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jpg
十五世紀末,歐洲人發現到達亞洲的新航路,人類歷史從此進入「大航海時代」。位於亞洲樞紐、天然資源豐富的台灣,便成了各方勢力競逐的對象。

十七世紀初,荷蘭人成立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投入東亞貿易開發,1624年進佔台灣南部,成為最先佔領台灣的歐洲勢力。現今使用的「公司」一名詞便是源自東印度公司,而清帝國時期的台灣貿易組織稱為「郊」。咸豐三年,艋舺發生的知名械鬥事件「頂下郊拚」,就是頂郊和廈郊因爭地盤引起的衝突。


臺灣最早「郊」的組織,是在開港最早的臺江邊出現,乾隆30年(1765年)發展出北郊蘇萬利,1772年南郊金永順,1780年糖郊李勝興;嘉慶元年(1796年)合併成一個大組織,稱為「三郊」。

↓荷蘭東印度公司
00荷蘭東印度公司.jpg
荷蘭佔領台灣的目的,主要是做為貿易轉運站,起初在台南修築「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行政中心,之後又建立商業市街,吸引各國商人前來貿易,輸出台灣的稻米、蔗糖和鹿皮

鹿皮是日本人最想要的東西,日本武士所穿的盔甲,就是以鹿皮來縫製內裡,由於鹿皮扎實又有韌度,可防弓箭穿射,是相當重要的戰略物資。


而荷蘭人很聰明,他們和原住民交涉取得鹿皮後,透過東印度公司賣給日本,完全是「抱貓仔過戶碇」當仲介抽很大。不過因為課稅問題,荷蘭人跟來台經商的日本人頻頻爆發衝突。

當時另一個歐洲強國-西班牙為了牽制荷蘭在中國及日本的勢力,1626年也成功登陸台灣北部,佔領基隆、淡水、宜蘭等地。不過,因為日本在1633年開始實施鎖國政策,阻斷了西班牙的財路。西班牙在對日貿易受挫後,便縮減駐台守軍。荷蘭人聞訊,出兵北上襲擊,終結了西班牙在北台灣16年的統治。

不過這十幾年,卻奠定了北台灣發展的基礎,成為與世界接軌的重要關鍵。

(日本時代後期繪製的淡水郡鳥瞰圖)
S__2368481_1.jpg

微涼的秋風拂過,最適合來一場輕旅行。

跟著古道學、俚俗語專家鴨咪老師,搭乘淡海輕軌,二度走訪程氏古厝,循著蜿蜒的公司田溪、踏入清法戰爭古戰場;踩著浪花朵朵的沙崙海灘,來到台灣第一座燈塔望高樓遺址,以及隨潮汐出沒的滬尾石滬
 

沿途隨處可見野生植物,例如清熱生津的-白茅、和果子原料-葛藤、鈔票紙-構樹、護國神樹-黃槿等等,透過鴨咪老師精闢的解說,讓台灣原生種植物顯得彌足珍貴;而最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沙崙海灘邊坡上,長了腳的草-濱刺麥。一群人在沙灘上迎著海風、瘋狂追逐著濱刺麥,為此行增添不少樂趣。

S__2368550.jpg
從紅樹林站搭淡海輕軌,在「濱海義山」站下車,這裡是開發中的淡海新市鎮;筆直的濱海路兩側,尚有許多待整的空地。

如果是我,肯定當它是一般的草叢而路過。

喔不,這些可是被拿來做漢方藥材的「白茅」喔!白茅是野外隨處可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形狀如長矛,所以人們稱之為「矛」;它的花和根是白色的,所以被稱為「白茅根」。摸起來非常柔軟,和刮人的芒草是不同的觸感呢!

白茅根的芽、花、根都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白茅根性甘寒,入肺胃二經,有清火生津,涼血止血等功效。春夏季節交替、考試緊張,睡眠不足、壓力過大,很容易「火氣大」的人,可採些新鮮茅根煎水當茶喝,能有助於降火氣、安定情緒。(艋舺龍山寺旁的青草巷也可購得白茅根)

由於白茅隨手可得,家裡如果有應考生,不妨採一些白茅代替鮮花,帶到文昌宮去拜魁星爺,祈求考運亨通、名列前茅!

AF29A110-DEEE-477A-9ABE-42C69C7B9C78.jpg S__2368571.jpg

接著看到一簇簇矮樹叢,長出成串的紫色碎花,這是台灣平原或低海拔邊坡地常見的植物-葛藤。別看葛藤長得東歪西扭的,其實全身上下都是寶。

葛藤是屬於豆科植物,它有粗大的地下根,經過水磨加工後,可以做成「葛粉」。葛粉具有清熱解毒、滋補營養、養顏護膚的功效,煮過會呈半透明狀且帶有黏性,可取代動物膠質;日本人最常拿它來做精緻的「和果子」點心。尤其是夏天,來一碗葛粉甜湯,清脾又消暑!

