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亭、三元街到西藏路的地底,曾經有一條河,被稱做無尾溝,日本時代名為「赤池」,水質清澈,可見魚蝦,在今廈門街口有一座跨越赤池的木橋,叫螢橋,每當春末夏初,池畔螢火蟲閃閃發光,日本人很喜歡來這裡抓螢火蟲。
戰後,國民政府將赤池整浚為特三號排水溝,隨著都市的發展,河岸兩邊住家與工廠增多,往溝裡排放廢水,溝渠日漸髒污發臭,大家只能摀鼻而過,甚至被戲稱為「黑龍江」;70年代這條河溝就陸續被加蓋成道路,曾經清澈的小河不見了,只剩下蜿蜒如河流的道路。
▲曾經貫穿台北城南地區的赤池。圖片來源: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其實這一條河在清代以前就存在了。早在17世紀荷蘭人所繪的臺北古地圖裡,龍匣社(了阿社)與雷里社之間,有一條新店溪支流,對照位置,學者推測應該就是日治時期所稱的「赤池」,之所以被稱做無尾溝,是因為它是新店溪的舊河道,已經沒有水,也沒有水源地,所以叫無尾。
從地圖上可看出赤池鄰近新店溪,原本是新店溪從公館過了永福橋後,沖刷接進來的河道,但這已是幾千年前的事了,因大自然的變化,河道不斷被沖刷、淤積改變,才形成一條內陸的無尾溝。
▲1654年荷蘭古地圖。描繪的台北古地圖,右側開口即是淡水河河道,往上行接新店溪(編號19)。圖片來源:大台北古地圖
▲新店溪局部放大,編號21舊稱「龍匣社」、編號22是「雷里社」,中間的新店溪支流推測就是赤池。圖片來源:截自大台北古地圖
▲日治時期大台北鳥瞰圖,赤池位在地圖左側,鄰近新店溪。圖片來源:網路
▲擷取上圖左下區塊,可清楚看到貫穿城南地區的赤池
但我有一點納悶的是,為何叫無「尾」,因為如果源頭靠近公館方向,那它的尾巴,應該在西藏路出海口才對啊?後來想起艋舺北門附近的老地名「河溝頭」,是許多河溝匯流處,以前貨物從淡水河進港後,都靠四通八達的水陸運送到街市內。靠近淡水河的地方稱為頭,除了是匯流處,還因為河溝與河流不同,它是靠著海水的潮汐漲退來活動,對居民來說,出海口才是頭,反之就是尾,與河流上游下游概念是不一樣的。(不知這樣解釋是否正確?)
今天由大員水文化復興協會的林耿同老師,帶領學員們走訪這一條消失的赤池,探討它的前世今生;走讀活動分為上、下午兩場,上午場走螢橋以東的流域,螢橋國中、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和平西路、汀州路,紀州庵;下午則從古亭站同安街出發,走晉江街到長慶廟、與霧裡薛圳的匯流處、接著前往南菜園(南昌公園)、循著河的方向,穿過牯嶺街、福州街、廣州街、途經三元街的水門遺跡,最後到西藏路,看因運捷工程開挖,而重見天日的赤池古河道。
▲大員水文化復興協會 林耿同老師
▲圖片中藍色曲線就是赤池河道,上午探訪螢橋以東的流域(右框)、下午走以西流域(左框)。圖片來源:截自google map大台北水圳、溝渠
【赤池的尾端】
赤池雖然被稱作無尾溝,但它真的是無端消失了嗎?從日治時期的台北市街圖上可看到赤池的尾端,大約隱沒在國防部學人新村(汀州路三段24巷5弄)附近,但是在赤池北側有一條利用舊河道去改的水圳,也就是灌溉林口庄農田的瑠公圳林口支線,從1922年台北市測量圖,可看到它的尾端和赤池是相通的,也就是說,林口支線是赤池的延伸,可通往新店溪。
此外,在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緊鄰新店溪口,原本也有一條赤池的小尾巴,連結林口支線與新店溪喔!現在還留有一小段遺跡呢!
