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ieCity_20190507231333_org.jpg

世界文明的起源,都是從河流開始
有河流,就有聚落,有聚落,人跟人就會有互動
這些人、那些故事
代代相傳,就成了我們共有的文化

悲傷的母親之河、生命終點廟美街、枋寮老巷的舊時光...
這次的主題,和當日天氣一樣,有點冷 U_U
但是今天有朋友陪我,打傘一起來走讀,只為了多了解自己的家鄉。
覺得心頭暖洋洋!^_^

SelfieCity_20190507231423_org.jpg
 

IMAG6810.jpg

 

國防部帳務中心舊址。永和區水源街41號


來到中、永和,首先要認識的是「瓦磘溝」。
瓦磘溝又名潭墘溝,是中永和的分界河,長約四公里。因昔日中和曾設有燒窯製磚瓦而得名。 

永和的舊地名叫「溪州」顧名思義就是一片沙洲。
沙洲是怎麼形成的呢?它是來自烏來、坪林一帶上游河流砂石,經年累月不斷沖積而成。
永和的面積約有五平方公里。五平方公里,大概就是龜山島這麼大,龜山島現在住了2-3百人,但是永和人口有22萬人!

SelfieCity_20190507220945_org.jpg


瓦磘溝原本是中永和的重要水源地,但是就在這人口密集、且泥沙淤積的情況下,這條原本是養育中永和的「母親之河」,漸漸被汙染成現今的模樣;一條排放汙水的臭水溝!

IMAG7878.jpg
從水源橋上看瓦磘溝
IMAG6819.jpg
從水源橋上看瓦磘溝

瓦磘溝原本是新店溪的古河道,也是從前中永和地區灌溉、飲用、運輸的主要河流。早年航運發達,上游可達美、新店等港口,往下游可到淡水河的艋舺大稻埕等港口。
後來因泥沙汙積導致水流改道,流往台北方向的廈門街、馬場町一帶,到中正橋附近再匯流到新店溪;而原本的主河道瓦磘溝,就成了小支流。



SelfieCity_20190507220613_org.jpg
從水源橋上看瓦磘溝

這是第二次來到瓦磘溝。上一次是全程走訪瓦磘溝,這次主要目的地是中和市街,所以瓦磘溝只做簡單介紹。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參考【這一篇】(如果無法連結,表示還沒寫好...哈哈)

導覽老師,一樣是呂慶炎老師(鴨米老師)。
鴨米老師年輕時是日式老屋的修繕師傅,對傳統建築、風土民俗、人文歷史、自然生態...都有精闢獨到的見解。

鴨米老師指著瓦磘溝邊坡上這一棵茂密的大樹說:「這棵是山黃麻,不是人種的,是土地公種的」

山黃麻是台灣原生種的落葉大喬木,生長在平地或海拔500公尺以下山麓,它的生長速度非常快,屬於先驅樹種,20年就能夠長成這麼大一棵。
老師說,台灣有很多原生植物,例如山黃麻,對於台灣邊坡易崩塌土地的水土保持,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它是容易分解的植物,在從前還有土葬風俗時,山黃麻是最適合拿來做棺木的木材。

老師開玩笑說:有錢人家為了炫富,往生後用高檔的檜木做棺材,結果入土好幾年,不但屍體不腐爛,心還會變黑。那是因為檜木飽含了精油成分,屍體自然不腐敗。但是窮人家,只買得起山黃麻的棺木,山黃麻易腐,所以屍骨反而是白白淨淨的。所以說,為富不仁,死了一樣黑心(笑)

聽完,對山黃麻的印象也更深刻了。


SelfieCity_20190507221226_org.jpg


永和因為是新的沉積層,所以地勢較中和低。永和與中和區交界的「潭墘」一帶,是古新店溪河床地,由於地勢低,曾經積水成潭。
所以買土地,一定要先查看古地名,若叫做沙洲、潭墘的,都得小心謹慎,因為肯定過去是低漥易淹水的地段
但是現在的永和不會淹水了,那是因為有築堤防。

