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7052.jpg

"從溫州街七十四巷鄭先生的家,到溫州街十八巷的臺先生家,中間僅隔一條辛亥路。

步調快的話,大約七、八分鐘便可走到,即使漫步,最多也費不了一刻鐘的時間。

但那一條車輛飆馳的道路,卻使兩位上了年紀的老師視為畏途而互不往來頗有年矣!"


作家林文月在《溫州街到溫州街》一文中,開頭就點出了溫州街,早年是沒有被切割的。教員宿舍散布其間,教授們經常互相登門拜訪、研究學問。

1980年代因拓建辛亥路一段,將溫州街攔腰分成兩段,造成隔閡;昔稱「昭和町」的溫州街日式宿舍群,也陸續遭到臺大拆除改建,臺靜農教授就是被迫搬家的教授之一。

C2DF5FA0-2AD0-4211-B4F6-B4BD4B475460.jpg
▲辛亥路、新生南路口。


 消失的憲兵營區-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穿越辛亥路,來到北溫州。

以前送孩子到龍安國小上學,在校門對面如果等停紅燈比較久,就知道有大官要通行。
幾輛黑頭車通過後,小綠人燈號也瞬間亮起。

大官們的目的地,無非是新生南路三段、辛亥路交叉處的「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官方研討會、國際會議經常在這裡舉行,禮賓車、轉播車來來往往,刑警維安四處巡邏,早已是司空見慣。

從1945年的美軍航照圖,可見「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在日治時期是一棟四面被農田環繞的長屋,靠近溫州街22巷口,有座圓形水池,長條形的母屋座北朝南位於基地正中央,北側有廊道連結子屋,旁邊還有一間像倉庫的小屋。


全螢幕擷取 202227 上午 081826.jpg
▲公務人力發展中心1945年

戰後,這裡是「兵工學校」用地。兵工學校原址在花蓮,1951年花蓮大地震,學校嚴重損毀,於是北上另覓校地。1952年秋天,兵工學校完成遷校,設「新南」、「中正嶺」兩個校區。

1955年兵工學校更名為「陸軍兵工學校兵工工程學院」,1962年再分校為「陸軍理工學院」及「兵工學校」。

「陸軍理工學院」留在原地,並增加土木工程、工業工程及物理三個系;「兵工學校」則遷到信義路一段。從1957年的航照圖,可看到兩棟屋舍和圓形水池還保留在原地,但原本周圍的農地、花圃已蓋滿了校舍。


全螢幕擷取 202227 上午 082240.jpg
1968年「陸軍理工學院」再更名為「中正理工學院」,並搬到桃園大溪中正嶺。

隔年,原本位在愛國東路7號(今中正紀念堂)的憲兵司令部,因防空疏遷搬到此地,設東、西兩營區。今臺大體育館及辛亥路是東營區,靠近溫州街的是西營區,又稱憲光營區裡頭有司令部大樓,後面有一通道,通往大餐廳、大廚房(鍋爐室)、還有大澡堂等等,餐廳後面有一道側門,連結軍營眷村。


直到1981年因都市計畫拓建辛亥路,憲兵司令部才遷至民族東路17號忠貞營區(原美軍協防司令部)。

而自1972年起就在這裡借用2間教室開辦的「公務人員訓練班」,則直接留在原地,後來更名「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公務人力發展中心」至今。

IMAG9570.jpg

講到憲兵司令部,最有名的應該是1954年組成的「憲兵機車連」,早年雙十國慶總統府前的閱兵大典,重機部隊都是在這裡進行演練。

2008年馬英九總統上任後,為了兌現選前支票推行募兵制,大量裁軍,憲兵縮減至5千名,連馳名國際的憲兵機車連也縮編為「機車排」,僅維持操控重機能力訓練。為了提升機動性,2018年蔡英文總統將機車排改制為「快速反應連」,擔負衛戍區機動應變的角色。

「憲兵快反連」2018年重回凱道演出 (連結外部影片,如遭移除請見諒,影片來源:Rti中央廣播電台)



「憲兵快反連」2020年雙十節於總統府前演出
2020-10-10 (54).png

2020-10-10 (50).png
1978/8/24「憲兵機車連」。此地現為公務人力發展中心,正後方是龍安國小 (圖片來源:中央日報/攝影:中央日報 記者熊伯敬)  後備憲兵,MP,憲兵,機車連,鐵衛隊,忠貞連,憲兵特勤隊,悠遊卡,團購,紀念品$ g7 F2 e) O0 J  E7 
中央日報熊伯敬.png
根據地方耆老口述,早期溫州街30巷的幾十戶住家,多半是隨兵工學校自花蓮搬遷來台北的眷戶,各自以竹籬笆做圍牆,故有"竹籬笆的春天"一詞。後來越來越多人搬進來,只好砌矮牆來做分界。

靠近泰順街是軍營的大廚房,溫州街30巷到38巷(現在已改建為辛亥路)形成一個凹狀的中央廣場,就是現在的辛亥一號公園。鄰居媽媽們常互串門子,孩子們也常在廣場玩耍,迂迴的巷弄則是玩官兵抓強盜的最好場所。


歷經數十載的眷舍,因年久之修,有倒塌之虞,居民向主管單位請求改建,經過兩度陳情,最後是改分配到青年公園國宅。

即將全面拆除的溫州街30巷宿舍,其中一戶陶姓退休上校,據說庭院內還有日治時期留下來的防空壕。可惜現在已無人居住,大門深鎖,無法一探究竟。

IMAG8774.jpg
▲辛亥一號公園

 印象中幾年前這裡有位外省阿伯,專門收集奇石與漂流木,並加以彩繪,把家打造成怪怪屋,外頭還有小吃攤、柑仔店,喫茶店等等。不過近年都已拆除改為停車場,公園也多了一些兒童遊樂器材。

剩下幾棟逐漸凋零的磚瓦屋,也早已人去樓空。公園綠地前方,原本立著一座原住民雕像,不知何時改成了摩艾雕塑。

全螢幕擷取 202226 下午 025854.jpg
▲辛亥一號公園2009年舊貌,右邊建物已拆除改為停車場 (圖片截自google map)

IMAG8388.jpg
▲辛亥一號公園原本的原住民雕像改為摩艾像

IMAG8778.jpg
▲辛亥一號公園後方僅存的眷舍,裡面有座防空壕

IMAG6127.jpg
▲辛亥一號公園後方僅存的眷舍

眷村老屋當中,有條泰順街30巷,是從前霧裡薛圳第二支線水圳,流經殷海光故居、泰順公園,通過泰順街26巷大水池,流往師大校園。淺淺的溪溝,可以撈小蝦小魚,是當地孩子們放課後的遊樂場。隨著辛亥路的拓建,水溝也全部消失不見了。
IMAG8382.jpg
▲迷魂陣般的巷弄

2CF3BEF4-2434-4DDD-91C6-F999377A9FE3.jpg


 欒樹下咖啡書房  

從車水馬龍的辛亥路轉進溫州街,筆直的街道兩旁,種了成排的欒樹與楓香,這裡人車不多,特別安靜。

溫州街24號「欒樹下書房」,是開幕一年多的獨立書店。當月的迷你書展,正好是我最愛的食旅主題;溫馨的裝潢、舒適的空間,還有美味輕食,很適合閱讀、沉思或寫作。找個角落,可以窩一整個下午。

這裡也經常舉辦新書發表會、分享會、人文講座,作家水瓶子、栖來光都是這裡的常客。

B361FBA6-C526-4DA8-819B-E7FEE22C8958.jpg
IMAG2395 (2).jpg
IMAG2379.jpg
IMAG2381.jpg