▲從古亭河濱公園拍攝殘存的舊河道(拍攝日期:2020/3)
▲右下圈圈處,是赤池尾端與林口支線銜接處、左上圈圈處是赤池、林口支線往新店溪的排水處
▲1939年瑠公圳水利組合圖描繪赤池尾端銜接林口支線。圖中標示市農園的地方,即現在的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底下也有林口支線的小給水路
【萬新鐵路X螢橋國中】
萬新鐵路從萬華到新店,曾經是臺北南郊重要的交通幹道,於1921年完工通車,由當時的臺北鐵道株式會社經營。
鐵路全長10.4公里,共停靠12個站,早期是為了配合山區煤礦開採而建,是文山、新店、深坑、石碇等地的煤礦、木材與茶葉的重要運輸工具。戰後由鐵路局接手經營,在四、五十年代,搭鐵路遊碧潭,仍是台北人熱門旅遊路線,不過隨著煤礦日益衰退與公路的發達,鐵路載客量下滑,於1965年3月停駛,結束44年運行的歷史任務。
這條鐵路拆掉後,路基就變成了現在的汀州路(萬華至萬隆;萬隆到新店則是拓寬後的羅斯福路五、六段)。
位在汀州路三段的螢橋國中創於1968年,當時萬新鐵路已拆除,汀州路才剛改建完成。為了紀念鐵道歷史,2011年螢橋國中在配合市府公館水岸計畫時,將校門圍牆內縮,並改以鐵路的枕木做圍牆,裝置火車頭意象,為汀州路留下鐵道記憶。
不過關於螢橋國中的校名,其實是個美麗的誤會。當時國民政府來台之後,誤以為川端橋(今中正橋)就是螢橋,才會將它命名為螢橋國中,包括周邊許多地名,都用螢橋來命名。而實際上的螢橋,是佐久間町通往川端橋前方的一座木橋,跨越赤池,在今廈門街25號附近。
赤池從國防部學人新村流出後,往西北方向斜行,通過前三軍總醫院前方,來到汀州路三段,與昔日的萬新鐵路平行約100公尺,到達螢橋國中,然後在螢橋國中大門前九十度轉折進入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x截流站、抽水站】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與隔壁螢橋國中、及河濱公園這一大塊地,最早是日治時期規畫的川端公園(8號公園),緊鄰新店溪以及古亭庄川端水泳場,於1938年落成,公園內設有競馬場(1934 臺北賽馬場設置於此、1940 年遷移至北投,川端賽馬場繼續使用)、市農園、方型涼亭、溜滑梯等兒童遊戲器具、相撲場(1939。容納七千五百名到一萬名觀眾)、釣魚場、划船場地、棒球場、滑翔機練習場等等,是日中戰爭開始後,日本政府為了民眾身體鍛鍊而開發的大型運動公園。
川端公園也提供戰爭時防災避難用,從1944年的美軍空照圖中,還可見到高射炮陣地。
現在的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前身是兒童交通博物館(1992年開幕),我曾帶孩子去玩過幾次,最好玩的是戶外道路系統和遊樂設施,兒童可以乘座電動車,體驗真實的交通世界,很受小朋友喜歡。不過後來因為無法負擔財務虧損,而轉手給客家委員會,於2008年起改為兼具親水及客庄性質之市民公園,園區內有客家音樂戲劇中心、客家文化中心、客庄生活館、敬字亭、伯公亭、生態溝渠、水車、農村體驗區與跨堤平台,園內花木扶疏,綠意盎然,每到假日還會開辦許多活動,相當熱鬧。
老師帶領大家穿越園區,參拜伯公亭,然後來到串連河濱綠地的跨堤平台,解說赤池與新店溪的關係。
▲日治時期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與螢橋國中一帶為川端公園,1944年美軍航照圖中出現圓形基地,那是高射炮。
客家人的傳統文化裡,土地神為最重要的守護神,並把土地公稱作「伯公」,直接把土地公當作親屬,表示尊敬和親暱。最初的造型,是利用大自然大樹或石頭等作為祭拜的對象,而後改建為石塚(石堆)型的祭壇,隨著時間的演進,更建築為小型、中型或大型廟宇。