而台灣人熟悉的「葛根湯」,具有清熱降火解毒功效,是對付傷風感冒的天然漢方。

葛藤的藤蔓非常強韌,位於日本德島縣祖谷溪上,有一座被列為日本三大奇橋之一的「葛藤橋」,便是以葛藤編織而成的吊橋。

有句台語俗諺:九代黃金九代窮,葛藤負囝出賢人

意思是即使家境窮困,窮到連背巾都買不起、只能用葛藤編籐籃來背小孩;但只要好好養育,一樣可以出人頭地。

↓葛藤(拍攝日期2020/11/5,大約再過2週,紫色花才會滿開)

S__2368548.jpg S__2368555.jpg
↓葛粉甜點(攝於京都茶寮都路里)
IMAG0560.jpg

位於日本德島縣,跨越祖谷溪的葛藤橋
↓祖谷のかずら橋(三好市西祖谷山村善徳) (圖片來源:Wikipedia)
1200px-Iya_Valley_a維基共享.jpeg
淡海新市鎮是政府近年極力開發的地區,淡海輕軌-藍海線也在今年11月15日通車。除了讓新市鎮的交通更加便利外,也發展出多條淡水深度旅遊路線。
像是清法戰爭滬尾之役,隨著輕軌的完工,這段歷史與古戰場之路,也越來越受到矚目。

S__2368545.jpg
流經淡海新市鎮的公司田溪
S__2368538.jpg
沿著濱海路直行,經過輕軌濱海沙崙站,左轉沙崙路一段,來到「公司田溪程氏古厝」。這是淡海新市鎮重劃區中,難得保存下來的清代建築。
三合院格局,竹圍環繞、水圳流過,不但是閩南農村建築的範本,更見證淡水300年的發展歷史。
200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S__2368536.jpg
程氏家族的歷史,要追溯到清乾隆年間。
程耀事由晉江縣來台定居,是淡水程氏家族殖業起家之始祖。第三世程光和遷居淡水大庄埔一帶,第四世程榮伸過世後,由其妻吳氏麥帶領五個小孩辛勤耕耘,積攢錢財,向地主楊矮購買田庄,當時田庄買賣包含地上的建築物,也就是這一棟程氏古厝。
古厝的創建年代,據學者專家的研判,應在1884年清法戰爭之前。因為當年的滬尾之役,清軍曾於此駐兵。

S__2370637.jpg
程氏古厝是一座三合院格局的民宅建築,由內外埕(曬穀場所)、正身、左右護龍所組成。正身面寬五間,屋脊採用金型馬背,山牆使用穿瓦衫;牆面以安山岩為基腳,搭配唐山斗砌磚,工藝相當細緻。
建築遵循臺灣傳統建築作法,尺寸規制符合古體,勘輿方位也自有特色。坐西北朝東南,遙望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和觀音山,古厝前方昔日有公司田溪彎曲流過形成玉帶水,可看出從前人注重風水。

S__2370634.jpg
S__2370633.jpg
↓程氏古厝前方的玉帶水(昔日公司田溪攔腰環抱著三合院大厝,屬風水吉相)
S__2368533.jpg
正身搭配左右護龍、呈ㄇ字型的格局,是民間俗稱的「金交椅」。不管陽宅或陰宅,大致都是這樣的配置。
所謂「交椅」在台灣話的解釋是:有靠背及扶手的椅子,如同中國的太師椅,就可以稱之為「交椅」。

台語有句俗諺說:「娶某大姐,座金交椅」
從前人很信風水,相信房子蓋成像
「金交椅」,就能坐擁富貴榮華。
003_3.jpg
一般三合院入口處會退凹六十五至一百三十公分,退凹部分稱為「凹壽 」或「褟壽」;但是程氏古厝卻是一面平坦,沒有做退凹設計,實屬罕見。
S__2370605.jpg

程氏古厝之廳石刻落款「堂哉皇德」
S__2370609.jpg
【金包銀。米斗砌】
牆身使用安山岩、配合唐山磚,以米斗砌工法砌築,牆上還有防禦​​​​盜匪用的銃孔。
所謂斗砌磚牆,是使用扁平的紅磚,以平放、豎立的方法組立成盒狀,中間填入泥土石粒等,依序往上堆砌的砌牆工法;它可讓牆體變得厚實,又可節省磚材。由於民間認為
磚頭是金、泥土是銀,所以又被稱做「金包銀」。這種組合磚頭的方式,很像米斗,故以這種方法砌成的牆,被稱為斗砌磚牆或米斗砌磚牆。
米斗砌磚之間的白色部分,是
三合土,是磚與磚之間的黏著劑。所謂三合土是使用黏土、砂、生石灰、黑糖或糯米及清水等調製而成,早期傳統宅院常拿來做外埕地坪。