52454230_2257509740934724_7438763299451174912_o.jpg

52788177_2257509747601390_5969544331399266304_o.jpg52459004_2257509464268085_8175241837280231424_o.jpg

 布拉格咖啡館  

三十年前,台灣還沒有引進星巴克這些連鎖咖啡時,經常在師大或公館出沒的學生們,閒暇時最愛去泡沫紅茶與漫畫店。

大杯手搖飲配滷味,三五好友打牌聊天看漫畫,可以玩整夜。那時,裝潢時尚的咖啡館正悄悄地興起,一杯手沖咖啡,配上一塊香甜的蛋糕,就是最奢侈的享受。

布拉格咖啡館創始於1989年,最早店面是開在師大夜市的巷弄中。

一塵不染的門窗,打蠟打得啵亮的原木地板,典雅的骨董家具擺飾、歐洲進口的骨瓷杯盤,充滿著英格蘭貴族氣氛。


店內流洩著悠揚的古典音樂、氣質高貴的女主人,優雅地沖煮咖啡。香醇的藍山咖啡、奶泡綿密的維也納,都是讓人難忘的極品。

在這裡喝咖啡是一種品味,只能柔聲細語交談,大聲聊天會遭白眼。

在當年吵雜的夜市當中,布拉格的存在有些突兀、卻又獨樹一格,有特定的擁護者。

不過,師大夜市的住家長期忍受夜市的油煙、髒亂、噪音汙染早已不勝其擾。2011年因公車站牌改名事件,更讓居民怒不可遏,強烈反彈要求餐飲業退出商圈。加上周邊店面租金高漲,餐飲店紛紛出走。

而布拉格,選擇落腳溫州街。

該地點原本是以德國豬腳、德式香腸等德式家庭料理著稱的名店「黑森林」。熱情好客的女老闆,總是會請我們喝上一杯德國黑麥汁,或邀我們品嚐新開發的燉菜或隱藏版濃湯。
不過,據說也是因為生意太好、鄰居不堪噪音擾人而去控告,店家在壓力之下不得已只好搬走。

少了一間熟悉的店家,雖然覺得可惜,但從這件事,就能看出溫州街居民對環境做出的選擇。

SelfieCity_20191106211540_org.jpg

布拉格咖啡館對面,是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的後院,沒有設置圍牆,與相鄰的公寓之間,夾藏著一條可貫通穿新生南路的生態走廊。

早年還做為日式宿舍時,這裡就有水渠環繞,植物學專家的安田貞雄教授,或許就在這庭院栽培花卉做研究。1996年公務人力發展中心改建大樓時,除保留原有植栽,更增植樹木花草,擴大綠景,還將溝渠美化成一條親水生態廊道,融入整體社區。

以公家機關設施來講,算是相當用心的設計,不但增添城市美感,更回應了溫州街昔日的水圳文化。

孩子小時候,我就常帶他們來這裡玩耍。看孩子開心跳越棧板、蹲著觀察石縫裡的小魚,認真的小臉龐,稍稍彌補了我無法給小孩「我家門前有小河」的住家生活環境的遺憾。

IMAG0322.jpg

 


 世良壽男/俞大維/許文富故居   

溫州街22巷有一棟屋齡超過八十年木造老屋,臺大原已暗算和鄰居一起都更改建大樓。

這扇藍色大門裡,曾經住著重量級的官員,並可牽出一大串對臺灣具有影響力的人物。


日治時期,是臺北帝國大學文政部部長世良壽男的宅邸。

國民政府來臺後,分配給當時任職國防部部長的俞大維居住。
俞大維過世之後,1993年房子再配給臺大教授、前臺灣省農林廳長許文富一家居住。


SelfieCity_20191106203039_org.jpg
俞大維是中華民國首位非軍校出生國防部長,任職部長期間發生八二三炮戰,指揮金門島上激烈戰鬥,對穩定臺海情勢有貢獻。被譽為「中國軍事工程之父」。依戶籍資料所示,俞大維於民國43年遷入此居住,直至民國71年遷出,擔任國防部長時就住在這裡,早年妹妹俞大綵也同住於此。

此外,這棟建築跟臺大校長傅斯年有密切關係。

俞大維的妹妹俞大綵,不但是臺大外文系教授,也是前臺大校長傅斯年的妻子。據說傅斯年校長過世之後,俞大綵又搬回來和哥哥同住,所以傅校長的骨灰罈曾擺在家裡後院一段時日。

俞大維卸任後,溫州街的居所就成了史學、文學及戲劇界的重要聚會所,是當年少見的文化沙龍。

而俞大維夫人陳新午是史學大師陳寅恪的妹妹,弟弟俞大綱更是民初文壇「新月派」,後來創立文化大學戲劇系。在這些關係之下,俞大維故居造就了文壇盛事的風華歲月。

對了,我再補充一段小插曲,俞大維的兒子(德國留學期間的私生子)俞揚和,還是前總統蔣經國的女婿呢....

光看這些繁複的關係圖,這房子就拆不得了,可以直接通過為古蹟了吧@@


IMAG0581 (2).jpg

92159604_3075163622502661_3856888732116320256_o.jpg
本建物雖經增改建,但仍大致保留主要形制,另後期新增2層樓RC建物,反映居住者的空間使用需求;1993年許文富教授配住於此,許教授逝世後許夫人仍居住至2017年,本棟建築前、後院多年來,居住者加種果樹及亞歷山大椰子、桂花等多種植栽,綠意盎然,本建築整體空間仍維持良好狀況,

不過,這占地寬廣、花木扶疏,充滿人文特色的日式宿舍,縱使有龐大的人際脈絡、歷史淵源,但因屋舍曾經改建,所以並沒有拿到古蹟的身分證。
該地區早在十年前就由建商規畫為都更單元,臺大也同意加入,2017年6月取得建照,並且要求當時還在住的前農林廳長許文富的遺孀搬走。

這件事由提報人陳勤忠建築師發動聯署,要求保存,受到藝文界的關注,白先勇、蔣勳、林懷民等藝文界人士紛紛響應。

許文富的兒子許世賓(知名婦產科醫師)受訪時說:「老屋的屋況還很好,因為使用的建材很好,所以房屋完全沒有損壞或蟲蛀。」

自己和父母在這裡住了二十餘年,人生最重要的時期都在這裡度過。臺北不缺高樓大廈,
有歷史紀念價值的建築「拆了就沒了」他樂見老屋被保存下來,甚至建議提報為國定古蹟,以後也可以舊地重遊回憶自己的過往。

因文資法在2019年修正新增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的類別,所以重新將它改提報為「文化資產」。在文化界巨匠、政治界重量級人物陸續加入支持,文化局與中央歷經二度文資大會激辯,經投票後驚險通過市定古蹟的決議。※2018年2月5日指定為市定古蹟。

a9d4f6a4-5c51-4056-864d-f5eabb51fb71.png
▲俞大維故居(1954-1982俞大維居住)



溫州街22巷是條安靜的後巷,旅人很少會逛到這裡來,路口左側有一兩棟日式宿舍,陽光下樹影婆娑,十分迷人。

就我所知,22巷8號先後經營過吹製玻璃創作工坊、木樂地Hape親子屋、強生寓所(2020年進駐,為復健照護診所)等,每次看到在裝修,不免心驚膽跳,以為要拆除,好在至今並無改建之說。