這座伯公亭仿造從前七面式的樣式。不過它可能並非真正是客家信仰,因傳統伯公後方會以土填高半月形土堆名為「化胎」,類似墳墓,如房子的靠背,在風水上其有安穩的象徵。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內的伯公亭(圖片來源: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官網)
來到跨堤平台,可以看見水源快速道路下方有兩個重要水利設施,一個是古亭截流站,另一個是古亭抽水站。
截流站設立的目的在於,河道將受汙染的河水排放至大海前,預先透過截流站將汙水截流,並運送至汙水處理廠淨化後,再排放至河流或海洋中。
而抽水站的功能則是抽水、排水,抽水站設有閘門,當平時河川水位較低時,就會維持重力閘門開啟,使市區降雨藉以重力方式排至河川,如遇到颱風豪雨期,河川水位高漲,雨水無法再以重力排出時,就要使用抽水站的抽水機,以動力方式抽排至河川中,以避免集水區內發生積淹水情形,且若河川水位持續漲至警戒水位,河水有倒灌入市區之虞時,就要趕快關閉重力閘門,將水拉高往外抽出去。
對氣候多雨又四處環河的雙北來說,既然截流、排水如此重要,那如果你是水利單位,會把這些設施設在哪裡呢?
答案是水道匯集處。
這裡曾經是林口支線、赤池、新店溪的出水口,是三水交會處。地圖中藍色的線條,就是赤池從西藏路往古亭方向一直來到這邊的尾巴。赤池尾巴拉出後是新店溪舊河道,利用舊河道截水,將雨水、下水道水,以及圳路的小給,包含林口支線的水流都往這邊,在這裡處理好再往外排放。
▲古亭抽水站
▲地圖上仍可見到赤池銜接新店溪的舊河道
以前新店溪畔經常有河水氾濫成災的問題,所以早在日本統治時期,就陸陸續續整治新店溪,加設土堤、河川改道等,花費將近二十年的時間來進行護岸整治工作。甚至赤池的水患也很驚人,1924年《臺灣日日新報》就有這樣一則報導:
《水的力量=破壞的痕跡》洪水破壞地行腳(二)料亭集中的川端附近
5日夜,川端町一夕之間化為泥塘,主因並非新店溪水氾濫,而是赤池溢滿、河水倒灌,導致水逐漸逼近陸地...家屋浸水....
我登上新店溪沿岸的土堤,對岸農田東倒西歪、與體育協會水泳場相鄰的掘立小屋已傾倒....
新店溪因水患不斷,日本時代起便多次進行河川護岸整治工程。
從1921年、1930年、1939年,三張地圖可看出新店溪堤防整治後,河道的明顯改變
▲新店溪河道原本更寬,且在客家文化公園前方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沙洲
▲1937年川端橋完工,往來中永和地區不必再靠渡船了。
▲1960年代新店溪畔土堤模樣(圖片翻攝自《水城台北》一書,原圖來原為中央社)
赤池離開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後,續往西北,通過金門街11巷、金門街12巷,跨越汀州路二段182巷之後,進入河堤國小。
為了讓大家感受汀州路舊軌道路面與河道的落差,我們沒有跟著赤池走金門街,而是走與金門街平行的汀州路,從交叉的小巷口,來觀看地形起伏。
河堤國小前身為螢橋國校(即今螢橋國小),螢橋國校遷走後,1958年正式成立河堤國校。學校正門位在汀州路三段,前方就是昔日萬新鐵路「古亭町」站舊址,冒著白煙的蒸汽火車,鳴著長長的汽笛就從教室前經過。河堤國小剛成立時,四周都是稻田和一整面低矮的平房,最早興建的智樓(北端)、仁樓,三層樓的校舍,在當時便是附近最高的建築,從教室就可以看到新店溪堤防。
河堤國小校歌第一句,就描述了河畔印象:
河畔黌宮、堤外春風
化育著莘莘學子在其中...