S__2368507.jpg
005.jpg
【穿瓦衫】
由於淡水氣候多雨、潮濕,對土埆磚牆造成嚴重損害,於是人們用竹釘將瓦片固定在屋舍的馬背牆面上,再把灰泥塗抹在竹釘上,遠看房子就好像穿了瓦製衣裳,所以稱作「穿瓦衫」;目的是在保護土埆磚牆,避免雨水侵蝕。

2368456.jpg

【火庫起。出屐起。濕壁畫】
房子為了防雨、放晒,屋頂通常會超出檐柱或屋身外。
將牆頭之磚片逐層向外出挑以支撐屋簷的方式,叫「火庫起」(閩南語發音,起=「築」的意思)是穩固屋頂的方法之一。
墀頭的部分作磚疊澀護龍部分的屋簷,則是以「出屐起」出挑做支稱。由於型狀像木屐,故稱出屐。
另外,在牆頭可見到左右對稱雲朵狀的濕壁畫。

↓火庫起&濕壁畫
S__2368472.jpg
↓出屐起
S__2368470.jpg
【銃眼與貓洞】
程氏古厝因所在位置偏僻孤立,為了避免盜賊入侵,牆身有開了幾處「銃眼」,外小內寬,方便防禦與射擊。這種做法常出現在早期傳統民宅,反映出清末的治安、民間武器裝備的特色。(龍安坡黃宅濂讓居亦可見到)

↓銃眼(外側)
S__2368526.jpg  S__2368527.jpg
為了防禦外敵,除了使用堅硬的安山岩做外牆,內側射眼附近的牆面,還多鋪設一層鵝卵石,型成了堅固的堡壘。順帶一提,鵝卵石,台語讀做「石狗卵」,大顆的叫石狗卵、小顆的叫石狗卵仔,仔是小的意思。
↓銃眼(內側)

S__2368514.jpg
靠近地面處也有開洞,但這可不是銃眼,而這是「貓洞」。從前農家都會養貓來抓老鼠,貓洞可方便家貓自由進出。
S__2368474.jpg
傳統民宅有堂奧,鴨咪老師分享二三事:
第一、神明桌底接地氣。
傳統屋舍的正身(正廳)會擺放神明桌,桌子底下不能貼磁磚封住,必須保留一塊泥土地。目的是要讓神龕接地氣,這叫做「受孕」,是天與地的交結,象徵傳宗接代、香火綿延不斷。
俗話說"肚臍吐吐要娶某,肚臍深深要裝金
保留一塊凹下去的泥土地,可以裝金子,是家中的財庫喔!


第二、石灰牆壁不可摸。
傳統住宅或廟宇的石灰牆壁,用手一摸,油脂就會沾到牆上,印痕永遠無法消除。
生石灰是由石灰岩或貝殼鍛燒所得,屬於常用建材。生石灰無法直接使用,需經過「養麵」程序;首先將生石灰加入芎麻絲、增加韌度,和水混合靜置兩小時,讓它產生化學反應,成為熟石灰。因石灰是有活性的,如同做麵包一樣,必須等待發酵。

成為熟石灰之後,匠師就會把它塗砌到磚牆上。這時,如果想在牆壁上做彩繪,彩繪師傅就要趁石灰牆還沒乾的時候來做畫,這就叫「濕壁畫」。
在未乾的牆面做畫,色料才能吃進牆內,因此彩繪師傅的動作要很快,得在兩三個小時內完成施作。
倘若
牆壁面積太大,無法即時完成,這時就要分區作業,絕對不能勉強畫在乾燥的牆壁上。因為生石灰在醒麵過程中,會起化學變化,如果色料沒有吃進牆內,剛畫好時可能看不出差異,但經過二、三十年,彩繪就會開始落漆了。
早期三芝地區還有許多傳統石灰窯,取當地的藻礁來窯燒石灰,可惜現在多已廢棄。