IMAG8784.jpg


SelfieCity_20191106203307_org.jpg
11366.jpg
(※更新)【歷史建築】溫州街22巷6號、8號。

溫州街6號、8號建物是日治時期之判任官丙種官舍。1929年7月購得本區土地後,在隔年1930年5月10日竣工,同年8月28日由總督府官房會計課配給臺北帝國大學使用,作為臺北帝國大學職員與家眷居住。

本區原有五棟10戶,其為目前僅存三段6戶中之一。宿舍採雙併形式,入口雨庇有牛腿裝飾,磚牆與木屋架尚存,內部格局有調整,亦有增建。由於建物西南側曾有霧裡薛圳第二支線流過,足以見證建物與整體環境的空間。2023年4月10日登陸為歷史建築,現做為長照復健中心「強生寓所」。

92433519_3075163355836021_7953933446806503424_o.jpg

283157378_5435415503144116_5998197884959476056_n.jpg

284802175_5435416136477386_4566925748280439054_n.jpg

右轉和平東路一段248巷,庭院內成排的老樹,蓊鬱綠蔭覆蓋了整條街道。

紅磚牆內神祕的古宅,十多年來一直都是大門深鎖,網路上也查無資料,讓人非常好奇。

記得曾經發生過火災,一度擔心它會遭到拆除命運,每次路過都忍不住從牆邊縫隙偷瞄關心。終於,在今年(2019年)十月,重新開啟大門。


IMAG8786.jpg

 大院子-前海軍招待所 

這一棟大宅叫做「大院子」。

大院子興建於日治時期1931年,早期是日本海軍「水交社」,也就是海軍軍官招待所。另有一說是日本帝國大學教職員宿舍,但因史料並無記載,因此它的起源身世至今仍是謎。

它也曾經短暫作為日僑小學,走廊上還留有低矮的洗手台。戰後,1952年將產權交由臺大管理,中央棟提供給單身教職員使用,日式宿舍則提供有家眷的教職員居住。是台灣唯一官廳樣式建築,供做宿舍使用的案例。

 

大院子佔地共1355.2坪,房舍面積近402坪, 建築由中央棟及南北宿舍群組成, 並以兩道木造廊道聯繫。

中央棟結構為加強磚造,屋頂採西式鋼桁屋架,大廳相當寬廣,兩側日式建築則是傳統日式木桁造建築。201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卻不幸於隔年遭祝融之災,房舍屋瓦損毀嚴重,讓大院子成了真正的廢墟><

不過在因緣際會之下,郭淑珍女士(郭木生基金會/力麒建設董事長)從廢墟中窺見了這棟大院子的魅力,取得台大的ROT案斥資整修。歷時三年半時間,以傳統工法修復完成。

由於附近鄰居都暱稱它大院子,為了延續感情,就續以大院子為名,重現昔日風華。

大院子目前為展覽場所,另外有間玻璃屋,提供精緻餐點飲品。


延伸閱讀:浴火重生「大院子」溫州街最美的日式老屋X玻璃屋餐廳

IMAG7055.jpg

IMAG7014.jpg

IMAG6919.jpg

IMAG6984.jpg

IMAG6930.jpg

IMAG6964.jpg
大院子.jpg


 台大椰林-中村三八夫宿舍(已拆除) 

從大院子正面的溫州街20巷,直行來到溫州街。左側這塊基地,正準備興建豪宅「溫州院」。


幾年前,這裡有一棟被稱做「昭和町小屋」的日式宿舍,建商花了十年工夫遊說周邊住家搞都更,終於成功了。

21296F33-DA0A-4E36-9A7E-B5FA628F0BFC.jpg

「昭和町小屋」是當年規劃臺大「椰林大道」的帝大園藝系教師中村三八夫的宅邸。

引述台大教授張文亮說明,中村三八夫(Nakamura Miyawo)是帝大園藝學系果樹學的教授,1932年建議在校園種植二排 「大王椰子」。

中村教授曾在所著「南國の果物」中提到,中國的「椰」字,意義深遠,「耶」字原為「耳之相連」亦即父親,耶上加父字,即為「爺」,意即祖父。耶是尊稱,所以古人將高樹稱為「椰」,子為多結果實。他建議種植大王椰子,可能並非影射日治皇軍高高在上,而是願這學校如同椰子樹,令人尊敬,多結果實。

87631466_920418881704472_5479532452832010999_n (1).jpg
▲昭和19年(1944年)《南國の果物》#中村三八夫著 台北帝國大學助教授 #立石鐵臣裝幀 
植物圖書館 東京書局株是會社台北支店 (圖片取自網路)


他起初來到台灣,解決旗山香蕉不耐搬運的問題,改良鳳梨加工製罐與甘蔗製糖的技術,對台灣三大產業「台蕉」、「台鳳」、「台糖」有很大的幫助。

他一生研究熱帶植物,1935-1943年擔任臺北帝國大學農場助教授,在校園栽種許多樹木,但是很少人知道他的生平。

1945年,中村三八夫回到日本,任職大阪大學。

由於中村教授曾規劃台大椰林大道,寓意深遠,因此文史工作者呼籲保存「昭和町小屋」,但在2012年底,文資委員會審查結論是「不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等於宣判死刑。

後來有學者提出,至少保留屋瓦,因屋瓦在早年混入釉料,呈現泛紅棕色的墨綠釉瓦非常特殊,台灣相當罕見,可做研究和展示用途。不過,屋瓦卸下之後,宿舍在風吹雨打之下更加殘破。

我曾向龍坡里黃里長打探過這棟房子的情況,他說:「我每天在里內四處走動,這房子本來都好好的。就有一天,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崩塌下來,碰!好大一聲」沒過多久,便遭怪手粗暴剷平(2017/8),與臨近公寓一併都更。

目前僅留下庭院正前方的一棵椰子樹,作為曾經在住的證明。看到椰子樹真有無限感概啊!


已遭拆除的昭和町小屋(2016/4/19筆者拍攝)

2016.04.19.jpg


【市定古蹟】紫藤廬   

 

 

 

 

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有一座臺北市定古蹟「紫藤廬」,興建於日治時期1920年代,原本是總督府官員淺香貞次郎建造的私人宅邸,屬於中級官員宿舍,獨門獨院,鄰近學校曲,環境極為寧靜而清雅。

戰後,日人搬走後由財政部接收,1950年國民政府編為財政部關務署署長周德偉的公家宿舍。


周德偉退休後赴美,由么子周渝接管宿舍老屋,後來開設了茶藝館。當時正值台灣民主運動的萌芽期,由於周渝曾參與「美麗島運動」,因此一些挫敗的黨外人士紛紛在此落腳聚集。張佛泉、殷海光、夏道平、李敖等學者常在此聚會清談,他們談論政治、抨擊蔣氏獨裁作風,關心國家興廢存亡以及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


紫藤廬是當時高壓統治下的一個小小的自由空間,陳文茜筆下「反對運動記憶裡最美麗的堡壘」、林濁水回憶錄裡「落魄江湖者的棲身所」指的就是紫藤廬。

愛好藝文的周渝,同時開放空間給剛起步的藝術家。舞蹈家林麗珍、青韻合唱團、白先勇、施叔青、李昂、奚淞等都曾在這裡嶄露才華,紫藤廬可說是1970年代文化能量的聚集中心,政治、戲劇、音樂、文化思想等在此綻放。「紫藤廬」成為自由主義及社會、政治改革運動的空間代名詞。