▲汀州路在鐵路拆除後,路基墊高,使得兩側房屋變低。加上金門街是從前的赤池水路,所以地勢又更低漥,汀州路通往金門街的各個小巷口,都設有階梯。
鄰近新店溪的河堤國小
暫時偏離河道,老師帶大家沿著河堤國小側門,走同安街101巷前往紀州庵參訪。
城南水岸生活重要地標,文學森林紀州庵
【帶動河畔宴飲風潮:紀州庵】
「紀州庵」原為平松家族經營的日式料亭。本店位在若竹町,約是現今西門町南側,貴陽街與長沙街之間,離西本願寺不遠。主要提供隨軍隊移住來台的日本人消費。當時紀州庵的老闆平松德松,取名紀州庵是為了懷念故鄉「紀州藩」(紀州是「和歌山」的古稱),庵字則是茅草屋的意思,文人雅士取庵為名,以附風雅。
日本人自古就有在風景優美的河畔,開設河濱料亭、茶屋的一種飲食文化,當時日本就針對新店溪,首先復育了3百萬條的香魚,除了禁釣時期外,其他時間都可以釣魚,透過漁夫及當時的文山漁會,將漁獲分配賣給這些料亭。
平松因紀州庵本店生意不錯,所以決定拓點,1917年選擇在新店溪畔開了紀州庵分店,是一間專門經營和牛、雞肉鋤燒(sukiyaki壽喜燒)及西洋料理的高級料亭,許多解鄉愁的飲宴活動也隨之活躍起來,不但有陪酒的酌婦,藝妓表演也從日本「內地」跟著移入。
以前新店溪的堤防並不高,紀州庵在興建初期,是一座兩層的木構茅草頂的建物,二樓約與土堤頂等高,以數座木橋連接,搭船前來的食客則從河岸上堤防,直接可以進入二樓用餐。
隨著經營日漸起色,1927年間開始改建本館,並擴大營業的規模。將原來的本館改建為三層樓之外、還增建長型宴會空間「離屋」,以及招待重要貴賓的「別館」,甚至還擁有四艘藝妓隨船服務的船形屋,一艘可乘30人左右,跨越堤岸後上船遊覽新店溪、提供香魚料理,或出租漁網,讓廚師現場料理客人的現補漁獲。是當年以美景、美食聞名遐邇的河畔料理名店。
當時除了紀州庵,周邊陸續開設新茶屋、清涼亭、馬屋支店、樂水、清月、漁津分店等料理屋,讓河畔飲宴蔚為風潮。
可惜這樣的景氣維持不久。
太平洋戰爭期間,紀州庵停止營業,成為暫時安置傷患之處所。戰後則成為待遣返日人的暫居地,直到國民政府接收做為公務員家庭宿舍。1990年代本館與別館毀於祝融,僅存離屋苟延殘喘。2014年離屋修復完成,現為市定古蹟。
延伸閱讀:走讀城南-從清領、日治到近代。同安老街x 紀州庵x萬新鐵路x廈門街
紀州庵僅存的離屋
當年新店溪畔不但能釣魚、遊舟賞景,甚至在紀州庵前方有個水泳場。
日本在統治台灣期間,致力向西方學習,包含體育運動項目,也逐漸邁向國際化,除了以強身健體、防衛性為主的武術運動外,其他休閒性運動也開始受到重視。
其中,游泳運動是由「體育俱樂部」1907 年設立「水泳部」開始萌芽,於台北古亭庄新店溪旁設立「古亭庄川端水泳場」,作為游泳練習的場所,開辦游泳講習會。
1907年《臺灣日日新報》報導:
''古亭村臨新店溪處,為台北唯一之水泳場。昨日午後一時起,梅谷廳長臨場舉行開場式。"
"是處以渡船場為中心,下流是武德會水泳場,交做小中學生水泳練習場所。上流紀州庵前,開放一般之用。"
"在內學泳者,絕無沉溺之虞"
雖然游泳運動在日本人的積極推廣下展現成效,甚至分別在1922年、1927年及1931年被納入初等、中等教育規定之中,游泳社團活動與大規模的游泳競賽十分盛行;不過仍無法遏止新店溪頻傳的溺水事件。
1939年(昭和14)由紀州庵老闆平松德松等人發起,在川端橋畔設立一座「延命地藏大菩薩」石佛,以弔祭水難亡靈及息災。