第三、大宅門板有妙用。
古時候,房子的門板是可拆卸的。門板的用途廣泛,例如家中需要宴客辦桌時、沒有那麼大的切菜板,這時就會拆下門板當做切菜板,而另一片門板是拿來擔人用的,做為擔架或停屍板等等。(林安泰古厝還可見到門板上的刀痕)
S__2368490.jpg S__2368509.jpg
【埕。曬穀場】
外埕左右地面上保留突起部分,是傳統農業社會曬穀場的做法。
左右埕的地面較高,是為了避免積水。白天在埕上曝曬稻穀,到了晚上就要移到兩邊,這樣才不會因為地面潮濕使稻穀發芽。
講到曬穀場的凹凸地面設計,鴨咪老師再次帶到這一段
民間順口溜:
肚臍吐吐要娶某,肚臍深深要裝金
肚臍如果是凸的,表示要娶老婆了,肚臍如果是凹的,表示要發財了!古人拿肚臍做文章,實在有意思,鴨咪老師逗趣地說:現在的年輕妹子,衣服常穿到露肚皮,跟她說「肚臍深深要裝金」,搞不好她還很開心呢!(笑)

↓埕。曬穀場
S__2370631.jpg
房子外圍有兩口古井,裡面有水,還可以使用喔!
S__2368457.jpg S__2368455.jpg
在程氏古厝前,來一張大合照吧!
DSCN8255-1.jpg
程氏古厝後方,有一間像皇宮般的大廟「淡水大庄福德廟府」。

據說原本只是一座小小的土地公廟,因為淡海新市鎮的開發,讓建商荷包滿滿,為了酬謝土地公、撥地建造花園和廟宇,於是土地公廟越長愈大,變成富麗堂皇的大廟
。(套句韓總的話,就是發大財了)

S__2370600.jpg

說到淡水的溪流,除了大家熟知的淡水河之外,還有一條被喚名「淡水的母親河」的公司田溪,流域貫穿淡海新市鎮,是淡水區內第一大溪流。

公司田溪發源於大屯山,上游在巴拉卡(原意是一百六十階,取發音變成了巴拉卡)二子坪附近,這條溪長約15公里,由八條支流匯集而成,流經港仔坪注入臺灣海峽。

1624年荷蘭開始了在台灣近半世紀的殖民統治;首先登陸南部,進而又北上擊退西班牙,攻佔北台灣。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就召攬漢人開墾田地,提供駐軍物資,所開墾之土地,稱為公司田,是漢人在北台灣最早的開墾地。流經公司田的溪流,就命名為「公司田溪」
↓1654年荷蘭殖民地官員基爾德辜(Simon Keerdekoe)繪製了一幅《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從部分截圖中,可見到紅毛城、聚落、淡水河、公司田溪以及農田區域。
淡水.png
公司田溪在經過整治後,成了水鳥棲地,保有天然生態;兩岸鋪有道路、左岸是自行車專用道。
S__2370595.jpg

S__2370589.jpg

路面平坦、規劃完善,無論是散步或騎車都挺不錯的。不過遮蔭處較少,夏天要注意做好防曬。
S__2368417.jpg
在溪流上以石頭等搭設的便橋,稱之為「過水橋」

S__2368415.jpg
【鹿仔樹。台灣梅花鹿的悲歌】
只要跟著鴨咪老師走讀,這一棵樹絕對會不斷被提起-那就是「構樹」。構樹又稱做「鈔票樹」,是和紙、棉紙、鈔票的原料之一,古時候,有人過世包奠儀,稱做"楮敬",這個「褚」就是構樹。
構樹葉也是梅花鹿最愛吃的食物,所以台灣人通稱
「鹿仔樹」。現在台灣梅花鹿幾乎已絕跡,但四百年前的台灣原野中,梅花鹿群處處可見。

從荷蘭佔領台灣開始,商人為了賺取利益,千方百計向原住民取得鹿皮輸往日本,巔峰時期每年出口超過10萬張。荷蘭人離開台灣後,鄭氏政權依舊輸出鹿皮,雖然數量減少,但也是以萬計算。在大量獵捕之下,台灣梅花鹿的數量快速減少。到了清朝末年,僅剩下開墾不易的東部還有梅花鹿出沒,1969年,台東獸夾捕獲最後一隻野生梅花鹿,從此宣告從野外絕跡。
後來,墾丁國家公園開啟梅花鹿復育計畫,自1994年開始野放,如今在南部墾丁附近,終於又有梅花鹿的足跡。

構樹到夏天會結滿紅色的果實,可直接食用。像蜜一般鮮甜又多汁!