IMAG0554.jpg

1981年紫藤廬改闢為茶館,因前院種了三株紫藤,故名為「紫藤廬」是台灣第一座具有藝文沙龍色彩的茶館。

1994年李安導演執導的電影作品《飲食男女》也曾在此拍攝。但是在1997年因為產權爭議,財政部原本要收回紫藤廬。就在藝文界、學術界、茶藝界、海內外人士大聲疾呼,施壓搶救下,紫藤廬才免去被拆之浩劫,由市府鑑定為古蹟而獲保存。1999年文化部取得所有權,目前委由紫藤廬有限公司經營管理,提供茶藝服務及文化交流、展演、講座等活動。

曾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的作家龍應台,2004年在一篇《在紫藤廬與Starbucks之間》評論中,將紫藤廬列為全球化時代台灣文化的象徵而紫藤廬事件,亦台灣文化資產、老屋保存的濫觴。

273722765_5106725239346479_2618188822856872146_n.jpg

紫藤廬建物由木造建築與磚牆結構組成、內部有木質地板與榻榻米和室。整體建築因屢遭颱風和火災破壞,歷經多次改建與增建,已經看不出當年的原貌。
S__2383905.jpg
IMAG0551.jpg

a24aa332-518c-45f6-9a0f-3d6f5178815c.jpg

每年七~八月可見到綻放的紫藤。(拍攝日期2020/8/14)
04.jpg

02.jpg

03.jpg

 新生南路三段16巷日式建築群 

紫藤廬的正門原本是位在南側的巷子口--新生南路三段16巷上,後歷經幾度修建才改到新生南路三段上。而同樣位於16巷成排的日式宿舍,近年陸續拆除,目前只剩下三戶因缺乏整理,逐漸頹壞中。

文史工作者們憂心老屋消失,日前提出文化資產申請,分別為新生南路三段16巷3號、3-1號衣笠俊男宅、以及16巷2號飯沼弘司宅。 根據苑舉民教授說明,飯沼弘司教授是無機化學家,對台灣礦物稀元素頗有研究與貢獻。衣笠俊男和飯沼同樣是化學家,專攻有機化學。

IMAG8303.jpg

 【歷史建築】衣笠俊男宅 

新生南路三段16巷3號、3-1號的日式宿舍興建於1935年,為任職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衣笠俊男的私人宅邸,二次大戰後由國立臺灣大學接收,做為教職員宿舍。

初建時為獨棟木造住宅,後分隔為兩戶使用,因此可見到兩個出入口:另一戶(3-1號)是當時任職於台灣電力公司的兄長謙三氏居住。屋架形式為日式「二重梁小屋組」,「應接室」有西式天花,後期雖經改建,大致仍保存日式建築格局。這棟建築因與市定古蹟「紫藤廬」及紀念建築「臺靜農故居」,共同形塑地區之歷史紋理風貌,經專家學者會勘及文化局審議結果,
2022年5月30日登錄為歷史建築

S__2383892.jpg

IMAG8228.jpg
新生南路三段16巷3號衣笠俊男宅室內現況(2020/2/21筆者拍攝)

SelfieCity_20200221201530_org.jpg

新生南路三段16巷13-1號 衣笠謙三宅(2020/2/21筆者拍攝)

IMAG0561.jpg
新生南路三段16巷13-1號 衣笠謙三宅室內現況(2020/2/21筆者拍攝) 

IMAG8246.jpg
從空中俯瞰衣笠宅(2020/2/21筆者拍攝)。右上方空地,幾年前原本也有兩棟日式宿舍(16巷6號、8號),我親眼目睹它被拆解。並與隔壁巷口已拆除的「昭和町小屋」基地合併,成為豪宅溫州院的都更範圍。
SelfieCity_20200221201831_org.jpg

已遭拆除的16巷6號、8號日式宿舍 (2015/3/13筆者拍攝)
2015.3.13.jpg
已遭拆除的16巷6號日式宿舍(圖片截自2009年Google map)

2020-09-17 (3).png
已遭拆除的16巷8號日式宿舍(圖片截自2009年Google map)

2020-09-17 (5).png

  飯沼弘司宅 

新生南路三段16巷2號,是臺北帝國大學化學系教授飯沼弘司私人宅邸。

由於是私人住宅,建築十分講究,是16巷成排日式建築中最別緻的一棟。文資會勘當天,
臺灣故鄉文史協會理事長黃智慧說:「飯沼教授之子曾應邀來台尋根,他說父親當年在蓋房子時,特別中意玄關部份的設計,充滿禪意的原木柱和雕花鐵框,呈現獨特的品味,每當有客人來訪,總不忘誇耀一番。甚至在返回日本之後,因為思念台灣的住家,特別在家鄉歧阜也蓋了一模一樣的房子,由此可見對台灣的深厚情感。」


我跟著學者老師們小心翼翼踏入內部,原本精美的宅邸,因缺乏修繕管理,竟然變得如此殘破不堪。原本完整的黑瓦屋頂崩塌破了個大洞,呈現半毀狀態。看了真讓人難過。

每次看到這樣的景象,內心不免憤怒難平,當年日本人購地自建的房子,引揚後,理應算是台灣的共有資產。分配給臺灣大學負責管理,身為國家最高學府,不但沒有積極保護,帶頭樹立歷史建築的保存、規劃典範,反而讓它風吹雨淋,任其損壞,之後再以建築狀況不佳、不具文化資產價值為由進行改建。

這毫無作為與不負責任態度,真是有愧於社會所託! 
(※後記:2020年2月現勘至今已經過了3年,這棟老屋恐怕凶多吉少><)
S__2383893 (2).jpg
飯沼弘司宅。非常有特色的玄關設計(2020/2/21筆者拍攝)
SelfieCity_20200221195445_org.jpg
飯沼弘司宅內部現況(2020/2/21筆者拍攝)
IMAG8277.jpg

 


 溫州街18巷:名人故居&白恐地景 

新生南路三段16巷走到底,斜前方的溫州街18巷,是整個北溫州的精華所在;國學大師臺靜農、臺灣獨立運動領袖彭明敏、哲學家殷海光、灣生畫家立石鐵臣等人,都曾住在這條靜巷裡。

溫州街18巷01.jpg
▲臺靜農故居(18巷6號)、彭明敏故居(18巷4號)、原本都是日式木造宿舍,1990年改建為大樓(圖中的白色大樓)

 臺靜農故居 

首先要提的是臺大中文系教授臺靜農。

臺靜農本名傅嚴,後改名靜農。1902年生於中國安徽,早年家裡因為經商致富,自幼到私塾學習,獲得啟蒙,19歲便和同鄉友人創辦《新淮朝》雜誌,提倡白話文、鼓吹新文化運動,1929年考取北京大學國文系,在魯迅的指導下組成「未名社」,倡新文學,短篇創作《地之子》、《建塔者》獲得魯迅讚賞。是魯迅的得意門徒。

1
927年開始他的國文教學與寫作生涯。1946年來到台灣,先是應台灣國立編譯館館長許壽裳邀請到該館任職,後來擔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主任長達二十年,期間也擔任過文學院院長。對華語地區現代文學影響深遠,1985年與日本人宇野精一共同獲得行政院文化獎。

晚年潛心研究金石、書墨、他的毛筆字寫得極好,「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字體,就是取自臺靜農的書法集字。