然而,治水不治本,堤防越築越高,人與水的距離也就越來越遙遠,兒時在溪邊撈蝦摸魚、抓螢火蟲的情景完全消失了。
枯竭的河流,加上家庭生活及商家排放的汙水,看著這又老又臭的河,竟有些悲傷啊

SelfieCity_20190507221352_org.jpgSelfieCity_20190507221442_org.jpg

 

越過瓦磘溝,來到中和水源路。
關於中永和的地名,我完全搞不清楚。
據說中和有水源路沒有水源街、永和有水源街沒有水源路,中和水源路和永和水源街是接在一起的。(暈)

SelfieCity_20190507221539_org.jpg

走一小段路,同一棟公寓居然同時出現兩個門牌。中和水源路、中和保平路(再暈)
這條路上的房子,多半是馬賽克磁磚鋪面,馬賽克是戰後60-70年代公寓常用的建材,80年代流行二丁掛。
觀察材質,很容易就能判斷屋子的年齡。

而關於「中和」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指此地的舊名「漳和」和台語「中和」發音近似,所以命名為「中和」;另一說是從境內的「中坑」、「漳和」兩個聚落名稱中各取一個字而成。

 

SelfieCity_20190507221547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1620_org.jpg

保平路直走過了光華街,接到廣福路。
(漳和國中)
SelfieCity_20190507221603_org.jpg

【神農大帝。福和宮】

廣福路走到底是【廣濟宮】,也就是中和知名的廟口夜市。廟口前方有一條岔路,叫「新福和街」,通往【福和宮】....(暈)
廣濟宮與福和宮是中和地區最大的兩座廟宇、地方的精神象徵;廣濟宮主祀神為【開漳聖王】,福和宮主祀神為【神農大帝】。


福和宮
SelfieCity_20190507221726_org.jpg

【神農大帝】俗稱五穀先帝,就是我們熟悉的嚐百草神農氏。
古文獻記載,盤古開天闢地之後,有天、地、人三皇,神農大帝是上古時候的三皇之一,也稱「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所以我們會自稱是炎黃子孫。

神農大帝教耕稼、種五穀、嚐百草、作燈火,並制定權度量數,將百姓生活漸漸導入文明社會,對中華文化有莫大貢獻。所以農民、藥商、糧商、醫師皆奉之為守護神或祖師爺。而一般百姓更是對其感恩膜拜歷千萬代而不衰。



SelfieCity_20190507221848_org.jpg

【福和宮】創建於1766年(清乾隆31年)當時的居民稀少,由中和各地的信士,在拓墾之初,為祈求平安而共同建造。原本只是一座土造平房,規模不大,位於廟仔尾(廟美街58號),稱為【五穀廟】祀奉主神神農大帝。

由於神農大帝猶如佛教的藥師琉璃光佛,且其出乩靈驗,尤其為信眾解為治病的藥籤更是奇效,自此名聲遠播,深得景仰。

1925年,福和宮首次遷建(廟美街6巷6號),改稱為【福和禪寺】,廟前的廟子尾溝原有舟楫往來,中和八景之一「福和鐘聲」即是指當時靜謐的寺院氣氛。
不過隨著時代改變,日落時分,中和夜市人聲鼎沸,昔日景象已不復存在。

SelfieCity_20190507222003_org.jpg



戰後,信眾再度集資盛大重建,並且再度更名為【福和宮】(現址:廣福路112號)
IMAG7924.jpg

神農大帝的造型是頭角崢嶸,袒胸露背、腰圍樹葉、手持稻穗,十足表現出上古時代,開天地後的原始裝束。

說到手持稻穗,鴨米老師順帶提到,日本祭祀農業的神社叫【稻荷神社】,稻荷大神前的守護神是狐狸(白狐),也是口咬著一束稻穗。相傳狐狸喜歡吃油豆腐皮,因此,人們就會做油豆皮壽司來祭拜稻荷大神。之後就稱做稻荷壽司。