↓構樹(拍攝日期:2020/6/30夏季結滿鮮紅色的果實)

S__2370569.jpg S__2370567.jpg
看到這座「藍海橋」,公司田溪也接近出海口,腹地變得寬闊。
S__2368400.jpg
淡海輕軌-藍海線行駛於藍海橋上。藍海線將於今年11月15日正式通車。(圖片來源:新北市政府捷運局)
淡海輕軌行駛於藍海橋上新北捷運局.jpg
藍海橋下方,有設置一石碑,說明前方即為清法戰爭古戰場
S__2368396.jpg
通過藍海橋,公司田溪也到達終點出海口了。
S__2368395.jpg
右側三棟建物造型特殊、頗有設計感。
S__2368394.jpgS__2368393.jpg
抵達公司田溪的出海口了。正前方是臺灣海峽
S__2368392.jpg
公司田溪出海口的北邊現有淡水水資源回收中心,南邊連接沙崙海水浴場。因出海口廣闊,常被誤為港口,所以有「假港」之稱。
S__2368382.jpg

公司田溪口往沙崙海岸這一條路,是昔日的淡北官道,又稱「舖遞道」。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獲勝後,必須將戰功傳至艋舺縣丞,於是就要找腳程很快的舖兵來遞送戰報。舖兵通稱「舖馬仔」,後來因為音誤,被訛傳為現在大家所熟知的「報馬仔」。
S__2368381.jpg
出海口附近,有一廢棄的軍管守衛亭。台灣至戒嚴時期前後,沙崙海岸北端仍有一大片軍事管制區,附近不能靠近或拍照。
S__2368380.jpg
接著就要踏上今天最重要的一段路,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的古戰場

清法戰爭是1883年至1885年間,大清帝國與法國為越南主權問題而爆發的戰爭。1884年,戰事擴大,法國欲佔領台灣北部逼清廷退讓,在北台灣發生激烈交戰,通稱「西仔反戰役」,主戰場包含基隆、淡水(滬尾)與澎湖。
基隆被法軍攻陷,所幸清軍守住淡水河口,才沒讓法軍直入台北府城。戰爭至1885年6月法軍撤兵才告結束。

其中「滬尾之役」,是清兵難得的一場勝仗。

1884 年 10 月 8 日法軍砲轟淡水,夷平沙崙、中崙和油車口砲台;上午10點,法國陸軍在艦艇的掩護之下,分成五隊登陸成功。清軍在孫開華的領導下,在沙崙沿岸築起土堤及碉堡做為城岸,並埋伏在密林後面偷襲對地勢不熟的法軍。
當天11 點半左右,兩軍交戰於天生國小;沿著小溪,兩軍相互猛烈的射擊,肉搏血戰。半小時之後, 法軍因但彈藥用罄,加上對地形不熟悉,只好涉水撤退爬上接應的小船,退回到艦隊, 滬尾一役清軍獲勝。


民間傳說這場戰役,主要是有烏面祖師爺(清水祖師)相助才能獲勝。因為法軍來襲時,淡水人心惶惶,大家嚇得要死。於是善信們從艋舺迎來清水祖師神尊,焚香禱告,鼓舞士氣,在烏面祖師爺的坐鎮下,武力裝備完全不敵法軍的清兵,也只能"竹篙湊菜刀"背水一戰,拚死搏鬥。

當時這隻被稱做雜牌兵的軍隊當中,有包含打過基隆戰的領袖,深坑人陳秋菊、還有清朝的兵勇,這些兵勇稱做「河南勇」。鴨咪老師說,小時候貪玩,阿母會說:「鴨咪仔~卡緊回家了,否則有鬼!」誰是鬼?阿母說「河南伯要出來了抓小孩了~」
河南伯就是指河南勇,當時從廣東珠江以南的河南地區召募清兵, 這支部隊就是所謂的「河南勇」。

想當時,清法戰爭結束也超過一個世紀,小時候如果看到河南伯,那就是見到鬼了(笑),因此從老一輩的口語中,能找到許多事情的歷史脈絡。

↓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法軍從沙崙上岸( 攝於淡海輕軌藍海線-漁人碼頭站外牆)
2368321_0.jpg
「西仔」指法蘭西;「反」通「叛」,是指戰爭、動亂之意。「清法戰爭」對台灣近代史影響重大,不但強化了劉銘傳在朝廷的地位,更促成了台灣建省。

影片描述:清法戰爭滬尾之役 (資料來源: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清法戰爭滬尾之役調查研究計畫第一期」 主持人:李其霖教授 )



滬尾之役是清末極少數的一場勝仗。清軍成員包含孫開華所統領的湘軍,劉銘傳為主的淮軍,還有臨時募得之北部地區的土勇,由張李成統領,以及來自臺灣中部,由林朝棟所募集組成的團練等。組成人員雖然多樣複雜,但在分層指揮、分工下仍然擊敗法軍,非常難得。