NTU_校字_臺老師版_transparent.png

原位於溫州街18巷6號的臺靜農舊居,稱作「歇腳庵」,先生自稱是可隨時進來歇歇腳之意。

後改名「龍坡丈室」,臺靜農散文集《龍坡雜文》就是此階段的著作。

文學作家林文月的散文《溫州街到溫州街》一文中,具體描寫住在溫州的兩位師長,臺靜農與鄭騫的互動與情誼,讀過此文再逛溫州街,真是特別有感觸。

可惜的是,原本位在溫州街18巷的日式宿舍,1990年臺大因改建大樓,高齡89歲的臺教授被迫搬家。他曾自嘲是被「掃地出門」。

離開住了大半輩子的家,搬到約100公尺外的
溫州街25號,1990年5月遷入,同年11月病逝。溫州街25號日式宿舍,也成了臺靜農教授最後的寓所


5928C1C3-3E0C-40CC-858D-DD338B19627A.jpg
▲溫州街25號 臺靜農故居

這棟日式宿舍興建於1932年,原為臺北帝大文政學部教育學講座福島重一助教授的居所。戰後交由臺大管理,臺大醫院會計主任許華振、中文系教授臺靜農、法律系教授賀德芬、復健科教授張權維等,先後住過這間宿舍,至2019年3月歸還校方。

這棟建築座東朝西、入母屋造唐博風玄關、雨淋板、出格窗、編竹泥牆等基本構造完好,較特別的是正面的六角窗、室內的連子窗等做工細膩,車寄上方的巴瓦,氣派十足。雖然正面略有破損,後方亦有增建附屋,但完全無損建築的獨特性與工藝之美

更重要是臺靜農教授在文學、書法上的成就與貢獻,以及溫州街人文聚落的歷史意義,應有被保存紀念的價值。

IMAG7505.jpg

不過,2018年文化局列冊會勘時,卻以屋瓦漏水、破舊、蟲蛀等理由,早評為不具文化資產價值,2020年初貼了一張公告,發包準備拆除!

臺大此一舉動,嚇壞了文史界。臺大居然動手要拆自家招牌,未免太過荒唐。

經文史專家蕭文杰老師、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生代表、城南發展協會等緊急舉證提報,冀望該建築能列入古蹟保存。文化局文資委員李乾朗等專家,於農曆除夕前兩天(2020/1/22)上午到場重新會勘。

這場會勘出動了大批媒體記者,連SNG轉播車也來到現場,許多關心文史的朋友都前來助陣,龍坡里黃里長、大安區議員們也齊聚溫州街。

~(更新)~2020/5/1文資審議會通過正式指定為文化資產,登錄為「紀念建築」。
未來臺大將自行經營「臺靜農故居」,不做任何商業用途,規劃復原臺老師書房,讓「龍坡丈室」再現,提供臺靜農生平事蹟與學術藝文的常態展,不定期策展師生藝文作品及知名書法、國畫、篆刻家開展,設置人文講堂空間。2022年2月展開修復,由孫啟榕建築師設計、沅碩營造施工,預計年底完工。

IMAG8006.jpg
▲對文化資產保存不遺餘力的蕭文杰老師(2020/1/22筆者現場記錄拍攝)

IMAG8037.jpg
▲ 會勘當日2020/1/22筆者現場記錄拍攝

IMAG8040.jpg
別緻的八角窗
IMAG8014.jpg



  臺灣獨立推手-彭明敏  

臺靜農教授原本居住的溫州街18巷,不但是一條名人巷,還是白色恐怖時期的重要地景之一。

當時住臺教授隔壁溫州街18巷4號的彭明敏,是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他與當年許多知識分子一樣,對國民政府的執政徹底失望,他積極鼓吹臺灣人民要自救獨立;1966年與謝聰敏、魏廷朝三人因起草一份「臺灣自救宣言」,而被國民黨政府判刑八年。雖然在「大赦國際」等團體的奧援及美國的施壓,蔣介石於11月3日特赦彭明敏,但是彭明敏的生活仍受到特務的監控。

彭明敏在《逃亡》一書中曾寫到:

『我出獄回家後,立刻受二十四小時監視,分三班輪流看守,有吉普車、三輪車、摩托車。

我家溫州街18巷口有一違章建築,一對退伍軍人夫妻在賣香菸,這裡就成為這些特務的根據點』


當年荷槍實彈的特務,就在這個巷子口盯哨,一踏出門,立刻被前後左右包圍跟蹤。溫州街25號宿舍後方的四層樓公寓頂,還架設了監視器,毫無隱私可言。想必連鄰居臺靜農教授,也是每日身心飽受煎熬。

彭明敏於1970年1月2日,在友人協助下,喬裝成日本嬉皮樂師,躲過特務監視,才從臺灣成功逃往瑞典尋求政治庇護;在海外流亡了二十多年,至1992年臺灣進入民主化才返臺。


IMAG8902.jpg
▲臺靜農故居(18巷6號)、彭明敏故居(18巷4號)、原本都是日式木造宿舍,1990年改建為大樓(圖中的白色大樓)


IMAG0549.jpg


  老屋新生大賞-生活實驗所  

隔壁這一棟「生活實驗所」也是前台大教授宿舍,有超過九十年的歷史。去年柏成設計以保存傳統工藝為主軸,將老屋翻修,打造成一棟保有傳統工藝之美、且兼具現代家庭的新型空間。獲得2019年老屋新生住宅類大獎。

由於這是私人住宅,並未開放參觀。即使大門敞開,也不得私闖喔!我們就欣賞照片吧!

SelfieCity_20190716162538_org_臺靜農故居.jpg
IMAG3461.jpg

A20191101115744350.jpg
▲圖片來源:老屋新生大獎

A20191101121025825.png
▲圖片來源:老屋新生大獎

A20191101115743122.jpg
▲圖片來源:老屋新生大獎

A20191101115743312.jpg
▲圖片來源:老屋新生大獎

A20191101115743457.jpg
▲圖片來源:老屋新生大獎

A20191101115743533.jpg
▲圖片來源:老屋新生大獎


10884.jpg



  自由主義思想家:殷海光  

溫州街18巷成排的日式宿舍當中,有一棟藍色的小屋,夾匿在16弄底處,這是自由主義思想家-殷海光教授的故居。(補記:2022年電視劇《茶金》拍攝場景之一)
殷海光故居,原屬臺大的教師宿舍,在2003年被指定為台北市定古蹟,經維修整頓並委由殷海光基金會經營,於2008年末正式對外開放。

殷海光早年求學於西南聯大哲學系、清華大學哲研所,任教於金陵大學,因鋒利的反共文筆,很快成為《中央日報》主筆1949年來台,仍為《中央日報》主筆,但因文章惹禍,被迫離開《中央日報》,轉至臺灣大學哲學系任教,教授邏輯相關課程。

並參加由雷震、胡適等人創辦的《自由中國》雜誌,成為主要撰稿人。當時正值台灣戒嚴時期,他仍不畏強權、批評時政,以文筆對抗言論思想禁制,喚醒人心、啟迪青年學子,為50-6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

IMAG7910.jpg
18巷16弄的盡頭即殷海光故居

SelfieCity_20190319215953_org.jpg
IMAG4477.jpg


95369693_3138832586135764_7849076063702351872_o.jpg
95454324_3138835599468796_2543066259268829184_o.jpg
SelfieCity_20191106212507_org.jpg
SelfieCity_20191106212316_org.jpg
IMAG0887.jpg

殷海光的妻子夏君璐,出身名門,父親夏聲將軍曾追隨孫中山,參與辛亥革命。

當她滿18歲時,在重慶家中認識27歲的殷海光,兩人一見鍾情,無奈的是兩人分隔兩地,這段戀情,更飽受動盪時局的考驗,直至1949年夏君璐因內戰激烈,告別家人抵達基隆港,才和殷海光重逢。 