題外話,除了農神,日本也敬拜河神,也就是所謂的「河童」。我們在日料壽司店,有吃過小黃瓜壽司,又稱做河童捲。據傳,從前日本在開鑿河川時,都會在河中丟入河童最愛吃的小黃瓜,以祈求平安、防止河神來搗亂。
至於為何是小黃瓜?因為小黃瓜收成最快,大約2-3個月就能採收,是最經濟便利的食材。所以祭拜農神用稻荷壽司、祭拜河神,準備小黃瓜捲就對了。

IMAG8121.jpg


由於福和宮主奉是神農大帝,因此大門上的彩繪,是描繪著二十四節氣的形象呢,好特別呀!

二十四節氣是古時先民的智慧,與農漁耕作息息相關,例如:「大寒不冷、春分不暖
意思就是說,一年之中最冷的時節為大寒,大寒時如果能多下雪,把蝗蟲的幼蟲凍死,這樣來年的農作物就不會遭到蟲災,農作物才會豐收,農人們就可以豐衣足食。如果大寒不夠冷,蟲未死或伏,來年必定收成不好。

SelfieCity_20190507222144_org.jpg

IMAG7930.jpg

IMAG7931.jpg

門柱外有一對圓形石雕的「抱鼓石」,抱鼓石,又稱門鼓、石鼓、螺鼓石,門枕石的一種,是放置於寺廟、住宅等建築的門檻兩旁之圓形石雕,可以穩固門面。鼓面常刻有螺旋紋,故又稱為螺鼓石。傳說有壞人進入廟中,門鼓即會嘎嘎作響喔。[

古時候的抱鼓石,是禮制下的門第符號,也就是階級身分象徵。鴨米老師特別要大家觀察這對抱鼓石,上面裝飾著包巾和綵結,意味著是奉獻給神明的禮物。(禮物當然要包裝)禮物不能放地上,所以底下還有一個雕刻精美的四方型台座。

 

SelfieCity_20190507222231_org.jpg

 


【樟腦。鴉片。廟美街】

清朝時期被列為台灣三大出口品的樟腦、茶葉、蔗糖,以樟腦佔最高出口總值,達94%,當時養活了晚清台灣眾多人口,帶來財富,並稱「台灣三寶」。
樟腦的用途很多,除了使用在製藥用途上,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在早期塑膠較不普及時,樟腦為製作底片(賽璐璐片)重要的原料,當時臺灣輸出的樟腦達到世界第一。

晚清時期,台灣人大量吸食鴉片,當時西方人深知樟腦的珍貴,甚至會拿鴉片來換樟腦。現於在台博館(南門工廠)即是當年的鴉片樟腦工廠。

鴨米老師的收藏品,賽璐璐材質的尪仔仙 ,賽璐璐的原料就是樟腦。

 

 

IMAG7933.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1919_org.jpg
 

從福和宮的側門走出來,巷口有一間濟公廟「蓬萊慈濟院」,廟旁有一條僅供一人通行的狹小後巷,牆面上彩繪著中和地區昔日的生活樣貌。

SelfieCity_20190507222355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2318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2435_org.jpg

 
中和溝,又名廟子尾溝,昔日曾經是舟楫往來的重要運輸河道。時代變遷,船運功能不再,因此成了汙水排水道,河道上加封蓋成為一般道路。
從前的樣貌,就請各憑想像囉!

SelfieCity_20190507222450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2508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2718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2929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3132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3238_org.jpg

巷子走出來是廟美街。

廟美街,是位在中和廟口附近一條長約200公尺的小巷。當地人都叫「廟子尾」或是「棺材街」。
從前這裡都是賣棺材的店,現在只剩下一間百年老店「林生號」還維持著傳統棺木的生意。


當天正好下著雨,一講棺材街,不禁讓人毛骨悚然XD。依照我從前的個性,絕對是躲得遠遠的!

但是,人終究會走到生命盡頭,生命禮儀是在做善事,想想也沒甚麼好害怕或觸霉頭的啦!
簡單乾淨的棺木店內,擺放了十來具客人訂製的棺木,材質造型講究、看起來莊嚴肅穆。林老闆人很親切,堅持地守護著百年傳統老店。
少了商業色彩,多了一份人情味。免驚啦!


