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臺灣|文史走讀。城市漫步 (8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大正町是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町名源自大正街,因該區域為大正元年所規劃而得名。大正街在開發前是一片農地,原名為三板橋庄大竹圍,1912年由台灣建物株式會社收購土地進行開發。

大正街規劃了約150-160戶的住家供日本人居住,是當時臺北市最高級的社區,包含美國領事館也在此區。1922年臺北市實施町名改正,淡水線「大正街」降車場以東至大正街、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編定為「御成町」,敕使街道東側部分編為「大正町」,都在現的中山區內。

「 大正町 」,是當時官員權貴的高級住宅區,依照京都棋盤式整齊劃一規劃,分為一條通至十條通。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城門外,臨沂街、齊東街一帶在清末屬「三板橋庄」;庄內有一條台北城通往錫口至基隆的交通要道,主要運輸米糧、煤炭、生活用品至城內,稱「米道」。
米道四周是一畝畝的稻田、水渠密布。日治時期進行町名改正,劃為「幸町」,周邊逐漸發展,設有郡役所、高等商業學校、第二中學校、商工學校等,是名符其實的學校區。

1930年以後因台北人口增加,於是日本人在幸町大量建造日式宿舍,以解決居住問題。

昨日Sindy老師帶大家漫步城東街區,從臨沂街已歇業的高檔江浙菜餐廳「馥園」、2.7億豪宅頂禾園、及該建設公司標得的歷史建築「文房」閱讀空間,到2020年整修竣工的齊東街歷史街廓「臺灣文學基地 」。沿途除介紹幸町歷史、老房子的今昔與修復細節眉角,並以推廣文學、文化資產生活化的角度,讓大家在檜木香、書香中體驗文學即生活。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知道士林、劍潭名稱的由來嗎?

硫磺對台灣北部的產業發展非常重要,與平埔族也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採硫的都是平埔族。清康熙年間,郁永河就是為了採硫磺,才來到台灣,他從台南上岸,一路北上到北投採硫磺,寫下了採磺日記《裨海紀遊》。

漢人進入台灣之前,士林劍潭一帶是毛少翁社的領地,漢人進入北部到陽明山,與原住民交涉、拿一些物資來換取生產火藥所需的硫磺。以前沒有道路,運送硫磺必須靠水路,原住民就靠獨木舟,順著溪流運貨到舊雙溪五分港(磺港)。因此其哩岸外的磺港便成了硫磺交易的重要據點。

1895年(明治28年),臺北盆地平埔族社群分佈圖(伊依能嘉矩).jpg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周前,幸運搶到一場冠德玉山基金會主辦的走讀活動,由城市慢遊專家、作家水瓶子老師導覽「城南」的發展脈絡與近代文學之路。

水瓶子老師擅長古今地理對照及人物心理描繪,自此延伸出多樣貌的人文故事...。


所謂「城南」,是指清領時期的台北城門以南到古亭庄附近。

日本統治台灣後,為尋找適合日本人生活居住地區,便往水田遍佈、人口較少的城南一帶發展,興建住宅、設置機關學校,包含南門町、龍口町、佐久間町、兒玉町、千歲町、新榮町、古亭町、川端町、馬場町、水道町、富田町等,範圍大約是現在臺北市的中正區南部、大安區南部一帶。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國時期北投地區原本是原住民聚落,包括北投社、唭哩岸社、嗄嘮別社;他們最早是居住在三層崎貴子坑(又稱頂社)一帶,日本人來到台灣之後,發現貴子坑地區有許多優質陶土,所以就在貴子坑設立窯場,發展陶業。著名的「大屯燒」,就是來自三層崎貴子坑。

如今三層崎已成了知名的花海公園,但周邊地區仍留有採土礦場及窯場的遺跡,今天跟著退休警官呂福光老師走訪山徑古道與秘境景點,文字紀錄雖不多,但光照片就相當豐富,很值得再訪!