夏君璐抵台後,就讀臺灣大學,1953年畢業後,同年10月25日與殷海光結婚。婚後兩人住在松江路上《自由中國》雜誌社的宿舍內,房間只有6-7個榻榻米大。


1956年秋天,殷海光接受臺大安排,與夏君璐及甫出生三個月的女兒文麗搬到溫州街宿舍,當時裡面堆滿垃圾,沒有一棵樹,形同被軟禁,巷口隨時都有特務在監視。

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下,殷海光仍努力打造一個溫馨、和樂的家園,他和妻子合力整理屋舍,親手建造花木扶疏的庭園,
庭園內可見到一個池子,這是教授自個兒挖土、砌石子、為愛女挖成的夏日戲水池。

殷海光.jpg
▲殷海光全家福(殷文麗、夏君璐、殷海光) 圖片來源:殷海光文教基金會FB

靠院子西邊是條約四十公尺長的空心磚牆,沿著牆是條小河,因為效法愚公移山精神,殷海光為它取名「愚公河」,河堤上種一排樹、河裡則種了白色及粉紅色的睡蓮;開河的棄土則在院子中央堆成一座小山,稱「孤鳳山」,在山上砌了石桌與石凳,除了家人會在這享用咖啡、點心,也供門生及友人登門討教學問之用。

不過,殷教授的內心其實相當苦悶,因為國民黨政府稱他的言論帶有「毒素」,批評他是文字賣國者,對他不斷打壓抹黑,不但生活起居遭密切監視,還禁止他與國際學者見面。

夏君璐女士曾回憶說:「當時跟彭明敏教授住得近,在路上遇著師母會悄悄地點個頭打招呼。」當時,彭明敏教授也身處威權陰影下,太太們能互
打個招呼,已是奢侈的溫暖與鼓勵。

在各種迫害下,殷海光身心俱疲並罹患胃癌。1969年以49歲的英年辭世。

殷教授過世後,夏君璐打算帶女兒離開臺灣。這也是殷海光的遺願:「我死後,一定要把殷文麗弄出國,不希望她在沒有自由的環境。」

可想而知,國民黨當然不會輕易放人,後來她轉向蔣經國求情,終於放行,但附帶條件就是女兒必須留在台灣。其實就是當人質的意思。因為蔣氏也害怕夏君璐在美國會發表不利於國民黨的言論。

後來在友人協助下,終於擺脫黨國體制的糾纏,飛離臺灣,但已是兩年後的事了。


95127189_3138833762802313_1320431860580352000_o.jpg
▲殷海光為女兒親手挖製的戲水池

96213930_3138833589468997_2497580670113546240_o.jpg
▲殷海光搭建的「殷夫子讀書台」


霧裡薛圳支線從溫州街九汴頭,分成了三條支流,其中第二支線正好通過殷海光故居後院。

我特地繞到故居的庭院深處,找到這一條細小的水渠,這就是殷海光教授當年親手打造的「愚公河」,據說就是引霧裡薛圳的水。

IMAG0872.jpg

IMAG0876.jpg
SelfieCity_20191106212912_org.jpg

273613484_5106732042679132_5601402607765935111_n.jpg
緩緩步出殷海光故居,你是否留意到牆上的文字?

自由如朝霧、如早霞、如清風
人間,越是美好的事物,越容易消失

IMAG0906.jpg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溫州街18巷上的日式住宅,目前大多數還有教授們居住。低矮圍牆上綻放著各色粉嫩的小花,門前整整齊齊的植栽,看起來朝氣蓬勃。

其中,這一扇爬滿植物的藍色大門,像極了日本動畫裡的場景,這裡曾是灣生畫家–立石鐵臣的故居

01.jpg

幾年前,我參加師大進修班的木口木版畫課程。曾有一位到同學帶來一本畫冊,裡面有幾張圖是以台灣民俗傳統,如小吃、廟會、大稻埕等主題的版畫作品
當時看了覺得非常新鮮有趣,而端詳他的年代及作者,居然是一位日本人。

這位日本畫家,就是熱愛的台灣的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立石鐵臣1905年出身於台灣,是所謂的「灣生」。

九歲時隨父親調職回到日本,離開台灣「故鄉」。他從16歲開始學畫,曾拜名師岸田劉生學習西洋油畫,跟隨畫家梅原龍三郎學習寫生。

28歲時,立石鐵臣接受梅原老師的建議,再度踏上台灣土地,大量描繪台灣風景油畫;作品「大稻埕」曾參加第八屆台展獲得台日賞的肯定。

T8W16-1.jpg
▲立石鐵臣油畫作品《大稻埕》(圖片翻拍:自由時報)

li_shi_tie_chen_1.jpg
▲立石鐵臣畫下大稻埕,永樂市場鮮活景象(圖片:翻自網路)


1935年與西川滿、池田滿等人成立「版畫創作會」,收集、創作與台灣鄉土民俗有關的版畫作品,並發表同人誌《媽祖》

立石第三次來台是在1939年,受到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聘請,來台從事繪製昆蟲標本的工作。在描繪標本細密畫之餘,仍致力於油畫、版畫創作,並撰寫美術評論, 接掌《民俗台灣》雜誌的編務。

戰後,立石先生以日僑身分受到國民政府留用。曾在師範大學美術系、台大史學系教書;並且大力投入民俗藝術、書籍裝禎方面的創作。先後為《民俗臺灣》製作三十七幅封面、四十五幅「臺灣民俗圖繪」專欄的版畫作品、以及兩百多幅小插畫,作品質精量豐,是該刊美術編輯上的靈魂人物。


1587115165-fcbbd82e22481463d89a299d127b1f58.jpg
立石鐵臣畫下台灣農曆年時挨粿的景象。(圖片:維基百科)
li_shi_tie_chen_2.jpg
民俗台灣-永樂市場-1.jpg

他熱愛台灣,把台灣當作唯一的故鄉。
立石先生曾說:

台灣是天堂,也是童話的國度

1962年於台灣畫冊下卷的一幅「吾愛台灣」中,描繪1945年日本人乘船離開台灣,台灣人合唱「螢之光」(驪歌)在港口送行的感人情景

立石鐵臣用畫筆寫下:

吾愛台灣
吾愛台灣


並用紅筆點綴強調。
透過畫作裡那種無聲卻深刻地眷戀、無奈,可看出他對台灣故鄉真摯的情感

真的很感動...

li_shi_tie_chen_3.jpg

▲立石鐵臣於1962年於日本,畫出引揚時的情景,傳達對台灣故土的思念(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離開藍色大門,18巷底是泰順街,右側大樹底下是傳統市場,據說從前還有生宰雞鴨。

左側是泰順公園、公園裡側有一條窄窄的巷子泰順街27巷,兩旁蓋滿鐵皮屋,底下就是從前的霧裡薛圳水圳路。

IMAG2323.jpg
▲泰順街傳統市場
IMAG0450.jpg
▲泰順公園
 

來到這裡,讓我想起已故作家、美食家韓良露。

旅居世界各國的韓女士,曾經主持「南村落」,用她獨特的視野致力於飲食文化、與生活美學的推廣,帶著民眾走訪老樹與故居,透過文史、美食、地理的發展脈絡,打造青康龍生活街區概念,呈現台北的多樣面貌。

幾年下來,雖然也曾遭到不同聲音批評,但我對於她詮釋台北的角度,是有共鳴的,在臺北說城人》一書當中,她曾寫下了許多的名句:

「台北的好玩在生活的細節,在街道巷弄之間由小事累積而成的文化深度與密度。」

「康青龍街區,並非聚光燈,也不是霓虹燈,只是個文化的幽光,卻可以讓旅人照見心靈,看見台北不一樣的價值。」

「南村這樣的村落,是台北人心靈的後院,是一個可以在清晨散步黃昏漫步午夜沉思的家。」


IMAG7455.jpg
這兒就是「台北說城人」一書的封面所在

ALIA00_P_01_02.jpg


2020515_200516_0024.jpg
▲泰順公園
2020515_200516_0012.jpg
▲泰順公園旁的泰順街27巷。原有霧裡薛圳第二支線水圳流過


 霧裡薛圳小橋護欄遺跡 

水圳從泰順街27巷流經泰順公園,然後流到對面的泰順街38巷旁的泰順市場內。

還記得嗎?上一篇有提到,泰順街38巷有
霧裡薛圳「小橋護欄」的遺跡。

我打量著雜貨店和水果店之間的38巷,確定右側地面有一水泥突出物,想必就是小橋護欄。

而且這裡的地勢有很明顯的高低落差,這底下可是流著兩百多年前的霧裡薛圳呀!