▼林生號
SelfieCity_20190507223428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3448_org.jpg


廟美街和枋寮街,兩條都是清代老街,被廟子尾溝(中和溝)分隔兩岸,以前過往行人都要靠著窄小的廟美橋來往兩地。
隨著都市轉型,廟子尾溝沒了船運功能,棺材店生意也不如從前,一間接著一間關閉,廟美街也因此沒落。不過,廟美街上仍零星存著早期的建築。


廟美街14號平房 洗石子外牆,木格子門窗、鑄鐵花窗保有台灣早期的味道

 

 

SelfieCity_20190507224013_org.jpg
廟美街16號平房 紅磚牆平房。
SelfieCity_20190507223921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3957_org.jpg

廟美街34號 外觀古樸的磚造二層樓房,部分有石刻裝飾。
SelfieCity_20190507224220_org.jpg

二層樓木造窗戶也都是原始物件。上下開合式的木窗+掀式氣窗,已經非常罕見了
 

 

IMAG7985.jpg


門檐下還有石頭雕刻的裝飾 

IMAG7988.jpg

女兒牆上有金瓜造型的裝飾。(拍不清楚>_<)
 

 

IMAG7990.jpg


廟美街靠近後段,就看不到老房子了。
SelfieCity_20190507224428_org.jpg


【廟子尾溝。】
出了廟美街是中山路,中山路右轉有一標示著「廟美綠林小徑」的綠地,這裡就是以前的廟子尾溝(中和溝)。

50年代後,河口淤積,水運漸頹、宮前碼頭盛況不再,渠道變成排放家庭汙水的下水道。水質惡臭、蚊蟲孳生,因為經費問題,延宕到95年才封蓋改為道路及公園。

 

IMAG7992.jpg


走在從前的渠道上,遙想過去舟楫往來的風景~

SelfieCity_20190507224455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4608_org.jpg



廟美街口,有一幅巨型彩繪牆,描繪著台灣農村昔日的光景。不外乎是男人在外耕種、女人洗衣燒菜顧孩子。
SelfieCity_20190507224028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4048_org.jpg

 

 

但是,鴨米老師用台語俚語,將這幅畫做了一番有趣的詮釋(夫妻拌嘴對話)
非常有趣,大家不妨看聽聽看!

古時候,女人辛辛苦苦蹲在古井邊洗衣、可是男人就只在廟口膨風(吹牛)
女人做家事,越做越鬱悶,回家就會奚落老公是:「破蒸籠、破棉被,無法蒸、無法蓋」
然後男人就回說:「你才是破碗盤!」
女又說:「雖然我是破碗盤,但我可是藝術品呢!」
男說:「哎喲~不要臉,敢說自己是藝術品!」
女說:「不相信?那我帶你去廟口看!」

PS.寺廟屋頂、山牆常見的剪黏裝飾、都是使用破碗盤碎片拼貼而成。稱做剪黏藝術喔~(笑)




走吧!一起來去廟口!
熱鬧的廟口夜市,白天市場也一樣很熱鬧。

SelfieCity_20190507224722_org.jpg

【廣濟宮。中和廟口】

中和廟口的「廟」,指的是【廣濟宮】。

廣濟宮建於1757年(清乾隆),主祀【開漳聖王】,副祀天上聖母、觀音佛祖、文昌帝君、註生娘娘等。

開漳聖王,陳元光,是唐朝人,出征福建,治理嶺南地區、平寇亂、教導漳州人民習農,辦設學校,讓百姓安居樂業,免遭盜匪烽火之恐懼,漳州人都非常感激他,奉為【開漳聖王】。

中和地區是北部開發很早的地區,在前清時代,這一帶稱為「擺街堡」,範圍包含了現在的中和、永和、板橋、土城、南新莊等地。當時的居民以漳州移民居多,漳州人因為開漳聖王永開疆拓土的事功,因而奉為守護神。所以,在台灣只要有漳州移民之地,就很容易看到開漳聖王。


廣濟宮(中和區中和路95號)※圖片來源:廣濟宮FB
31511918_190858271542106_1378425068811452416_n.jpg

 

 


開漳聖王

IMAG8122.jpg

入口石碑上有提字:濟恩垂淡地十三莊共師王功
來認識一下何謂「淡地」?