這場由孫開華領導,一百多年前,淡水人參加了這場家鄉保衛戰,今日淡水「天生國小」到「沙崙海水浴場」一帶,就是當年的古戰場。
S__2370564.jpg

S__2368357.jpg
【護國神樹-林投與黃槿】
滬尾之役除了有黑面祖師庇佑外,還有護國神樹-林投和黃槿的加持。
帶領做戰的孫開華將軍,當時覺得以清軍的火繩槍、刀、劍實在很難和法軍較量,得靠智取,於是在淡水河口埋設水雷,並在法軍另一個可能登陸的地方─沙崙,安排一些勇猛的先鋒埋伏在城岸,如果法國士兵上岸,就在城岸頂對他們射擊。
當日,法軍果然從沙崙上岸,
清軍引誘敵人進入海岸邊的「林投」及「黃槿」中,由於這兩種植物交錯生長,枝幹纏繞,再加上法軍對地形不了解,一進到霧氣繚繞的茂林中,無法判別方向,更看不清前方有埋伏,此役僅短短四小時,就被清兵擊退。


↓這幅畫生動描繪了法軍身陷林投與黃槿的迷霧森林中( 攝於淡海輕軌藍海線-漁人碼頭站外牆)
2368320_0.jpg

↓護國神樹-黃槿
S__2368364.jpg
人高馬大的法國佬,要穿越橫豎亂竄,又有許多倒鉤刺的黃槿林,應該相當頭痛。
S__2368335.jpg
黃槿不但是最佳天然屏障,葉子也很好用,民間常用來蒸紅龜粿。而且還是天然ㄟ舒潔衛生紙喔!
由於它的葉面寬闊、有細密絨毛、又不易破裂,在野外駐軍或做戰時,阿兵哥都拿它來擦屁股呢!(笑)

S__2368369.jpg S__2370559.jpg

S__2368346.jpg

S__2368330.jpg
沙崙海灘前,有兩棟舊軍營,最近改裝成為咖啡館。是欣賞絕美海景與浪漫夕陽的秘境景點喔!
S__2368350.jpg
S__2368343.jpg
黃槿和秋葵一樣,是屬於錦葵科植物;每到夏季,會開滿鮮黃色的漂亮花朵。鴨咪老師說,黃槿花可以拿來炸日式天婦羅喔!(拍攝日期:2020/6/30)

S__2370558.jpg S__2370557.jpg

一路上有許多花花草草伴隨,就算對戰爭歷史不感興趣,沿著海岸邊騎車,欣賞無敵海景與四季變化的花草,也是挺愜意的。

S__2370547.jpg S__2368310.jpg

S__2370545.jpg S__2370544.jpg

走出昔日的軍管區,來到淡海路與觀海路的交叉口。這是淡海輕軌-藍海線沙崙站(11月15日通車)。車站外牆上,掛著四幅描繪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的圖,相當寫實逼真。這是甲必丹創辦人-姚開陽老師的畫作

S__2368323.jpg
沿著觀海路,找到路旁有一處缺口,踏入沙崙海灘​​(拍攝日期:2020/6/30)

S__2370541.jpg
【濱刺麥】
沙灘邊坡上,有許多尖尖刺刺的草叢匍伏生長,這些叫「濱刺麥」,是濱海沙地常見的草本植物,具有穩定砂丘的功能。
每年的7 月是濱刺麥的花期,有雌雄之分,圓球長針狀如海膽的是雌花,雄花則像小穗狀。
雌花中許多小花穗集成毬狀,每到秋冬季節,種子成熟時,花毬會從花梗前端的關節處斷裂,隨風滾動、散播種子,看起來像長了腳似的。


S__2368295.jpg
夏季的濱刺麥,摸起來還很柔軟,但是到了冬季,就會便得乾硬而且刺刺的(拍攝日期:2020/6/30)

S__2370526.jpg
夏季的濱刺麥雌花(拍攝日期:2020/6/30)

S__2370527.jpg
風一吹就跑的濱刺麥,像個調皮的小壞壞XD

S__2368305.jpg
濱刺麥就像龍貓裡的小黑煤球一樣,在沙灘上輕盈地飛奔滾動,非常可愛!一行人追逐著濱刺麥,大喊:賣造、賣造,好膽賣造!仍不停地跑呀跑~追得我上氣不接下氣。大家可觀賞一下影片^^;


S__2368293.jpg

S__2368296.jpg
 濱刺麥沿著沙丘匍匐生長,是守護國土重要的定砂植物

S__2368283.jpg
淡水沙崙是大台北最接近海之處,也是視野最寬廣的出海口。

早在日治時期,就創設了民營的海水浴場。國民政府時期,三度轉換經營,
1966年發生鯊魚噬人,一時關閉。1976年由淡水鎮公所接手,重新開放,當時頗受好評,風光一時;在滾燙的沙灘上堆城堡,戲水是我兒時與家人最快樂的回憶
後來因為水質汙染及海域暗藏激流等原因而停止營業。歇業之後,仍有民眾在沙灘騎馬、拍攝婚紗或玩風帆,由於缺乏管理,逐漸成了治安死角。2012年新北市府拆除岸邊舊建築,整地後變更為都市計畫用地,整併為沙崙文創基地。