延伸閱讀:從紀州庵到南菜園,日本時代的城南水岸日常〈呂慶炎老師導覽〉
古亭庄川端水泳場
▲古亭庄川端水泳場
▲從日治時期的大台北鳥瞰圖上,可以看到新店溪畔有「水泳場」字樣。
▲水泳場推測位置
離開紀州庵,再度回到赤池水路上。
赤池穿過河堤國小校地中央,在汀州路二段178巷右轉,旋即往北,跨過同安街69巷後,從汀州路二段172號與170號公寓之間穿出,流往同安街43巷6弄底,左轉穿越同安街、進入28巷,眼前出現Y字路,赤池沿著右側長慶廟前的牯嶺街95巷、牯嶺街84巷、廈門街25巷一路來到「螢橋」。
▲赤池從汀州路二段172號與170號之間穿出
赤池來到同安街與同安街28巷口,老師教大家如何觀察地勢、判斷水的流向。
往左望,是汀州路,汀州路因為是從前的萬新鐵路,所以路面明顯隆起;往右望,路面也略有起伏;往同安街28巷方向略向下沉,河水往28巷流去準沒錯。
此時,小河的畫面突然浮現在眼前。孩子們腳踏木屐,手持玻璃瓶罐,在碎石子小路上一邊嬉鬧、一邊尋找小河邊,躲在草叢裡一閃一閃的螢火蟲...
平常走在路上是很難注意到這些細節的,臺北老巷弄就是這麼好玩啊!
▲同安街28巷口,左望汀州路
▲同安街28巷口,右望十普寺。十普寺的前身是日本時代的了覺寺。霧裡薛圳第三支線通過了覺寺後側,進入晉江街
▲穿越同安街進入28巷,眼前出現Y字路,赤池走右側長慶廟前的牯嶺街95巷
【赤池邊的野草居食屋】
牯嶺街95巷與同安街28巷的夾角處,有一棟日式建築,原本是1940年代石井家族購置的家屋,石井稔曾任職台北帝國大學的農化研究室助理教授,戰後石井家族離開台灣,將房舍交由同在農化研究室的陳玉麟教授。
陳玉麟教授在臺北帝大時期做的是農業研究,他是台灣化學肥料的開創者,把藥學與農業研究合一。當時不少調查局的法醫鑑識人員經常來拜訪,因為若有人喝農藥自殺,或是用農藥下毒犯案,都會來找陳玉麟教授協助調查,找出是哪些農藥成分。陳玉麟教授從1942年起一直在臺大服務,1978年創辦雜野草學會,研究野草、天然草類植物,退休後仍在學會擔任理事長十年的時間。
後來陳教授將房子轉交給台灣大學管理,在閒置多年之後,由黃金種子團隊(同「青田七六」經營者)整理後經營居酒屋食堂,命名為「野草居食屋」。
這棟日式建築,其實原本是有庭院的。陳玉麟教授曾說兒時常在院子裡騎腳踏車,繞著房子轉圈圈;但現在看上去,屋子卻緊貼著馬路,那是因為牯嶺街95巷,原本是赤池,到了1880年代因人口增多,家庭廢水都排入這條溪流,居民認為河溝很臭,且需要停車場,於是臭水溝就被加蓋成為道路,並興建停車場,而位在夾角的建物庭院部分,就因道路拓寬而被犧牲掉了。
【兩河交會的長慶廟】
牯嶺街95巷口的長慶廟,舊名為「古亭庄福德爺」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土地公廟,廟的後方臨晉江街,是昔日霧裡薛圳第三支線流經之處。
長慶廟就坐落在兩河交會處。
長慶廟旁賣金紙的陳伯伯也說,少年時就親身經歷過,以前赤池還在時,早上會有竹筏順著漲潮,把菜載過來這邊賣,等退潮時再順著水流回到艋舺。所以如果這條河還能使用,就是一個交通運輸用途,至於前面有提到赤池曾經溢出,就表示它的水量充沛,可以載舟。
不過,河道最後都被加蓋變成停車空間或道路,親水的生活離我們也越來越遠了。
▲長慶廟舊照
長慶廟前方有一面文獻會立的「鼓亭庄舊址」碑,站在石碑旁,還能聽到汩汩的水流聲。赤池的水,仍在地下滾動呢!