清朝於1723年設置淡水廳,是台灣清治時期的行政區劃,北台灣政經中心。

原本台灣是屬福建省諸羅縣,因地大管理困難,於是在虎尾溪以北設立彰化縣及淡水同知。初期設府在彰化、後遷到沙鹿,又遷到竹塹城(新竹)。

主要管轄範圍為台北到基隆一帶。直到1876年在艋舺地方增設台北府後,淡水廳才廢除。

所以,若看到舊文物上有寫淡北、淡地,不是淡水,而是指當年淡水廳管轄的北台灣。

SelfieCity_20190507224646_org.jpg


殿內可以看到許多柱子,上面刻著捐款者的名字
。寫著沐恩XXX敬獻
這個「沐恩」有什麼含意呢?快來聽鴨米老師講解

搖啊搖,搖到三板橋
紅龜軟邵邵、豬腳雙邊留
大麵雙碗燒, 鼓吹滴噠叫。


早期的念謠「搖囝仔歌」。
大意是期望女孩長大後,可以嫁給像板橋林家這樣富裕子弟,就有紅龜粿、和肥大豬腿等厚重的聘禮可以享用。

這邊特別提到"豬腳雙邊留"是將豬腳剁開成兩半的意思。因為父母親捨不得女兒出嫁,所以豬腳只想拿半邊,另外半邊以後再孝敬就好。
說明孝道可以分期付款,父母不會跟孩子計較多少。

除了這樣的解讀外,背後還有更深含意則是
在生一粒豆,卡贏死後拜豬頭。
(與其等父母百年後,才拎著切下的半邊豬肉去祭拜,不如生前就要盡孝)
但是古時嫁出去的女兒,不可能提著豬肉,跑回家陪父母親吃飯啊!

那要如何盡孝呢?最好方法就是用父母名義捐款建廟,替父母積功德,因此柱子上會提字「沐恩」,有感謝、報答在世親人恩惠之意。

古代言語,很深奧啊!

SelfieCity_20190507224749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4757_org.jpg

正殿上方,左右兩邊各設置一鐘一鼓,暮鼓晨鐘。據說除夕時,鐘要撞108下,23:59之前要撞107下,跨到新年00:00才能撞第108下,為何要留那一下呢?撞鐘是要揮別人世間的107種煩惱,而最後那一下,叫做「希望」
希望來年會更好。 

▼廣濟宮
SelfieCity_20190507224841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4917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4824_org.jpg

對於廟宇文化,向來毫無興趣的我,越聽越有趣。
這一段,是講述開正門、迎神時講的話。



切記,正門是給神明走的。我們去寺廟只能走兩旁的門!
IMAG8025.jpg
 

 

最後,來到廟口附近的枋寮街。
中和枋寮的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者為因林成祖來此開闢時,與原住民有嚴重衝突,所以設寮用來輪流守望。一開始稱為「班寮」,口傳久了就稱「枋寮」。

另一說法為此街有許多採木製板的匠寮因此得名。
早在康熙年間 (1662~1721) ,便有漳州人結伴到此地砍伐樟樹製造樟腦,運回大陸供藥用。這些砍伐樟樹的人,叫做「腦丁」;腦丁在工作時無法每天回家,所以就會用木材搭建簡單寮房棲身,故叫做「枋寮」。(也稱做板寮)

 

SelfieCity_20190507224136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5205_org.jpg
【枋寮老街】