我來來回回踱步,像彩券中獎般地不自覺得嘴角上揚!

雜貨店裡昏暗燈光下,兩位大嬸探頭看了我一眼。大概覺得哪來的瘋子,不買東西還自顧傻笑XD

2020515_200516_0028.jpg
高低起伏明顯的路面,右側路邊有水泥突出物

IMAG7930.jpg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流經此地,水泥突出物即小橋護欄的基座。仔細看上面還留有鐵件圓孔,以前水溝在封蓋時,大概僅將小橋的鐵欄杆切除刨平,突出的水泥基座就懶得處理了。
IMAG7929.jpg


 諾貝爾物理獎-丁觀海、丁肇中寓所 

泰順街往辛亥路方向,轉進短短的泰順街33巷,裡頭藏著一幢二層樓的日式建築。

這裡原是臺北高等學校(師範大學前身)教授田中伊藤次的宅邸,戰後為臺大教授丁觀海、及其子丁肇中少年時期的住所。

丁觀海是世界著名實驗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的父親。


1948年春,丁觀海應台南工學院之聘,隻身赴台灣。不久,夫人王雋英攜孩子赴台,起初住在台中,次年春,丁觀海舉家遷居台北,1950年轉任台灣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系擔任教授。

丁肇中是丁觀海教授的兒子,當代傑出實驗物理學家之一,在粒子物理學貢獻卓越,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丁肇中祖籍山東,父親丁觀海、母親王雋英都在大學任教。1936年,丁觀海和有孕在身的妻子到美國進行學術訪問時,王雋英意外早產,這個提前報到的孩子就是丁肇中。兩個月後回到中國,但因當時正值國共內戰,丁肇中從小並未接受正規教育,而是由父母教導。

12歲時舉家遷移來台,刻苦努力考上成功中學、建國中學,後到美國密西根大學學習工程學、數學、物理學,1974年因發現新的基本粒子
【J粒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曾說:最浪費不起的,是時間。」

「在我做尋找新粒子的實驗尚未成功之時,人們說我是傻子,因為成功的可能性極小。但當我找到新粒子的時候,人們又說我是天才──其實,傻子與天才之間只有一步之遙。」

「要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做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同時,要對意料之外的現象有充分的準備。總之,
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不斷地追求,再加勤奮地工作。」


現年83歲的他,仍每天工作12小時,真心讓人佩服。就和老屋一樣,年紀越長越發讓人欽佩。

丁觀海寓所與青田街「羅銅壁宅」同為台大僅存的二層樓日式木造住宅,2007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IMAG2786 (2).jpg

IMAG2787.jpg



走到這兒,早已是飢腸轆轆,接下來全部都是美食,打起精神吧(笑)。

充滿人情味的泰順街,有公園、傳統市場、藥局超商、還有各式美食小吃、甜點咖啡館...生活機能一應俱全。

在泰順街開了將近30年的眷村媽媽味「糊塗麵」,是美食作家舒國治《台北小吃札記》裡的隱藏美食。調味簡單,現桿的手工家常麵條,吸滿了湯汁,濃稠的湯頭,配上青菜、肉絲和蛋花,麵條富有咬勁,好滋味讓人難忘。

而「糊塗麵」店名由來,據說是因為老闆迷糊,不小心將做水餃皮的麵糰桿成麵條拿下取煮,結果意外好吃,受客人喜愛,
所以就叫「糊塗麵」。此外,我個人推薦油豆腐粉絲、紅油抄手及水餃。

IMAG0591 (2).jpg

雲和街95號的鮮烘咖啡工作室,有來自世界多國產地的咖啡豆,由老闆親手選豆、烘焙,也有開班授課。並提供HABIBI甜點店的手工甜點。

延伸閱讀:台大社區公寓裡的《鮮烘咖啡工作室》手沖咖啡X早餐輕食

SelfieCity_20181021120324_org.jpg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人氣竄升的日本料理店《初魚料亭》就是發跡於泰順街。

延伸閱讀:初魚料亭鐵板燒。龍蝦、干貝、和牛新鮮食材當日直送!泰順街人氣無菜單料理
延伸閱讀:15道精緻無菜單日本料理《初魚料亭》鱈場蟹、龍蝦、鮪魚當令食材的美味饗宴
IMAG7898 - 複製.jpg

IMAG9319_副本.jpg

從「初魚屋台」轉進泰順街16巷,在蒼翠的大桑樹庇蔭下,一幢日治時期留下來的木造老屋,古樸有味道。這是由「找到咖啡」團隊與中化銀髮合作經營的「暖時光咖啡」。

走進店裡,充滿森林氣息的寬敞空間以及柔和的燈光,就像回家般地溫暖舒適。餐點部分也相當養生,以燉、煮為主要烹調方式的主食,搭配黃豆燕麥飯、玉米雜糧飯等著重健康營養的美味套餐、還有來自中南美洲的咖啡職人巫貴安(小巫)的手沖咖啡,都是《暖時光咖啡》的獨特味道。


承載著光陰面貌的「暖時光咖啡」,不只是一間餐廳,更是一個交流場所,經常開辦銀髮族課程或讀書分享會等,在社區裡默默耕耘多年,讓退休人士找到追夢的動力。


延伸閱讀:台北|來老屋追夢想吧!師大巷弄美學空間《暖時光咖啡館》

※更新:暖時光咖啡受到疫情影響,於2021年1月底歇業。現改為「南南之隅」是一家充滿異國風情的文創藝品店

IMAG7262.jpg

IMAG7264.jpg
IMAG7287.jpg


散步路線<北溫州>

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兵工學校)→欒樹下咖啡書房→布拉格咖啡館
俞大維故居大院子(海軍招待所)→昭和町小屋遺址→龍安國小紅樓→紫藤廬→衣笠俊男宅、飯沼弘司宅→臺靜農故居→生活實驗所→殷海光故居→立石鐵臣故居霧裡薛圳小橋護欄遺跡→丁觀海、丁肇中寓所→初魚料亭→暖時光咖啡館

◎參考資料及部分引用:
安田文庫的由來
搶救磯小屋
文政學部哲學科簡介/臺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
吳守禮精研閩南語

台北市大安區公所
財團法人郭錫瑠先生文教基金會

走讀霧裡薛圳官方臉書
懷恩堂
景美地方文史部落格
報導者
女書店官方網站
‧林文月憶臺靜農

台灣大學台北市日式宿舍調查
中華民國後備憲兵論壇
憲兵司令部在台灣重整經過及部隊整編簡史
台灣憲兵司令部OB會
臺灣故鄉文史協會
彭明敏教授逃離臺灣
海光人文書院