沿著牯嶺街95巷,也就是昔日的赤池河道,往螢橋方向前行。這條巷子從巷頭見不到巷尾,彎彎曲曲、忽寬忽窄的,都是天然河流的特徵喔!
▲忽寬忽窄、蜿蜒的巷道
牯嶺街84巷一棟建築後方,出現傾斜坡度,其實這是從前河道的駁坎喔!
【螢橋。沒落的廈門街】
來到廈門街25巷與廈門街交叉口,跨越赤池的木橋「螢橋」就位在這個巷子口。
日治時期,同安街和廈門街是城南地區的主要道路,同安街是充滿生活感的住宅街,廈門街則是商號林立的商店街;廈門街底設有碼頭,想到溪邊遊憩、或到對岸中永和地區,都得經過廈門街去搭船或過橋。
到了戰後,這裡變成了皮鞋大街,幾步路就一家皮鞋店,約民國六十幾年鼎盛時期,聚集了四十幾間皮鞋店,想訂製皮鞋,都會來廈門街。
不過後來開闢了重慶南路,並設置中正橋牽引道之後,廈門街就留不住人潮,加上皮鞋業逐漸出走大陸,最後就慢慢沒落,變成二手家具、二手生財器具等中古舊貨集散街道。
▲從和平西路一段,拍攝廈門街「螢橋」舊址。
▲螢橋舊照(圖片來源:紀州庵官網)
赤池過了螢橋,往西北方向通過螢橋公園、與和平西路約略平行,跨越重慶南路三段進入龍匣口庄。
老師帶大家穿過螢橋公園後方巷子,體會巷弄高低起伏的趣味。
▲廈門街14巷
廈門街24巷3弄,非常誇張的高低起伏,巷弄走向也像迷宮般地迂迴。
步出廈門街14巷,下了階梯,右手邊就是螢橋公園。
回望螢橋公園與廈門街14巷
螢橋公園下方這一條巷子是重慶南路三段65巷6弄,走到底一樣有階梯,銜接重慶南路三段65巷。這條低陷的巷弄,看似赤池的路線,其實並不是。
重慶南路三段65巷右轉後,回到和平西路一段上的螢橋公園,這才是赤池曾經流過的地方。
我們正從赤池河道上方,俯視剛才走過的路。
◎走讀路線圖:
下一篇:城南水岸、消失的赤池〈下篇〉...(※整理中)....