枋寮老街,有中和第一街之稱,為清代前期擺接平原(今中和、板橋、土城一帶)漢人最早開發的區域之一,以林成祖墾號為開發主力,是當時淡水廳擺接堡十三庄主要的商店街。

1871年(同治10年)刊《淡水廳志》中記載:擺接堡下有一街(枋寮街)三大庄(南勢角、員山子、穹蕉腳庄),街上店家百貨行以販售布料為主,將枋橋(板橋)運來的貨物銷售給中和各庄民眾。

廣濟宮(創建於1751年,主祀開漳聖王)、福和宮(創建於1766年,主祀神農大帝)以及枋寮福德宮,為老街區的傳統民俗信仰中心,亦為中和地區早期發展的重要見證。


位於枋寮老街口的【枋寮福德宮】
SelfieCity_20190507225251_org.jpg

枋寮福德宮

SelfieCity_20190507225116_org.jpg

 

 

日本統治時期,縱貫線鐵路完成,枋寮街的經濟地位被板橋街取代。
1960年代,在當地形成了中和最早的枋寮夜市。
​​近年,因都市更新及道路拓寬的緣故,從前老街夜市也逐漸退出。

拓寬後的枋寮街地面上,有崁放多片雕刻石板,上面記錄著枋寮的歷史,以及昔日的街廓剪影。

SelfieCity_20190507225314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5525_org.jpg 

西元1898年6月1日,日本人改正地方制度,擴大各地辦務署,廢除新庄辦務署,劃歸三角湧辦務署枋寮分屬。
並將龜崙蘭溪洲區(在今永和市境內)併入南勢角區。成為中坑、枋寮、南勢角三區。

SelfieCity_20190507225535_org.jpg

 

現有的枋寮街只有前段及枋寮福德宮以南部分,才是所謂古枋寮街的一段。

枋寮街、廟美街形成於清代,現存舊店屋都曾於日治後修建。
SelfieCity_20190507225345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5336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5542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5322_org.jpg

 
街屋柱子的一角,釘著「枋寮風情」招牌。想必是街道拓寬時,想留下一些老街氣氛而特地打造。
IMAG7979.jpg


被漆上白色塗料的拱廊,約略能見到日治時期建築的影子。

IMAG8054.jpg

IMAG8048.jpg

 

這一棟兩層樓房,是唯一保存較完整的街屋。
SelfieCity_20190507225618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4321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24220_org.jpg


桃子型石雕裝飾
IMAG8055_1.jpg

往巷口走,可以看到枋寮福德宮,正對著巷口。
一般而言,土地公是朝河川上游;萬應公則是朝河川下游,這是鐵則。所以,看福德公,就知道河川上游在哪了!
查地圖,土地公的確是面向從前中和溝上游!(現已加封蓋)

IMAG8056.jpg


枋寮老街的另一段,是在福德宮後方。
紅磚造拱門屋(廣福路71巷32號)
SelfieCity_20190507225908_org.jpg

紅磚屋的斜對面,有一間萬應廟。萬應廟,是祭拜孤魂野鬼的小廟。有求必應,故稱做萬應廟。
但是,可以去祭拜,但千萬千萬不要隨便去求喔!!
萬應廟的朝向,跟土地公相反,它是朝大海、河流的下游。有讓孤魂野鬼、怨恨情仇都能漂向大海、付諸流水之意。

SelfieCity_20190507225936_org.jpg

再往內走,非常珍貴的老屋出現在眼前。
SelfieCity_20190507230020_org.jpg

磚造+泥作的二層樓房,應該經過多次修整了
半邊窗戶還留有木造房的形式,相當有趣的多媒材拼接屋。

 

SelfieCity_20190507230232_org.jpg



左側牆面更是透露了重要的歷史訊息
SelfieCity_20190507230345_org.jpg

紅磚屋的一樓下半部牆面,使用的是唭哩岸石!
SelfieCity_20190507230408_org.jpg


北投唭哩岸因受惠於砂岩地質,蘊含石材原料,清代時便已大量開採,供應各式建築之用,採石業因而興盛。人工採石行業至1980年代漸告式微。
一般如果看到手打的唭哩岸石,就可推估是清朝時期的建物了。

 

SelfieCity_20190507230359_org.jpg



今天的導覽活動,就在枋寮老街畫下句點。
回程,在前往捷運景安站途中,看到一間好有古早味的鐵器店!

