
▲陳氏祠堂
263304838_4853634051322267_1420614925192433171_n.jpg
▲陳氏祠堂旁已成為開發建地的學仔內
B13A00_P_03_02.jpg
▲拆除前的學仔內。(圖片來源:北市議員黃郁芬研究室)

走讀路線:捷運北投站→圓環噴泉→北投教會→(店仔口)講古間→(中街仔)大榮車行→(光明路)貨物轉運站→北投市場→月光莊旅社→新北投車站→磺田福佑宮→番仔厝保德宮→周氏節孝坊→新武獅→陳氏宗祠、學仔內

延伸閱讀:官邸、水圳與士林新街之旅(上篇)士林官邸X福德洋圳



◎感謝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陳又堅老師公益導覽
◎導覽老師:陳又堅 (臺北市安全漫遊協會理事長,北投社區大學講師)


※本文無關任何商業行為,純粹為個人研究整理筆記。部分引用文字倘若有著作權之疑慮、或有訛誤時,懇請告知。
※未特別註明出處之照片為本人拍攝。如欲轉載、分享本文請先EMAIL或留言給我。


◎參考資料
新北投車站
巫地北投
異地血脈
清代的貞節牌坊與節孝祠
淡北古道北投段前世今生文史紀錄(PDF檔案)
北投區志(PDF檔案)


【更多走讀.散步】
▌臺北城西(大稻埕‧艋舺‧西門町)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前篇>千秋街x李春生紀念教堂x永樂市場x六館街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中篇>中和紡織x甘谷街x黑美人x大安醫院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後篇>波麗路x圓環x寧夏夜市
大稻埕南段之旅-千秋街x陳天來故居x霞海城隍廟x太平町

艋舺巷弄探險趣!清代古早巷x神秘清茶巷x華西街摸乳巷x啟天宮x華江整宅
從河溝頭到新起町-機器局遺構
西寧市場x慈雲寺x艋舺將軍廟
西門町的前世今生-西門紅樓x天后宮x刺青街x電影公園x慈雲寺

從火車票房到四鐵共構-北車進化史

▌臺北城東
跟著水瓶子老師,走讀東門-臺北刑務所x華光社區x四六事件x金華官邸x青田七六
穿越齊東街,走讀清代米路古道-日式宿舍群x東門土地公傳奇
漫步幸町-「臺灣文學基地」齊東街日式宿舍群
漫步幸町-臺北琴道館x臺北書道院


大安庄歷史散步。新生南路一段日式建築 x 建國南路清代古厝
東城門外的天空:李鎮源故居x紹興南村x中正紀念堂今昔
東區大河傳說-忠孝東路有條河(上篇)
東區大河傳說-忠孝東路有條河(下篇)



▌昭和町(青田街‧溫州街)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日式家屋(一)16棟紀錄:青田書院x青田七六x遊山茶訪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日式家屋(二)6棟紀錄:聲音光年x青田茶館x和合青田x台北徠卡之家

走進臺北最美一條街!水瓶子老師講解老房子「青田七六」
百年相機品牌Leica進駐青田街,日式老屋打造「台北徠卡之家」
尋找清代水圳、溫州街老屋與人文速寫<上>
尋找清代水圳、溫州街老屋與人文速寫<下>

浴火重生「大院子」溫州街最美的日式老屋

▌城南(中正‧古亭)
走讀城南之美-從清領到近代的時空紀行。同安老街x 紀州庵x萬新鐵路x廈門街
漫步錦町(一):從金華街穿越舊時空!錦町日式宿舍群x錦安古物市場
漫步錦町(二):百年油杉與山林課日式宿舍x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走巷弄巡水路(一)霧裡薛圳第三支線:溫州街52巷x龍泉市場x奇幻怪怪屋x浦城街
古亭町巷弄散步(一)南昌路家具街x孫立人將軍官邸x臺大日式宿舍-戴炎輝寓所
古亭町巷弄散步(二)寧波西街x牯嶺街x百年骨科診所x哲學大師方東美寓所x南菜園日式宿舍群

此巷不通-和平東路二段秘巷。沾美藝術庭苑x電影《飲食男女》拍攝地x昭和老屋

▌城南(公館)
小山逛逛-蟾蜍山聚落探險趣x發現古圳道
消失的眷村記憶-漫步永春街嘉禾新村
水路交織的脈絡-走訪瑠公圳x大灣草圳計畫x台大醉月湖

走走汀洲路,尋找消失的萬新鐵路:公館、水源地、仙公廟x清代霧裡薛圳
藝居共生-寶藏巖歷史聚落散步

▌南港/內湖   
黑鄉到黃金,南港蛻變ing!茄苳公傳奇X闕家古厝X懷舊街屋X經貿園區走讀
內湖人文風情畫。梘頭福德祠x公民會館x水圳路x金龍禪寺

松山/信義
虎豹老霸王(一)松山奉天宮、永春陂濕地公園

▌士林/圓山
官邸、水圳與士林新街之旅(上篇)士林官邸X福德洋圳
官邸、水圳與士林新街之旅(下篇)郭家古厝X慈諴宮與潘宅X士林市場

▌北投/淡水
走一夏淡江大學(五虎崗x海事博物館x宮燈步道x克難坡)殼牌倉庫
重返清法戰爭古戰場、走讀淡水生態:程氏古厝x公司田溪x沙崙海岸x石滬心
漫步重建街山城聚落、體驗日式老屋:屎礐渡頭x米市土地公x戀愛巷x日本警官宿舍

「胡」說淡水四大廟宇與老老街(上篇)施坤山與黃東茂X敗滬尾X鄞山寺

「胡」說淡水四大廟宇與老老街(下篇)清水街龍山寺X清水祖師巖X重建街

▌新莊/板橋
響徹世界的鼓聲「响仁和」製鼓達人王錫坤x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上>百年古圳x保元宮x地藏庵x廣福宮x文昌祠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下>港口與廟街x慈祐宮x戲館巷x挑水巷x米市巷x潮江寺


▌木柵/景美   
搭纜車上貓空!挑戰千階步道、細說百年古剎「木柵指南宮」

▌三重/蘆洲

蘆荻泛月(一)記憶河上洲_蘆洲李宅x湧蓮寺x保和宮x馬偕行腳x古早味切仔麵
蘆荻泛月(二)鷺洲隨筆_尋訪和尚港與洋樓古厝x鄧麗君之路x大廟口切仔麵


▌中和/永和
 搞不懂中和?!走讀瓦磘溝、廟子尾溝X廟美街、枋寮老街

▌其他
東北角卯澳漁村,百年石頭屋-吳家樓仔厝x提籃觀音x小卷米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e's mom(橋媽) 的頭像
    Joe's mom(橋媽)

    橋媽。旅行二三事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