◎參考資料:
‧大臺北古地圖考釋 - 淡水維基館 (tku.edu.tw)/翁佳音教授
‧(1) 水眠:西藏路下的赤池 by 蘇郁心... -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Facebook
‧日治時期都市公園的設施組成、 休閒機能和活動變化
‧6-3日治時期台灣游泳運動之萌芽-1895-1912.pdf
‧六堆伯公遍路 | 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hakka.gov.tw)
‧ 關於陳玉麟教授 - 野草居食屋 (fireweeds.com.tw)
‧台北街道上的中國地名 「西藏路」從排水溝拓寬而成! | 報時光 (udn.com)
‧(1) 張哲生 - 走過西藏路一甲子 | Facebook
‧(1) 水。圳。道 - 尋找台北城市下【失蹤的河流】... | Facebook
‧螢橋歷史溯源 | 提報內容 | 夥伴特區 | 教育部綠色學校夥伴網路 (moe.edu.tw)
◎感謝大安社區大學
◎感謝大員水文化復興協會 林耿同老師
【更多走讀.散步】
▌走巷弄尋水路
>水路交織的脈絡-走訪瑠公圳x大灣草圳計畫x台大醉月湖
>探訪城市裡的古水路:瑠公圳大安支線(校園篇)
>探訪城市裡的古水路:瑠公圳大安支線(社區篇)龍安坡x聖母宮x濂讓居
>東區大河傳說-忠孝東路有條河(上篇)
>東區大河傳說-忠孝東路有條河(下篇)
>城南水岸、消失的赤池〈上篇〉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紀州庵、螢橋
>霧裡薛圳第三支線:溫州街52巷x龍泉市場x奇幻怪怪屋x浦城街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一)愚公河x圳溝上的鐵皮屋x消失的龍池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二)和平東路周學普故居、金華街、麗水街、永康街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三)信義仁愛:東門外市場x臨沂街迷宮巷x百年日式建築
>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四)仁愛忠孝:寬闊的河道。東門教會x文房x馥園
>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五)忠孝市民:北科大與紅樓x樺山町光華商場
▌城東
>穿越齊東街,走讀清代米路古道、東城外最美日式宿舍群x東門土地公傳奇
>漫步幸町-齊東詩舍《臺灣文學基地》日式宿舍群x台北最美文學聚落
>漫步幸町《臺北琴道館》聆聽古琴、欣賞齊東街最美日式建築x臺北書道院
>大安庄歷史散步。新生南路一段日式建築 x 建國南路清代古厝
>東城門外的天空:李鎮源故居x紹興南村x中正紀念堂今昔
>跟著水瓶子老師,走讀東門。臺北刑務所x華光社區x四六事件x金華官邸x青田七六
▌城西(萬華.西門町.大稻埕)
>新起町至入船町的京都奇遇(一)西門紅樓x西本願寺x法華寺x心起町
>新起町至入船町的京都奇遇(二)三十三間堂x三秀打鐵店x艋舺謝宅x青草巷
>艋舺巷弄探險趣!清代古早巷x神秘清茶巷x華西街摸乳巷x啟天宮傳奇x華江整宅
>西門町的前世今生。紅樓x天后宮x電影街x慈雲寺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前篇>千秋街x李春生紀念教堂x永樂市場x六館街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中篇>中和紡織x甘谷街x藝旦酒樓x蔣渭水大安醫院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後篇>波麗路x圓環今昔x寧夏夜市
>大稻埕南段之旅-貴德街x陳天來故居x霞海城隍廟x太平町x法主公廟
>巷弄學人文導覽-遺跡隱味.從河溝頭到新起町-機器局遺構x西寧市場x慈雲寺x艋舺將軍廟