備註※中正紀念堂現址於清領時期為軍營、日治時代步兵連隊基地。戰後初期,國民黨政權也先後在此設置陸軍總司令部、聯勤總司令部與憲兵司令部。1975年,因蔣中正逝世而設「中正紀念堂」。

※本文無關任何商業行為,純粹為個人研究整理筆記。如文字有著作權問題、或有錯誤,懇請告知。
※如無特別標示,所有圖片為本人拍攝。如需轉載請EMAIL或留言給我。謝謝


【更多走讀.散步】

走巷弄尋水路
水路交織的脈絡-走訪瑠公圳x大灣草圳計畫x台大醉月湖
探訪城市裡的古水路:瑠公圳大安支線(校園篇)
探訪城市裡的古水路:瑠公圳大安支線(社區篇)龍安坡x聖母宮x濂讓居
東區大河傳說-忠孝東路有條河(上篇)
東區大河傳說-忠孝東路有條河(下篇)
霧裡薛圳第三支線:溫州街52巷x龍泉市場x奇幻怪怪屋x浦城街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一)愚公河x圳溝上的鐵皮屋x消失的龍池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二)和平東路周學普故居、金華街、麗水街、永康街



城東
穿越齊東街,走讀清代米路古道、東城外最美日式宿舍群x東門土地公傳奇
漫步幸町-齊東詩舍《臺灣文學基地》日式宿舍群x台北最美文學聚落
漫步幸町《臺北琴道館》聆聽古琴、欣賞齊東街最美日式建築x臺北書道院
大安庄歷史散步。新生南路一段日式建築 x 建國南路清代古厝
東城門外的天空:李鎮源故居x紹興南村x中正紀念堂今昔
跟著水瓶子老師,走讀東門。臺北刑務所x華光社區x四六事件x金華官邸x青田七六


城西(萬華.西門町.大稻埕)
新起町至入船町的京都奇遇(一)西門紅樓x西本願寺x法華寺x心起町
新起町至入船町的京都奇遇(二)三十三間堂x三秀打鐵店x艋舺謝宅x青草巷
艋舺巷弄探險趣!清代古早巷x神秘清茶巷x華西街摸乳巷x啟天宮傳奇x華江整宅
西門町的前世今生。紅樓x天后宮x電影街x慈雲寺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前篇>千秋街x李春生紀念教堂x永樂市場x六館街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中篇>中和紡織x甘谷街x藝旦酒樓x蔣渭水大安醫院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後篇>波麗路x圓環今昔x寧夏夜市
大稻埕南段之旅-貴德街x陳天來故居x霞海城隍廟x太平町x法主公廟
巷弄學人文導覽-遺跡隱味.從河溝頭到新起町-機器局遺構x西寧市場x慈雲寺x艋舺將軍廟


城內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一)西門x日日新報社x電話交換所x臺北信用組合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二)菊元百貨x和泉時計x西村商社x大倉本店x辻利茶鋪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三)西尾商行x新高堂書店x一六軒x古倫美亞唱片
臺北府城門的前世今生
從火車票房到四鐵共構--台北車站小故事


城南(古亭)
走讀城南-從清領、日治到近代。同安老街x​​紀州庵x萬新鐵路x廈門街
古亭巷弄遊蹤(一)金門街、同安街、廈門街、萬新鐵路古亭町x川端橋
古亭巷弄遊蹤(二)詔安街x善化堂x漳州警察新村
漫步錦町(一):從金華街穿越舊時空!錦町日式宿舍群x錦安古物市場
漫步錦町(二):百年油杉與山林課日式宿舍x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小山逛逛-蟾蜍山聚落探險趣x發現古圳道
藝居共生-寶藏巖歷史聚落散步
消失的眷村記憶-漫步永春街嘉禾新村
走走汀州路,尋找消失的萬新鐵路:公館x水源地x仙公廟x霧裡薛圳
從古亭到龍匣口:南昌路x孫立人將軍官邸x劉真校長故居x戴炎輝寓所
從南菜園到南昌公園:牯嶺街x百年骨科診所x方東美寓所x高等官職務宿舍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溫州街)
漫步昭和町。尋找清代水圳、日式建築與人文<北溫州>大院子x臺靜農故居x殷海光故居
漫步昭和町。尋找清代水圳、日式建築與人文<南溫州>加羅林魚木
浴火重生「大院子」溫州街最美的日式老屋x玻璃屋歐風餐廳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日式家屋(一)16棟紀錄x青田書院x青田七六x遊山茶訪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日式家屋(二)6棟紀錄x聲音光年x青田茶館x和合青田
走進臺北最美一條街!水瓶子老師講解老房子「青田七六」
百年相機品牌Leica進駐青田街,日式老屋打造「台北徠卡之家」
此巷不通-和平東路二段秘巷。沾美藝術庭苑x電影《飲食男女》拍攝地

南港.內湖.松山
黑鄉到黃金,南港蛻變ing!茄苳公傳奇x闕家古厝x懷舊街屋x經貿園區
內湖人文風情畫。梘頭福德祠x公民會館x水圳路x金龍禪寺
走讀松山前世今生。慈祐宮x饒河街x松山教會x陳復禮故居
虎豹老霸王:松山奉天宮、永春陂濕地公園

士林.北投
留住老北投!漢埔融合四百年(一)北投教堂x幸福牌自行車x貨物轉運站x北投市場
留住老北投!漢埔融合四百年(二)新北投車站x磺田福佑宮x番仔厝x周氏節孝坊
官邸、水圳與士林新街之旅(上篇)士林官邸X福德洋圳
官邸、水圳與士林新街之旅(下篇)郭家古厝X慈諴宮與潘宅X士林市場

淡水
走一夏淡江大學(五虎崗X海事博物館X宮燈步道X牧羊草坪X克難坡)與殼牌倉庫
搭輕軌遊滬尾-重返清法戰爭古戰場、走讀淡水生態之美。程氏古厝x公司田溪x沙崙海岸x石滬心
搭捷運遊淡水-漫步重建街山城聚落、體驗日式老屋之美。屎礐渡頭x米市土地公x戀愛巷x落鼻祖師x日本警官宿舍
「胡」說淡水四大廟宇與老老街(上篇)施坤山與黃東茂X敗滬尾X鄞山寺
「胡」說淡水四大廟宇與老老街(下篇)清水街龍山寺X清水祖師巖X重建街

新店木柵
搭纜車上貓空!挑戰千階步道、細說百年古剎「木柵指南宮」
輕舟擺渡尋訪遺世獨立的桃花源-灣潭x和美礦坑x董振良導演

新莊蘆洲
響徹世界的鼓聲「响仁和」製鼓達人王錫坤x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上>百年古圳x保元宮x地藏庵x廣福宮x文昌祠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下>港口與廟街x慈祐宮x戲館巷x挑水巷x米市巷x潮江寺
蘆荻泛月(一)記憶河上洲_蘆洲李宅x湧蓮寺x保和宮x馬偕行腳x古早味切仔麵
蘆荻泛月(二)鷺洲隨筆_尋訪和尚港與洋樓古厝x鄧麗君之路x大廟口切仔麵
繁華落盡番仔園:浮洲茉莉花巷古厝群x濕地生態走讀

中和永和
搞不懂中和?!走讀瓦磘溝、廟子尾溝x廟美街x枋寮老街

更多..
東北角卯澳漁村,百年石頭屋-吳家樓仔厝x提籃觀音x小卷米粉

arrow
arrow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