SelfieCity_20190507230503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30643_org.jpg

SelfieCity_20190507231116_org.jpg

 

出現Y字路。往右可直達大馬路,往左得多繞一個圈圈
迷路般的中和巷弄,你會選擇往左,還是往右呢?

SelfieCity_20190507231255_org.jpg

 

 

 


●走讀路線:捷運永安市場→福和宮→廟美街→廟美綠林小徑→彩繪牆→中和廟口廣濟宮→枋寮福德宮→枋寮老街遺址

感謝自由人主辦、呂慶炎老師(鴨米老師)導覽

參考資料:
中和區公所
中和枋寮老街-漁人打魚記


【更多走讀.散步】

走巷弄尋水路
水路交織的脈絡-走訪瑠公圳x大灣草圳計畫x台大醉月湖
探訪城市裡的古水路:瑠公圳大安支線(校園篇)
探訪城市裡的古水路:瑠公圳大安支線(社區篇)龍安坡x聖母宮x濂讓居
東區大河傳說-忠孝東路有條河(上篇)
東區大河傳說-忠孝東路有條河(下篇)
霧裡薛圳第三支線:溫州街52巷x龍泉市場x奇幻怪怪屋x浦城街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一)愚公河x圳溝上的鐵皮屋x消失的龍池
霧裡薛圳第二支線(二)和平東路周學普故居、金華街、麗水街、永康街



城東
穿越齊東街,走讀清代米路古道、東城外最美日式宿舍群x東門土地公傳奇
漫步幸町-齊東詩舍《臺灣文學基地》日式宿舍群x台北最美文學聚落
漫步幸町《臺北琴道館》聆聽古琴、欣賞齊東街最美日式建築x臺北書道院
大安庄歷史散步。新生南路一段日式建築 x 建國南路清代古厝
東城門外的天空:李鎮源故居x紹興南村x中正紀念堂今昔
跟著水瓶子老師,走讀東門。臺北刑務所x華光社區x四六事件x金華官邸x青田七六


城西(萬華.西門町.大稻埕)
新起町至入船町的京都奇遇(一)西門紅樓x西本願寺x法華寺x心起町
新起町至入船町的京都奇遇(二)三十三間堂x三秀打鐵店x艋舺謝宅x青草巷
艋舺巷弄探險趣!清代古早巷x神秘清茶巷x華西街摸乳巷x啟天宮傳奇x華江整宅
西門町的前世今生。紅樓x天后宮x電影街x慈雲寺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前篇>千秋街x李春生紀念教堂x永樂市場x六館街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中篇>中和紡織x甘谷街x藝旦酒樓x蔣渭水大安醫院
領事館、洋行與藝旦酒樓<後篇>波麗路x圓環今昔x寧夏夜市
大稻埕南段之旅-貴德街x陳天來故居x霞海城隍廟x太平町x法主公廟
巷弄學人文導覽-遺跡隱味.從河溝頭到新起町-機器局遺構x西寧市場x慈雲寺x艋舺將軍廟


城內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一)西門x日日新報社x電話交換所x臺北信用組合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二)菊元百貨x和泉時計x西村商社x大倉本店x辻利茶鋪
百年榮町建築與商業傳奇(三)西尾商行x新高堂書店x一六軒x古倫美亞唱片
臺北府城門的前世今生
從火車票房到四鐵共構--台北車站小故事