▌城內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一)西門x日日新報社x電話交換所x臺北信用組合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二)菊元百貨x和泉時計x西村商社x大倉本店x辻利茶鋪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三)西尾商行x新高堂書店x一六軒x古倫美亞唱片
>臺北府城門的前世今生
>從火車票房到四鐵共構--台北車站小故事
▌城南(古亭)
>走讀城南-從清領、日治到近代。同安老街x紀州庵x萬新鐵路x廈門街
>古亭巷弄遊蹤(一)金門街、同安街、廈門街、萬新鐵路古亭町x川端橋
>古亭巷弄遊蹤(二)詔安街x善化堂x漳州警察新村
>漫步錦町(一):從金華街穿越舊時空!錦町日式宿舍群x錦安古物市場
>漫步錦町(二):百年油杉與山林課日式宿舍x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小山逛逛-蟾蜍山聚落探險趣x發現古圳道
>藝居共生-寶藏巖歷史聚落散步
>消失的眷村記憶-漫步永春街嘉禾新村
>走走汀州路,尋找消失的萬新鐵路:公館x水源地x仙公廟x霧裡薛圳
>從古亭到龍匣口:南昌路x孫立人將軍官邸x劉真校長故居x戴炎輝寓所
>從南菜園到南昌公園:牯嶺街x百年骨科診所x方東美寓所x高等官職務宿舍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溫州街)
>漫步昭和町。尋找清代水圳、日式建築與人文<北溫州>大院子x臺靜農故居x殷海光故居
>漫步昭和町。尋找清代水圳、日式建築與人文<南溫州>加羅林魚木
>浴火重生「大院子」溫州街最美的日式老屋x玻璃屋歐風餐廳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日式家屋(一)16棟紀錄x青田書院x青田七六x遊山茶訪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日式家屋(二)6棟紀錄x聲音光年x青田茶館x和合青田
>走進臺北最美一條街!水瓶子老師講解老房子「青田七六」
>百年相機品牌Leica進駐青田街,日式老屋打造「台北徠卡之家」
>此巷不通-和平東路二段秘巷。沾美藝術庭苑x電影《飲食男女》拍攝地
▌南港.內湖.松山
>黑鄉到黃金,南港蛻變ing!茄苳公傳奇x闕家古厝x懷舊街屋x經貿園區
>內湖人文風情畫。梘頭福德祠x公民會館x水圳路x金龍禪寺
>走讀松山前世今生。慈祐宮x饒河街x松山教會x陳復禮故居
>虎豹老霸王:松山奉天宮、永春陂濕地公園
▌士林.北投
>留住老北投!漢埔融合四百年(一)北投教堂x幸福牌自行車x貨物轉運站x北投市場
>留住老北投!漢埔融合四百年(二)新北投車站x磺田福佑宮x番仔厝x周氏節孝坊
>官邸、水圳與士林新街之旅(上篇)士林官邸X福德洋圳
>官邸、水圳與士林新街之旅(下篇)郭家古厝X慈諴宮與潘宅X士林市場
▌淡水
>走一夏淡江大學(五虎崗X海事博物館X宮燈步道X牧羊草坪X克難坡)與殼牌倉庫
>搭輕軌遊滬尾-重返清法戰爭古戰場、走讀淡水生態之美。程氏古厝x公司田溪x沙崙海岸x石滬心
>搭捷運遊淡水-漫步重建街山城聚落、體驗日式老屋之美。屎礐渡頭x米市土地公x戀愛巷x落鼻祖師x日本警官宿舍
>「胡」說淡水四大廟宇與老老街(上篇)施坤山與黃東茂X敗滬尾X鄞山寺
>「胡」說淡水四大廟宇與老老街(下篇)清水街龍山寺X清水祖師巖X重建街
▌新店木柵
>搭纜車上貓空!挑戰千階步道、細說百年古剎「木柵指南宮」
>輕舟擺渡尋訪遺世獨立的桃花源-灣潭x和美礦坑x董振良導演
▌新莊蘆洲
>響徹世界的鼓聲「响仁和」製鼓達人王錫坤x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上>百年古圳x保元宮x地藏庵x廣福宮x文昌祠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下>港口與廟街x慈祐宮x戲館巷x挑水巷x米市巷x潮江寺
>蘆荻泛月(一)記憶河上洲_蘆洲李宅x湧蓮寺x保和宮x馬偕行腳x古早味切仔麵
>蘆荻泛月(二)鷺洲隨筆_尋訪和尚港與洋樓古厝x鄧麗君之路x大廟口切仔麵
>繁華落盡番仔園:浮洲茉莉花巷古厝群x濕地生態走讀
▌中和永和
>搞不懂中和?!走讀瓦磘溝、廟子尾溝x廟美街x枋寮老街
▌更多..
>東北角卯澳漁村,百年石頭屋-吳家樓仔厝x提籃觀音x小卷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