【北投】走讀貴子坑北投社、三層崎花海及白土採礦場〈呂福光老師
【北投】走讀貴子坑北投社、三層崎花海及白土採礦場〈呂福光老師
【北投】走讀貴子坑北投社、三層崎花海及白土採礦場〈呂福光老師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嗄嘮別」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部落的名稱,意思是「飢餓哭泣不止」。

此地為山海之交,海邊無法種植小米,後面的觀音山坡地也沒有許多野鹿可以獵捕,社人除了捕魚之外便無他途,因此部落中的孩子時常為了飢餓哀嚎哭泣。

明朝崇禎八年,大八里坌社被歐洲入侵者討伐而逃入關渡,有一支在淡水鎮竹圍里建立小八里坌社,另一支嗄嘮別人則逃入北投捷運線以南的稻香、桃源等里建立新社。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午天氣晴朗,出門遛遛,來到「大院子」。現正展出劉墉「畫我童年」。

藝術家劉墉童年時期就住在大院子隔壁的雲和街116號,大院子是他課後玩耍的地方,飽藏了童年往事的點點滴滴。

因此,這睽違十年的畫展,便決定在大院子舉辦,而且專為童年回憶創作一系列的作品;包含《童年記憶中的大院子》《我兒時記憶中小小又大大的一條河》《童年的美麗與哀愁》《記憶母校龍安國小》等等。 還有首次在台灣展出的《龍山寺慶元宵》,裡面有一千兩百多個人物,描繪庶民的生活情境、透過生動的畫面來講故事。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松山】走讀松山前世今生。慈祐宮x饒河街x松山教會x陳復禮故
從錫口到松山

​​​​松山舊稱「貓里錫口」,地名源自凱達格蘭族(巴賽族)貓里錫口社,貓里(Maly)是巴賽語荒野之意,錫口(syakkaw)是河流彎曲處,其中河流是指基隆河。

從基隆河到四獸山腳下,曾經是一片野鹿奔馳的荒原,貓里錫口社、里族社、塔塔悠社等原住民就棲於河岸以狩獵、捕魚維生。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新店】輕舟擺渡尋訪遺世獨立的桃花源-灣潭x和美礦坑x董振良
一早見到窗外的雨,其實有點懶。
不過今天Sindy老師要帶大家走灣潭秘境,加上已和導演約好了「電影米粉趴」,所以儘管雨勢再大也得出門。

來到新店渡渡口。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城西】新起町至入船町的京都奇遇(二)三十三間堂x三秀打鐵店
揮別「心起町」,步出狹巷,來到長沙街。

自台北築城後,因城內是官府機構重地,發展快速,也帶動了周邊繁榮,1880年開通西門街及石坊街,也就是現在的衡陽路;1885年劉銘傳再度招商,興築市街,開闢「新起街」,意思就是新建的街,可以從西門通往艋舺清水巖。

日本人統治台灣後,城內延續原有規劃,做為政治和商業中心;介於艋舺、大稻埕之間的新起街一帶,因多為沼澤窪地,較少人居住,所以日本人就開始整理土地,清溝填塚,開發為日人的生活圈。當時建了一座八角形紅樓市場,因位於新起街上,故名為「新起街市場」。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城西】新起町至入船町的京都奇遇(一)西門紅樓x西本願寺x法
京都,春櫻浪漫、秋風絢爛、寺廟莊嚴、處處奇遇千年華麗。

喜愛日本旅遊的你,肯定不會錯過西本願寺及三十三間堂吧?

西本願寺是被列為世界遺產的京都知名佛寺,三十三間堂是日本最長木造建築,千尊觀音令人震攝;既然疫情期間無法出國,那麼就來個另類走讀,到萬華尋找京都味,走訪臺北西本願寺與三十三間堂!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投」地名相傳源自原住民語,原為「女巫」之意。因山區盛產硫磺,終年氤氳繚繞,充滿許多魔幻傳說。

而硫磺是製作火藥的材料,自古為戰略物資,早在清領時期,北投就有硫磺開採的紀錄。康熙年間奉命來臺開採硫磺的郁永河,就寫下了採硫日記《裨海記遊》。

北投因溫泉而蓬勃發展,北部要泡湯,第一想到就是北投。不過早期開採硫磺,並沒有拿來作溫泉泡湯使用,是到日本人統治台灣才開始。日本人發現北投地區與日本的地理環境相似,而且溫泉泉質極佳,具有療效,在日人積極開發下,使北投為成馳名的溫泉勝地至今。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城南】古亭巷弄遊蹤(一)金門街、同安街、廈門街、萬新鐵路古
城南古亭區的老街巷弄,有許多是清代、日治時期就有的,例如廈門街、同安街、金門街、晉江街等等,這些街道走來高高低低,蜿蜒迂迴,是因過去這裡曾是水渠綿密交織的農田,隨著工商發展,農田消失後,原本彎彎曲曲的水圳,就被填土改造成道路。