城南(古亭)
走讀城南-從清領、日治到近代。同安老街x​​紀州庵x萬新鐵路x廈門街
古亭巷弄遊蹤(一)金門街、同安街、廈門街、萬新鐵路古亭町x川端橋
古亭巷弄遊蹤(二)詔安街x善化堂x漳州警察新村
漫步錦町(一):從金華街穿越舊時空!錦町日式宿舍群x錦安古物市場
漫步錦町(二):百年油杉與山林課日式宿舍x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小山逛逛-蟾蜍山聚落探險趣x發現古圳道
藝居共生-寶藏巖歷史聚落散步
消失的眷村記憶-漫步永春街嘉禾新村
走走汀州路,尋找消失的萬新鐵路:公館x水源地x仙公廟x霧裡薛圳
從古亭到龍匣口:南昌路x孫立人將軍官邸x劉真校長故居x戴炎輝寓所
從南菜園到南昌公園:牯嶺街x百年骨科診所x方東美寓所x高等官職務宿舍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溫州街)
漫步昭和町。尋找清代水圳、日式建築與人文<北溫州>大院子x臺靜農故居x殷海光故居
漫步昭和町。尋找清代水圳、日式建築與人文<南溫州>加羅林魚木
浴火重生「大院子」溫州街最美的日式老屋x玻璃屋歐風餐廳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日式家屋(一)16棟紀錄x青田書院x青田七六x遊山茶訪
漫步昭和町-青田街日式家屋(二)6棟紀錄x聲音光年x青田茶館x和合青田
走進臺北最美一條街!水瓶子老師講解老房子「青田七六」
百年相機品牌Leica進駐青田街,日式老屋打造「台北徠卡之家」
此巷不通-和平東路二段秘巷。沾美藝術庭苑x電影《飲食男女》拍攝地

南港.內湖.松山
黑鄉到黃金,南港蛻變ing!茄苳公傳奇x闕家古厝x懷舊街屋x經貿園區
內湖人文風情畫。梘頭福德祠x公民會館x水圳路x金龍禪寺
走讀松山前世今生。慈祐宮x饒河街x松山教會x陳復禮故居
虎豹老霸王:松山奉天宮、永春陂濕地公園

士林.北投
留住老北投!漢埔融合四百年(一)北投教堂x幸福牌自行車x貨物轉運站x北投市場
留住老北投!漢埔融合四百年(二)新北投車站x磺田福佑宮x番仔厝x周氏節孝坊
官邸、水圳與士林新街之旅(上篇)士林官邸X福德洋圳
官邸、水圳與士林新街之旅(下篇)郭家古厝X慈諴宮與潘宅X士林市場

淡水
走一夏淡江大學(五虎崗X海事博物館X宮燈步道X牧羊草坪X克難坡)與殼牌倉庫
搭輕軌遊滬尾-重返清法戰爭古戰場、走讀淡水生態之美。程氏古厝x公司田溪x沙崙海岸x石滬心
搭捷運遊淡水-漫步重建街山城聚落、體驗日式老屋之美。屎礐渡頭x米市土地公x戀愛巷x落鼻祖師x日本警官宿舍
「胡」說淡水四大廟宇與老老街(上篇)施坤山與黃東茂X敗滬尾X鄞山寺
「胡」說淡水四大廟宇與老老街(下篇)清水街龍山寺X清水祖師巖X重建街

新店木柵
搭纜車上貓空!挑戰千階步道、細說百年古剎「木柵指南宮」
輕舟擺渡尋訪遺世獨立的桃花源-灣潭x和美礦坑x董振良導演

新莊蘆洲
響徹世界的鼓聲「响仁和」製鼓達人王錫坤x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上>百年古圳x保元宮x地藏庵x廣福宮x文昌祠
新莊水文人文巡禮<下>港口與廟街x慈祐宮x戲館巷x挑水巷x米市巷x潮江寺
蘆荻泛月(一)記憶河上洲_蘆洲李宅x湧蓮寺x保和宮x馬偕行腳x古早味切仔麵
蘆荻泛月(二)鷺洲隨筆_尋訪和尚港與洋樓古厝x鄧麗君之路x大廟口切仔麵
繁華落盡番仔園:浮洲茉莉花巷古厝群x濕地生態走讀

中和永和
搞不懂中和?!走讀瓦磘溝、廟子尾溝x廟美街x枋寮老街

更多..
東北角卯澳漁村,百年石頭屋-吳家樓仔厝x提籃觀音x小卷米粉

arrow
arrow

    Joe's mom(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