踩在沙崙的細沙上,蒼茫的雲、翻滾的浪、無際的海,與人如此的貼近。風起雲湧,海闊天空,彷彿可以御風駕海而行。2011年沙崙海岸一帶,被選定為新淡水八景之「沙崙看海」

0S__2368301.jpg
夕陽從厚厚的雲隙中,透出微弱的光芒,沙灘披上蟬翼般的光彩 拍攝日期:2020/6/30

S__2370530.jpg
拍攝日期:2020/6/30
S__2370524.jpg
靠近出海口的小沙丘上,鴨咪老師發現了一尊觀世音菩薩,全身被火燒灼過,讓善心人士安置在石堆上。觀世音菩薩遙望大海,守護著淡水家園。

S__2368271.jpg S__2368268.jpg
沙崙海防雖已撤除,但仍留有一口古井,作為昔日駐軍紮營的見證。

037_1.jpg S__2368326.jpg

 望高樓遺址 
一般會以為鵝鑾鼻燈塔,是台灣歷史最久的燈塔。其實,早於一七九六年,淡水就有一座砌石造的民營燈塔「望高樓」,這是台灣本島記載中最古老的燈塔
清乾隆年間,淡水是重要的貿易商港,與中國的船隻往來頻繁。不過,當時的戎克船並沒有良好的導航設備,在茫茫大海中、乘風破浪越過黑水溝,全憑船長及船員的經驗。
尤其船隻接近台灣時,從海面上會看到第一個河口,
其實是「假港」,所謂假港,指的是淡水港東北方的公司田溪溪口,俗稱 「龍蝦礁」,因退潮時會露出二條咾咕石珊瑚礁,形狀就像龍蝦的二條長腳而得名,看起來很像港灣。
遇到天候不佳,或者夜間光線不足時,許多船隻會誤將假港當作淡水港,一不小心就開進來而受困,造成船難。當時淡水福佑宮的住持僧人,有感而發,便邀船行及仕紳集資在淡水河出海口,興建一座砌石燈塔,
守護往來船隻安全,每夜點油燈指引船隻進港。這座燈塔名為「望高樓」,出入船隻需要繳銀錢,充作工資及香油錢。

清光緒10年(1888年)清廷另於油車口建淡水燈塔,望高樓便任其荒棄,到了日本統治台灣時,只剩下底部基石。二次大戰期間,日軍為建造野戰堡壘,就地取用望高樓廢棄的大量石材,導致這座百年歷史的砌石燈塔,消失於地表。所幸還留著一塊嘉慶元年(1796年)所立的石碑「望高樓碑誌」,仍嵌於淡水福佑宮虎邊牆上。

S__2368261.jpg
S__2368260.jpg
昔日望高樓坐落在淡水港岬沙丘上,附近地勢都是海灘或不及三公尺高的沙丘群,由望高樓的塔上瞭望時,視野廣闊,是理想的導航標的。
圖片描繪清法戰爭時,10月8日登陸戰當日中午11時45分,一名法軍號兵曾爬上燈塔頂端,用手臂發出信號「彈藥用罄,損失慘重,我們非撤退不可!」( 圖攝於淡海輕軌藍海線-沙崙站外牆)
2368318_0.jpg
日治時期軍事演習中的望高樓。此時只剩下砌石堆
軍演中的望高樓為攝影台.jpg
淡水福佑宮牆面上的「望高樓碑誌」
123984259_3699516686734015_5460271887586762118_n.jpg

 滬尾石滬 
臺灣除了著名的澎湖雙心石滬,在淡水其實也有歷史悠久的石滬,只要抓對潮汐時間,就能看得到喔!
石滬漁法是利用大自然潮汐變化及魚類的習性,所發展出的一種傳統生態漁法,早期北海岸一帶,從萬里、金山、石門至三芝、八里、淡水地區共有三十多個大大小小的石滬群,多數已頹壞。所幸,近年在環保團體與文史人士的推動下,積極修復石滬,其中最有名的是淡水漁人碼頭附近的心形石滬。
每當退潮時,心形石滬就會浮現於海面,成為情侶們見證愛情的浪漫景點。

↓滬尾石滬

S__2368258.jpg
退潮時,清晰可見心型石滬(圖片提供:呂慶炎老師)
123962337_1261809340850141_9146427506224707235_o.jpg
淡水漁人碼頭與對岸八里
S__2368254.jpg

 

◎感謝主辦單位及導覽老師:
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2020/11/5)
自由人陳子瑜老師(2020/6/30)
導覽老師:呂慶炎老師 ( 廣播金鐘獎入圍,古道學、民俗學、台灣俚語專家)