羅斯福路三段捷運古亭站附近,有一面浮誇的「福圓號」彩繪廣告牆,這一條就是日治時期闢建的「金門街」。

【城南】古亭巷弄遊蹤(一)金門街、同安街、廈門街、萬新鐵路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城南】古亭巷弄遊蹤(二)詔安街x善化堂x漳州警察新村
從詔安街26巷,繞行來到螢橋國小。

和平西路與汀州路之間,曾經有一條小河流,沿著牯嶺街95巷、三元街、西藏路流向新店溪,日本人稱它為「赤川」,廈門街上有一座跨越赤川的木橋,木橋北側有許多小溝與茅草,每到五六月的夜晚,螢火蟲一閃一閃四處飛舞,故名「螢橋」。

日本從江戶時代起,就有和家人一起到郊區賞螢、捕捉螢火蟲的習俗,稱之為「螢狩」,在臺日人維持了這項傳統活動,每當春末夏初之際,螢橋下就是熱門的賞螢地點。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02cover.jpg
1935年日本統治臺灣40週年時,從10月10日至11月28日一共50天期間,在台灣各地舉辦博覽會,讓各國知曉台灣各種進步情形及經濟建設等,也是臺灣有史以來第一次舉辦全島大型博覽會。

這張博覽會明信片的位置,是從衡陽路、重慶南路口,往新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方向望去,兩棟轉角建築物,左邊是攝影器材行「西尾商店」、右邊則是臺灣最氣派的書店「新高堂書店」。

這兩棟建築,也曾經是四、五年級生熟悉的金石堂書局與東方出版社。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城中】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二)菊元百貨x和泉時計x西村

▊菊元百貨(衡陽路國泰金融大樓)

日治時期,臺灣南北有兩大百貨公司,南部的林百貨,以及特地搶在林百貨之前兩天,1932年12月3日風光開幕的臺北菊元百貨。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時候常聽大人講要來去「城內」,城內到底在哪,聽起來很陌生,且課本好像也沒教。

不過生活在臺北,總會看過這幾道城門:最常見的,是總統府前方凱達格蘭大道、中山南路口的「東門」,每當有集會遊行、選舉造勢,電視上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南門」坐落在寬闊的愛國西路與公園路分隔島上。而人來人往的延平南路口,近距離就能看見「小南門」。

另外還有一座曾經緊貼在高架橋旁的「北門」,現已成為臺北市最亮眼的景點之一。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城中】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一)西門x日日新報社x電話交
小時候常聽爸媽講,功課趕快寫一寫,帶你們去城內七迌。認真想想,到底哪裡是「城內」?感覺很陌生,課本好像也沒教。

不過,台北以前真的有座城,四周圍著高高的城牆,設了東、西、南、北四道門,外加第五道板橋林家專用的小南門。

【城中】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一)西門x日日新報社x電話交延伸閱讀:台北府城除了「北門」,你看過其他幾座門嗎?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cover.jpg

▊ 浴場線。新北投車站返鄉之路

自從北淡線通車,來北投泡湯遊玩的旅客越來越多,日本人為了發展溫泉觀光產業,從北投站開出一條短短的鐵路-新北投支線,載送泡湯旅客,因此又有「浴湯線」的暱稱。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投】留住老北投!漢埔融合四百年(一)北投教堂x幸福牌自行
天氣冷颼颼,想來北投泡個湯。來北投泡湯,如果搭捷運淡水線,通常都是在北投換車,直達「新北投」,回程也是從新北投站匆匆離去。

如非北投在地人,大概跟我一樣不知道有「老北投」這地方吧!

一百多年前,臺灣還是日本統治的時代,住在臺灣的日本人,在思鄉情懷下,於北投開發了溫泉遊憩區,可泡湯賞景、飲酒作樂,此區稱為「新北投」,而從前北投火車站周邊,臺灣人生活居住的老社區,就是「老北投」。

文章標籤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