◎走讀路線:
紅樹林→(淡海輕軌)濱海義山站→程氏古厝→公司田溪→沙崙海水浴場(法軍登陸及撤退地)→望高樓→滬尾石滬

◎參考資料:

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掃描QR CODE可見地圖式導覽)
台灣最古老的燈塔 望高樓/滬尾文史工作室 周明德
 
穿越時空回到三合院
從大航海時代談起
臺灣行郊之興起與沒落/萬華社大-魏正岳
清法戰爭在淡水
淡水維基館
國中社會課本(1上)歷史/翰林出版
自大航海時代荷蘭人即不斷展開海外的擴張,尤其重視航海圖與地圖的繪製。1640年代初,荷人勢力抵達中部臺灣,並於1642年開始攻下基隆、驅逐佔領北臺灣的西班牙人。其後荷蘭人銳意探查北臺灣,致力完成各類的報告書與相關地圖繪製本。
本圖即在荷蘭人海外擴張與深入北臺的背景之下所產生,對於臺北、淡水、基隆等地頗為詳細。

1654年殖民地官員基爾德辜(Simon Keerdekoe)繪製《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

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Kaartje_van_Tamsuy_en_omleggende_dorpen,_zoo_mede_het_eilandje_Kelang》.jpg

※本文無關任何商業行為,純粹為個人研究筆記。部分文字、老照片取自網路,若有版權問題或錯誤之虞,懇請告知。
※如欲轉載或分享本文請先EMAIL或留言。謝謝


【更多走讀.散步】
▌臺北城東
穿越齊東街,走讀清代米路古道、東城外最美日式宿舍群x東門土地公傳奇
漫步幸町-齊東詩舍《臺灣文學基地》日式宿舍群x台北最美文學聚落
漫步幸町《臺北琴道館》聆聽古琴、欣賞齊東街最美日式建築x臺北書道院

大安庄歷史散步。新生南路一段日式建築 x 建國南路清代古厝

▌臺北城西(艋舺‧西門‧大稻埕)
台北|艋舺巷弄探險趣!清代古早巷X神秘清茶巷X華西街摸乳巷X啟天宮傳奇X華江整宅
台北|西門町的前世今生。西門紅樓X天后宮X電影街X刺青街X電影公園X慈雲寺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前篇>大稻埕懷舊小旅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中篇>大稻埕懷舊小旅行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文人雅士的足跡<後篇>大稻埕懷舊小旅行
大稻埕南段之旅-貴德街x陳天來故居x霞海城隍廟x太平町x法主公廟

巷弄學人文導覽-遺跡隱味.從河溝頭到新起町-機器局遺構x西寧市場x慈雲寺x艋舺將軍廟

從火車票房到四鐵共構--台北車站小故事

▌臺北城南
走讀城南之美-從清領到近代的時空紀行。同安老街x 紀州庵x萬新鐵路x廈門街
尋找清代水圳、溫州街老屋與人文速寫<上>搞懂堀川、瑠公圳、霧裡薛圳x一期一會加羅林魚木
尋找清代水圳、溫州街老屋與人文速寫<下>紫藤廬x殷海光x臺靜農x立石鐵臣x大院子
浴火重生「大院子」溫州街最美的日式老屋x玻璃屋歐風餐廳
古亭町巷弄散步x孫立人將軍官邸x臺大宿舍戴炎輝寓所

青田街日式老屋散策。聲音光年X青田七六X遊山茶訪XLeica Store

▌木柵景美   
搭纜車上貓空!挑戰千階步道、細說百年古剎「木柵指南宮」

▌南港內湖   
黑鄉到黃金,南港蛻變ing!茄苳公傳奇X闕家古厝X懷舊街屋X經貿園區走讀
內湖人文風情畫。梘頭福德祠x公民會館x水圳路x金龍禪寺

▌淡水
走一夏淡江大學(五虎崗X海事博物館X宮燈步道X牧羊草坪X克難坡)與殼牌倉庫
搭輕軌遊滬尾-重返清法戰爭古戰場、走讀淡水生態之美。程氏古厝x公司田溪x沙崙海岸x石滬心
搭捷運遊淡水-漫步重建街山城聚落、體驗日式老屋之美。屎礐渡頭x米市土地公x戀愛巷x落鼻祖師x日本警官宿舍


▌新莊三重
響徹世界的鼓聲「响仁和」製鼓達人王錫坤x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上>百年古圳x保元宮x地藏庵x廣福宮x文昌祠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下>港口與廟街x慈祐宮x戲館巷x挑水巷x米市巷x潮江寺


▌中和永和
搞不懂中和?!走讀瓦磘溝、廟子尾溝X廟美街、枋寮老街

arrow
arrow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